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欣赏明孝陵,才能体会到其意义?

甜甜的阿銮


明孝陵作为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其设计理念、建筑规制、营造法式与唐宋等前朝皇帝陵寝大不相同,可谓独具匠心、意义高远,开创了明清帝陵的先河!详述如下:

600余年春秋,600余年风雨,明孝陵像一朵瑰丽的奇葩巍然屹立于钟山南麓。今人已经很难理解明孝陵对于那些身处乱世,国破家忙,被异族统治的士人的意义。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就是面对清兵长驱直入心中坚守的信念。

一、明孝陵为什么距离明故宫如此之近?

明孝陵在后世所获得的礼遇要超越所有的帝陵,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恐怕也要默然低首。在获得隆崇礼遇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诸多的谜团。

为什么明孝陵的神道是曲折的?为什么石望柱要放在石像生和石翁仲的中间,而不是在神道最前面?为什么明孝陵要改方坟为圜丘?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明孝陵为什么距离明故宫这么近?我们知道一般帝王的陵寝之地都会选择在远离帝王生前所居之地的远郊,比如唐陵就在远离西安大明宫的渭北六县,北宋陵区更是在远离开封的巩义,南宋帝陵在绍兴也是远离杭州。

例如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距离未央宫直线距离也有73.5公里。

而从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之陵墓)到北宋都城开封的距离更是达到了122公里。

然而明孝陵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可谓紧邻明故宫,也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生前处理朝政和生活的地方。

从图上可以看到,明孝陵距离明故宫直线距离仅仅1.3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不禁要问,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今天看来,首先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元,再次恢复汉人统治,自负武功第一,古往今来第一人,在很多方面都有开创性,也就是说朱元璋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帝王,这也就为明孝陵在诸多建制上打破常规奠定了人为因素。

其次,朱元璋生性多疑,对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放心不下,崩逝后葬于钟山南麓,居高临下,即可监视子孙后人和大臣将军的日常所为,敦促专心治国,勿荒废朝政。

特别是太子朱标薨逝后,朱元璋对自己所立的阅历尚浅的皇太孙更是难以放心,于是大肆诛杀有功大臣,为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掌权扫清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葬于此更可目睹朱允炆的所作所为,以图安心。

二、神道石刻隐藏的玄机!

明孝陵从下马坊开始参观。下马坊顾名思义即各级官员拜谒孝陵必须下马。因为孝陵保护力度微弱,立于崇祯十四年的禁约碑,是在加强对孝陵的保护。

下马坊

孝陵外郭的主入口即为大金门,大金门北70米即为明成祖朱棣所立神功圣德碑,以表彰其父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出碑亭北行20米折西约百米,为首座跨越御河的拱桥即御河桥,过河便是神道石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神道与石刻。孝陵以前,唐陵与宋陵的神道都是直线,而孝陵的神道环绕梅花山形成一个”ㄈ”的走向,这在中国帝陵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孝陵神道这样布局自然有其深意,事实上明孝陵的整体布局呈“北斗星”图形。孝陵主人朱元璋对天象十分崇仰,因而很有可能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勺头”为绕梅花山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明孝陵北斗七星示意图

其设计理念是“魂归北斗”、“天人合一”,借乘“北斗”这一“天帝之车”关照大明江山。

不知道三叔在创作《盗墓笔记》的时候,七座古墓呈北斗七星排列在中国地图上的神来一笔的灵感,是否来自明孝陵。

明孝陵的一派神机,在中国帝陵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对后世明清帝陵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

神道沿途陈列着的大型石刻,是至今陵园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文物。首段神道石刻自御河桥后起呈西北走向,途长618米,地势略有起伏,两侧布置石兽六种,共12对24件。六种石兽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种两对,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古代帝王为什么要在神道两侧放置石像生呢,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陵前置石像生始于秦汉,而迄今为止,已知最古老的墓前石像生当数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一组。

