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們是怎麼看待古代的農民起義的?

衛天寒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沉重。

偉大領袖毛潤之曾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農民,一度就是古代中國的人民的大多數,是真正的人民,是推動數千年文明進步的主角。

但是,農民卻一度只能是“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農民反抗得來的革命成果,往往會被新生的地主階級所奪取,這不能不令人惋惜。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呢?“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會地位最低,所以革命最徹底

為什麼顛覆封建王朝的,多是一幫農民兄弟?

因為陳勝吳廣、張角、黃巢、劉福通、李自成等人,都是社會的最底層。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只要是個官,甚至是國家公職人員、舉人秀才,都能在農民朋友的身上揩一把油。反正你們地位最低,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再憤怒也反不了天,真是不欺白不欺,欺了也白欺。

所以,自古以來,農民朋友都是幹活最多,但是收穫最少的人,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養活了一批又一批的地主寄生蟲。而他們卻長期處於貧困狀態,在溫飽線上掙扎。地主階級宣稱的所謂盛世,對他們而言,無非就是家裡多存了幾斤米,家裡能多養活一口人。


但是,就是這樣的溫飽,也不能保持下去,每逢戰亂,每逢災荒,統治階級首先想到的,就是從農民身上搞點油水,所謂徵發徭役,增加課稅,地主階級的手段層出不窮。

所以,封建時代的農民,從來就沒有豐衣足食過,而當溫飽也成為可望不可即的奢望時,就只剩下一個選擇:揭竿而起。

2、出身底層,所以缺乏格局

農民起義最悲哀的地方,就是因為長期處於社會底層,缺乏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格局。一朝登堂入室,面對天差地別的環境,農民領袖想不飄起來都難。

所以,農民起義是最容易出現腐化,而是是迅速的腐化,比如太平天國。

其實,農民和地主的遭遇,就好比今天的山區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樣,二者在資源的佔有和擁有上是天差地別的,這決定了城市孩子在奔波於一個又一個補習班時,山區的孩子只能捉螞蚱,玩泥巴。

而一旦山區農村的孩子通過超級中學的培養走向城市,那麼新的環境必然會對他造成巨大沖擊,如果不能及時適應,那麼等待他們的就是迷失、迷茫。

農民長期處於社會的底層,沒有機會見識大千世界的宏大,尤其是不能接觸地主階級的治國執政框架,就意味著即使農民能夠通過星火燎原、風捲殘雲的農民起義奪得政權,也不能夠組建起取代原有政權的新的國家機器。

而此時,農民又出現了迅速的腐化,這就給了觀望的地方地主豪強以渾水摸魚的機會,比如漢朝的袁紹、唐朝的朱溫等。因為這些地主和之前的地主屬於一個系統,因此對於組建政權輕車熟路。

所以,在他們出手鎮壓了農民起義後,他們能夠利用獲得了巨大資源,真正推翻就有的政治實體,重新組建新的國家機器,完成改朝換代。

所以說,歷史上的農民是最偉大、最革命的,但同時也是最無奈,最悲哀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自秦始皇以來,每隔百十年,華夏大地上就會有一次農民起義來“沉重打擊地主階級的統治,調整生產關係,迫使後繼王朝調整統治政策,推動歷史前進”。那些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我們耳熟能詳:陳勝吳廣、紅巾黃巾、黃巢赤眉、瓦崗寨梁山泊、李自成洪秀全……除去這些大型起義之外,地區性、局部性的起義更是遍佈中國歷史的每一頁。據學者們統計,僅清代,清初以後二百多年間,散見於《清實錄》的農民起義在三百次以上,每年平均逾一次半。

這種農民起義,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略略翻一翻世界史,人們就會驚奇地發現,“農民起義是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規律似乎主要在中國有效。西方的農民起義為數甚少。西歐從8世紀起,史書上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從那時起到16世紀八百年間,幾十個國家裡數得上的農民起義總共不過七八次。西方沒有一個王朝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西羅馬帝國存在了一千多年,內部矛盾也曾十分尖銳,但沒有發生一次導致改朝換代的全民族革命。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中西農民起義的性質完全不同。中國的農民起義使命是改朝換代,規模巨大。而西方農民起義則更像是一種社會運動,破壞性遠較中國為小。公元1024年的法國布列塔尼起義,以恢復古老的村社制度為目標。1525年爆發的德國農民戰爭,主要目的是宗教述求,為了增進“上帝的榮耀”,實現“基督教兄弟之愛”。997年,諾曼底農民舉行過一次大起義。一位編年史家記載說,這次起義的原因是農民要“按自己的法規來使用森林附屬地和水源”。


