04.28 茶知識|認識「洗茶」和「潤茶」

  茶藝表演或者是平常泡茶中,潤茶其實是常見的。潤茶,指的就是泡茶第一次沖水。不過,溫潤泡、潤茶、或者是浸潤泡,這都是近期內的說法,至於古代,其實也有類似「洗茶」之說。

  唐代以前是煮茶、宋代是點茶,當時都沒有洗茶的必要。元、明因為是散茶的發展時期;尤其是明代,不僅大量生產散茶,而且改革茶葉加工、創新茶類。在茶史料中,也是在明代才有較詳細的洗茶用具及方法記載。明朝張謙德【茶經·論器】提到「茶洗以銀為之,制如碗式,而底穿數孔。用洗茶葉,凡沙垢皆從孔中流出。亦烹試家不可缺者。」。這裡所指「茶洗」是當時洗茶的專門用具,形狀如碗,用銀製成,底有孔眼。明朝後期,洗茶的習慣才慢慢在品茶中、尤其是功夫茶的過程中延續下來。

  至於茶藝中,「溫潤泡」之說最常被採用,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茶界尚無定論。

茶知識|認識「洗茶」和「潤茶」

  「洗茶」時,因為「洗」這個字,容易被誤解茶不夠乾淨的意思,如此會給客人留下所喝的茶,不夠乾淨,因而影響品茶的雅興。因此,在現代茶藝中「洗茶」一詞,逐漸改稱為了「潤茶」。

  嚴格來說,「潤茶」有兩層含意:

  一是使乾燥的茶葉先受熱吸水溼潤,讓葉片舒展,以便更容易散發香氣和滋味。尤其在中國綠茶的沖泡,首先衝入少量開過的水浸潤,接著再衝水完成第一次沖泡,這種先衝少量水的方式稱「溫潤泡」;

  另一層意思則是洗去茶雜質,尤其是功夫茶的沖泡,第一次沖泡的茶湯不作飲用,具沖洗之意,又稱「洗茶」。

  「洗茶」或「潤茶」的程序由來已久,曾有一段時間,不少人誤解「洗茶」的意義,認為洗茶就是洗去茶葉表面的灰塵與農殘,認為這樣會乾淨許多。

茶知識|認識「洗茶」和「潤茶」

  可是洗茶並不能洗去酯溶性的農殘,所以洗茶作為清洗的作用其實意義不大,而且名字叫做「洗茶」,不太熟悉茶葉的人還有一些國際友人,但聽這個名詞,就覺得茶葉是髒的,反而

  得不償失。但洗茶的程序的確是在被認為是清洗作用之前就有了,必有另外的作用,所以更適合的名字應叫做潤茶。

  潤茶的道理,也有曾講過,目的是讓茶葉充分舒展,茶味更容易浸出,沒有更詳細的說法。關於泡茶或者茶葉浸出、萃取的研究從國外到國內,藉助其它學科的優勢,已經將其機理研究的較為深入。

茶知識|認識「洗茶」和「潤茶」

  1.用熱水沖茶,過程1中,熱水透過葉片,進入幹茶內部組織,並進入細胞內部。細胞內部含有各類茶葉有效成份——在此簡化為對滋味影響最大的兩種成份——茶多酚(含茶色素)與氨基酸,茶多酚含量約20-30%,氨基酸約4%,酚氨比是茶湯品質的重要指標。

  2.茶多酚與氨基酸在熱水中溶解後,形成由內而外的濃度梯度,突破細胞,開始由細胞內“跑”向細胞外與葉片之間的地帶,熱水繼續進入。

  3.茶多酚與氨基酸突破茶葉內部的組織,衝向葉面。

  4.茶多酚與氨基酸從葉片內部衝到了葉片外部,如果是潤茶,茶多酚與氨基酸此時只能附著在葉片表面上,無法逃逸,但葉片內部與外部仍存在濃度差,茶葉內部還是一個裝滿濃度不均勻茶湯的“容器”,茶多酚與氨基酸不斷進行1-4的過程;而如果是泡茶,則是整個杯子內是一個裝滿濃度不均勻茶湯的“容器”,茶多酚與氨基酸從葉片表面逃向水中,在葉片表面不做停滯。

  5.氨基酸在80度溫度上,浸出的相對速度(非絕對量)是遠遠高於茶多酚的,氨基酸的分子量更小,在葉片內部收到的阻力小,很快達到浸出平衡。

茶知識|認識「洗茶」和「潤茶」

潤茶時有兩大注意事項:

一、潤茶的時間不可過長

  根據有關實驗,茶的香氣成分以及一些對有益人體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後3秒即開始浸出,若超過3秒鐘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會損失。因此潤茶時,水注入後應儘快將水倒水,不可停留過長時間,免得茶葉中有效成分的大量損失。

二、對名優綠茶來說,潤茶的水溫不宜太高

  名優綠茶採用早春嫩芽製作,如果以沸水洗茶,會破壞茶葉中的茶氨酸、維生素等有效成分,同時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在此過程中會大量揮發,從而影響後續沖泡的茶湯品質。因此,一般應採用低於80℃的熱開水進行潤茶操作。而對於烏龍茶而言,由於採用的是較為成熟的茶菁加工製作,因此可以採用沸水進行洗茶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