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曹公笔下,看过闲书的姑娘只有两位:宝钗和黛玉!这“姣花软玉”般的两个女孩儿,从书里看到了什么呢?在她们十几岁,七八岁的年纪,书里什么内容让她们入了迷,从而移了性情?

薛蟠说过一句话“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或许因了这话,好多人误会宝钗也因那“庚黄”之类的画移了性儿!这样想,我觉得,实在是把宝钗看得太肤浅了!宝钗自小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薛父让她读的适合女儿家的书,她自己偷看的《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无所不有”的书,她能低到薛蟠的水平线上,被那些玩意儿迷了眼吗?

宝钗的闲书是七八岁上在薛家看的,曹公未肯详述!我们且看黛玉,在那些闲书里,黛玉爱看什么,又学了什么弃了什么!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首先《会真记》:黛玉是“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那这书里什么吸引了她呢?曹公写的很明白:“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记诵什么,自然是那些警人的辞藻啊!难道那“私掖偷携强撮成”的情节,还需要默默记诵吗?

记诵完《会真记》的辞藻后,黛玉往回走!路上,听到小戏子演习《牡丹亭》,“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看戏,无非就是看那些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书上写明白了,黛玉是从来不喜欢这些的!所以“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但这时,“偶尔两句吹到耳内”……,这才明白“戏里也有好文章”!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则为你如花美眷……”“你在幽闺自怜”,黛玉只听了这四句词,便“如醉如痴,站立不住”……

这迷的是故事情节吗?不是的,才听了四句词而已,哪里有什么才子佳人!她迷的仍然是那些辞藻!这辞藻“感慨缠绵”!细细体味忖度,不觉“心动神痴”“眼中落泪”,她在为谁落泪?是为那杜丽娘柳梦梅吗?不是的啊,她落泪,是因为这词触动了她自己的情思,她落泪,为的是她豆蔻年华的少女心怀!

但书里那些俗套故事呢?黛玉是什么态度?且看第三十二回,“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这态度分明是不以为然呀!生恐宝玉受杂书影响,模仿那些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这就是宝玉所说的“皆因你不放心”吧!

黛玉走来欲“见机行事”,却无意中听到了宝玉“诉肺腑”,一时“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这一句话便很明白了吧:宝黛之爱,跟那些杂书里的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黛玉为什么爱宝玉?只因为宝玉是她的知己!跟那些书里的“只一见了个清俊的男人,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的幼稚浅薄不一样,宝黛的爱情是很成熟且纯感情的!他们有着几年的相互了解的基础,是彼此唯一的知己!‖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对书里那些难容于世的无媒苟合,黛玉的态度是坚决抵制:刚看完《会真集》,黛玉还沉浸在书香里,但听到宝玉的戏语便立即翻脸;宝玉跟紫鹃说句“若共你多情小姐……”,黛玉“登时撂下脸来”,哭着斥责……这就是黛玉的态度,这种玩话都是不能有的,更别说什么“淫奔私情”了!所谓“移了性情”,是绝移不到这里的!

那性情移到哪里了呢?我认为,首先是“心里有了爱情”!还看第三十二回,宝玉追上黛玉“诉肺腑”:“果然不明白这话(放不放心的话),不旦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这话什么意思呢?我认为:1“放不放心”就是:我宝玉只爱你,但你不相信,所以不放心,并因此弄了一身病!2“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就是:你宝玉说什么呢?我听不懂!我黛玉是遵守礼教的,心里没有爱情!3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若林妹妹心里真没有嫁我宝玉的心思,那平日里我们对彼此的心就都白费了!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是啊,平日里哭哭闹闹,又砸玉又“半含酸”,今天吃药明天哭泣,都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宝玉所说的,因为对爱情没有信心啊!如今宝玉一声“知己”,一句“你放心”,黛玉已经完全明了,“素日全是我自误了”,从今日可以放下心结了!所以宝玉再要解释时,黛玉推开了“你的话我早知道了”……简单点说,就是宝黛二人彼此表白了“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的爱情!这在现代是非常美好的,是纯粹的感情上的爱恋!但在古代,却是谈之色变的“不才之事”!所以才说“移了性情”!

第二,两人,主要是黛玉,对爱情全力的争取和追求吧:悄悄收下旧帕子并题诗;在人前毫不掩饰与宝玉的契合,自己的心意……这在当时社会是多冒险的一件事啊,弄不好就是满盘皆输,身败名裂!从这方面来说,黛玉和宝玉,真的都是勇士,他们挑战的是整个社会,从贾母到袭人,所有人都会阻拦他们!

移了性情,也不单指爱情方面!早在接触杂书之前,黛玉便已经是个遵从人性的叛逆少女了!她冲破了好多封建礼教的要求!否则也不能跟宝玉互为知己!最基本的便对仕途经济的反感抵制吧!另外,处处放纵自己的本性,丝毫不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苛求!这注定是悲剧的英雄行为!人性的解放,特别是女性的解放,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争取,才有了当代的堪堪成功!她一个柔弱女孩儿,如何能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呢!‖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那么宝钗呢?宝钗又从杂书里看到了什么?她看到的,跟黛玉是完全一样的呀!黛玉爱不释手的辞藻,正是宝钗藏在心底始终不忘,或者说忘不掉的!