張宏傑


農民起義成功的,並且建立政權的應該就是大漢朝,大明朝吧。嚴格來說大漢朝不算是農民起義成功的,他們更多的是六國的起義,復國運動。然後劉邦趁機取得了勝利。完全意義上的農民起義勝利應該是朱元璋領導的。



農民起義為什麼會失敗概率那麼高呢?就要跟格局有關,農民起義軍一旦佔有了一部分天下就很容易小富即安割據一方。像我們最後一次農民起義,就是太平天國運動,他們定都南京,開始享樂,明朝的最後一次起義也是如此,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搜刮民脂民膏,然後就是搶錢搶女人。


農民起義軍有一部分都比較殘暴,據傳唐末的黃巢起義,黃巢攻佔了長安。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燒殺淫掠,將繁華無比的帝京變成一座人間地獄。不僅滯留在長安的王子公主、達官貴人無一倖免,即使連普通的富裕之家也遭殃。大規模的屠殺河南、山東的平民,並將活人輾碎充作軍糧。上面的事情我沒有考證過,不知道真假。

還有就是張獻忠屠殺讀書人,屠四川這樣的傳說,明朝彭孫貽的《平寇志》記載,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張獻忠攻克安徽和州後:“是時殺戮慘毒,有縛人去淫其妻殺之者;有趨人父淫其女而殺之者;有裸孕婦共卜腹中嬰兒男女。當然彭孫貽的話也不足信,必竟相互敵對,但應該不是完全瞎編



雖然很多農民起義失敗,但他對摧毀前朝,為後朝建立提供和掃清了障礙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具體說它是進步呢還是落後呢,你們自己看吧


知常容


如果對中國史和世界史有一定了解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的農民起義頻率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的農民起義頻率;不僅如此,中國的農民起義動不動就以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根本目標,而西方的農民起義一般是不反國王的,充其量是對反對貴族,或者迫使國王做出妥協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革命史觀

目前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被稱作革命史觀。所謂的革命史觀就是從階級鬥爭、王朝更替出發,普遍指出農民起義對於推動國家進步的意義。因此在以前的歷史教科書中,會對各個時期的農民起義做一個重點地闡述,得出的結論就是:人民在當朝統治者的壓迫之下,實在無路可走,不如順應天命,興舉義旗,推翻當局,建立一個能夠讓老百姓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的王朝。

“暴風驟雨”式的反覆:中國農民起義

歷史上早期比較有影響力的農民起義要數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推翻了秦王“暴政”;漢末的起義、唐末的起義、明末的起義……諸如此類,每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是建立在人民起義之後奪得的政權之上的(當然也有例外,例如李自成起義的失敗,清軍入關),當新王朝建立之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休養生息,滿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發展生產,於是王朝會逐漸從戰爭中走出來,實現一個和平的過渡,再發展一段時間,隨著國力的增強會出現一箇中興之主或者一個“盛世”,緊接著王朝會逐漸走向一個衰落的地步,這裡裡有一個名詞叫做“歷史週期律”,因此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雖然推翻了前朝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但還是會在後期出現一些危害老百姓利益的舉動,招致王朝新的覆亡,如此反覆,當然每一個朝代的更替,後者在學習前朝的經驗和教訓之時的確能夠推動中國封建經濟、政治制度的逐漸完善和發展,但是從整體來看,無法走出一個大的歷史圈子。

不斷推動階層的動態平衡:西方農民起義

西方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比較少,例如英國與法國百年戰爭期間有幾次農民起義,德國也發生過反對農奴制的農民起義諸如此類,一般農民起義興起的背景和原因與中國的農民起義有一些相似之處,無非就是苛政或者沉重的賦稅徭役,但是在西方農民起義的領導者看來,他們所要達到的一個目的並不是為了推翻統治者,而是想要藉助國內的動亂形式,給當局施壓,或者反對貴族,保障自身的利益。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西方各個國家的王朝很少有是因為農民起義推翻的,更多的是因為前者王朝沒有子嗣繼承,後者王朝通過遠親關係開創一個新的王朝,其實在中世紀的歐洲,當王權還未完全復甦之時,整個歐洲都通過天主教會聯繫在了一起,宛似一個龐大的國家,因此西方各個國家貴族之間的關係親密程度遠大於一個國家內部貴族與平民的親密程度。

因此西方的農民起義核心在於階層的利益問題,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很多時候是在平民和貴族或者當局的不斷鬥爭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而中國農民起義與西方相比,有著更多的東方特色,小編認為這樣的差異來源於東西方的文化土壤、政治生態等諸多根源。