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为了表彰其战胜匈奴的威武形象及历史功绩而特别设置的,和后代陵墓前石刻象征权利和等级的性质是不同的。

霍去病墓及石像生

至于太祖陵前置石像生除了延续过往的制度外,太祖朱元璋生前在重要的典礼场合如朝见外国使臣、祭天等场合是要把人工驯养的狮、虎等猛兽立于道路两旁,以显皇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陵前置石像生是生前威仪在身后的延续

帝陵前的石像生,历代都有差别。主要放置麒麟、辟邪、朱雀、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虎等神兽形象。到了明代,对于陵前的石刻群的组合做了一些调整,除去了较小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经使用过的较大动物和神兽,如大象、骆驼、麒麟等,目的在于加强墓前仪卫,更好地“保护”陵园。

明孝陵武将石刻

孝陵石像生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都有跪的形象,这在之前帝陵中是不曾出现过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朱元璋时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废除丞相制度,对大臣和国家的控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大臣们上朝两股打颤,以晚上能够生还归家为幸事,石像生跪下也就不为怪了!

石象生尽处,神道折北,至棂星门止为第二段神道石刻,途长250米。前为白石望柱一对,次为石刻武将两对,再次为石刻文臣两对。

石望柱一般都置于石像生的前边,神道刚开始的地方。但是孝陵的石望柱却在石像生和石翁仲的中间。这又是非比寻常?

石望柱顶端呈圆柱形冠,周圈浮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石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造型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

明孝陵石望柱

三、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对孝陵三跪九叩?

过棂星门,神道趋东北走向,长275米,至陵宫前金水桥。金水桥是通达陵宫的桥梁。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文武方门是陵宫的第一道大门,共设五孔门洞,均为朱红双扉。

文武方门东侧红墙下和内碑店的东墙下各立一块告示碑,告诫来人不要破坏孝陵古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崇祯和宣统两位末代皇帝分别在下马坊和文武方门处立下保护孝陵的碑刻,也反映出处于末世的社会治理的确不容乐观。

明孝陵文武方门

明孝陵陵宫复原示意图

文武方门前行不远是碑殿,碑殿所立石碑为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治隆唐宋”碑。治隆唐宋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康熙帝六下江南五次拜谒明孝陵而且过文武方门时,走偏门,行三跪九叩大礼。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康熙皇帝也是九五之尊,至于走偏门,还要行三跪九叩大礼,的确太不寻常。

普遍的说法是由于清廷在平定江南的时候采取了非常残忍的暴力手段,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历历在目。

虽然康熙帝江山稳固,可是江南的士人却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这对于重视文治的康熙帝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为了拉拢江南乃至天下士人之心,康熙帝屈尊谒陵,这一跪是对明太祖孝陵的跪拜,也是对江南士人的跪拜,更是对汉文化的跪拜,从此满清彻底接受了汉文化。

据说康熙帝拜谒孝陵,江南父老数万人夹道观看,这其中最特殊的当是石涛。石涛为中国画史留下了惊艳的一笔,然而在这里他却难以抬起头来。

石涛作为大明后裔,时常穿梭于满清勋贵府门之间,为后人所诟病。相比同样为大明后裔,同样为中国画史留下惊艳一笔的八大山人朱耷就有气节的多。难道因为石涛祖上只是太祖之兄,而朱耷是太祖正牌后裔的缘故?

石涛

拜谒孝陵的还有乾隆皇帝、太平天国洪秀全、孙中山等,孝陵所受的礼遇确是千古未有。究其原因,大概明太祖开创的明朝前有元,后是清,元和清都是异族统治。

而且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异族统治,那么驱逐蒙元的太祖,就是第一个推翻异族统治,恢复华夏正统的人,可谓古往今来第一人

吊诡的是推翻异族统治的王朝又被满清异族推翻了(名义上是被汉人李自成推翻),那么满清为了融入华夏文化,拉拢江南士人,又不得不高规格礼遇这个推翻异族统治第一人的孝陵,因此孝陵阴差阳错,特殊的隆崇地位形成了。

钟山风雨起苍黄,一点不假,中国历史上唯二的推翻异族大一统统治的人,明太祖朱元璋与国父孙中山,相隔630年同样葬于钟山南麓,比邻而居。

四、方城和明楼意味着什么?

