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猛虫过江》豆瓣评分3分,但淘票票评分8分,为什么?

渔乐影视


我是老田,我来答。《猛虫过江》没有淘票票上传说的那么好,也没有豆瓣上评分那么烂。总体来说,比赵本山以家长里短为能事和快事的《乡村爱情》好点儿,比网络大电影《山炮进城》强点儿,但如果说有多牛,那纯粹是瞎扯。


小沈阳本就是一东北小品演员或者说喜剧演员,如果你指忘他能导演出多好的片子,那明显是选错了对象。怎么说呢,郭德纲说相声是牛人,拍的电影根本不能叫电影,如果叫电影大可以叫相声电影,也可以叫影像化的相声,可以看,但千万不能教真儿。


小沈阳的电影,也一样。对比我们可以称小沈阳的《猛虫过江》是东北小品、网络段子和评书式江湖的影视放大。买张票聊君一笑罢了。


《猛虫过江》不是《猛龙过江》,整部故事乏善可陈,但许多桥段单拿出来也挺好看。比如,大潘村口碰瓷遇到高手反亏四百;比如,老外对小沈阳说我是你爷爷的亲兄弟名叫沈腾,挺逗乐。

凭心而论,淘票票高分、豆瓣低走都很片面,好看不好看,观众说得算。反正我不信这个。


田金双


小沈阳的导演处女作《猛虫过江》选择6月15日跟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2》同期上映,多少有点碰瓷营销的意思。

毕竟大家熟知的是《猛龙过江》这部经典的古惑仔电影,小沈阳在恐龙电影上映时节上映《猛虫过江》,有点屠龙在手的意思啊,这一点在海报里直接展现了。

但是我们看两部片的口碑,《侏罗纪世界2》豆瓣评分7.1,而《猛虫过江》只有3.2,简直已经是烂到要找影院退票的程度了。

但是为什么豆瓣评分相差这么大,而淘票票两片相差不大呢?

第一是因为淘票票是售票平台,打分的人都是买票的人,他们打分比较宽容,有几个笑点都可能让打分的人手下留情。

另一种原因是片方组织的观影团,也会让他们来购票平台打高分,这有点花钱买好评的意思。



而相比起来,豆瓣是纯分享电影感受和评分的平台,它和片方的利益瓜葛轻,而且用户的观影品味相对较高,对烂片都不会手下留情。

还有就是豆瓣评分不需看过影片,人人都可以打分,不排除一些人没看过片,而是冲着小沈阳和这部弥漫着烂片气质的片名,任性打低分的。

总的来说,依靠豆瓣评分来判断影片品质好坏的可靠性更高一点。


影迷也疯狂


这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了,还是有人不懂。

我再说一次,弄懂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在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如果你想要看电影评分,只能看豆瓣评分。

别无第二家。其他的评分系统,完全没有任何价值。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是为什么?


你想想,猫眼是做什么的?

是卖电影票的。

淘票票是做什么的?

是卖电影票的。


一个公司,自己就是靠着卖票赚钱的,他能说电影不好看?

如果他客观,公正,有一说一,批判的给电影评分,那么电影的缺点就暴露无遗。


4分电影,6分电影,一抓一大把,观众一看这个评分,这么低,怎么可能还会去买票??


就是因为要把电影的评分,搞得高高的,个个都是9分+,所以才会有人去看啊!

所以,这些软件的评分系统,并不是“评分”系统。

而是营销系统,广告系统,骗钱系统。

参考这个评分的人,都是没过脑子的人。


仔细想一下就知道,这个东西,没有一丁点价值。反而还会让你被骗钱。


就比如今天这部《猛龙过江》,哪怕是审美水平再低的人,都知道这电影真的不咋样。

说白了,两个字,烂片。

但是呢,评分哗哗一下给你搞到9分,不知道情况的人,还真以为这电影可以看呢!


实际上就只有3分的水平,看完心里特别难受。忍住10分钟不走都算你厉害!


回头再看豆瓣,豆瓣为什么好?

因为豆瓣是第三方平台,天然就有客观的立场。

其次,豆瓣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的有文化素养和底蕴的用户,在为电影书籍的评分把关。

这在全中国,独此一家。

虽然这几年,上网的人多了,豆瓣的质量也开始水化了一点

而且这几年,娱乐圈演艺圈争着圈钱,乱现象特别多特别严重。

但是,这些现象,这些低质量用户和水军,还是少数。

而且是现象级的,是商家,电影方在水,而不是豆瓣在水。


这么说起来,豆瓣的客观立场,一直都保持的住。


有人说了,知乎也有影评,虽然不比豆瓣专业,不能评分,但是也很有逼格

这就要说到知乎的内部腐化了。

知乎的官方心眼里,实际上从来就没有把文化素养当做核心,只是表面逼格罢了。

而知乎的水军,营销,广告,那才叫一个多。


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中国电影书籍,看评分,只有豆瓣一家。其他都是垃圾。


俊俊电影


《猛虫过江》是小沈阳的电影导演处女作,起初乍一看片名,以为是《猛龙过江》的系列呢,很显然这片有点抱大腿的嫌疑,小沈阳是小品演员,从春晚走来,然后步入演员的行列,虽然跟随着师父赵本山拍了好多作品,但并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所以“演而优则导”这句话在小沈阳这里显然是存在的。《猛虫过江》很显然是一部有着浓重东北风格的喜剧电影,如果你看过赵本山的小品那么你就知道东北风格是怎样一种风格了,这片打的口号是“笑出东三省”。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在东三省肯定招笑(搞笑的意思),但是电影在全国公映是面对全国观众的检验的,很显然,豆瓣3.4分的评分似乎说明了一些问题。

