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物价上涨以后就跌不下来了?

一帆风顺顺顺利利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谈了很多大家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问题都和房子、房租密不可分,终于在国家“房住不炒”的大政策下房子停住了上涨的步伐,房租也开始被各部门关注调控,但是物价却开始了它的上涨之路,然而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这背后的逻辑根源到底是什么?

一、从房价到房租再到物价的轮番上涨

对于我们广大民众来说,这段时间过的真是不容易,前几年房子的价格突飞猛进,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焦虑之中,到底是买房还是不买,而到了今年,终于房价不涨了,房租却又开始跟着上涨,终于在政府与媒体的共同努力之下,房租上涨被遏制住了,各大中介也都明确了房租不涨价的原则,然而物价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从7月初至8月下旬,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已连续8周上涨。今年第34周(8月17日至8月23日),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3.44元/公斤,环比上升7.4%,同比上升13.9%。

作为蔬菜重要产区和“中转站”的山东省寿光市,近期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受灾严重,当地批发市场蔬菜价格也明显上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监测数据显示,蔬菜价格指数自7月28日的98.52,一路上涨至8月25日的161.43,其中8月20日至23日,快速上涨26.47点。

当然问题绝不止蔬菜价格这么简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0.5%,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2.5%。1-7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0%。

按照具体分类来看,蛋类价格上涨11.7%,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禽肉类价格上涨6.6%,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3.8%,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4.6%、3.0%和2.4%,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3%和1.6%,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均上涨1.2%。

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都在涨价,一个全面涨价的时代似乎已经来临了,以至于不少媒体甚至发出疑问:是不是传说中的滞涨要来了?

二、为啥什么东西都变贵就是工资不涨?

说实在,经济有没有进入滞涨实在是一个非常难以判断的事情,虽然纵观世界经济史滞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美国经济曾经碰到过长期的滞涨,但是中国经济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经济增长点,说滞涨还是有些太早了,经济学家李迅雷最近更是表示: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而言,今年尚可保持在6.5%以上,明年也应该会维持在6%以上,而今后几年,估计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5%左右。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仍将位于全球前列,这么可以称之为“滞”呢?

既然中国经济不存在所谓滞涨的危机,那么物价轮番上涨到底因为什么?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叠加所引发的共性结果,从短期因素来看:

一是受国际形势影响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国际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导致了包括大豆在内的各种国际主要贸易商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而像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说我们家庭日常使用的豆油,直接受到这种国际产品价格的影响,那么各种原材料的涨价直接带来了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二是受疫情影响带来的心理预期。最近一段时间,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虽然对于实际的供应量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会对市场预期产生较大的冲击,再加上进口大豆的主要产品豆粕是重要牲畜饲料来源,当饲料的价格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乃至于上涨的时候,表现在表面上就是牲畜价格的上涨,两个作用之下,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就会出现上涨。

三是极端天气所引发的蔬菜短期供给不足。从气象部门数据来看,今夏全国高温天气较多。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央气象台连续33天发布超长高温预警。其中,7月20日35摄氏度以上高温面积达到159.8万平方公里,涉及18个省(市、区),38摄氏度以上高温面积达到13.4万平方公里。 高温直接带来了北方的干旱天气,而高温又带来了非常严重海陆效应,从而今年的台风冲击也非常之大,从而又给不少地方带来了强降雨和洪涝,直接影响了蔬菜的供给。

所以,从短期来看,物价上涨也就这样的出现了。在短期因素影响的同时,长期因素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更大的消费角度我们再来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今年上半年以来央行有三次加息,这三次加息给市场释放了较多的流动性,但是这种流动性却也缺乏足够的吸纳机制,今年以来,中国重要的资金蓄水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则的引导下逐渐进入了一种近乎于“冰冻”的状态,各地成交量持续走低,由于房地产本身就是重要的资金蓄水池,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较慢的情况下,再加上定向降准的政策引导,资金其实难以进入房地产市场。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股市处于一个长期的历史低点,甚至最近探底到了接近2700点以下,这种低沉的股市走势让股市的蓄水池功效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再加上,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所带来的资金挤出,数字货币等虚拟货币风险防范的资金出场,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资产荒的问题。

当各个资金蓄水池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多余的资金将很有可能进入物价市场,这就是物价的长期作用力。