碑殿的历史意味比较浓厚,然而享殿才是孝陵的主要建筑,位于碑殿之后。原明代孝陵享殿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残存三层石质须弥座台基。现存地表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原建筑要宏伟的多。

孝陵享殿

孝陵石质须弥座台基

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孝陵升仙桥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之上建有明楼,下部用砖石砌筑成的方形墩台,为“方城”,上部重檐歇山的碑楼,为“明楼。”

方城与明楼都是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式。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只有道光皇帝未建明楼。

孝陵方城与明楼

那么太祖为什么又要首创方城和明楼?想必必有深意!从这张旧照片上可以领略到方城明楼的雄伟气势与背后圜丘以及山势的关系,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圜丘背靠山,前依方城明楼。方城明楼就像一座城墙一样守护着圜丘。

方城与明楼旧照

大概朱元璋是要在这孝陵的最高处,和马皇后一起站在方城之上,目视自己生前生活和处理朝政的明故宫和让子孙后代知道大明的太祖在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千万不可胡作非为,以保大明江山万世永存。

可惜不出两代,都城已经搬迁至北京了,太祖再也不能监视子孙的行动了,只能和长子朱标在钟山南麓相依为伴了。

那么可以推测,在太祖当时从方城之上是极有可能是能够看到明故宫的。从孝陵的位置,方城的首创,可以看出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对于后世子孙、大明江山的殷殷之心。

五、方城的历史悲剧

站在方城明楼之上的还有一个人,一代南明史大师钱海岳先生,只不过钱先生不是自己要站上去的,而是1968年被造反派挟持至方城之顶,推落身亡。

钱海岳先生与夫人

荒谬至极的故事总在发生,知识分子的屈辱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民族的不幸应该被牢牢记忆,以让悲哀和不幸不再发生。

钱海岳先生著,中华书局版《南明史》

同样遭遇的还有为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终身未嫁,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曾昭燏先生。先生1964年在钟山灵谷寺九层塔顶跳下自杀。

曾昭燏先生

方城后边就是圜丘,孝陵又创唐宋方坟为圜丘新制,又称宝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圜丘下边即为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地宫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六、孤独守望

明孝陵就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它距离明故宫如此之近,朱元璋与马皇后期望站在孝陵的至高点方城之顶,做一对大明江山的守望者。

守望明故宫的朝班更替,守望市井瓦肆的点点烟火。守望子孙后代的福祉轮回,守望天下苍生的喜怒哀乐。


人世未尽解,城事已略知。关注城览,让旅行不只有风景,更有深度的城市认知!


管窥中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名胜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南京做为六朝古都,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又以明朝历史文化遗迹最为突出,明孝陵更是其中的闪光点。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历史悠久,风光秀美,在中国陵寝文化史上有着极高地位,影响着明、清两代皇家帝王陵寝的建造格局。2003年7月,明孝陵因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等诸方面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说,明孝陵是古都南京明文化的代表,具有非凡的科研意义和旅游价值。作为南京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正逐渐成为古都的代表,也是公众了解南京的重要渠道,不仅可以展示南京的城市文化底蕴,更能够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指导我国今后的世界遗产管理工作,也可以为南京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典范。

一、明孝陵概况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是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的陵寝。陵墓里埋葬着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等人,历时修建长达32年之久,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的宝城,纵深约2620米。沿线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以下马坊为起点,至大金门为导引部分;接着推进的是神道石刻;自金水桥至宝顶,有陵宫门、享殿前门、享殿、东、西配殿、大石桥、方城及明楼等建筑。从导引部分至宝顶的建筑和神道石刻,或依地形蜿蜒分布,或以中轴线规整排列,由南向北,自外向内,先疏后密,从低到高,主次分明,层层推进,构成了规模宏大的陵区。在最后部分(后寝)形成建筑体量、营造法式、高程和密度上的最高潮。明孝陵的陵寝布局,堪称天才的创造性杰作。

