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爱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杜拉斯的《情人》始终是我很爱的一本小说。

她说,“遇见你之后,十八岁的我开始老去。”

其实人都会为年少时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

从前不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何种感觉,直到读到到这里。

杜拉斯十六岁时,曾遇见一个中国男人,也成为了她终生难忘的情人。

也许这一生并没有真正爱过堤岸上的那个男人,但他毫无征兆的出现,又漫不经心的消失在历史里,像手心里的一捧沙,扬起,一粒不剩。

爱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两个老去的人互相爱着对方,人人称赞你十八岁时淡然一笑,而我爱你苍老容颜。曾经的一段经历足以构成让其他所有一切黯然无光理由。

“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你说,最好的感情,大概是“相看两不厌”。

叶芝也写的情诗,“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爱意下屈服。”

爱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我一直相信,爱情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情人》算是我看过尺度最大的电影,而在那里,我没有看到狂躁,肉欲和暴风雨,只有炽热的 我只想属于你的欲望。

"爱唤起的并非总是我们自以为美纯粹、天真和善的部分,它还会唤起难以启齿的人之原欲"

这可能是为什么我喜欢《洛丽塔》、喜欢《情人》、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并不常规的感情的原因。

爱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在感情里我一般不喜欢用道德去评判一个的好坏,而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顺从。

不去评价爱中那些痴愿妄想,以及那些浓烈如酒精的部分。

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里说,你选择爱的方式以及对象的大部分在先天以及幼年就已经决定。你年幼时吮吸的手指,看过的画面,都将影响你的一生。

爱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我在一个朋友的微博里读到:

“爱欲这种东西,性别因素只是表面固定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你对于爱欲的需求形式,这取决于你在感性上寻求需要还是被需要。

中国人的思维一直把爱欲理解得很局限,我们把爱欲的不同需求形式错误的固定在了性别或是年龄,方式上。而中国人眼中,一切情色皆为色情。

这就导致中国人很多爱欲的需求都是畸形的,被构建的,得不到满足的,所以我们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弥补,而当代社会放大了这种缺失,提供了更多弥补的方式,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但当我们带着畸形的爱欲观来判定爱欲的需求时,我们仍然在创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或许从这个角度,在不同中看清相同,才是真正的力量。”

爱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我之前也写下过一段话。

我对爱情的期待是

我们能并排一起

看这人间

杏花树下喝酒

人迹罕至

鸟声清脆

疲惫而眠

宁静的自由烂漫

到最后

或许与一个

身心契合者燃尽一生

名著中的爱情多些惨烈是伟大的,可生活不是。

人生如逆旅,我也不过俗人。

比起《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等待了几十年的爱情,我还是喜欢触手可及的感觉。

庸俗至极。

爱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你带给我的不死的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