青年史學家




中國的農民起義,由於農民自身的眼界和見識的問題,有非常大的侷限性,所以,往往不能成功。

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2000多年間中國共爆發了數百次農民起義。其中真正成功的也只有劉邦和朱元璋。

中國古代政權穩定性掌握在權貴和知識階層手中,他們的支持與否決定造反成敗。劉邦與朱元璋正是在得到這些階層支持下才成功。



一般的農民起義,對社會有很大的破壞性。

農民起義軍所到之處,就會把當地的財產搶光,然後把人口也脅迫帶走。

因為人口和財物都被搶走,所以農民就喪失了生存的資本,被迫全家跟著農民起義軍一起。

這樣的隊伍,沒有戰鬥力,全家男女老少,帶上財物,甚至還有,牛羊等。每次行軍都綿延幾十裡,甚至上百里。作戰能力很差,機動性也差,所以很容易被官兵擊敗。



在唐末的黃巢起義中,對社會的破壞性更大,把人肉磨碎作為乾糧攜帶。所到之處基本上寸草不生片甲不留,整個社會倒退程度非常之高。

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實質性的促進社會發展,反而破壞了整個社會的進程。

他們往往利用一些宗教迷信來欺騙人民加入,更多的是脅迫式加入。這中間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黃巾起義,白蓮教起義,義和團,太平天國,等。


新知傳習閣


農民起義現象,是中國歷史王朝循環的一個無解死結,大的上百年、幾百年來一次。除了外族的入侵,到了封建王朝末期,就是民不聊生,農民生存艱難,階級矛盾突出嚴重激化。使農民挺而走險,走上造反推翻王權的道路。無論是黃巢還是李自成,或者朱元璋和洪秀全。沒有什麼所謂的進步還是退步,只是王朝生命週期中的一環。農民起義結束,一般都是改朝換代的完成。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生產力會遭到嚴重的破壞,社會人口大量的減少,人民極其痛苦。只不過是對當政者進行了一次洗牌,從此產生了一批新貴。社會財產資源向新來者轉移,新貴們依然是做皇帝,做當權者,壓迫者。這也是歷史的侷限性,農業社會產生新的農民王朝。

新朝代建立時,為緩和社會矛盾,會對農民作出一些讓步,緩和矛盾休生養息。遇上一個開明君主,會有比較長的安定時期。到了王朝的中後期,矛盾積累又是一次新的農民起義。


亦新湖


像七十年代出生的這代人,小時候學習歷史課本的時候,還都是“農民起義”的歷史觀,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起義,再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再到隋末瓦崗寨起義、唐朝末年黃巢起義,隨後是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最後是明末李自成起義,都屬於翻天覆地、殺人盈野、將地上一切活得死的全部抹平的劇烈的社會大動盪。每次起義結束,損失的人口 都在70-80%以上,可謂慘烈。那麼,作為歷史愛好者,今天要回答的問題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真實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這個說法,到底有無問題?

答案是:農民起義這個說法很不靠譜。

自從2000多年前陳勝先生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之後,便被後人歷史學家冠以農民起義領袖的美名,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歲月裡面,陳勝之流得以登堂入室,享受嫋嫋香火,其實,歷史為何變得面目可憎並且索然無味?都是建國之後一些史學家對歷史進行機械劃分造成的,那時的歷史教材張口地主武裝,閉口農民起義,將多姿多彩的歷史簡化為幾個年號,將血肉豐滿的歷史人物,簡化成幾個符號,不讓人討厭才怪呢!

【為何上古夏商周三代能超常待機?】

夏商周三代,夏朝建國400餘年,商朝建國近600年,周朝建國近900年,加起來約1900年,這就令人深思,為何遠古時代的帝國存在時間這麼長?為何近古的帝國存在時間能有300年就燒了高香,短的也就是一兩年,這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遠古時代地廣人稀,採用井田制,老百姓在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也能夠勉強養活自己,同時再養活那些貴族,除非那些貴族統治者實在折騰得不像話了,比如夏桀商紂之流,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這才改朝換代。

原因之二:夏代和商代佔據的地方也就是現在河南、河北、山東省的一部分,人口2000來萬,周朝的疆土大了一些,也不過當今國土的三分之一,同時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國君、諸侯、士大夫、平民、奴隸這幾個階層,堅固的等級制度將人民牢牢束縛在了一個地方,只要不出現吃不上飯的情況,奴隸和平民是不會反抗的,即使出現奴隸起義,也很快就被鎮壓。

