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据说甲午中日战争中,身经百战的清军遇到没打过仗的日本新军结果还是一溃千里,这是为什么?

沉浮往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论是海军还是陆军,大清国军队的实力均完胜日本一筹。

仅就海军来说,清国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水师,有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战舰82艘,总吨位达85000吨,仅主力巡洋舰就有7350吨,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续航能力最出色、战力最凶猛的大型战列舰。而日本海军全部军舰加起来也就28艘,总吨位57000吨,其主力舰也就4300吨。清国海军在当时世界上排第8位,日本海军排第16位。

不论从哪方面看,战端一开,清军碾压日军是毫无疑问之事。

公元1894年是中国的农历甲午年。这一年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为了庆寿,她不惜耗费重金扩建颐和园,为此竟挪用海军经费数千万两,致使那艘早就被李鸿章相中由英国制造的最新巡洋舰被日本抢先买去,它就是在甲午海战中威风八面、所向无敌的日军旗舰——吉野舰。据说为了凑够买这艘昂贵巡洋舰的钱,日本国民踊跃捐款,明治皇后甚至将仅有的几件首饰都捐了出来。

早在之前的1891年,大清北洋水师到访东京湾。丁汝昌、刘步蟾登岸拜谒了明治天皇,受到了隆重的礼遇。日本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登上济远舰参观时,凭一些小细节就判定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因为清国海军士兵竟在两尊主炮管上晾晒衣物。三年后,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海军的不堪表现验证了他的看法。

甲午战前,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对翁同龢说:“日本乃蕞尔小国,何足以对抗中国大军,不重创之,则无以宣我国威”。翁同龢也认为北洋水师舰船吨位远强过日本,“镇远”、“定远”等威猛巨舰也让日舰望尘莫及,陆军方面我军兵多将广,亦且是本土作战,已占据有利地形,故一定能大胜日军。大清满朝文武信心满满,大多数主战,只有李鸿章、孙毓汶等寥寥数人反战主和。

1894年5月31日,大清的藩属国朝鲜突然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军应朝鲜国王李熙的请求入朝帮助平叛。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和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认为朝鲜内乱是天助日本,他俩联合狂热的好战分子外相陆奥宗光,决定出兵朝鲜。得到睦仁天皇认可后,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500海军陆战队以保护使馆的名义先行启程赴朝。紧接着,陆续调遣陆军4000人 、战舰8艘开赴朝鲜。

1894年7月25日晨,日军突然对清军不宣而战。这天清晨,三艘日舰突然出现在朝鲜牙山湾附近的海域,偷袭并重创两艘清国兵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后来又强行拦截两艘清军运输舰,并劫走了一艘载满辎重的舰船, 将另一艘悬挂英国国旗、不愿被掳的高升号运输舰击沉,800余名清军官兵全部罹难。

与此同时,日本陆军4000人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叶志超部发起强攻,这些日军大都是入伍不久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叶部却是久历战阵、有作战经验的淮军主力,然而主将叶志超懦弱无能,胆怯畏死,见日军攻势凶猛,他率部稍事抵抗就往北溃逃至平壤。幸亏总兵左宝贵胆气尚存,他率部在成欢与日军激战了一个时辰,他指挥得力,将士奋勇,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可叶志超放弃牙山溃退至平壤的消息传到,引起军心涣散,聂士成心知数千孤军无法抵敌志在必得的凶悍日军,被迫撤到平壤,成欢、牙山相继沦陷。

首战告捷、信心倍增的日军继续向平壤进发,形势危殆,清军统帅叶志超畏敌如虎,只知保命,他先挂白旗迷惑日军,以保存实力,随即趁夜打开城门逃走,并一路狂奔数百里逃回到大清境内。左宝贵、聂士成见死谏叶志超无效,于是率部奋力迎战日军、浴血疆场,先后阵亡。

清军陆师全线败北,而且是一溃千里退出了朝鲜,日本陆军大获全胜,轮到日本海军粉墨登场,进军黄海了。此时日舰只有12艘,船坚炮利的北洋水师本有希望一举击退之。结果海军提督指挥 失误,当距离日军兵舰还有足足9海里时他就匆忙下令开炮,结果炮炮落空,没有一发命中敌舰,鱼虾倒是炸死不少。日本海军主将伊东佑亨沉着镇定,他稳坐指挥舰,不管不顾,直到驶近清军舰艇前数十米时,他方令开火,日舰连续发炮,几乎发发击中清舰,而清舰已经没有炮弹了,无法接战,只得狼狈溃逃。