在物价短期与长期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之下,才出现了物价轮番上涨的现象,但是从整体宏观经济来看,出口受国际局势影响不振,消费却也出现了下滑,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经营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不少企业都出现了经营效益下降,既然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自然就难以说给员工涨工资了,物价上涨工资不涨的情况就这么凑齐了。

可以预计,下半年对物价影响的短期因素应该会逐渐消退,但是长期的影响如果不能得以解决的话,估计物价的推动力还是有可能存在的。


瀚海观察


物价上涨跌不下来,这是个伪命题。

对于单一商品的价格来说,不存在只跌不涨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得,“蒜你狠”和“向钱葱”。一斤大蒜十几元的价格,和五六元钱一斤的大葱,直接让小市民都吃不起了。但是一旦出现农产品积压,几分钱一斤都是有可能的。

我老家是潍坊青州市的,曾经有几年很多白菜烂地里都没人去收,现在各地各种农产品也时常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滞销,受伤的总是农民。

物价的涨价,很多情况下受益的却是资本。现在有很多现货交易市场,可以有5到50倍的杠杆。因为,都预测物价会上涨,比如2018年10月,我们的CPI增长幅度是2.5%,食品商品价格增长3.3%。如果是50倍杠杆,盈利会达到165%。

为什么大家都预测物价会涨?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适度的物价上涨有助于经济增长。

三季度我们GDP增长率是6.5%,全年平均增长率预计在6.7%左右。

正常来讲,我们要维持货币供应增加6.5%,才能够保证物价的不变。然而实际上,2018年9月我们的广义货币m2增速接近9.2%。通过货币超发将物价的不平衡给抹掉,过去十多年,我们超发的货币绝大多数都涌入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也起到了超发货币蓄水池的作用。所以现在的目的是维持蓄水池的平衡,不能让里面的水出来,也不能继续灌水。这就是为什么一线城市房价两年来一条横线的原因,很有可能还将横盘3到5年。

所以,物价上涨之后肯定是下不来的,这是经济发展和金融管理的一个趋势。


暖心人社


物价涨上去就下不来了,过去我们买一斤青菜只要一元钱,现在买一斤青菜要四到五元钱,而且一涨就不会下跌,现在拿一百元去菜市场,基本上很快就用光,过去一百元要用很长的时间。这给人一种感觉,为啥物价上涨后,就跌不下来了呢?

第一,我国经济对于宽货币的依赖性很强,所以剌激经济往往都是要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之下,这就导致了国内物价有持续上涨的动力。本来一元钱对应一元钱的商品,现在市场上钞票增加了,一元钱只能对应0.7元的商品,显然人民币的购买力贬值了。大量货币流向社会,所对应的商品却没有增加,那购买力只有贬值的份。

第二,过去人工成本不值钱,现在人工成本的价值正在不断的上升,就是本来农民种青菜不值钱,现在没有愿意做农民了,青菜的价格也就上涨了,再加上物流成本等各环节人工成本价格都在涨,所以人工成本上去后,物价当然也难降下来,试想几年前四五千元工资算是高薪了,现在根本不算什么,工资涨了,人工成本摊入物价后,物价也会涨,当然跌不下来。

第三,央行超发的货币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而房价高了,带动了房租价格上涨,而无论是商铺,还是企业办厂的租金都涨上去了,而企业也没有办法,只能把涨上去的一块租金支出分摊到商品或产品中去,这就导致物价如火箭上窜,似乎没有跌下来的可能,因为房租不降,各方面成本不降,企业没办法调低商品价格。


不执著财经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计量,价值、剩余价值都不是实物概念,而是劳动时间的概念,它的增加或减少都不涉及具体的实物,只涉及人支配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而价值也不是什么劳动的结果或者成果,而是被支配的劳动本身,它代表的是权力,而不是财富、蛋糕。

因为十年前,20年前,50年前生产的商品都可能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存在不变的实物体系。并且把价值规律等代入到单一产品模型逻辑上的供求均衡上进行分析就违背《资本论》的逻辑,而应该代入到异质品模型的资本追求更高利润率导致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均衡中进行分析。对于资本来说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金钱积累速度,就意味着手中的金钱或者说资本要缩水或者破产,因此资本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积累式竞争(与流行经济学的技术竞争完全不同)。对于现实中价格变动带来的生活压力,事实上是剥削率提高的表现,应该清楚价值并不等于价格,价格是一定价值量的货币值,而货币的价值是会发生变化的,更何况现实的货币不是真正意义止的货币(商品),而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还存在利率。

