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团?

徐紫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晋绥军属于地方武装,是大军阀阎锡山的私人势力,他们最高的长官就是阎锡山!

民国时期,军阀武装很多都是按照所在省份进行命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川军、滇军、粤军。晋绥军也是一样,晋是山西、绥是绥远(绥远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省)。


晋绥军的前身是晋军,晋军的前身则是清末的山西新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西新军亦响应起义,山西独立,成立了山西临时军政府,阎锡山被推举为临时军政府的都督。1912年袁世凯上台之后,正式任命阎锡山为都督。


从此阎锡山开始了自己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历程,而此时的山西新军,被称为晋军。

主政山西之后,阎锡山不断的加强自己对晋军的控制,主要的职位都是由阎锡山的亲信担任,而阎锡山的这些亲信,基本都是山西人。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分裂成直、奉、皖三大派系。对于阎锡山来说,哪一个派系都不是他的晋军所能抗衡的。所以阎锡山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谁强大就跟在谁身后,也不主动去进攻别人,一旦有便宜就立刻去捡一下。


在阎锡山的八面玲珑之下,山西成为乱世之中战火相对较少的一个省份,阎锡山利用这难得平静,大力发展军工业,晋军的装备在不断强化,但晋军的战斗力距离北洋三大系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直系获胜。直系开始把触角往晋军的地盘伸,晋军技不如人,只能忍气吞声,全靠阎锡山的外交手段支撑着。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切断了直系的后路,直系失败后,阎锡山的晋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随后,直奉两系又联手驱逐冯玉祥的国民军,阎锡山一看有利可图,赶紧挥兵进攻冯玉祥,顺势夺取了绥远。

由此,阎锡山把自己的地盘扩充到了绥远一带,晋军由此改称晋绥军。


晋绥军的战斗力

晋绥军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被人诟病,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战绩。阎锡山能主政山西38年,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靠政治手段,而不是因为晋绥军的战斗力有多么惊人。

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阎锡山支持北洋政府镇压护法运动,并派了一个晋军的混成旅参加。结果在湖南境内,这个混成旅被护法军打得打败,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山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的晋绥军联合冯玉祥的西北军进攻蒋介石,结果被蒋介石打得大败。冯玉祥连裤子都输没了,阎锡山也宣布下野。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面对日军 ,虽然也是拼死抵抗,但是并不算多么出彩。

至于解放战争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晋绥军在我军面前灰飞烟灭。

晋绥军战斗力之所以被人诟病,一方面是晋绥军中没有厉害的将领,另一方面则是民国时代山西相对战乱较少,经济较为富庶,官兵没有经历太多血战硬战,战斗意志不强。

当然,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晋绥军的傅作义率领的部队。傅作义是晋绥军中除商震外仅有的名将,特别擅长防守,他手下的部队战斗力惊人!然而,就这么一个名将,后来也被老蒋分化出去了!




晋绥军的忠诚度

晋绥军的忠诚度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起冯玉祥的西北军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失利之后,无奈宣布下野。晋绥军中二号人物商震接替了阎锡山的职务。



商震和老蒋走的比较近,结果晋绥军中其他将领联合起来,将商震驱逐了山西。老蒋虽然想染指山西,但是只能无功而返。可见在这个时候,晋绥军还是非常忠诚于阎老西的。

但是从抗日战争以来,晋绥军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当时日军进攻疯狂山西,国民政府拨款给阎锡山修筑防御工事。

但是阎锡山中饱私囊,导致防御工事如同豆腐渣工程,让守城的将领苦不堪言。因为这件事,让很多原本忠诚与阎锡山的将领开始有了怨言。

再加上阎锡山对于傅作义比较忌惮,害怕傅作义取代自己,因此多次打压傅作义。让原本忠心于阎锡山的傅作义也寒了心,最终脱离了阎锡山。


小镇月明


抗日初期,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曾说过一句话:这个部队在你侧翼,你侧翼有暴露风险;在你背后,你背后有暴露风险。卫立煌说的这个部队,指的就是晋绥军。

说起晋绥军,就不能不提阎锡山。因为没有阎锡山,就没有晋绥军;但也正是因为阎锡山的存在,他的个人风格也深深的烙在了晋绥军的身上。



晋绥军是俗称,基本上阎锡山手下都可以算作晋绥军。所以晋绥军也叫晋军、阎军、山西陆军,或者山西军。抗战爆发后,通称为第二战区部队。需要强调的是,晋绥军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名称,通常只用于口称或非正式文本。在正式的文件上,以中央授予的番号称呼,而不是称晋绥军。

