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讀《樑家河》有感|王文紅: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要抓實幹求實效

讀《梁家河》有感|王文紅: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要抓實幹求實效

編者按

紀實文學《梁家河》既為我們增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提供了生動教材,又為我們增進對人民領袖的高度認同引發了情感共鳴。當前,我們要把《梁家河》一書的學習宣傳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認真體悟其中蘊含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中華復興的夢想,自覺用梁家河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學思踐悟中融會貫通,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為此,寧陝新聞網、寧陝宣傳微信公眾號開設“讀《梁家河》有感”欄目,歡迎踴躍投稿。今天,刊出寧陝縣農水科技局王文紅的體會文章。

读《梁家河》有感|王文红: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抓实干求实效

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要抓實幹求實效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梁家河》的熱銷,刊印在封面上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幾句話成為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熱句。5月11日,寧陝縣綠都讀書會約讀《梁家河》的讀書活動,讓我感受到了總書記艱難歲月裡堅持學習的韌勁、肯於吃苦的幹勁、求實務實的作風、為民謀福的初心。總書記的人格魅力和為民情懷,在梁家河這個地方錘鍊、提升,七年知青歲月裡的磨難和對農村艱苦生活的切身感受,堅定了總書記在全國開展脫貧攻堅的決心,他一心為黨、為國、為民的崇高情操與境界,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梁家河》這本書,以《樹高千尺忘不了根》《窯洞里長滿了故事》《一聲聲喊我小名》《我們走在陽光路上》四個章節、34篇文章講述了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離開了40年的梁家河村的事情,折射出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裡經受的艱難與磨礪,奮鬥與堅守。在《樹高千尺忘不了根》這一章節,引用了總書記的話語“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註定了我人生過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歲月雖逝,習近平卻依然可以叫出當年夥伴們的小名。習近平與村民們親切地交談,瞭解鄉親們收入靠什麼?平時吃些什麼?日子過得怎樣?能吃上大米嗎?常有肉吃嗎?......聽到鄉親們說“現在光景過好了,平時吃的是白饃、白麵,大米和肉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他很欣慰。對於梁家河人來說,他們記憶中的總書記,總是在忙裡偷閒地看書。吃飯時在看,上山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閱讀。那時因為不通電,習近平常常點著煤油燈看書到深夜。煤油燈煙大,為湊近光亮看書,習近平的臉都被燻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他看的書,包括古、今、中、外,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等。受他的影響,大家交換著看書,形成了愛讀書的氛圍。如果說在那樣艱苦的歲月裡,總書記都能堅持學習,手不釋卷,那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衣食無憂的我們、面對“兩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目標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讀書?有什麼理由不學習?