在北洋水师参战的12艘军舰中,惟有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表现的英勇无畏、可圈可点,他对部下说:“陆军已闻败绩,海军又要失利,岂不丢尽大清的脸面吗?虽然弹尽援绝,也要撞沉日军旗舰吉野号,与之同归于尽”!于是他亲自掌舵,冲着吉野舰直撞过去。

吉野舰炮弹充足,见致远号不要命地横冲直撞过来,忙瞄准开火,将其彻底击沉了,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壮烈殉难。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和日舰赤城号狭路相逢,林永升并未退缩,而是指挥军舰与敌血战,却不幸被水雷击中引发爆炸,顷刻间就消失在万倾波涛中。见邓、林二勇将牺牲,其他各舰斗志全无,慌忙遁逃,结果又被 紧追不舍的日舰击沉了3艘。

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12艘军舰被日军炸沉5艘,其余7艘也被多处击伤,基本丧失了再战的能力,李鸿章耗费巨资、苦心经营20年之久的海军精锐,结果一败涂地。

甲午惨败,犹如初生牛犊的日本之所以能吞噬好似羸弱骆驼的大清,事出有因。日本军阀政府早有灭亡中国之心 ,他们整军备战,精心策划,秣兵历马,枕戈待旦。而清朝官员则文恬武嬉,宴饮狎妓,腐败不堪;前方将士则士气低落,畏敌如虎,一触即溃。部分基层官兵虽然舍生忘死、英勇拼杀,但却无补于大局。最高当权者慈禧太后更是奢靡无度,视战争如儿戏,致使陆海军力总量强于日本的清国大败亏输。

甲午战败后,日本不仅强行割占了台湾,还强迫清政府赔偿2亿4千万两白银,这笔巨额战争赔款是彼时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的4倍多。日本靠此不义之财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成为世界性强国。而原来的亚洲老大清国,被迫将头把交椅让给了日本,从此积贫积弱、饱受屈辱、一蹶难振。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日军不是没打过仗。

日军在西南战争、登陆台湾等事件中,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

第二,满清的军队其实是私人军队

淮军之流,本来就是乡勇编组的军队。这些军队每个营为单位,只听营指挥官的,其他任何人的命令也不听。

这种情况下,极容易造成各自为战,和为保存实力的消极避战,难以对付强敌。

第三,满清军队不是现代化军队

最先进的淮军,在和太平天国的对战中,战斗力还不如洋枪队和常胜军,后者不过是洋人流氓组成的乌合之众。

李鸿章认为,武器的差异巨大,但还是其次,关键在于淮军不是现代化体制,也没有现代化作战思维。

在剿灭太平军期间,淮军还有大量的刀矛部队,还有很多人抬着笨重的抬枪,使用洋人100年前就淘汰掉的劈山炮。

所以,李鸿章曾经大量邀请洋人军官对淮军进行操练和训练,遗憾的是也最多学个皮毛。

之所以消灭太平军、捻军,主要他们比淮军还要落后。

这样一支部队,对内镇压也许是够了,但遇到强悍的现代化军队日军,自然不是对手。

日军虽然也不是很先进,确实一支从头到脚按照西方模式编组训练的部队,绝非满清山寨军可以相比的。

第四,满清士兵多是雇佣军

湘军也好,淮军也罢,参军目的只有一个,荣华富贵。所以,这些军人可以打顺风仗,但遭遇逆势就不太会拼命。

因为荣华富贵也要有命来享受。

这些军人压根没有国家民族观念,仅仅是为了银子和官爵作战。

相反,日军则是一支有思想武装的军队,官兵都愿意为国家献身。

比如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作战中,都使用了鱼雷艇。

当年鱼雷艇必须在很近距离发射鱼雷,基本是九死一生的。

而联合舰队的鱼雷艇,冒着巨大危险冲入刘公岛军港,以亡命方式重创定远号铁甲舰。

相反,满清的鱼雷艇部队,则在执行命令期间一哄而散,全部临阵脱逃。

一正一反,输赢就很明确了。

第五,满清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军队没有战斗力

腐败的特点是,一切都为了利益,打仗也是如此。

如果军官行贿,就让你留在后方,不行贿则派到前线。

如果前线军官行贿,就让你驻守二线,不行贿就放在最前面。

甚至,士兵也要向主管军官行贿,这样不会让你执行危险任务,没给钱则让你去送死。

这样一来,谁脑子坏了,才回去拼命,除非是愣头青二五仔。


萨沙


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误解,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军队谈不上“没打过仗”,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陆军也经历过多次国内战争,也可算得上是“身经百战”,而且日本明治时代的几次国内战争近代化程度大大超过清王朝国内发生的太平天国、捻军、金丹教等战争。甲午时代日本陆军的将领更是富有战场经验,诸如日本陆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就曾亲历过普法战争。