朱元璋不仅在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上多有新政,在陵墓的营造上同样是独树一帜。明孝陵陵区的布局设计,自由与规整相结合,陵宫部分规整划一,神道则蜿蜒曲折,一改历代帝陵仅为中轴对称的布局。同时还新创“前朝后寝”、第一代皇帝陵寝神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等制度。明孝陵体现出来的思想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建造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说,明、清帝王陵寝制度、营建理念和营造规模,建立和奠定于明孝陵。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巍峨的钟山有东、中、西三峰,中峰为主峰,明孝陵以钟山为背屏,这与“华盖三台,尊极帝位”

之说相合。独龙阜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山脊,南偏西为前湖;北部有位于钟山主峰之下的玩珠峰。这龙山、虎山、前湖和玩珠峰,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正前方有梅花山作为“前案”,更远处有方山呈俯伏拜揖之状,表示“远朝”。陵宫东、南两面有“冠带水”自东北向西南潺潺流淌。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思维模式对这些地理特征赋予很深的文化内涵。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已推荐明清皇家陵寝中的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西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明孝陵以其在皇家陵寝上的重要地位、在美学上的独特体现、文化内涵上的丰富体现,被选入世界遗产第26号“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古都南京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保护利用现状

自从1929年,明孝陵纳入中山陵园管理区之后,明孝陵的保护管理工作一直是由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负责。1961年,明孝陵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制定的《明孝陵保护规划》让明孝陵的保护工作进入到了规范化、法制化阶段。2003年“申遗”成功后,对明孝陵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管理部门做出了迅速反应。

(一)\t遗产保护现状

1.重视科学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作为开创明清皇家陵寝风格的“奠基之作”,明孝陵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管理部门深入挖掘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丰富内涵,进行科学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2003年7月,南京市举办了“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保护管理专家论坛暨《明孝陵史话》首发式”活动,国家文物局、省市的文物、古建筑专家,发表了他们对“申遗”成功后保护明孝陵的真知灼见。2004年3月,又与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世界遗产论坛—中国明清皇家陵寝”专题学术研讨会。8月,与中国明史学会共同举办了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近200人,对明孝陵历史文化价值及地位作了深入探讨。

2.遗产保护更多运用科技手段

“申遗”成功以来,管理部门通过采用先进的3S森林管理系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景区安全保卫监控中心、文物建筑监测体系,实施景区客流调查和电脑分析,建立起科学、准确、动态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2003年9月,和南京大学签订了关于《世界遗产明孝陵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计划用3年时间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还与东南大学建筑系合作,目前已取得了明孝陵大金门、明楼文物建筑监测的阶段性成果。这些科研合作为世界遗产地保护引入高校的专业力量提供了一条有利的途径,同时也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创建了新的模式。

3.实现政府承诺,加大对明孝陵陵区的保护力度

南京市为落实国际承诺,保护明孝陵陵区,计划投资1亿元,在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手表厂厂区的拆迁、绿化和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的恢复工作。拟将全长1.1公里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中轴线全部退让出来,并对下马坊三组石刻进行抢险加固、石刻修补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以恢复历史原貌。

2004年以来,南京市人民政府全面启动了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计划投入资金20多亿元,用4年时间完成330万平方米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总计3729户居(农)民和31家工企单位的拆迁,拆迁的建筑总面积共约70多万平方米;同步实施拆建还绿、退耕还林,使景区新增绿地7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实施拆建还绿、荒地补绿,凸显风景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二)遗产开发利用现状

