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該不該管?

法國國民議會可能不會想到,自己通過的法案,會在中國引起巨大關注。

7月底,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法案,禁止初中以下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法案將在9月開學後立即執行。此舉引發不少中國網友的關注,立法禁止中小學手機入校園的呼聲越來越高。

近年來,在對待“學生能否帶手機進校園”這一問題上,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採取了抵制的態度,既有讓學生上交手機的柔和管理辦法,也有銷燬手機的激進措施。然而,學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辦法。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遼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教師王家娟早已注意到這一現象,在她看來,我國面臨著比法國更嚴重的問題,但相關政策嚴重滯後甚至成真空狀態。我國對於攜帶手機進入課堂不僅沒有法律規定,甚至沒有全國性的行為規範,僅僅依靠各個學校的校規校紀進行管理,這是遠遠不夠的。

多位專家近日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法國的經驗值得借鑑,但一定要結合我國國情,通過立法進行規範必然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考慮到複雜的社會背景,在管理上也不能一蹴而就,要分階段進行,疏堵結合。

作為一位高中班主任,王家娟見過不少因痴迷於手機遊戲而耽誤學習、自毀前程的學生。對此,她建議儘快修訂教育法,禁止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守護未成年人成長。

應明確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

7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法案,全面禁止3至15歲的全日制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等互聯網設備,但課堂教學設備和殘疾兒童特殊情況除外,新規將於9月開始實施。

記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除了法國以外,包括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在內的歐洲國家,也都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意大利是歐洲第一個禁止學生上課使用手機的國家,早在2007年就曾頒佈全國性禁令,對在校使用手機且警告無效的學生,學校可以採取沒收手機或取消期末考試資格等懲罰措施。此外,日本、韓國也都對青少年使用手機作出了相應規定。

儘管我國還未在法律層面作出規定,但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問題已經引起有關部門注意。今年4月,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工作、全面排查學生沉迷遊戲等問題。同時下發《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呼籲家長承擔起對孩子的監管職責,積極參與預防學生網癮工作。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育部的緊急通知在落實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難,與學生“鬥智鬥勇”成為不少一線教師的常態。

有些學生會準備兩個手機,一個專門用來給老師沒收,一個用來玩;一個人申請多個遊戲賬號,即使一個號只能玩兩個小時,切換賬號連續玩上十幾個小時不是問題……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醫生、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心理諮詢師彭鑫記得,有很多老師都跟她講過類似的事情。

“教育部下發緊急通知之後,學校很快就轉發給了全體家長。一直以來,學校都很重視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尤其是對於因此而出現的沉迷遊戲等問題的管理。但在和家庭配合引導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有家長把給孩子玩遊戲、購買虛擬貨幣作為獎勵。因此,究竟如何解決學生玩手機而沉迷網絡遊戲的問題,學校也很困惑。”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麗澤中學校長張曙光說。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不等於完全禁止他們使用手機。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顧問李紅延認為,老師和家長應正確看待學生使用手機這件事,手機不是洪水猛獸,電子社會是必然趨勢,不會使用只會與社會脫節。

“現在很多學生在平時交流時,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談論遊戲,這已經成為學生之間常見的交往手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跳皮筋、丟沙包等遊戲一樣。從這個角度看,現在的孩子使用手機也無可厚非,我們要客觀理性地看問題。”李紅延說。

但李紅延同時強調,在中小學生攜帶手機去學校這件事情上,學校應當嚴令禁止。“中小學生完全沒有必要帶手機,有事的話可以找老師藉手機,學校辦公室的公共電話也可以提供給學生使用。如果有特殊情況必須帶,要向老師說明情況並先交由老師保管。”

學生網癮問題多與家庭環境有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研究報告,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初高中生近視率更是超過七成,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

王家娟曾經多次在學校沒收學生的手機,有時候手機到她手裡的時候還發燙。她注意到,近些年學生中戴眼鏡的數量明顯比以前多,在她看來,這與中小學生長期使用手機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此外,容易分散學習注意力、易被網絡不良內容侵害等問題都是反對中小學生帶手機去學校的重要因素。

“手機就那麼好玩嗎?遊戲就那麼有意思嗎?QQ上就有那麼多話可聊嗎?”面對自己整日沉迷網絡、不願學習的兒子,陳琪已經記不起自己說過多少次這樣的話。她不明白,為什麼兒子就是離不開手機。

對此,很多家長和專家都將原因歸結為“上癮”。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的發展,“網癮”成為讓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頭疼的問題。

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既有遊戲公司的責任,也有孩子自制力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出現了問題。

在彭鑫接待的門診中,手機成癮問題佔到了前來諮詢青少年心理問題的80%以上。彭鑫發現,在這些孩子的生活中,除了網絡沒有其他,他們的家庭普遍缺少關愛,父母忙於掙錢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疏於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長此以往,孩子只能在網絡中尋求缺失的溫暖。

“這種孩子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常常處於被動狀態,上學的時候沒有夥伴,上班的時候沒有朋友,在家裡也得不到家人的關心。而人本身有對歸屬和愛的需求,所以他們只能在網絡世界尋求這種需求,對他們來說,網絡社交比當面聊天要輕鬆很多。”彭鑫解釋道。

李紅延則是將手機比喻成“奶瓶”。因為缺少家長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手機便成為像奶瓶一樣的替代品。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缺愛的孩子會對手機產生依賴,甚至不再需要來自家庭的關心。這種現象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極為普遍,而他們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

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彭鑫說,現在前來找她諮詢的人中有一半都是家長,她所在的單位每週都會為家長提供兩次團體治療,家長的課程週一到週五都有安排。“這意味著已經有一部分家長意識到自身問題,並願意為了孩子作出改變。”

建議立法為學校管理提供依據

疏與堵一直是處理學生問題的兩大方法,在專家們看來,兩者並非“二選一”的抉擇,疏堵結合形成長效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老師,我上課外班需要用手機,和我媽鬥爭了好久,她都不同意,我該怎麼辦?”

“你一定要明白,只有讓家長放心才能讓他們放手,秘訣告訴你了,接下來就看你的表現了。”

這是班級裡的一個男生與李紅延之間的對話。

在得到李紅延的指點後,男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媽媽證明了自己是一個說話算話、有自制力的人,併成功獲得了父母的信任,在得到手機的同時也嚴格遵守了自己許下的承諾。學期末的時候,李紅延邀請他為全班作了一次名為“如何獲得自由”的主題演講,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起到了很好的積極效應。

“建議在全國範圍內舉辦公益演講入校園的活動。例如,邀請法律專業人士為孩子們講解如何正確使用網絡。孩子們對專家會更加崇拜和信服,他們說的話往往比老師、家長的嘮叨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孩子們願意聽,也願意照著做。”李紅延說。

李紅延非常重視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疏導工作,而王家娟則期望通過立法來規範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

王家娟提到,根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在校生將近兩億,其中手機使用者不在少數。然而針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手機使用者,法律方面的監管卻處於空白。

“針對中小學生手機使用問題,國家至今沒有在法律中作出明確規定,甚至連全國性的統一規範都沒有,僅僅依靠學校的校規校紀,其威懾力遠遠不夠。至少應當把禁止攜帶手機入校園寫入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讓老師有理有據地處理學生手機問題。這樣,也能減少學生的牴觸心理,有利於教學工作更好開展。”王家娟說。

王家娟建議,可以在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修訂教育法,禁止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執法檢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法律規定的真正落地,推動這一規定有效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