小沈阳当电影导演似乎和王宝强的境遇一样,观众并没怎么买账,所以处女作的评分普遍不高。如题,豆瓣评分与淘票票的评分有巨大的差距,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豆瓣是一个影迷和资深影迷的集散地,这里面有大批阅片量强大的网友,所以他们的对电影的认知很专业,所以他们对任何一部电影的评分都具代表性,也比较客观。而淘票票作为一家售票平台,它们的评分一般都不具真实参考性,针对于《猛虫过江》这部电影淘票票给出8分的评价其中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售票平台为了提高分数而吸引购票观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可能是片方和淘票票有合作所以不可能给出一个很低的分数。


小马发光


豆瓣和淘票票是两个不同的平台,他们的用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豆瓣拥有更多的文艺属性,虽然有些电影的评分也有失偏颇,但是对于电影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很多豆瓣用户拥有着一定的阅片量,同时它的影评社区也相对于淘票票更成熟,现在大家熟知的一些影评人就是从豆瓣混出来的。

如果说豆瓣主要是一个社区,那么淘票票则是一个第三方售票平台,它的商业属性更重一些。淘票票的一大特点是只有在平台上消费的用户也就是买了票才能参与评分,这样一来也让它的大众属性更强。评分高的电影就代表着买票去看电影的观众的喜好。像之前的《前任3》,豆瓣评分很低,但是淘票票的分数比较高,最后《前任3》也获得了十九亿票房的好成绩。

所以,淘票票比豆瓣更能反映市场信息。但大部分观众还是相信豆瓣的分数更能说明电影品质,所以现在大部分电影自媒体都会援引豆瓣的分数来说事儿,而很少有拿淘票票的评分来说的。

综上,《猛虫过江》在两个平台上评分悬殊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部片从电影性上来看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小沈阳还是没有搞清楚电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它还是能够娱乐一部分观众,满足他们的需求,促使他们给《猛虫过江》打高分。


巴塞电影


1、一开始我是不信的,然后我就手痒痒去了豆瓣,结果就是,它竟然涨了0.1分,真是可喜可贺啊!

2 ,好,接下来我去了淘票票,评分高达8.4,要知道,同一天上映的《侏罗纪世界2》才8.5呢

3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打分系统,也就是时光网的分数,也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烂片分数,3.5分

4 不行不行,我还是要多找一个证据,于是去了猫眼,一看吓一跳,好高的分啊

给你看看《侏罗纪世界2》在豆瓣的评分,7分啊,你信豆瓣,还是信猫眼和淘票票?

5 我不会左右你的判断,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个《猛虫过江》票房五千万的庆功海报(我只能呵呵,五千万就庆功啊,小沈阳同学,你师兄大鹏人家票房都是五亿十亿起好吗)

抱歉,我把海报里的2WEI码模糊了下,不然头条会判定我在做广告


让我们把这些2WEI码放大,有没有看到熟悉的LOGO,对,淘票票和猫眼LOGO!

6 也就是说,这两家售票APP,已经不是单纯的APP了,他们其实现在已经变成了从电影制作到宣传推广,到最后一关,也就是电影票售卖环节的全过程都介入。《猛虫过江》这部电影,这两家APP应该就是有比较深度介入卖票的环节,不信,你去看《猛虫过江》的片头或片尾,会发现什么喔

7、但剩下的,我可什么都没说喔,只是想说,其实现在打分的高低,和票房没有太大关系,你打得再低,只要针对人群喜欢,票房可能会很好。你打得再高,不想看的人,依旧还是不想看的。


映画台湾


《猛虫过江》作为小沈阳的导演处女作,光看片名蹭《猛龙过江》的热度,以及花里胡哨各种不搭的风格海报,打着东北喜剧的名号,混合着台湾街头黑帮风。

在之前受到过来自曲艺届转行当导演的郭德纲、冯巩的喜剧抨击后,对于此类电影真的不敢恭维。

但豆瓣和淘票票的分数相差甚远,也不难理解。

淘票票作为一个售票网站,打高分自然是为了吸引大众购票,这种任何电影都能评上7-9分的打分机制,除了不可信之外,就是为了圈钱。

并且淘票票的打分机制普及度极低,大众似乎只是将它作为一个买票工具。

《猛虫过江》在淘票票上的8分,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对于小沈阳的处女作,这样的分数明显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而豆瓣的打分普及度极高,几乎所有的专业非专业的影视爱好者都会使用,所以经过更专业的人的角度来看,《猛虫过江》也确实只够这样的分数,离及格线还差一半。