1.以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内涵

充分展示遗产的文化内涵是《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之一。明孝陵“申遗”成功后,为了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明代丰富的文化内涵,管理部门组织了一批史学研究人员和文艺界专业人士,推出了大型明文化展演《大明华章》。通过近百名演员的表演和优美的旁白、垫乐,将明代文化特色与南京地方特色充分融合。自2003年国庆期间首次公开演出,至今已表演超百场,成为一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品牌演出。同时,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明孝陵,还在景区推出许多主题展览,策划出版了一批文史、旅游新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游客领略了世界遗产明孝陵的独特风韵和历史价值。

2.丰富世界遗产的现代旅游内涵

明孝陵“申遗”成功后,管理部门还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大型活动,来丰富遗产旅游的内容。2003年7月6日,一台庆祝明孝陵“申遗”成功的烟火晚会吸引了数万南京市民前来观赏。2004年4月10日,为配合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宣传,在明孝陵举办了由大、中、小学生参加的《我与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大型诗歌散文朗诵会,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世界遗产明孝陵的认知度。7月3日,是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一周年纪念日,举办了“庆祝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明文化月”大型活动。在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日到来之际,明孝陵与其他遗产文化联手,通过晚会、实景现场演出等形式,使游客在欣赏独特风光的同时,能以更直观的方式领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动人魅力。

三、问题与建议

旅游业的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加快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景区内外的环境,促使经济健康快效发展。自2003年7月明孝陵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经管理部门初步统计,2003年7月至9月间,明孝陵游客量比2002年同期增长近30%,国庆黄金周期间,其游客量更是达历史记录近1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67%。2004年,游客量更是达到80万人次,2005年则为76.52万人次。明孝陵已经成为南京市文物旅游业新的亮点和标志品牌,众多旅游团队慕名纷至沓来。经济的发展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财力,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有效地保护又为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从目前明孝陵的发展状况上来说,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得使比较协调的,并且也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仍然有着一些问题需要处理与改进,才能发展得更好。

(一)\t完善法制建设,加强交流合作,大力开展社会保护

1.努力完善法制建设,争取规范司法保护

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我国采取的是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方式。国家性关于世界遗产的法规目前没有制定,可用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较多,但对专用于如何规范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世界遗产的法律法规欠缺。对于明孝陵来说,目前实施的只有中山陵园管理局在2003年12月颁布的《保护世界遗产明孝陵管理办法》。此法对保护世界遗产明孝陵而言,法律效力显然不够,不足以应付明孝陵长久发展的需求。在未来法制社会中,只有靠法制措施才能使保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保证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呼吁国家重视保护

作为“明清皇家陵寝”项目中的重要一员,明孝陵应该与其他世界遗产展开共同的宣传活动,呼吁国家尽快重视世界遗产问题,出台制定《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法》,规范遗产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让世界遗产得到最好的法律保护。今后,明孝陵还应重视各个遗产地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互通信息,相互合作。一方面,在遗产地组建世界遗产地保护协会、保护组织等多种合作形式是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举措,可以增强各遗产地彼此间的联系;另一方面, 各遗产地之间要多进行相互间管理经验的交流,或互遣管理人员考察和学习,实现遗产地信息互享, 共同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益,共谋遗产地的整体发展与保护工作新途径。

3.激发公众爱护意识,开展社会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动员社会的参与,社会的舆论,公众的态度,直接表达了民意 和呼声,能够引起行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因此,明孝陵在不断提升知名度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宣传,激发社会公众对爱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大力宣传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公众容易理会,加深印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体会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面对遗迹遗址,自然引发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目前欠缺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于明孝陵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社会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减少人为破坏可能性,同时也能做好景区与社会大环境的公共关系,为景区的永续经营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二)建立整体保护体系,从长远角度上进行规划和管理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必须要树立宏观保护的意识,以开放的眼光,以长远观点、整体观点来考虑遗产的保护问题。在遗产保护方面涉及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等重大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反复权衡,以有利于遗产保护的方案为主,宁可牺牲目前可观的经济收益。文化遗产明孝陵的保护也要用长远和整体观念,不仅要划分核心保护区,规划控制区,而且要制定操作性强的保护方案和办法。