1886年醇亲王大阅海防期间,北洋海防的陆军将领合影,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在甲午战争中担任指挥官。前排左起第三为马玉昆,第五左宝贵,第六叶志超。


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陆军打不过日本陆军,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近代化的后勤保障体系,武器装备过于杂乱。

甲午战争时代的清政府陆军,没有统一的后勤保障系统,战场上的各支军队都是各办后勤。例如平壤保卫战中的四支军团,盛军的后勤要从天津运往平壤,毅军的后勤从旅顺运输,奉军的后勤从奉天运输等等,效率极为低下。与之相比,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就着手在朝鲜建立近代化的兵站体系和野战通信体系。

另外清王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型号过于杂乱,也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战斗时前线弹药有效供应匮乏的窘迫局面。看似运到前线的弹药数量不少,但是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当地军队所需。

北洋淮军装备的53毫米口径克虏伯装甲战车。


甲午战争时代充当主力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地方财政供养、没有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军队,这些军队的装备建设也由各地方各自为政,因而武器装备的来路非常复杂,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就算是在淮军内部,武器型号杂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以步枪为例,即存在有毛瑟、雷鸣顿、哈乞开司、黎意、曼利夏等多种型号,口径也是五花八门。以野战火炮为例,存在有53毫米山炮、60毫米山炮、70毫米野炮、75毫米野炮、80毫米野炮、90毫米野炮、150毫米攻城炮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型号。相比之下,日本陆军的装备型号统一,简单有效,步枪均为日本自制的村田式, 野战火炮则无论是山炮、野炮,口径统一为75毫米。

二、近代军队兵力过少

甲午战争时,中国经过一定的近代化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主要装备近代化枪炮的军队,实际总数非常有限,主要就是李鸿章统辖下的北洋淮军和北洋海防陆军,其中最精锐的是直隶提督叶志超统帅、驻扎在正定、古北口等地的直隶练军,兵力规模最大的是卫汝贵统辖、驻扎于天津小站的盛军。然而按其总数来算,总兵力不过5万人左右。由于其中很大一部分军队还承担着守卫炮台的任务,实际上能抽出来的野战军兵力只有2万人左右,同一时间,日本陆军已经实现彻底的近代化,野战军总兵力超过12万人,投入朝鲜和中国战场的总数在6万人以上,也由此甲午战争中经常出现一个让人无语的局面,在战役中日军不仅是战斗力强,而且兵力还多于清军。

三、指挥、战术水平低下

甲午战争前,以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北洋淮军为例,虽然武器装备上已经和西方接近,甚至一些枪械的先进程度超过日本,但是军队的统帅大多是淮军的老将。其战争经验仅限于中国以往的国内战争,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战役指挥等专门知识训练,也没有专门的参谋部系统。由此在战争中可以看到清军的指挥体系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适应的状况,指挥调度不灵,而且战役规划能力非常差。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在甲午战争中只反复采用一个战术,即包抄合围战术,就屡试不爽,从朝鲜到辽东再到山东,一直用这个战术打得清军土崩瓦解。

淮军中最具素养的是几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但是人数少,在军队中的官阶低下,并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图为直隶提督叶志超与部下官佐合影,其周围身着军服的军官多为武备学堂学生。


除了战役层面的指挥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清军士兵的单兵战术素养。甲午战争时,日本陆军的一线步兵战术已经是机动灵活的散兵战术,而清军还停留适应前膛枪作战的战列线战术,即步兵射击时排列成密集的战列线,以求获得较大的火力密度。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这种战术完全过时,面对日方的散兵战术,非但起不到有效打击对方的效果,反而因为战列过于密集,招来严重的杀伤损失。

和步兵的情况相似,清军的野战炮兵也存在战术呆板的问题。清军一线军官由于缺乏近代军事经验,对野战炮兵的运用多采取分散布置的模式,即将炮队的火炮拆散布置到多个要点上使用。而日军野战炮兵则采取集中布置火炮阵地,集中火力打击一点的战术。同时日军的野战炮兵因为训练有素,还能非常熟练地转移阵地,不断伴随陆军前推,有效支援步兵作战。

