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古代声学、乐律学、冶铸技术集大成,改写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

古代声学、乐律学、冶铸技术集大成,改写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

科技史科普系列之十八: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其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君主曾侯乙,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在迄今考古发现的先秦编钟实物中,以曾侯乙编钟的数量、组别最多,重量最大,音律也最为完备。与编钟同出的还有编磬、鼓、瑟、琴、笙、篪、排箫等8种125件乐器。

古代声学、乐律学、冶铸技术集大成,改写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在声学、乐律学、冶铸技术和工艺美术等方而所取得的成就,都超出了今人的想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这套编钟的出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人们对编钟设计铸作奥秘的浓厚兴趣。

从测音结果来看,全套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八度音程又一大二度。每件钟均能发出双音,音响完好。曾侯乙编钟的错金铭文有2800多字,标记音名和乐律。学界对其铭文的隶定、释读揭示其音列应用的是“(甫頁)曾体系”生律法,而非史传以三分损益律解释的钟律。

古代声学、乐律学、冶铸技术集大成,改写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礼乐重器,为历代宴饮、朝聘和祭祀活动所必备。这套编钟共8组64件,分为钮钟和甬钟两种。其中,钮钟19件,形制相同,均扁如合瓦,分三组悬挂于钟架上层三根横粱上。

甬钟45件,分五组悬挂于钟架中、下层横梁上,依钟枚的有无和长短又可分为三种型式:Ⅰ式22件,包括下层1组3件、2组9件,中层3组10件,均为长枚钟;中层1组的11件为Ⅱ式,皆属短枚钟;中层2组的12件属Ⅲ式,都是无枚钟。另有楚王镩1件,与钮钟、甬钟一样均以青铜铸制。

古代声学、乐律学、冶铸技术集大成,改写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

钟架簴簨一副,铜木结构,为曲尺形立架,西架长7.48米、高2.65米,南架长3.35米、高2.73米。挂钟构件65副,演奏工具8件。编钟及钟架簴簨铜构件用铜量达5吨。

钮钟和甬钟均用组合陶范铸造而成。钮钟铸范为双面陶范和钟体泥芯构成,钟体泥芯相对舞部正中和两面钲部的地方以泥质芯撑定位。甬钟形制复杂,以中层为例,先铸甬部,内留泥芯,再嵌入铸型内,整个铸型分为2段、4个层次,所用范芯可达136块。

敝号影响力小,您认为写得还行,就支持一下,一起弘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敬请“转发”!谢谢!

原稿:关晓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