1.划分保护区范围,保持好治理成果

当前,中山陵园管理局已经按照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对整个钟山风景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并且也已经初见成效。钟山风景区综合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明孝陵的原初地域空间和生态环境,因此对于明孝陵来说,如何保持好治理的成果显得更为重要,治理成果的保持情况是明孝陵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明孝陵保护区(120公顷)范围内,严格保护景物、景点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严禁增建与原建筑性质无关的任何工程项目;在明孝陵缓冲区(180公顷)范围内,不准建设与风景旅游无关的建筑,严格控制改建原建筑,只准外迁,不准增建。

2.建立整体保护体系,完善保护范围

明孝陵目前的保护主要集中在陵寝建筑群范围内,然而,作为一个皇家陵寝,明孝陵所包含的自然、人文内涵都是相当广阔的。核心保护区内的众多古树名木不仅有助于营造明孝陵古朴厚重的历史氛围,也是明孝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演进中的真实性见证。除了地面建筑上的成就外,明孝陵在风水文化层面上的成就也是十分可观的,可以说风水文化内涵是明孝陵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对于今天仍然存在的,在风水文化层面上又重要意义的“朱雀象”前湖及江宁的“远朝”方山等也是应该引起重视加以保护的。所以,明孝陵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建立一个整体保护体系,尽可能把与明孝陵有关而又具有自然或历史文化价值的要素都纳入到保护区范围之内,不要等到若干年之后,它们只是我们口中所谈的明孝陵独特东方文化内涵中的一个抽象符号。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完整的明孝陵。

3.进行最大承载量先行预测,适时进行游客分流

对世界遗产明孝陵而言,尽管申报成功后,人流量有明显增加,但目前尚不存在控制客流量的问题。随着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作用的发挥,明孝陵客流量的增加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对明孝陵的最大承载量先行预测是必要的。这将会避免明孝陵因客流量过大而对文物、环境造成压力问题。目前,明孝陵人流量过分集中在文武方门后的陵宫区,虽然目前还不存在控制人流量的问题,但随着明孝陵的发展,游客蜂拥而至又过分集中的话,会对明孝陵的保护工作产生极大不利。因此,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开发和挖掘一批新的旅游景点来补充和丰富游览活动,已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离陵宫区较远的四方城、神道等景点要多宣传,多开展活动,吸引游客多前往,让游客能体会到完整的明孝陵。在明孝陵周围的紫霞湖、梅花山、定林山庄、明东陵以及孝陵博物馆等景点也都可以作为游客分流区来加以宣传和打造。同时,还可以考虑探测、发掘灵谷寺第一次迁移时的基址,与现在的灵谷寺相呼应,以形成明孝陵除陵宫建筑群之外新的旅游亮点群。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展现代文化旅游

目前,明孝陵的旅游体验形式教为单一,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给游客的文化体验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有限,与遗产文化所应达到的传播,弘扬程度相去甚远。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客对文化需求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明孝陵要在尊重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放开眼光,充分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做足“文化”文章,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方式。文化遗产旅游应该在从传统形式的“问物旅游”向现代的“文化旅游”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当主力军。