四、军队体制落后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军队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体制落后。在编制方面,清军沿用的是历史能追溯到明代戚家军的营制,陆军最大的编制单位仅仅是营,其中步兵一营兵力仅有500人左右,炮队、马队营仅有200余人规模。在营之上,则再没有更大的编制。由此在作战时,清军一旦集合起兵力较多的大兵团,往往都是由几十个营组成,指挥官需要同时考虑调度、命令几十支部队,就会出现兵团内部指挥调度的困难。由于内部的部队构成过于分散,也经常出现各个营之间的配合问题。而日军最大的编制单位则是兵力超过1万人的师团规模,无论是管理还是指挥运用,效率都大大超过清军。

此外,清军采取的是募兵制,日本陆军则采取的是志愿兵和义务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的战时兵员补充十分困难,多采取以金钱吸引或者强征,新募兵的素养差、士气低落,往往在战场上一触即溃。


海研会


其实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大部分都是临时招募的新军,并不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虎狼之师,这些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远不如日军那些常备师团。



清军一般在和平时期并不保留太多的部队,那些在战事结束后的部队绝大部分都遣散回各籍了,使得这些拥有丰富战斗经验和成熟指挥体统的军队都不在了。例如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后作为主力的湘军就立刻被大规模裁撤了,之后捻军势起后,朝廷又不得不再次让曾国潘招募湘军镇压捻军,然而新招募的湘军战斗力远不如之前未解散的湘军。这也是为何在前期难以剿灭捻军,直到经过磨合训练后才迅速平定捻军。


反过来看甲午战争也是如此,在日军偷袭我北洋水师之后,清廷便认识到战争将不可避免,再次开始让辽沈、直隶、山东等地官府开始大规模的编练新军,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战争。以山东为例,这里海岸线漫长,又有威海卫军港在,清军只有42个营2万余人,根本无力据守。于是大规模的开始招募新兵,到日本登陆前山东半岛的清军达到了60营3万人,而且之前的2万老部队抽调了一半去拱卫京畿了,也就是说山东半岛的清军只有1万人是原有部队,剩下的都是临时组建的,武器和训练都严重不足。


反观日本军队,效仿西方国家建立了常备师团的军制,始终都保持在一定的训练程度和武器装备,使其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参加作战。尤其在指挥体统上比清军的临时招募各自成军的旧制强太多了。日军直接就组成了以师团级的战役性单位可以随时发起战术行动,而清军往往需要等合营向目的地集合后在进行临时的分配,成立临时的总指挥,才能开始作战。

并且由于日军是攻方,清军是守方,这往往导致进攻的日军总是在兵力上由于分散防守的清军,再加上训练程度的不足,清军的失败也是完全不奇怪的了。


战略论


很多网友都会奇怪,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当中清军有那么好的西洋武器,却打不过只有落后枪械的日军?要论实战经验,清军也非常丰富,参加了甲午战争的清军将领都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都是在平定太平军,剿灭捻军、镇压陕甘回军暴动、收复新疆、打击法军等等战役中建立了无数功勋的战将。

\n \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而日军大部分人都没有实战经验,因为日本兵都是义务兵,2年一个服役期,所有参战日本普通士兵都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大多数都只是一年兵。

要论工资,清军的工资不知道比日军高到哪里去了。清军很多参战部队士兵一个月6两白银,要知道当时在光绪年间南京一个60平米的店铺房也才22两白银,但是事实就是看起来一切都很有优势的清军被打败了。

\n \n

其实关键在于军制问题。清军最大编制是营,比如宋庆将军在指挥鸭绿江战役的时候,手下100多个营都是互不统属的,甚至每个营官的品级和职称都不一样。传达一个命令要去100多个传令兵,互相之间的配合就更不用说了。

日军是现代师团营编制,步骑炮辎工各个兵种齐全。1个完整的师团在战场上,遇到几十个互不统属的营,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打败其中几个营,其他部队就都逃散了。

\n \n

自从1886年日本改革军制,采用现代编制,使用步兵操典训练,义务兵役制和参谋本部等等仅仅8年时间,中日两军就已经是2个时代的军队了,如果甲午战争是在日本兵制改革以前爆发,那么清军将会轻松取胜。