生活压力增大是单位劳动力下资本不断积累,剥削一些不断提高的结果,同时因为分利润的资本量越来越多,利润率不断的下降。无论是通涨还是通缩都是一回事,而通缩时存在大规模的失业率。

比如某一行业的利润率提高,其它行业的资本就会通涨价来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资本就会压缩产能,开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润率较低的一部分资产,同时拥入或者购买利润率较高行业的资产,这样低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上升,高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下降。在技术不变条件下,一个行业只有对工人的劳动时间不等交换程度的剥削率被提高,产能才会恢复和继续扩大。同样通缩也是一回事,通缩时,由于存在可怕的大量的失业,资本会看得见的形式压低工人工资或者直接增加相应工资下的劳动时间,而不是被兼职时的价格上涨的波动掩。

总结一下:

原则上来说,增加了多少生产就应该增发多少货币,多了就会通货膨胀,少了就会通货紧缩。但是实际上,央行都是会微量超发的,所以货币其实实质上在慢慢贬值,商品的价值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小本应该降价的,但是货币在贬值,综合起来,还是涨价了。至于为什么会超发,我记得第一个是微量通货膨胀能够刺激经济,也会让普通人丧失价格的敏感性,当人们发现货币在贬值的时候,就会趋向于消费和投入再生产而不是囤积货币,这就会带来经济的循环。而当人们发现货币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加值钱了之后,就会倾向于囤积货币,而对于国家来说,钱不用就是纸,国家并不需要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总体来讲,通货膨胀要好于通货紧缩。第二,统计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也就是说不可能完全发行不多不少的货币,多发少发只能选一个。第三,通货膨胀要比通货紧缩好管理一些。

以上仅是爱K线财经直播的观点,喜欢此回答的读者们可以给一个关注或者一个赞,如果有不赞同的观点,也可以给我留言,望大家不吝指教!

我们会一一帮你解答问题,谢谢


爱K线财经直播


其实不是物价上涨了,而是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俗的话说,货币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商品(包括货物、服务)的增加速度。

例如2008-2018年,中国GDP从31.92万亿到90.03万亿,增长了2.82倍;中国的M2(广义货币总量)从47万亿,增长到了182.62万亿,增长了3.89倍。

也就是说,2008-2018年,中国商品物价平均上涨了1.38倍。

当然了,这是平均上涨数据,实际过程中,有些商品上涨的比较多,如房价,平均上涨3-5倍,而粮食价格几乎没涨,如小麦价格在1998年平均价格1.16元/斤,30年后的2008年,价格仍为大约1.15元/斤。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商品的物价都是上涨的,但社会总体物价上涨而没有下跌,这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为什么货币增长速度要超过商品增加速度,在于政府利用国家信用,超发货币,扶持促进新经济、新科技的发展,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是正向促进作用。

而不同商品上涨幅度的巨大差距,在于在政策扶持、信息代差、资本、技术密度和金融投机的联合作用下,货币进行了不公平分配。


第十经济观察室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让我我想起房价只涨不跌,好了言归正传,今天说的物价上涨后很难跌下来,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商品的价格,上涨与下跌,是取决于供与需,不存在只涨不跌,或者只跌不涨,它是根据需求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而改变的。在之前,某一段时间,当某种商品出现大量短缺时,需求人群增多,价格就会猛涨例如大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大量短缺大蒜的价格就会猛涨,蒜农们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等到第2年上市时候大蒜供应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大蒜价格就急剧下跌。

货币贬值导致购买力下降。

除了市场供应量之外,还有就是,能让我们感受到物价只涨不跌的,就是我们手中的货币贬值,在之前我们100块钱可以在市场上买很多东西,现在的话100块钱基本上出去吃顿饭就没有了,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我们手中的钱就越来越不值钱,购买力越来越弱。

各环节,人工成本上升,导致物价越来越高

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批发商,物流,采购,零售各个环节,最终才能到消费者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成本,而近年来,人工成本大大升高,这些上升的成本,最终会被转嫁到产品上,所以产品的价格就会越来越高。像我们每天乘坐的公交,地铁,还有我们购买的食盐,虽然这么多年来价格不变,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补贴,为我们补贴掉这一部分增值的人工成本,所以它的价格才多少年持续不变。

