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北方农业温室大棚越来越少了?

平地起高楼3


提到温室大棚,那自然就会提到寿光,过去的寿光可是把大棚技术运用到了极致,并且反季节的蔬菜水果一直都被市场所认可。那时候的寿光在大棚技术上走上了前列,当地的很多农民也成为了指导大棚安装的专家,并且依靠这个也赚上一笔。但现在寿光的风景不再,过去的传奇也因此暗淡。为什么北方的温室大棚越来越少了?



一、种植数量越来越大

现在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大棚的反季节种植,随着各地的普及和完善,以至于大棚蔬菜的利润越来越低。在过去冬天的蔬菜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关系,但现在市场上供求关系改变。蔬菜的价格下降,农民的利润降低。同时现在的果蔬滞销越来越明显,主要还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民赚不到钱,只能拆掉。



二、物流运输更方便

在过去因为受到运输的限制,南方农村的各种蔬菜到了北方之后,因为物流成本的问题导致价格很高,所以大棚种植很快就占领市场。但现在的物流系统已经在全国建立起来,南方的蔬菜运输成本降低,价格也会降低,这样一来大家自然会选择购买应时的蔬菜。



三、土壤肥力的下降

大家都知道大棚建立之后,那就只能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果蔬,但在常年的种植过程中,土壤的肥力开始下降,这样一来产量将会降低,质量上也会减少,蔬菜走上市场也没有性价比,利润大大降低。但再重新建造一个大棚的成本很高,所以大家都会转向其他行业。

以上就是为什么北方大棚越来越少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受近年来滞销的影响,经济效益降低,大家只能放弃。


惠农圈


不知你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感觉温室变少,反倒感觉温室越来越多了。

以前温室确实少,主要原因是没钱和没地,温室建设普通标准一米要1000左右,很多农民投资有困难。土地承包是大多数是南北向割地,每家每户的土地东西长度也就几米,十几米,而温室需要东西长度60--80米,土地调整牵扯的户太多,很难调出合适的土地上大棚。

现在棚多了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农业人口老化,很多人种不动地了,土地集中更容易,建棚用地比较容易获得。其次温室经济效益居高不下,农民有了动力建棚赚钱,前几年打工的70后很多攒了些钱,选择回家建棚做农业。最后,新的建棚技术在不降低棚室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建棚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比如钢架暖棚,活动棚,保温板,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等。

我觉得,你的家乡暖棚少应该是赚不到钱所以不用了,赚不到钱主要原因是技术,我看过一段视频,有的地方暖棚不会种,用来做仓库,放东西。


一起葡萄


北方棚农、有感头条。我搞大棚,如今难退。没闲没假,终日劳累。撒肥散粪,脏身臭肺。刮风下雨,夜不能寐。整枝打杈、由上到下。绕秧锄草,汗流夹背。化肥农药,一直很贵。选错品种,内心崩溃。市场差价,无言以对。腰酸腿麻,不能说累。劳伤身体,想医自费。……这是种大棚人对自已的生活感言。

那么为什么北方大棚越来越少呢?答、、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北方日光温室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河北省参照永年改进型全人工操作的第一代日光温室,做为农技推广项目进行以点带面鼓励农民投资兴建。时至今日北方多地又大面积发展了较先进各种类型的日光温室,,设施农业从而更具有规模化、专业化。从单一村庄发展至专业区县以寿光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模式。

至于北方个别区域出现日光温室越来越少的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加快导致城市扩张造成城市近郊土地减少的原因,。二是有农民在大棚更新换代投资较多又不愿再投资,更重要是挣钱太少投资多用工多得不偿失的原因,使农民不愿再从'事此种挣钱模式,导致大部分沒有发展前景地区的农民改做其他行业。在个別农村荒废的大棚随处可见,之所以放弃关健是农民操心受累不挣钱,没节沒假不得闲,冬暖式日光温室生产蔬菜,冬季的大风、雪雾灾害天气频发,农民赔本赚吆喝是常有的事,因此个别地区和种植结构不完备的地区,出现日光温室大棚越来越少是在所难免的。

农民,农民是最务实的、真的伤不起、伤不起!

2017,棚农跨年度无奈的酸痛

源于田园!棚友感觉如何?


