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六國是如何被秦始皇逐一滅掉的?

史學達人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因為出生在趙國的邯鄲,故也稱趙政。嬴政即位之初,由於年幼,權力掌握在太后和相國呂不韋手中。成年親政後,才開始了統一六國的行動。需要指出的是,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的條件並不是嬴政一人創造的,而是經過歷代秦王的共同努力,使秦發展強大,至嬴政時水到渠成,統一的條件終於成熟。嬴政的貢在於能抓住時機,果斷用兵,並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日膽律,秦國最先滅亡的是韓國。之所以將韓國選擇為首先攻擊的目標,因為其實力在六國中最弱,在地理上又緊鄰秦國,是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一個障礙。但是,韓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韓國,均被韓國擊退。在用主力的觀出、隨進攻韓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皮率秦勢力以逐步瓦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建長強年,韓國南陽郡“假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土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史稱“內史文騰”。後秦王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內史騰對韓國瞭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他於公元前230年率軍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秦國在韓地設置潁川郡,郡治設在陽翟。

接著秦國把進攻的目標對準了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近一年。因為李牧是趙國名將,作戰經驗豐富,儘管秦軍十分強大,對其也一時奈何不得。在緊要關頭,秦國又使出了拿手的離間計。王翦用重金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佈李牧、司馬尚企圖造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不交出兵,趙王遂派人逮捕並處死了李牧,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李牧之死,無疑為秦軍滅亡趙國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殲趙軍,並攻破邯鄲。不久,出逃的趙王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最一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鄰國,就要向本國殺來,卻束手無策。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計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秦王政差點死於荊軻的首下,但刺殺行動最終失敗,秦王政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因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所以燕國又苟延殘喘了數年。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早在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壓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不要進攻魏國。此時,秦王正在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進攻魏國,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接受了魏國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派出青年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魏軍畏懼不敢出戰,遂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牆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後來王賁想出了水淹的辦法。派大批秦軍士卒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城。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楚國是南方大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帶甲百萬”,在六國中疆域和人口都最多。然而,楚國自莊王以來國內矛盾一直很大,貴族爭權奪利,長期不能停息,致使社會動盪,人心不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貴族集團內部又發生內訌。楚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又成為楚王。就在楚國內亂頻生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不失時機地從北方的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王問滅楚需要多少兵力,青年將領李信說20萬,老將王翦卻認為需要60萬人。秦王認為老將缺乏膽略,遂命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不得已又派老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王翦進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痺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過了1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卻鬥志逐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只好撤退。王翦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一舉擊垮了楚軍的主力,殺死楚軍統帥項燕,長驅直入,挺入內地。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齊國是山東六國中最為強大的諸侯,從春秋到戰國中期,一直維持著強國的地位。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使齊國差點亡,從此以後齊國一直衰弱不振,只是由於其距秦國較遠,所以最後一個滅亡。公元前221年,秦王命令王賁率大軍攻打齊國。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其母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其實早在此之前,秦國就開始謀劃滅齊了,通過收買內應的活動,向齊國貴族饋贈了大量的黃金、玉器。凡齊國使者赴秦,秦國都要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鼓吹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其他諸國。在這種情況下,王賁率軍伐齊時,幾乎就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秦軍長驅直入,順利地抵達臨淄,齊王建馬上向秦投降。齊國滅亡。至此,秦國走完了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秦國在佔領區實行郡縣制,從而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專制時代。秦王自稱始皇帝,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的政策。在中央,建立三公卿的職官制度,在地方,郡的長官稱守,縣的長官稱令。郡縣制的實行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以官僚制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秦始皇還修築了長城,以防禦匈奴的侵擾;修築馳道和直道,以加強全國各地的聯繫。為了防止六國貴族“死灰復燃”,秦始皇將他們強迫遷徙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

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作“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他還按照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燬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交守、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知曉而不舉者與同罪;命令頒佈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允許保存的書籍,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如果願意學習法令,則以吏為師。又坑殺了儒生460餘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秦始皇還相信“五德終始”學說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方士對他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是神仙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藥”,服後便可長生不老。秦始皇聽了很動心,幻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於是派齊人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取不老之藥。同時秦始皇還連續到東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所到之處,無不刻石頌其功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生病,死在了沙丘平臺。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等密不發喪,矯詔立少子胡亥為太子,賜長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車駕回到咸陽後,太子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


苦茶庵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以御宇內.....”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掉韓、魏、趙、楚、燕、齊等東方六國,統一天下。

戰國晚期形勢圖

秦國的首要目標是韓國,韓國距離秦國最近,而且早已經屢屢抱薪救火,割讓土地給秦國,於是秦國一鼓而滅之。

接下來,秦國的目標選擇在韓國附近的魏國,秦軍直接攻到魏國都城大梁附近,魏軍死守大梁,最後秦軍引入黃河水灌入大梁城,最終滅亡魏國。

第三目標是趙國,趙國雖然經歷長平之戰但是作為傳統軍事強國,仍然頑強抵抗,而且還有名將李牧,但是秦軍使用反間計,賄賂趙國權臣郭開,結果李牧被殺,趙國滅亡,不過趙王遷的哥哥趙嘉逃到代地稱為代王。

第四個目標是燕國,秦國伐趙的時候,發生了“荊軻刺秦”事件,秦國把矛頭對準燕國,燕國失掉河北大面積領土之後,殺掉太子丹,向秦國求和,秦國暫時停止討伐燕國。

第五個目標是楚國,秦王嬴政派遣李信率20萬大軍征伐楚國,被項燕打敗,於是嬴政重新啟用王翦動用60萬大軍征伐楚國,最終王翦擊敗項燕,楚國滅亡。

第六個目標燕國和代國。滅亡楚國後,秦軍又重新將目標對準燕國和趙國王室的代國,最終秦軍攻破代國,又在遼東俘虜燕王喜,滅掉燕國和代國。

第七個目標,在秦國攻伐韓趙魏燕楚的時候,齊國一直在看熱鬧,但是當秦軍將燕王喜抓住,大軍從遼東、河北南下的時候,齊王田健終於感受了威脅,於是齊軍開始在邊境設防,但是秦軍只是順路就滅掉了齊國。

最終秦國成功滅掉了六國,統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