晋绥军的前身是清末的山西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后,山西新军也随之响应。起义成功后,组织山西临时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随即便遭到了北洋军的反扑,起义军退到了晋北地区。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山西便进入了阎锡山时代。

(1912年孙中山视察山西)

当时的山西,四面皆是强敌。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北京城内,袁世凯也是时时盯着阎锡山。为了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在山西大办实业,晋军的实力也随之扩充。成为当时少有的,有完整独立自主的军工体系的军队。

清末时,山西的晋商虽然富有天下,钱庄都开到海外去了,但是山西的财政力量却不强。在阎锡山的主持下,山西以实业兴省,一跃为北方第二强的省份。(北方第一是奉天省)不恭维的说,没有阎锡山,也就没有山西的工业体系。

(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清末时期山西是不折不扣的财政穷省。)

说到这里,就要引出晋绥军的【绥】了。

晋绥军的【晋】,指的是山西;而【绥】则指的是当时的绥远。绥远省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均在其范围内。清朝时,绥远还没有独自建省,只是山西省的一个道。民国初年,袁世凯为了打击蒙古分裂势力,实行了“晋绥分治”。从山西和内蒙古各划出一块地,建立了绥远省。

但是在山西人看来,绥远仍是自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对绥远的控制。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的势力越来越大。控制了陕西、河南、绥远,从三面包围了山西。坐立难安的阎锡山随即联合张作霖,对冯玉祥东西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退出绥远,阎锡山取得了绥远的合法控制权。从此,晋军便更名为晋绥军。



虽然从正式接管绥远到傅作义脱离,阎锡山对绥远的控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晋绥军这个称呼却习惯却延续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联合张作霖对冯玉祥开战时,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也发动了对吴佩孚的北伐战争。虽然阎锡山和冯玉祥后来都加入了国军体系,但是两个人的隔阂一直没有彻底的消除。

由此也看得出来,阎长官的性格很像当年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外宽而内忌,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晋绥军在他的带领下,沦为了名副其实的山西省防卫军。虽然名义上是军队,但其指导思想意识,和地方保安队、财主家的护院没什么区别。保境安民有余,开疆扩土的野心不足。没有足够的缓冲余地,单靠山西一省是很容易被外部势力反客为主的。(后来抗战时期就验证了这一点)

抗日爆发后,傅作义脱离晋绥军,绥远另设战区,山西再一次失去了绥远的控制权。而随着日军的南下,晋绥军也损失惨重。不仅丢了山西所有的大城市,阎老西本人也被迫西渡黄河退到了陕西。残存的晋绥军只得龟缩在晋西一带,牵制日军西渡黄河。日子过得也不比八路强多少。

在《亮剑》中,钱伯钧曾经说过一段话:



这段话就是当时晋绥军的真实写照。重庆政府拿晋绥军不当人看。用阎锡山的话说,第二战区的补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当时中央给了阎锡山十个军的番号,但以晋西这一隅之地,撑死了也就养活十个师的部队。晋绥军别说刚不过日军、刚不过中央军,跟八路军比,也是蒸板上的肉。

影视剧中经常调侃阎锡山抠门,说他故意克扣八路军的补给。其实,这就是编剧的自我想象了,非常的不客观。

平心而论,晋绥军自己的补给都只有中央军的零头,阎老西还能给八路军发补给?并不是二战区歧视八路,是重庆政府在歧视整个第二战区,其中也包括了晋绥军。况且,山西的八路军比晋绥军还要多。阎老西已经穷的养不起八路军了。日军、中央军和八路军,阎锡山谁都得罪不起。晋绥军能的夹缝中生存,也着实不容易。



当然,这也怨不得别人。晋绥军混的惨,是阎锡山自己作的。山西不是没有人才,从三晋大地走出去的名将,数不胜数。但是,凡有大志向的人,必然跟阎锡山搞不来。阎锡山能力偏于内政,修铁路、建工厂、盖学校,这是他的强项。

但是军事指挥就不行了。并且他的个人猜忌心太强,还有就是太抠门,经常因为舍不得小钱危害大局。蒋介石的银弹攻势,就是为他准备的,打他都打出心得体会了。当时山西人就评价晋绥军:入晋一条龙,出晋一条虫。像商震和傅作义这种不安于现状的人,最后都脱离了晋绥军。就连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徐永昌,也跑去了南京。