所以当下给我们造成只涨不跌的假象,是由货币的通货膨胀率购买力下降以及。物流成本和商品价值的提升,双重影响下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如果哪一天货币的购买力提升商品物流环节的成本下降的话,物价自然就下跌。

而这些还没有实现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赚钱吧。


趣说知识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不断的商品生产出来,而为了赋予这些商品的价值,就需要央行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对其进行定价,那么理论上,生产了多少的东西,央行就该发行多少的货币,一旦发行的货币量大于生产的商品价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少了就会发生通货紧缩。但是实际上,央行都是会微量超发的,所以货币其实实质上在慢慢贬值,商品的价值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小本应该降价的,但是货币在贬值,综合起来,还是涨价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馒头1块钱,现在生产了十个馒头,理论上应该对应的是10块钱,但是现在发行了11块钱,那么现在的馒头就该是1.1元一个了。但是馒头在不断的生产,货币也在不断的发行,但是永远不会按照1.1元一个馒头的价格发行货币,而是会多发行一些货币,从而就导致了馒头的价格越来越贵,这就是物价一直没有下跌的原因!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关注头条号!


译临炒什么股


之前看到过一个小短文,写的特别好。

说一个买菜的租了个摊位买菜,过的挺巴适,过了一段时间,菜的进价涨了,为了赚钱他就把卖价调高了,隔了一段时间,他租的摊位租金也长了......

生活是环环相扣的,整个社会体系中只要是有一个环节调控不好,就会带来逆向的通货膨胀,这种膨胀不是代表大家经济收入提高了,而是人民币在逐渐缩水了。

而这个环里面能做出让步的只有国家调控。国家调控也不会把价格调复位,他会选择最佳的上涨率进行控制,这样即增加了国家GDP,也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麦合西


物价上涨是指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现在与10年相比,房地产价格涨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消费品价格也涨了很多,劳动力价格也有所提高,基本上每年物价都在上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要从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分析。



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

1、需求增长,供给不足。例如居民住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加上大量的投资买房者,买房的需求远远大于每年新房数量,造成房价不断的上涨。如果北方小麦产区遭受严重干旱,小麦产量锐减,供给减少,那面粉价格就会上涨。所有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都会造成物价上涨。

2、货币超发,造成货币贬值。中国的M2增长率大大超过GDP的增长率,过去十年中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8%,而过去十年的平均GDP水平大约只有9%。08年金融危机,货币超发造成过度流动性,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3、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即通胀预期对物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作用。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实现保值,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降低当前储蓄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

商品价格上升带动企业营收和利润增加,从而带动GDP的增长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提高会增加消费,进而推升消费品价格,需求的增长需要扩大规模,扩大规模离不开资金,而资金需要货币发行。所以,只要经济在增长,消费水平在提高,货币发行在增长,物价就易涨难跌。




HSJ杂谈


似乎生活了这么多年,物价上涨了以后就再也没有降下来,离我们生活最接近的每日三顿饭,小时候去吃一碗牛肉面大概是5至6块钱,而现在10块钱以上,还有菜价米价也都在上涨,连公交车费用都涨了一块钱或者两块钱。但在我们生活中,好像就只有物价一直上涨却从未跌下来的现象。不妨来找找原因吧!

1.物价由需求推动,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消费者需求上升,供给不变时,物价就会上涨,再分析一下由哪些因素会引起消费者的需求上升,首先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对商品的需求也就增长;其次,我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而拉动需求增长。还有其他一些方式从不同的方面拉动内需外需增长,最后物价就会上涨却很难低下来。

2.成本的推动,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发现自己手中的货币已经贬值了,不能再以同样的货币购买原有的商品,似乎自己的钱有些不够花了,这时候劳动者就会要求企业为自己支付更高的经济报酬,而企业为了能够留住劳动力,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而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意味着自己的成本上升,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已经不能获得原有的利润,对于企业来说,不愿意承担这部分成本,因此最终会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物价又会上涨。但由于人们的工资是“刚性”,一断上涨,就很难再降下去。因此,物价上涨就很难降低。

3.结构性通货膨胀,在实体经济中,总有一些产业是属于生产率高的产业,而另一些产业属于生产率低的产业,虽然生产率水平不同,但生产率水平低的产业总是想向生产率水平高的产业的工资靠拢,最后就会引起总体物价的上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