因为,那时日本军队最大编制也只是步兵大队,而且还是几十个旗本拼凑出来的,只是高薪聘请的无业游民组成的所谓洋枪队和没有任何近现代军事知识的武士而已。


深度军事


很多原因吧,甲午战争的时候身经百战已经不适合来形容清军了,毕竟当时参加甲午战争的将领大多已经20几年没打仗了,清军中大多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

两国的国策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大清想要自保,而日本做梦都想打败大清,所以两国交战开始起大清就已经处于不利位置。

国际局势也不利于大清,当时以英国为首的列强非常希望大清战败,所以英国人给日本提供了巨量贷款。

甲午战争时,清军大多是新兵蛋子

和题主的印象不同,甲午战争时清军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仗。1864年,太平天国灭,距离甲午战争还有30年。1868年,捻军灭,距离甲午战争还有26年。1878年陕甘回乱结束,距离甲午战争还有16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距离甲午战争还有10年。

看上去清军的战争频率远超日军,但是中法战争和陕甘回乱两场战争的参与者,大多没有参加甲午战争。而参加甲午战争的将领,已经很久没有打仗。比如叶志超、左宝贵、卫汝贵等人在平定捻军后一直镇守北方,错过了陕甘回乱和中法战争。可想而知,这些人的手底下全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直拿大清为假想敌进行扩军备战

1885年,日本开始以大清为假想敌进行扩军备战。7年后,日本就已经提前完成扩军计划,当时日本陆军已经拥有常备军6.3万,预备兵员23万。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7.2万吨,远超北洋水师的2.7万吨。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派出大量间谍潜入大清刺探情报!

随着军事力量的上升,日本政府毫不掩饰对对清政策的野心。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国会演说中,认为朝鲜、大清的东北地区和台湾是日本的利益线,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日本应该与大清决战,并将大清分成数个小国。也就是说,早在甲午战争的4年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经将自己的企图宣告于世。

就在日本方面对清咄咄紧逼的时候,大清却浑然不觉。李鸿章一直到甲午战争前,还认为应该严格恪守藩篱可固的思想来建设军队。也就是说,大清的军队维持在一个足以自保的程度即可。所以,即便不修颐和园,钱也不可能用在购买军舰上。

(颐和园,个人认为这座园子修得值)

甲午战争中列强对日本的大力支持

甲午战争爆发后,各国列强无一不希望大清战败。因为只有大清战败了才能够让列强更容易瓜分。所以,当英国船高升号被日军击沉后,英国政府认为符合相关法律,对日本不与追究。据《货币战争》介绍,甲午战争后英国从日本方截流了1.2亿两白银的贷款,几乎占到了甲午赔款的一半。

俄国就更希望大清战败了,当时俄国占有东北地区,只要大清战败它将会再以调停人的身份榨取利益,进一步控制东北。所以,俄国一方面假意调停,另一方面极力怂恿日本对清作战。

除了以上两国,法、德也希望大清战败后,从中谋取利益。

(在列强眼里的大清)

可以说,打败大清的不仅是日本,还有西方各强国!


历史风暴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与日军相比,还有具有优势的,当时的清朝国力尚不至于军费出不起,相反,当时清军的工资比日本军人要高出许多,而且,武器装备也要比日本好,士兵的平均兵龄也比日本高,因为日本实行义务兵制度,只有两年,很多都是一年的新兵,没有什么作战经验,这次来就当是实习了。

最大的原因是心态问题,许多清军对日军都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心态,极其散漫,而日本就不同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抢东西,经过数年洗脑的日本国民,早已把太阳旗放在了心里,要与帝国共存亡。这样的决心,惊人的可怕!



还有就是编制问题,清军部队最大的是营,每次打仗,几十个营,互不统属,每次打仗要分别通知,没有一致性,更没有协调性,几个营被打败,其他的就四散而逃了。而日本的一个部队,各种兵种齐全,要想打一起打,力往一处使。


军心散漫,再加上军营编制问题,导致军队内部矛盾不断,从心理上和实际协调上就先败了一半,所以,才会败给看似弱小的日本。


历史密探


实战经验上清军身经百战?非也,当时的陆军参战的是淮军,如果说冷兵器交锋,那么清军同日军不相上下,但是论步枪大炮,清军训练远低于日军。

日军甲午战争记载清军对使用步枪基本没有规范

日军记载清军士兵连最基本的跪姿射击都不用,很少有命中的,而且打完子弹就跑了。这说明清军虽然有装备,但是训练的少,人和兵器都没有磨合磨合。造成了清军战斗力低下,而且当时搜出的一封家书,是清军家属写的,要他在战场上别冲在前面,要小心谨慎一点。这样的清军怎么会有强大的战斗力。