但凡有点有志向的人都跑了,留下来的人都是什么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抗战胜利后,晋绥军又恢复了一点实力,但是跟其他派系相比。阎老西的资本,已经看不上眼了。客观的说,没有阎锡山也就不会有晋绥军,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也限制了晋绥军的发展。

山西人并不是不能打,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战役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困难的战役。关键是阎锡山这个领头羊的水平不行,他一辈子就脱离过晋绥军两次。第一次是中原大战失利后,第二次就是太原城破的前夕。晋绥军跟着他,浪费人才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傅作义离开了山西。但是绥远仍然是山西人的天下。太原战役中逃跑的晋绥军官兵,很多都选择投奔绥远。在后来绥远起义中,这些人又变成了起义官兵。这就是造化弄人吧……


Mer86


楚云飞是《亮剑》中塑造的一个经典人物,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晋绥军358团团长,与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可谓是惺惺相惜。那么,他所在的晋绥军又是怎样的一支军队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说起晋绥军,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阎锡山,在他统治山西38年,他从一个无名的小卒到登上山西都督的位置,真的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风云人物。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阎锡山审时度势,趁机在山西发动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而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在他独揽山西军政大权之后,阎锡山便借着各类借口大力扩军,晋绥军也由开始的一万多人,发展到后来的20多万人马,成为了虎踞山西的土霸王。


为何被被称为晋绥军呢?北洋政府晚期,张作霖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自封为安国军总司令,任命阎锡山为副司令。他手下的高级将领商震出任绥远都统,控制了绥远一带。自此晋军正是被称为晋绥军。

中原大战前夕,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一致反蒋,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残酷的,反蒋联盟被蒋介石所击溃。而阎锡山本人也被蒋介石免去了一切职务,晋绥军暂时被商震所接管。但没辙,山西的军民群众只服阎锡山。九一八事变过后,阎锡山又东山再起,重新掌控了山西的军政。之后更是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官。而此时所对应的正是亮剑中的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派遣晋绥军高级将领,傅作义北上接管绥远等地,晋绥军也渐渐的开始分裂,而后解放战争爆发,傅作义与解放军达成和解,其部晋绥军也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其实那个时代的晋绥军,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善战的军队,但是在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中所立下的战绩也是不容磨灭的。与其他的军阀不同,阎锡山在意的是山西的发展和和平,所以晋绥军大部分时间都在山西本土执行防守任务,外出作战的时候并不多。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啊,以后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有趣的历史问题。


小小呆萝卜


抗战初期,晋绥军伤亡惨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晋绥军编制进一步增多,每个师也就三四千人,楚云飞的五千人应该是一个准军的人数了。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将他列为团长,和李云龙成为好友。

1、抗战时晋绥军的变动

在抗战开始后,晋绥军有两个集团军编制,分别是第六、第七集团军,总兵力一度接近20万。经过太原会战,阎锡山整点部队,只剩下不足十万。在1938年丢失临汾后,部队又进一步损失。


(太原会战)

之后,蒋介石给了晋绥军两个集团军编制,此时的晋绥军是四集团军八军24师的建制,全军大约有七八万人。每个师就是三千人左右的数量。

(临汾丢失)

2、楚云飞的五千人

楚云飞部的编制是1、2、3、4营与炮兵营,一营有一千人,相当于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

这种五千人编制的大团。在抗战初期就是旅级编制,姜玉贞守平原县,与日军血战十日,所部就是五千人的加强旅。

按照陈诚对六战区的描述,国军中央军一个师在事实上也就万把人。黄绍竑描述的三战区兵马就更不足额了。

(国军普遍缺兵)

楚云飞真有齐装满员五千人,而且有炮兵,早就师长了。

3、傅作义赴绥远

1939年初,傅作义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率所部35军一师、两旅、一个炮兵团开赴绥远,全军也就一万多人。

对比一下,是不是发现楚云飞的兵很多。

4、上党战役的晋绥军

抗战结束后,国共发生冲突。八路军三个纵队歼灭阎锡山部第19军、23军、83军等11个师约3.5万人,俘国民党军将官27名。平均每个师也就三千来人。

(上党战役)

总结:

楚云飞的部队如果在抗战初是这个规模,那怎么也是旅级编制;在太原战役结束后,怎么也是师级编制;在相持阶段,接近军级编制了;在抗战结束时候,也是军级编制。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晋绥军是民国时期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主要控制山西、绥远两省及华北部分地区,故称之为晋绥军。清朝晚期各省开始训练新军,山西的新军就是晋绥军的前身,阎锡山、傅作义是此军的主要将领,兵力一般在10~20万左右,巅峰时期有30万之众,控制晋绥冀察四省区和平津等北方六省区市。晋绥军先后参加了北洋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4月被人民解放军全部击溃,傅作义在北平起义投诚,至此晋绥军退出历史舞台。

