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洞庭古觀赤松亭

洞庭古觀赤松亭

南縣

洞庭古觀赤松亭

赤砂亭

洞庭古觀赤松亭

洞庭之心

位於南縣縣城東北隅的赤松亭,地處藕池河東支西南岸,是一座歷史名觀。赤松亭原名赤砂亭,因此地系第四紀紅壤,形成於2000萬年以前,後有赤沙湖。赤松亭始見於《梁書》,載雲:“梁簡文帝大寶二年(公元551年)梁湘東王遣胡僧佑擒候景將任約於赤砂亭。”《方輿紀要》又載:“赤亭故城,城近赤沙湖,因以為名。”赤松亭原系水亭,三面臨水,極阻險隘。據傳,漢代張良隱退後,隨赤松子仙雲遊至此,因而建亭。司馬遷在《史記》中以“欲隨赤松子遊耳”一筆帶過。唐宋以後,此傳日盛;明清之際,道家竭力神化,赤松亭名日顯,遊人絡繹不絕,為古華容十景之一。

民國初年,亭畔城市,建橋相通。1924年夏,南縣名士段毓雲有詩云:“為訪赤松問山童,護亭江上水連空。蒼茫最是湖山色,沙鳥風帆補綴中。”1929年,修築月形大堤,以護亭址。1928年初,我軍早期無產階級軍事家段德昌回家養傷,常與駐軍南縣的彭德懷在亭內暢述,並介紹彭德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0年6月和10月,段德昌、賀龍兩次率紅軍攻克縣城,在此設點擴紅,並保護古建築。該亭歷經修葺,至解放初期,仍保持古剎原貌。有達堤搭橋寬5尺長9丈餘,下引急流短艇,環繞左右,碧柳花茵,薰風襲面。踏上橋,板聲砰砰,橋與“仙人舊館”銜接。入館門而望,如登雉堞,四周石砌,高出水面2丈餘,亭在其中,地似海島浮現於水上。亭外有院,左右有土地祠和化字塔,兩旁古碣排立,字跡殘廢難辨。廊簷下懸有明崇禎十二年鑄造的兩個古鐘。數十種名貴花木栽滿院內,古楊數株飄拂婆娑。亭東西有兩條小徑,一條叫“近水樓臺”,一條叫“曲徑通幽”。中門有兩尊石獅,上懸“洞庭宮”匾額。後殿供有諸神30餘尊,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為誦經堂。堂有巨神臺,傍有放生池,俗稱鰱魚池。堂東龕,供著打睡的赤松子像;張良像立在旁邊,魁偉有儒者氣。折入觀音殿,即是赤松亭主建築。壁上掛滿歷代文人墨客字畫詩賦,楹聯雲:“滄海竟桑田,聽社鼓衙簫,此會已成花世界;樓臺依水面,看風帆沙鳥,誰人不道古神仙。”亭寬廣,氣勢雄偉,莊嚴巍峨,古撲雅緻,青磚牆壁,琉璃瓦蓋。亭簷雕龍畫鳳,廊柱浮塑怪獸。赤松亭後還有望秋亭、枕流閣等,另有僧人宿舍和客廳三間。亭中文物至文革中才被毀。

明代定居太陽山(今浪拔湖鄉太陽山村)的天順進士、戶部左侍郎程萬里看到在戰火中毀壞的赤松亭,於是寫有《赤亭遺址》詩云:“三皇世已作名臣,當是神仙第一人。丹煉坎離開寶鼎,身隨風雨駕飈輪。亭臺架壑煙霞古,溪澗通橋草樹新。誰似張良老從學,歸來明哲竟全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