1.充分发挥孝陵博物馆的科教、展示作用,拉近游客与遗产文化距离

明孝陵作为明代帝王朱元璋的陵寝,在今天已失去了原初的政治功能,而只是古代建筑、思想文明的一个见证。我们需要正确解读其当代意义,并传播给社会公众。孝陵博物馆是明孝陵遗产文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科研、教育和启智方面的功能。由于孝陵地宫尚未打开,在展示孝陵价值和内涵方面,孝陵博物馆缺乏文物的支撑。博物馆要结合现代科技和文献资料,以宣传片、文献复原以及古代场景展示等方式尽可能把明孝陵的价值展示给公众[5]。在文物的陈列上,要具有个性化,走出小面积,单一品种的老路子。油画,国画,铜版画,雕塑,丝毯壁画,包括木雕,石雕等工艺品和超级仿真蜡像等等,都可以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与明孝陵以及朱元璋有关的诗词曲赋也是让公众了解明孝陵的重要途径,可以请书法家书写,制成青铜挂件上墙,也是耐人寻味的陈列品。同时,作为科教场所,应把宣传世界遗产法规和知识作为陈列展出的内容之一,要宣传保护遗产的理念,使参观的游客树立自觉保护遗产的观念和意识。

2. 不断创新,开发多样化文化产品

遗产文化产品有助于旅游者认识和了解遗产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在文化产品开发中,在注重产品内容同时,应考虑表现形式,考虑游览者的承受度和接受度。当前,明孝陵文化产品品种较少,大多数形势雷同,以书籍、纪念邮册等传统文化产品为主,缺少特色。因此,可以考虑在陵墓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身上做文章,开发一些与他们有关的能彰显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朱元璋诗词挂件、家训警言条幅等。除此以外,已经开发的以文艺演出展示明文化的形式是很好的尝试,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可以在景区中进行专场文艺演出,演出的内容除了明文化外,还可以扩展到江苏的一些珍贵文化资源上,例如:昆曲、地方戏曲、古乐演奏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公众中扩大影响,增强游客对文化遗产体验的可视性、观赏性和感受力。

(四)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影响力,发挥更大作用

明孝陵虽然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以来其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就目前而言,明孝陵尚需在宣传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省外和国际市场上。明孝陵与紧邻的中山陵无论在客流量还是知名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中山陵与明孝陵同属于陵寝文化的代表作,且空间距离太近。资源的雷同和近距离重复,使得明孝陵影响力大大降低,长期以来被笼罩在中山陵的阴影中。

然而,在南京这个明文化之都,还有着众多的明代文化遗迹。南京市的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经过近几年的精心培育,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格局,其对外旅游促销的影响已初见成效,并被广泛认同和肯定。南京明文化旅游中以物质形态体现的有明孝陵、明城墙、明故宫、明代开国功臣墓、郑和墓、勃泥国王墓、阳山牌材以及新建景点如云锦博物馆、阅江楼、明文化村等,随着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其明文化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因此,完全可以抓住明孝陵申遗成功这个良好契机,将这些旅游资源整合和重组,大力发展以明孝陵为龙头的明文化旅游,真正形成规模,使之成为能够与民国旅游并驾齐驱的南京旅游市场主力军。

“龙头动,则全身活。”南京市“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除了巩固现有有影响的人文景观外,应找准热点、卖点,有计划地开发新的旅游景区、景点,形成整体合力,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宝船遗址、静海寺-天妃宫的景点开发等。要全面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攻势,按照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并举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活动,使世界人民真正认识了解南京的明文化及其龙头明孝陵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样,既可以彰现明孝陵特色,与其他类似景点相区别开,提高影响力,同时也能推动南京特色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南京知名度、开放度,广泛吸引国内外游人来南京游览观光、投资兴业,让明孝陵在南京旅游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沉淀和各种文明的纪念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反应了一个地区整体的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这些美丽的历史文明瑰宝不只属于我们当代,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财富,因为“只有文化的生存,才有国家的生存”。明孝陵在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之后,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旅游资源,更肩负着文化精神内涵传承的使命,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明孝陵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它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而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蝶恋侗乡



西域拾贝50


从两个方面: 一,认真研读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生平。读史一定会使人聪慧的。古今对比,你会豁然开朗!二,了解一下建筑史,风水文化,尤其是墓葬文化。比如神路上的石雕像,什么时候有的,怎么演变的,每一对的象征意义。以及石料从哪里来,雕工是谁,艺术价值,现在估值多少等。会看的人一天看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