1911年10月山西新军起义反清,成功后阎锡山在山西成立军政府,自任都督总理山西军政要务。袁世凯当了总统后任命阎锡山为同武将军,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从此阎锡山开始在山西发展军事力量,成了山西的土皇帝。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对阎锡山进行拉笼,阎锡山则在乱局中纵横捭阖,因此中央政府不停的换旗帜,但山西则牢牢控制在阎锡山手中,晋绥军也进一步扩大。

阎锡山善于见风使舵因此他在北洋军阀、民国政府中混得风生水起,晋绥军则成为他手中的重要王牌。1912年晋绥军成立之初只有1万余人,编制为一个混成旅;1924年阎锡山扩军至4万人,编制为10个旅、2个师;1927年阎锡山再次扩军至13万人,拥有8个军的编制;1930年阎锡山扩军至20万人,编制为10个军又4个保安纵队,骑兵4个师,炮兵7个旅。晋绥军的战斗力在民国各路军阀中属于中流水平,也算是身经百战的能战之师!

晋绥军的军响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补贴为辅,阎锡山将税赋大部分用于军队建设。晋绥军自建有太原兵工厂、西北制造厂等军工厂,武器大部分可以自给自用。晋绥军还建有北方军官学校、山西陆军辎重教练所、山西航空预备学校、第三集团军骑兵教练所等军事培训学校;这些学校为晋绥军培养了大量基层军官,增强了晋绥军的战斗力。

抗日战争中晋绥军作为第二战区的主力部队,先后参加了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等重大战役,损失十分惨重!山西大片领土被日军占领,阎锡山则退守晋西地带,在中央军、日军、八路军之间摇摆不定。蒋介石趁抗日战争削弱了晋绥军,并成功将傅作义分化出去,压缩了阎锡山的生存空间。解放战争中晋绥军主动进攻解放军,最终被全歼而消亡;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从此晋绥军成为了历史!


大秦铁鹰剑士


《亮剑》是根据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主要人物李云龙,是我军从战争年代指挥作战成长起来的智勇兼备的英雄人物。因剧中情节和人物生动,看过无数遍。楚云飞是李云龙的老对手,若是个软蛋熊货那多没劲。因为是小说创作,并非真有其人,但作家创作总要有人物原型参照。据资料介绍说有几位国民党能打仗的军官是楚云飞参照人物。

第一位是张自忠,国民党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著名抗日英雄,1940年5月16日在襄阳与日军会战中壮烈殉国。

第二位是楚溪春,晋军将领,1949年随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建国后曾为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三位是熊绶春,曾任国民党师长、军长,1948年随黄维兵团作战在双堆集阵亡。1950年被蒋介石追授为陆军上将。



手机用户山丁子


晋绥军,晋是指山西,绥,是指绥远。是阎锡山统领的,在民国时期一支活跃在我国华北地区的重要国民党武装力量,晋绥军前身也是清末的新军,后属于北洋军阀的一支,1927改称国民革命军北方军,1928年改称第三集团军,七七事变后隶属第二战区司令部。

1912年袁世凯命令阎锡山接管山西军务,阎锡山排除异己后在山西一人独大,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在军阀混战时期,一次直皖战争时,阎锡山周旋于两派之间,山西免于战乱,二次直皖战争与冯玉祥合作,击败直系军阀,也在1927年借助胜利,阎锡山手下晋军将控制区域扩大到绥远,在此时才改称晋绥军。

之后阎锡山反蒋被赶出山西,九一八事变,阎锡山后再次回到山西重新接管晋绥军,并进行了扩编。抗战开始后,阎锡山率晋绥军抗战,但是蒋委员长克扣物资,山西大片地盘丢失,后来晋绥军防区划入第二战区,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中晋绥军顽强抵抗,但损失惨重。中央军进入山西,晋绥军撤向山西西南地区,防止在晋西南的日军渡过黄河,晋绥军在这一直撑到抗日结束。

在解放战争中阎锡山部除投降的,其他部队被歼灭或遣散,晋绥军傅作义将军的部队投诚,北平和平解放。到这晋绥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玄坤文史


近些年,都特别的流行抗战剧、谍战剧,许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能更好的去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去铭记历史,去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在我们的身上引起触动,能启迪我们的精神,现在就对这个军团做一下深刻的了解。