刘士志


曾经在北方大受欢迎的温室大棚,在最近两年却越来越少见了。短短几年,究竟在发生了什么?农民向我们吐露了实情。

1.温室大棚种植赚钱越来越难

北方温室大棚主要种植的是反季蔬菜,刚开始种植的人不多,冬季蔬菜产量低,蔬菜价格很高,因此利润也高。现在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大棚的反季节种植,随着农业温室数量的增加和种植技术的提高,蔬菜产量越来越高,造成蔬菜价格降低。在过去冬天蔬菜一直供不应求,但现在市场上供求关系改变,果蔬滞销越来越明显,蔬菜的价格下降,农民的利润降低。同时,种地的农药的价格一年比一年贵,这也降低了种植温室大棚的利润。主要还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民赚不到钱,只能拆掉。

2.物流运输越来越方便快捷

过去因为运输的条件有限,许多南方的水果蔬菜没有办法运到北方,哪些能够完好无损运到的,贵的离谱。所以大棚种植的果蔬成了紧销的产品。但现在的物流系统已经在全国建立起来,南方的蔬菜运输成本普遍降低,价格也会降低,这样一来大家自然会选择购买。大棚蔬菜的销量就没以前那么好了。

3.种植大棚投资越来越高,随之风险也大

要建一个普通的大棚,成本最少在两万左右,加上购苗,施肥,人工等成本,等到收货前投资近三四万了。对农民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加上温室大棚属于相对密闭的环境,需要人为的进行调节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来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因此,温室大棚种植需要种植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否则难以获得高产高效。近年来北方地区冬季雾霾严重,对温室大棚生产影响很大,连续一周的阴霾天气就可能造成温室内的蔬菜绝收。

4.土壤肥力的下降

大家都知道大棚建立之后,因为温度能够得到调控,所以蔬菜水果一年能重两三茬,但在常年如此高密度的种植过程中,土壤的肥力开始下降,这样一来产量将会降低,质量上也会减少,蔬菜走上市场也没有性价比,利润大大降低。而且大棚一旦建好了,是不能随便拆建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大家都会转向其他行业。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0164392577924818859,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47e000640799422e07a\

智慧温室


作为一个南方农业工作者,我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山东寿光为例,刚开始发展日光温室的时候,寿光走在了前列,把反季节蔬菜做的风声水起,到了蔬菜上市的时候,成排的卡车往寿光走,就算运费高点也还是有利可图,为什么呢?第一,成规模种植,一卡车菜随便就能装满,也就是说货源不缺,需求量也大,可以赚钱。第二,种植水平高,寿光种出来的菜的确好,这个得承认,对于收购商也有利可图。第三,其他地方日光温室发展不如寿光,也就导致再远的客商也去寿光。这就形成了你从寿光路过,看到的全部是日光温室,密密麻麻,因为这东西比种小麦、花生、玉米赚钱。



网络图片

为什么现在日光温室越来越少呢?我这么一说大家这么一看,回答不好,见谅。第一,反季节蔬菜有利可图,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客商不再需要去寿光就可以就近收购到,在成本可以节省的情况下,若是你,你怎么选择?收购商减少,蔬菜销售困难,减少一部分人。第二,连作障碍严重,日光温室建好以后不是随便就能换地方,这个需要成本,而且长年耕作,土壤肥力下降,大量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关键期间不能淋雨,种植难度增加,成本上升,利润降低,种植户减少。第三,人才大量流出,这个要划重点,在寿光种植过几年大棚的人掌握了各种技术,比如怎么种,怎么克服连作障碍,怎么获得高品质,怎么减少成本,大量技术人员从寿光输送至全国各地,其他地方种植水平提高,去寿光收菜的人又有影响,种植户也会减少。


网络图片


农科小孙说


我在山东从事过10多年北方大棚蔬菜越冬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和培训,又在南方省级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了十多年,我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1)北方节能日光温室蔬菜越冬生产可谓中国菜农发明的一项伟大的创举,不仅让北方冬季在不加温条件下用大棚生产各种蔬菜,解决北方冬季吃菜问题,生产的蔬菜还反销南方,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种将露地土壤种植直接搬进温室种植的生产方式,在大棚避雨种植条件下,土壤中农药、化肥、根系分秘毒素连年积累,大棚闪土壤乃至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很多大棚种植区,面积逐渐减少也是必然的了。

2)沿海发达省市因土地,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山东作为设施蔬菜生产大省,占北方设施蔬菜生产的40%以上,设施蔬菜生产开始向南方中部几省转移。

3)在生鲜电商,生鲜新零售快速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物流也越来越发达、蔬菜生产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能够本地生产,就近线上线下供应也成为一种趋势。

专注都市园艺绿色生活方式和设施生态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变,聚集盆栽花卉、蔬菜、水果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欢迎关注 ,一起为城乡居民健康和环境绿化、美化做点贡献。


惠养花农科大叔


为什么北方农业温室大棚越来越少了?

