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北來的椒溪河與東來的蒲河、汶河在佛坪縣三河口相遇,匯聚成滔滔大河一路南奔,在佛坪縣、安康寧陝縣、石泉縣和洋縣交界處的連綿大山腳下,沖刷出一片侷促的壩子,人們喚作大河壩。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有山有水的地方總讓人嚮往,大河壩也不例外。連綿起伏的群山將大河圍攔起來,迫使大河在這裡繞了個大灣,匯聚成一泓深潭。群山的麗影倒映在深潭裡,使河水愈加清澈,就像一面寶石藍的鏡子,裡面有巍峨的峰頂,有黛色的松柏、清脆的竹林和紅的黃的紫的粉的叫不出名字的山花。當然,還有山頂刮過來的野風,總會弄皺這一灣河水,那些大大小小的漣漪一圈圈漫過河面,驚飛了那些嬉戲的水鳥。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沿著大河,人們在山腳下修築了房屋,形成了人頭湧動的集市,熱鬧非凡。其實,當地老人說,大河壩的鼎盛只是近十幾年才有的光景。原來的大河壩山大溝深,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是一個鬼不下蛋的地方。人們靠著橫梗在大河上的一條破木船,來往於東面的寧陝縣梅子鎮和南面的石泉縣兩河鎮。至於到西面的洋縣和北面的佛坪縣城,則需要翻越無數座高山,才能到達。

在西行洋縣的路上,有一大片連綿起伏的險峻山峰,在那片山峰的最高處,有一座大名鼎鼎的遺址……鐵瓦寨,它見證了大河壩遠去的苦難,也記住了一個叫做呼延學瓚的英雄。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明孝宗年間,一個姓呼延的朝廷武將被奸賊所害,帶著家小和部下一路逃奔到秦嶺,落腳到大河壩和洋縣交界處的茫茫大山中。呼延將軍想到奸臣當道報國無門,就要學梁山好漢佔山為王替天行道。於是改名呼延學瓚(他的先人應該是梁山好漢呼延瓚),在主峰修建了總寨,周圍山峰依次修建了娘娘寨、木城寨、擂鼓臺等軍事要塞。因為主峰奇高,普通泥瓦經受不住凜冽山風的肆虐,呼延首領就蓋上鐵瓦,遂稱山寨為鐵瓦寨。呼延寨主殺富濟貧,替天行道,得到民眾擁護,寧陝、石泉、洋縣、佛坪多地為呼延寨主所有,勢力日盛。朝廷恐懼,多次圍剿,皆大敗而歸。後來,朝廷聽說呼延學瓚母親信奉佛教,而呼延學瓚又極其孝順,便在鐵瓦寨的山腳下修建了一座寺廟。派了官兵化作僧人,引誘呼延學瓚下山朝拜,伺機捉拿呼延學瓚。那一日,呼延學瓚陪同老母親到紅花寺進香朝拜,甫一叩頭,就被扮作僧人的官兵一刀斬去了頭顱。據說,那倔強的頭顱在地上滾動,竟然用熱血畫成一朵悽美的紅花,赫然顯現在寺廟內,後人便將那奪取英雄頭顱的寺廟稱作紅花寺。也聽說,鐵瓦寨被付之一炬,大火正正燃燒了三天三夜,而那錚錚鐵瓦在夜空中通紅如炬,如染了紅暈的殘月,如夕陽下血紅的殘陽。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曾經巍峨的鐵瓦寨已隨歲月老去,只有殘存的幾片鐵瓦和曾經堆砌城池的石頭靜謐無語。站在鐵瓦寨的遺蹟上,聽山鷹振翅列列,在山間啾啾而鳴。看雲霧繚繞,從寨門後的絕壁上冉冉升騰。看那一隻風化剝蝕的石碾和石臼在坍塌的寨門角落裡寂然靜臥。嵐風勁吹,嗚嗚咽咽,似刀槍斧鉞沉悶的撞擊,似大口飲酒啖肉的鼎沸,又如英雄喂歎號令的激昂與高亢。

放眼當下的大河壩,西漢高速公路橫跨大河,將群山串聯,北邊的佛坪縣城也通上了高鐵,來往東西南北十分便利。一排排白牆青瓦的徽式建築沿著大河蔓延成一大片,與相鄰的清波和綠山相映成趣。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在過去的千百年間,大山阻隔了人們前進的腳步,將貧窮的枷鎖牢牢地捆綁在人們身上,曾經的山裡人家是那麼悽惶和絕望。我幫扶的貧困戶老羅,三年前還居住在一百多年前的茅草房裡,下一次山,趕一次大河壩的集市,需要來回五六個小時的行程。現在,他已經住上了建在大河壩集鎮上的易地搬遷房,加入了佛坪縣大河壩葳蕤農業合作社,在農民企業家何益軍的烏雞養殖場裡入了股份,年終可以參與不菲的分紅。和大多數留守的農民一樣,老羅還會到附近的多家香菇種植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酒店賓館等企業去打零工。他們都是國家實施產業扶貧政策的受益者。像老羅這樣曾經過著悽惶日子的貧困戶,都慢慢過上了滋潤的生活。作為一名扶貧幹部,我打心眼裡為他們高興。

兩市四縣交界處—佛坪大河壩

站在碧水環繞、青山環抱的大河壩,沐浴著初夏的陽光,吮吸著濃濃的樹葉香,淡淡的青草香和馥郁的野花芳香,不禁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而感嘆。感嘆這蜜一樣的生活,感嘆讓人民越來越幸福的政黨,感嘆創造這美好生活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