黛玉在酒令中带出了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宝钗这极快的反应,我认为,一是说明了宝钗跟黛玉一样,喜爱的也是那些杂书的辞藻!第二说明了,这些杂书对宝钗的影响是巨大的!宝钗看杂书时才七八岁,距现在已经十来年了,但听了两句便能立即反应!可见宝钗内心深处,对这些杂书是喜爱至深的!第三,“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但宝钗却一耳便认定了,这词来自书,不是戏!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杂书对性情的影响,宝钗是深知或经历过的:只有看了杂书,那些情愫入心,才能铭记不忘,就是现代我们所说的“开了窍”!这是看戏根本达不到的程度!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共识的吧:读书的和不读书的女孩儿,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看来,自然是读过书的好!但在当时社会的认知里,却是女子无才便有德!女孩子要像白纸一样,万万不能有了思想开了窍,那不是现代所说的“进步”,那是“移了性情”!

当然,杂书里不是单有才子佳人的,宝钗的爱好及涉猎很广泛!生辰宴上,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引起了宝玉的不满,宝钗为安慰他,随口便念了一支《寄生草》的辞藻: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不料却惹得宝玉“悟了禅机”,宝钗后悔,便撕碎了偈语“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这话,恰是宝钗读书之后的感悟吧!十多年前读的杂书,宝钗信口便能背出来,说明宝钗喜爱之深;一看宝玉的偈语,便能立刻明白他的思想,说明宝钗是过来人!她的性情,跟宝黛一样,都因为看了杂书,移了很远!那么后来,她把性情彻底扳回来了吗?我认为,这是绝对没有可能的!就像一张白纸,已经在上面涂上了夏的翠,秋的黄,春天的百花绚烂……再把它洗回一张白纸的模样,可能吗?‖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这正是宝钗一生痛苦纠结的根源吧!就如她教导黛玉时所说的,“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是说给黛玉,其实也是说给自己的吧!早知道现在如此苦痛,还不如当初不认字的好!

但是,对凤姐儿的不认字,宝钗却又是瞧不上的,“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她欣赏的,是“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多矛盾的认知啊!知道不识字的好处,却又瞧不上不识字的人说的“世俗取笑”!但这就是封建要求,和人性的自主意识的矛盾吧!

再看那封建礼教! 宝钗嘴里推崇言行恪守,但心里呢,心里真的完全认可吗?

只看迎春吧! 要说最符合封建礼教的姑娘,非迎春莫属!如果宝钗从心底里信服封建礼教,那迎春应该算是宝钗的同类人了!

且看看宝钗对迎春的态度: 第五十七回,薛家定下邢岫烟时,曹公写了宝钗一段心理分析,其中一句是“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纵观全书,这该是宝钗最刻薄的一次吧!不是对别人,恰是对迎春!

起诗社时,李纨探春都要迎春惜春起个别号,“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便说“她住的是紫菱洲,就叫她‘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她‘藕榭’就完了”!众位品品这话里的口气和态度,这分明是不屑和敷衍啊!这对象还是有迎春!

对迎春的态度——刻薄敷衍不屑……,正是宝钗心底里,对封建礼教的态度吧!或许在她七八岁的“难缠”的童年时光里,她就是这样对那些礼教束缚的!而现在,她把这些都压在了心底,一冒头便被她死命的压下去!就像吞下那一粒粒的“冷香丸”!花蕊,就是花的心人的真性情吧,这些是封建社会不喜欢的,她便只能狠狠的吞下去!她表现在人前的,是一丝不苟的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和守护者!但是心底,却还是那移了的性情吧,无论怎样,被七彩渲染过的白纸,那是再也洗不成纯白的底色的!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看看跟宝钗较好的姐妹吧:黛玉湘云岫烟,哪个不是有思想有见识有性格的女孩,哪个算得上是标准的封建淑女呢?人以群分哪!

再看那雪洞似的房子,半新不旧的衣裳,就像贾母说的“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是啊,有现成的新衣裳为什么不穿?为什么?为了跟心底里里的“渴望”对抗啊!若真的无所谓,那摆设摆在屋里又如何,何必非要退回去,把屋子弄成雪洞一般,与众不同?若真的不在意,做好哪件衣服就穿哪件啊,不过是件遮体的蠢物罢了,为什么非要刻意穿那半新不旧的?新衣服可以存在衣柜里,可以拿去给金钏作装裹,就是不能自己穿!为什么?为了对抗心底的“移了的性情”啊!


看闲书对钗黛有何影响,由此品品钗黛合一的根基,宝钗悲剧的根源

所以我认为:黛玉跟宝钗,表面看来,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但要从根源看,两人是完全一样的,都有因杂书“移了的性情”,两人的心底,都是有悟性有见识有思想有主见的!但是,一个选择了坚守本心!一个选择了迎合世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