知青歲月,在我看過的小說裡,主要是參加集體勞動。在《窯洞里長滿了故事》這一章節,引用了總書記這樣的話語“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在這句話後面,作者寫到“從十五歲到二十二歲,在這個小村莊裡,習近平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成長,並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鄉土中國。”高強度的勞動,高幹家庭出身的習近平卻不以為苦,反而認為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農曆二三月,他捲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裡幹活。提起那個時候,社員梁新榮感嘆:“他是真幹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裡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人們對幹活不惜力的習近平豎起了大拇指:“好後生!”習近平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習近平說:“後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知青歲月造就了習近平的處事哲理,無事不成,處事不驚,克難而進,拼搏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但我認為任何時代都要有真抓實幹、奮鬥拼搏的精神,都要有埋頭苦幹、昂揚奮進的精神。黨中央做出了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承諾、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作為一名公務員、作為一名在農口部門工作的幹部,要圍繞脫貧攻堅戰認真開展結對幫扶工作,積極幫助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盡心盡力協調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中遇到的難題,幫助貧困戶早日增收脫貧;要加大產業脫貧、水利扶貧惠農政策和技術服務的宣傳力度,提高產業脫貧的政策知曉率,教育引導全縣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調動激發全縣群眾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一聲聲喊我小名》這一章節,記述雖然四十多年過去了,但是總書記依然能夠記得當年夥伴們的小名。“做行動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特殊歲月裡的經歷,形成了他做人處事的理念、原則與堅守。工作中,習近平並不蠻幹。他說:“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對於社員們想都不敢想的辦沼氣的事情,習近平說:“我們如果長期使用化肥,就會造成土壤的板結。咱陝北土地瘠薄,若能使用沼氣肥,就能改良土壤,提高產量。推而廣之,如果全世界都能使用沼氣肥的話,既清潔環保,又改良了土壤,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梁家河成功建起了沼氣池。總書記用實際行動啟示我們,既要敢想,還要敢幹,要敢於接受新事物,既保護環境,又講究科學。當今世界形勢複雜,每一個公民都要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全體華夏兒女要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眾志成城,開拓創新,在核心技術上不仰人鼻息,在軍事裝備上不依賴外力,全民攜手強軍富民富國,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氣勢打出中國的威懾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最後的章節《我們走在陽光路上》,寫到如今的梁家河村“整潔的農家小院、新修的石窯、灰瓦蓋頂的平房、柏油鋪成的村道......梁家河,從一個陝北普普通通的偏遠貧困村發展成為人均年收入過萬元的致富村,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講述了一箇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精彩故事。走進新時代,這個被習近平視為第二故鄉的小山村,正在續寫著令人嚮往的新篇章。”梁家河的今昔鉅變,反映出梁家河黨組織帶領鄉親們苦幹實幹、巧幹會幹、艱苦奮鬥、振興鄉村的擔當與為民謀福的使命精神。梁家河的發展變化,啟示我們只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上下一心,拼搏奮鬥,就一定可以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閱讀《梁家河》,我們瞭解到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先後辦起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他帶領村民打壩造地,多種經營,退耕還林,讓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山綠、水清、天藍,為梁家河的後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和精神的基礎。2010年底,梁家河成為延川縣第一批脫貧村,全村總收入22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00元。從土窯洞到新樓房、生病不再硬扛著、農民變身上班族等的變化裡,展現出梁家河今昔鉅變。2017年梁家河村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20萬元,比上年增加152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0826元。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養豬專業合作社、蘋果專業合作社、小商品生產、農家樂等,梁家河致富形式多樣。2017年10月18日,梁家河村民齊聚村黨支部,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他們說:“咱不能忘了過去的苦,不能忘了今天的好光景是咋來的!”“咱不能給總書記丟人,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呀!”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說:“總書記的報告,就是我們奮鬥的方向。習近平擔任村支部書記後帶領鄉親們發展經濟的舉措,啟示各級各部門在當前脫貧攻堅戰中,應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抓落實、抓項目、抓產業、抓經營上。不言而喻,脫貧的目的是要讓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他們收入的增加,才是脫貧的關鍵。為此,必須擯棄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必須杜絕變相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真真正正抓實幹、切切實實求實效,一心一意抓脫貧,實實在在真脫貧。

通過《梁家河》,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奮鬥精神、務實作風、復興夢想,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著梁家河的鄉親們,改變著梁家河的鄉親們。在《梁家河》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村民梁世雄說:“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發展產業光想著靠扶持不頂事,最重要的是靠自身的不懈努力,跌倒了還得自己爬起來。”這,難道不是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影響產生的覺悟嗎?村民梁世雄的思想認識,告訴我們要幫助貧困人口脫貧,首先要加強思想教育,加大技術服務,引導貧困人口樹立“等靠要可恥,自立自強光榮”的思想意識,學技術、學技能,扶貧、扶志、扶智三管齊下,激發貧困人口自發脫貧、主動脫貧,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口早日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身經歷,勉勵每一箇中國人要堅持學習,嚴於修身,埋頭苦幹,攻堅克難;激勵每一個黨員幹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發展目標和從嚴治黨的方針,各級黨組織應當切實履行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帶領黨員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和“五個紮實”理念,奮鬥拼搏,追趕超越,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早日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最大的貢獻。

精彩回顧

读《梁家河》有感|王文红: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抓实干求实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