北方农业温室大棚的确越来越少了,没有以前的数量多了,很多蔬菜大棚也都荒废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交通的发达。现在国内的交通运输网络相当的发达。比如同三高速,从黑龙江同江市到海南三亚,据说最快两天两夜就能到达,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意味着全国各地的货物、蔬菜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从生产地发送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反季蔬菜,是北方地区冬季必不可少的。



其次是北方生产的高成本。北方冬季、春季是比较寒冷的,而北方的农业温室大棚如果想在冬季或者春季进行种植的话必须要有采暖措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燃煤来烧暖气取暖。而且要体验烧,一方面是提高棚内温度,一方面是保证棚内土壤有足够的不冻层来保证根系的生长。这就要求每天都要有足够的取暖时间来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这里会出现北方种植反季蔬菜的价格比外来反季蔬菜价格高的情况,能好卖吗?成本高、价格贵、不好卖,自然就打消了一些农业大棚种植户的积极性。所以,在北方农业温室大棚越来越少的原因。



现在北方的农业大棚只能是在春季进行种植,以保证应季蔬菜上市之前能够提前出一批蔬菜来获得盈利。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现在北方的温室大棚是越来越少,原因很多,从事农业这几年也很有感触,虽然现在供给没问题,但也是一个隐患。



种植温室大棚操心多,费体力,现在机械化程度稍好了点,但是很多操作还得人工来,给地施农家肥,种菜的时候间苗,沾花,采收,每天大棚放风等一系列的活等着你去做,可以说费心劳神。第二,有的人年龄大了,孩子不愿意干,也不想孩子干,也就逐渐的放下了,或转包,或种大田。



第三,是真的没有效益,有的人是跟风种植,别人种什么他种什么,管理不到位,技术不科学,导致收成,长势没别人的好,别人能卖个好价格,他的只能干着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四,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利,在南方种植出来以后运到北方的价格低于在北方种植大棚的价格,那还不如直接从南方进货,何必还在北方种。还有很多原因,不过农民种大棚真的不容易。


0认真的搞笑0


北方农业温室大棚越来越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由于常年无人耕种而废弃。我认为造成北方农业温室大棚越来越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种植农业温室赚钱越来越难,这也是温室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温室主要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刚开始时由于温室数量较少,冬季蔬菜产量低,蔬菜价格很高,因此利润也高。随着农业温室数量的增加和种植技术的提高,蔬菜产量越来越高,造成蔬菜价格降低。同时,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价格一路上涨,进一步降低了种植温室大棚的利润。

其次,种植温室大棚风险高。温室大棚属于相对密闭的环境,需要人为的进行调节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来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因此,温室大棚种植需要种植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否则难以获得高产高效。近年来北方地区冬季雾霾严重,对温室大棚生产影响很大,连续一周的阴霾天气就可能造成温室内的蔬菜绝收。

最后,温室大棚种植很辛苦,年轻人不爱种地,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当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种植的时候,温室大棚也就荒废了。


首都农业人


1.科技发展,包括测土配方等技术,对土地自身条件可以人为干预调整,因此集中性不如以前;

2.物流发展:让流通变得更容易,更多地方种植销售便利,还有大型超市的布局越来越下设,源头采购更具优势;

3.连作障碍:土地病虫害越来越严重,成本越来越高;

4.出口需求减弱和外汇市场的波动:二十年前娘家就开始做蔬菜出口,整个胶东半岛托货到整个山东托货,2015年俄罗斯汇率变化让国内做出口的损失惨重,再就是国外也在加大科技改良种植;

5.人工成本加大:原本国内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个体劳动力获取土地收益越来越低,不少农民抛弃土地,外出务工;

6.资本市场运作:信息的不对称,让很多从事多年的原始大棚产业人,进去相关产业运作,比如育苗育种、肥药销售、大棚薄膜销售等等;

7.国家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的利好和大农业政策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独立家庭单打独斗,而是已“农场”和合作社方式出现,包括一些特别农业,观光农业等发展。

8.反季蔬菜在山东已经三十多年了,已经过了跟风的时代,加上各种方式让一部分土地脱离了农业用地,另外物价上涨严重,成本不好回收,很多人不愿意“操心劳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