并且豆瓣人与电影之间并没有利益纠纷,就更加客观一点。

电影中各种消费东北文化,将东北人的形象定义为贪婪、粗俗、没文化,刻板化的输出,也让形成了大众对于东北文化的刻板印象。

再加之剧情上的逻辑不通,试图将东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相结合以制作出差异性的搞笑点,但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尴尬还有违和。

所以在根据分数来选择电影上,豆瓣的分数还是显得可信一点。


壹条电影


在电影院看完《猛虫过江》的时候,我在心里就在想,这片子别看电影院里笑的挺多,豆瓣上那群所谓的“专业影评人”一定分高不了,果不其然,3.2分。

怎么说呢,豆瓣评分这就久了一直是国人衡量电影好坏的“标杆”,初心也是不错,里边评价也蛮中肯,但怎么说呢,里边“专家”太多了。

“专家”太多后果就是豆瓣里边普遍审美比较高,眼界比较厉害,就如同你看一副世界名画,咱老百姓看到的无非就是像不像,好看不好看,但“专家”能从作者的笔触、思想、内涵、意境、表达对社会的感情等等方面给你全面分析一下。

例如这幅《伤痕》拍卖行拍到100万,我是实在欣赏不来,只有专家能懂吧。

电影也一样,豆瓣的影片人会从逻辑、画面、镜头、变现力、人物塑造、剧情、情怀等各个方面分析电影好坏,所以,一些有内涵的文艺片或者有教育意义的励志片子会在豆瓣有着较高评价,反之,一些段子喜剧就没这么高的分数。

像我等俗人,看《猛虫》觉得听好看,笑点也很多,小沈阳和大潘也演的好,要是评分的话,给个7~8分左右就差不多了,这就是老百姓的看法,也就是淘票票数据来源。

剧情逻辑确实生硬不严谨,但并不妨碍咱们老百姓休闲娱乐看着笑笑玩玩,但在豆瓣影评人看来就是3分烂片。

推荐看看,挺不错,没网上说的那么烂,豆瓣上打低分的也没几个真懂的,大多跟风,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这样。


四斤


这个问题很简单,其中一种可能是:说糙了就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或者换个说法来说就是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接下来先放下电影本身,从营销的方向来简单说说。

一般情况一个市场宣传(电影宣发)都会找某些(乙方)广告公司。然后会分为,预热,引爆,发酵,三个阶段进行宣传。

当然每个阶段都有不同地玩法,但是都逃不了“渠道”的整合利用。

《猛虫过江》这片子光看名字,大家就应该不要抱太大期许,好片子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烂片都烂的没有心意。一般这种片名改“成语”“谐音字”的都不是啥好片。

好,说回渠道整合,每家广告公司的资源不同,甲方公司要求也不同,这次淘票票的高分,和豆瓣低分现象很简单。

淘票票是整合渠道的一部分,他收钱了,必然要给人家一个高分,虽然吃相很难看。

但是你问有没有第二种可能,有,而且还有第三种。

第二种,水军刷的,这种情况大家见怪不怪了。

第三种,豆瓣人群属性,和淘票票人群属性,三观不同。所有人都知道豆瓣用户偏文艺那方向。淘票票作为一个票务平台普通人更多,大家看个乐呵,少有那些杨花春雪的矫情情感。

所以评分就是两个极端。

《猛虫过江》还没有看,但是作为小沈阳的第一部作为导演的电影。不清楚他是真爱电影,还是想老一笔钱,或者转型。但是电影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等看过再说。


艾斯娱乐


不同平台有不同的目标受众,同时平台之间的功能也存在着差异化。


拿豆瓣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对外的影迷平台,豆瓣早年能够与其他平台产生差异化的原因也在于豆瓣是互联网上大部分文青的聚集地,所以,在豆瓣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国外冷门电影、小众电影以及文艺电影更受欢迎。

而在豆瓣评分中,大多数的短评也有“装逼”的嫌疑!

在豆瓣上,《猛虫过江》大多是这样的评论:

有没有一种根本没看过电影就可以根据——导演、主演以及海报系列来给人打分的感觉?

而像淘票票这样的平台与豆瓣有着本质的差异,那就是他需要——卖票!

淘票票也好,猫眼也好,本质是个互联网网络购票平台,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他们的平台购票然后走进电影院了,那么“推荐机制”便成为了这些平台“诱导”观众的手段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一开始就告诉你是部“烂片”,你作为观众会去看吗?

所以,就算是豆瓣给了3分,淘票票也不可能给出这样的评分,而这几年在淘票票低于7分的电影则是少之又少。

再者,豆瓣这样的文青聚集地自然对于国产商业片“不友好”。

但是话说回来,一部电影的好坏绝对不是由他人评判的,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都有一百种看法,看电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所以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人的判断只能作为辅助支持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