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科研那些事|你为署名问题焦虑过吗?

点击上方“科学人文在线”可关注

按照一位“大牛”的说法,论文署名问题可能是科研合作中最简单的一种问题了吧。如果连这个问题都焦虑,那么最多只允许填五个获奖者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怎么署名?涉及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的项目怎么署名?

——林墨

科研那些事|你为署名问题焦虑过吗?

牛顿与胡克之间也有一段发现权之争

合著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如在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常见,但近年越来越频繁。Taylor 和Francis Group 针对62 个国家的894 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调查,有56%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合著频次比他们研究生涯开始时更加频繁[1]。

调查发现合著频次之所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术环境下,研究者(尤其是处于职业初期的研究者)不断发表新论文成为他们职业晋升的必要条件,而合著成为快速满足这一条件的一个对策。第二,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资助的增加,学术合作乃至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便利。第三,科研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日益频繁,一些大型的跨学科项目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第四,学术界普遍认可,有时甚至鼓励合著,合作能力被视为研究能力的一部分[1]。

合著越来越频繁的同时,合著中署名问题也让学者们越来越焦虑。毕竟,曾经有人因为署名问题而一拍两散[2]。

怎么署名?

一篇学术论文的作者身份声明了研究人员对一项原创研究的贡献,以及相应的道德与法律权利。在学术共同体中,作者信誉如同学术通货,对研究人员的职业晋升、项目资助及业绩评估至关重要。署名及署名的位置对于研究人员而言极为重要。因此,作者署名的问题在学术圈一直备受关注。

首先,确定作者。一位学者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被包含进一篇论文的作者列表中?Taylor 和Francis Group 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在理想情况下,以下条件可以表明一位学者达到了足够的贡献:负责某个研究项目的构想和设计、负责研究数据的分析与揭示、起草论文或者在修改方面做出实质贡献。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其次,公平地列出作者的次序。作者应该如何排序,应该按照姓氏拼音、资历、知识贡献水平还是其他因素?当一个项目并没有一个主要的贡献者时,如何实现公平排序成为一个难题。有人认为,所有人都应被列为共同第一作者,有人认为应该按照作者姓氏拼音排序,也有人提出一些其他方案,例如,将论文手稿的作者排在第一位、将研究想法的提出者排在第一位、团队成员轮流作为第一作者,等等。

挂名与代笔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否意味着一些被署名为作者的人实际上没有多大贡献,而那些做出实际贡献的人却没有被署名?这项报告显示,前者比后者的情况更多。不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受访者认为这两种情况在他们的领域中都不是很常见。相比之下,受访者更加认为一些老资历的学者收获常常比付出更多。尽管老资历的学者为新人提供了种种支持,但是这些支持常常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对于署名问题,我们能做什么?

这项调查的最重要的发现是,在研究机构的层面上,我们其实可以为解决署名的问题做很多努力。

首先,机构可以在学术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为科研人员提供关于署名的学术规范的培训,这一点在中国的学术体系中仍然是欠缺的。其次,学术期刊也可以对署名问题进行干预,例如,一些期刊已经通过CRediT(CASRAI贡献者角色分类体系)等方式要求作者明确写出他们各自在论文中的贡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严重依赖于通讯作者诚信的做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Taylor, Francis Group.Co-authorship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global view.http://authorservices.taylorandfrancis.com/co-authorship-in-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8-1-30].

[2] 舒泰峰. 李政道杨振宁恩怨始末:署名次序问题引决裂.http://www.edu.cn/zhuan_jia_ping_shu_1113/20091208/t20091208_428667_1.shtml[2009-12-8].

本文摘编自《科学家修炼指南》,标题有调整,插图作者为郭警,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以立即购书。也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投稿,聊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林墨,公益的学术新媒体,致力于向学术界分享最新的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旨在“让科学家更懂自己”。

更多科学好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创造有价值的阅读!

科学人文在线(kxrw_kx)

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订阅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