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支新军,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候的那一批,甲午战争时期的清军只能算是拿着西方武器的百姓。

明治维新,日本陆军全是西式化

日本陆军当时学习的是法国,无论是衣着还是训练方式,甚至口令都是和法国陆军一样。而且还聘请了西方教官,使得这群农民,迅速得到了西式的训练。战斗力不容小觑,而且由于有武士道的影响,基本上日军士兵服从命令、而且作战勇猛。

所以大清陆军溃败,除了将领无能外,最主要的还是训练水平之间的差距!


小司马迁论史


所谓的身经百战,在甲午战争时期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军队已经长时间没有得到实战的锻炼了。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的参战主力是李鸿章所统领的淮军,淮军的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从而崛起的军队,但这距离甲午战争已经是30年前的事,即便是最近的中法战争,也是十年前的事儿,整整跨越了一个时代!

因此,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主力除了高层将领有实战经历之外,中层以下军官和广大基层士兵根本没有得到战争的锻炼,而那些高层将领,绝大部分人随着清政府体系的腐败和自身的利益趋势,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保全自己上,而如何打赢战争和保家卫国,这种向上的思想,压根儿就不在他们的脑海中。

例如平壤战役,除了左宝贵等少数将领积极抗战外,绝大部分将帅都在想着如何保全自己,一看架势不妙就主张赶紧逃跑;大连湾之战,赵怀业奉命赶往大连筹备布防,结果到任之后才发现这所著名的海防要塞竟然只有不到200名士兵,不久后日军进攻时,大连要塞号称三千守军,绝大部分都是临时召集,刚刚穿上军装的老百姓,又如何抵抗全副武装的日本侵略军?北洋海军最后的威海卫之战,日军登陆扫荡北洋海军背后的陆地炮台,陆军上号称8000守军,绝大部分人不是被拖欠军饷,就是被临时召集的老百姓,结果清政府重金打造的北洋海军陆防基地,一天之内8000守军就逃散大半。。。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虽然开展洋务运动,但治标不治本的修改并没有改变清政府的真正面貌,反而继续带来了长达30年的腐败,到了甲午战争时期,一支装备着现代武器却仍处于封建管理模式的腐败军队,去对抗一直全副西式武装并进行现代化改装的日本军队,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辽宁资深球迷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参战的清军主要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主力,已经数年没有参加战斗了,并不能算身经百战;而日本新军则参与了日本多次内战,也并不能算完全没有打过仗。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军遇到日军,却一溃千里呢?

第一,兵无战意。朝鲜战争的陆军主力,主要是李鸿章的淮军,而李鸿章的淮军是办团练起家的汉族地主武装,并非清朝的正规军,平定太平天国时,湘军、淮军等部队的主要战斗意志来自于战后缴获,也就是金钱刺激。而对日作战显然没有足够的金钱缴获,并且在异国战斗,士兵们自然也没有足够的战斗欲望。


第二,将无战心。将逃跑将军叶志超作为统帅,是李鸿章最大的一个错误,而作为统帅的李鸿章,也战意也并不坚定,多次示意淮军保存实力。而已经数年未经战争的淮军将领,皆已暮气重重,毫无战意。

李鸿章曾说:“昨过盛军,问将领皆四十以外人,不觉老将至矣,再遇艰巨,未知尚堪磨淬否?大抵欲官者多官气重,则朴风渐离,如何?如何?”而盛军已经是淮军中较为优秀的一支部队,可建淮军整体已十分堪忧。



第三,清廷中央的腐败。在中日甲午战争最激烈时,大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正在过自己的大寿。而过大寿所用的园子则是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虽然所挪用数额仍无法确定,但挪用海军军费确凿无疑。而清廷的其他势力如顽固派、满族勋贵大臣等或醉生梦死,或对李鸿章扯后腿。


第四,参战的清军,互不统属,指挥一团乱麻,装备则是“万国牌”,后勤极度混乱。清军虽然与列强购买了先进的武器,但从未考虑后勤的问题,各种口径的枪炮到处都是,这给后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得各兵种之间无法配合。同时参战的清军来自各地,将领之间互不统属,毫无配合。

第五,清军制度落后,仍是封建模式的建军模式。而日本均已经全面西化,采用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和军队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