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經常有寶爸寶媽抱怨孩子不聽話、皮實、愛闖禍,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容易發怒,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這是為什麼呢?

芬母君以前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媽媽帶女兒商場,回來後媽媽讓孩子把今天所見都畫下來。媽媽看完孩子的畫後十分震驚,因為畫的不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是一根根柱子,媽媽不解其意。經人提醒後才知道,孩子跟大人相比高度差距太大了,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只能看到一條條腿呀!怪不得孩子一直悶悶不樂。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阻礙、關係緊張,問題基本上都出在這裡:家長不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就不容易和孩子造成矛盾與隔閡。

如何與孩子相處,讓孩子信任並依賴家長,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當孩子哭鬧時,放棄大人世界的規則和成見,進入孩子世界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有親戚家的寶寶怕生,害怕和其他人相處。每次在公眾場合喜歡大聲哭鬧,親戚也總是大聲呵斥他,有一次直接把他從公交車上拽下來了,久而久之這孩子長大了越來越不喜歡生人了。

當孩子哭鬧、反抗父母時,父母只想著儘快控制住孩子,強迫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為,對孩子大聲呵斥,非打即罵,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而且治標不治本。

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了解的是,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所以需要父母走進孩子的世界,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多多傾聽孩子的各種想法、瞭解他的行為習慣。

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明白孩子的切身需求,更好地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文章開頭的列子,就是媽媽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導致孩子一天都是悶悶不樂,而媽媽卻覺得孩子不懂事,浪費了自己一天的精力陪她玩。

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家長不要覺得有一種作為父母、作為成人的優越感和權威感,應當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要學會平等地與孩子溝通。

對待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家長應學會換位思考、適時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分析問題,觀念變了,看孩子的眼光也就變了,也就能夠看到孩子們背後更多的東西。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增加了對父母的信任和親切感,溝通起來就會更容易。

選擇注意孩子各種反常行為,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需要爸爸媽媽多愛自己一點

芬母君有一個5歲大的小侄子,特別喜歡和芬母君一起玩。還總是說,爸爸媽媽不好。有一天,芬母君問為什麼,小侄子說,家裡爸爸媽媽回家總是很煩躁,不願意陪他玩,還總是嫌棄他的玩具很吵,自己在幼兒園有好多事情想和爸爸媽媽說都沒時間什麼之類的。

經常有父母發現孩子有什麼事也不說,無緣無故情緒不好,跟孩子根本溝通不來。其實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比如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裡來,工作不順心了,回家對著孩子缺少耐心,不覺中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覺得很委屈。

真正和諧的親子關係是,父母可以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和重視。而不是一味的覺得給孩子物質上的好條件,就是真正的對孩子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