晋绥军,首先它是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时候活跃在山西、绥远等地的,这个可以由它的名字看出来,取自地名,其领袖人物为商震、孙楚等人。

在1911年的时候,阎锡山与吴禄军在娘子关举行会面,共同商量着要把清王朝给推翻了,打算来组成一个燕晋联军,这个时候,他们双方其实都有一个共识,简单的来说,就是山西很重要,对我们中国很重要,算得上是中国的壁垒了,这个重要性是远超过海域的,一定需要好好的谋划谋划。

于是,在后来的袁世凯派军队攻打山西,虽然做了顽强的抵抗,但很不幸的是,最后还是被敌人打败了,最后只好率领1000多个人逃离了山西,中间途经过保德,最后攻入了绥远,占领了包头,最后才得以生存下来。在这之后,由于受到北洋军阀的势力压迫,于是便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比如保境安民,在民国时期,又强化对山西的国民基础教育,以及基层政权的建设,当然,还有工农业的良好发展,都相应的制定了规划。

这样一来,在后来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大力抓住山西的各项建设,使得工业、农业等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最为突出的是兵工业生产方面,这也为后来的与北洋军阀作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时呢,蒋介石为了分化各派的反动力量,对阎进行了拉拢,对其进行了任命,阎便顺水推舟,利用其职权来扩大军队,最后,其部队发展到了十多个军。在后来的东北沦陷过程中,傅作义自己领兵作战,分化了实力,所以,晋绥军已经名不符实了。

晋绥军在辛亥革命中诞生,长于军阀混战中,最后在北伐中大放异彩,在抗战中提供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但却在国共内战中被历史流窜而下,但无论如何,它都见证了一部民国史。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楚云飞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抗战期间担任晋绥军团长,与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惺惺相惜。那么,楚云飞所在的晋绥军属于什么部队?其前身今世又是如何呢?

电视剧《亮剑》中的晋绥军军官楚云飞

从楚云飞部所在的山西省和晋绥这个字眼上,我们可以看出晋绥军属于阎锡山的山西军队。晋绥军起源于清末时期的山西新军,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从此控制了晋军;北洋政府末期,阎锡山拥戴张作霖担任安国军总司令,他本人任副总司令,晋军将领商震出任绥远(今内蒙古一带)都统,控制了绥远一带,自此晋军被称为晋绥军。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在太原自称陆海空军总司令,联合冯玉祥等人反蒋。倒蒋失败后,蒋介石免去阎锡山本兼各职,任命商震为山西省主席。但阎锡山亲信不服商震管理,商震被迫率部离开山西,这是第一支脱离晋绥军的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了晋绥军;抗战爆发后,阎锡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山西及陕西部分区域的作战任务,统一指挥晋绥军及中共领导下的第十八集团军。我们在电视剧《亮剑》中看到晋绥军和八路军(即十八集团军)多有来往,其根源就在于此。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晋绥军高级将领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傅作义率部进入绥远西部河套地区,从此也脱离了晋绥军。解放战争期间傅作义出任“华北剿总”司令官,负责整个华北防务,在平津战役中,傅与解放军达成和平协议,其部被改编为解放军。


解放战争中,阎锡山的晋绥军除少数投降外,其余大都被解放军歼灭,民国年间赫赫有名的晋绥军至此烟消云灭。


民国年间那些事


晋是山西,绥是绥远,晋绥军就是军阀阎锡山的部队。其前身是清末的山西新军,宣统三年9月8日(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起义成功后,组织山西临时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

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夏,阎锡山与直系、奉系军阀联合进行反对冯玉祥国民军的战争。国民军被打败,晋军商震师进占绥远,阎锡山委任商震为绥远都统。11月,阎锡山、商震、刘振华等将领通电推举奉系首领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12月,阎锡山就任安国军副司令。晋军地盘遂由山西扩充到绥远,晋军由此改称为晋绥军。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6日,蒋介石委任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晋绥军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领土,其军饷和武器装备多依赖军事委员会拨发,但晋绥军的人事、指挥、调动权依然被阎锡山牢牢控制着。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表面上支持晋绥军抗战,同时却设置种种限制,防止晋绥军乘机壮大。

晋绥军民国十九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前达到顶峰。中原大战冯阎失利后,晋绥军实力、地位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直至1949年解放战争晋绥军方土崩瓦解。

应该说,晋绥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阎锡山这个军阀相对于其它军阀,确实相对比较团结,当年解放战争时期,太原真的是个硬骨头,解放军伤亡达到3万6千多人,是解放战争攻城战中伤亡最惨的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