這就是夏商周帝國待機時間超長的原因所在。

【亂世很多農民變成了遊民和土匪】

隨著時間推移,人口增長,國家就面臨著土地資源不夠的問題,再加上貴族的貪婪,進行土地兼併,許多有產的農民在十幾年之中就會變成無地遊民,租種土地,也養不活自己,那隻好攜家逃亡,於是便出現了在城市中打雜的,跑腿的,賣藝的,賣狗皮膏藥的,要飯的,到處流浪的,當土匪的,做流氓的、餓斃當道的種種遊民,這種遊民,才是改朝換代的強大力量。

據記載,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起義軍基本上全是遊民和土匪,人數達幾十萬之眾,根本就沒有農民。農民,有地種才是農民,沒地種那叫遊民。在明末,四處流竄的遊民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000多萬。也就是說,明末9000多萬人口,不種土地到處遊蕩的人就有兩千萬之多!可怕不可怕?一旦有人揭竿而起,強大的遊民集團就會成為舊王朝的掘墓人。像陳勝、劉邦、劉秀、朱溫、石勒、郭威、趙匡胤、朱元璋之流,全是遊民集團或者是利用遊民集團的代表。

【製造遊民,就相當於製造歷史週期律】

中國兩千多年來典型的歷史週期律就是,每過兩三百年就會發生劇烈社會動盪,王朝開始換代。一通你死我活的廝殺,舊王朝滅亡,新王朝興起。每次改朝換代,死亡人數很輕鬆的就超過幾千萬,人數經常銳減到全盛時期的30%~20%左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不僅僅是詩人的誇張,真實的情況比這還慘。

新王朝興起,由於人口死亡很多,大量土地荒蕪,基本上能做到每個人都有地種,這時新王朝就會欣欣向榮,但是,新王朝不過百年,人口就會劇增,人口長了,土地沒有開發,或者說土地的開發速度趕不上人口繁衍的速度,貴族地主再一輪土地兼併,許多農民又失去了土地,變成了遊民,遊民越來越多,最終到了誰也活不下去的地步,只好起兵造反,於是又一輪改朝換代開始了。這就是為何中國幾千年來跳不出改朝換代這個怪圈的原因。

要說有地的農民,那才是老實巴交的孩子啊,咱們中國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飽,就認為是盛世,怎麼會鬧事起義呢?再說起義不成功,滅族的後果等著你,如果不是被逼走投無路,誰也不會扯旗造反,成本太高了。

還扯農民起義,誰信?安頓好了老百姓,就相當於坐穩了江山。


科普集結號


從秦未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歷經東漢未年的張甲領導的黃巾起義,隋未農民大起義,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北宋末年的壬小波,李順^領導的起義,到元未′紅巾軍起義,明未李自成:起義,最後到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時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無以為生,再加上災荒年景,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大都農民起義都提出口號,大概意思綜合起來就是等貴賤,均貧富,太平天國運動還頒佈了《天朝天畝制度》,從中看出廣大農民耍求平等的願望。

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大都失敗了,他們的英勇鬥爭有力地打擊了當時封建統治,推動了社會的向前發展。


秋高氣爽112332581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立場,去看古代農民起義,會得出什麼樣的客觀認識,很難。首先,以現下一些人喜歡放在嘴邊:歷史是由勝利者寫出來的說法來看,現代一些人從所謂的古代史料記載中瞭解到的,都是由官府(勝利者)所記述的;按此推理,對古代農民起義記載描述,是根據官府需要而作,其結果也只能是主觀、片面的,無法真實反映古代農民起義的前因後果。加之,現今信息發達、靈通,各種信息的獲得易如反掌;表面看是信息豐富、多樣化,但間中不乏泥石俱下、魚龍混雜。這些未經甄別的信息,真假難辨、無從求證。但是,往往以外國檔案解密、口述歷史或史料記裁,認定這些都是隻真不假。殊不知,這就與刑事作案者在刑事現場,有意無意留下些蛛絲馬跡一樣;形偵者若是不加甄別其中真偽、虛實,完全依照作案者留下的痕跡去偵察,則恐怕是被作案者牽著鼻子、沿其思路走下去;偵察方向定了,其結果可想而知。要想對案件取得真正的偵破,必須是對現場提取到的痕跡,作出準確性、真實性的鑑定;才能還原案件的真實原貌,也才可能有正確的結果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得出的結果也必然是截然相反。本人以為,古代農民起義必有其因,其果眾所周知、不作贅述;要問為何多以失敗告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侷限性。若想一探究竟,請向黃巢、高迎祥、李自成等一應人物打聽。


浮雲渡生


腐敗的國家農民起義多,當一個國家所養的該殺而不殺的混蛋的數量達到十至十五個百分點,農民就會起來殺這些該殺的人,如果成功了,通常死的人會超過30%。其實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過程:掌權,找死,被殺;換一批人掌權,再找死,再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