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为什么会有“明孝陵”?

阁中论史


据说,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22.5千米,围墙内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70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10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5000~10000多军士日夜守卫。

从乞丐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颇富传奇色彩。这个传奇,在南京市东郊钟山主峰下画下了句号。这个句号,就是明孝陵。

对如何画好自己一生的句点,朱元璋是颇费心思的。

明孝陵的营建,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杰出的设计思想。中国古代特别崇拜北斗,认为那里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明孝陵吸收了“魂归北斗”的思想,以北斗为布局,归宿于被“四灵”相绕的天帝居地。

“四灵”为古代四神兽,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古人认为四神与辟邪求福有关,又把其与季节和方位联系起来。青龙在东,代表春季;白虎在西,代表秋季;朱雀在南,代表夏季;玄武在北,代表冬季。

明孝陵山峦环抱,以山峦象“四灵”,东为“青龙”(紫金山,古称龙山),西为“白虎”(由九华山向西延伸的系列小山),南为“朱雀”(梅花山),北为“玄武”(玩珠峰)。明孝陵的导引神道和陵寝建筑则采用了“北斗七星”的布局。“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

“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御河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所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老朱临死的时候,整了几出幺蛾子,一是宣布其孙子为接班人,没几个儿子什么事儿,二是不让儿子们回京,老实在外地待着,四子朱棣就特别不满,结果最终引发了南京血杀,建文帝下落不明。

遗诏中对老百姓还算厚道:哭三天就算了,三天后,结婚娶媳妇照旧,该干嘛干嘛去。

朱元璋终于死了,出殡那天却摆起了迷魂阵,十三支同样的出殡队伍同时走出内城十三门,南京民谣有“十三城门抬棺材”的说法,史书有“各门下葬”的记载,朱皇帝到底埋哪儿了,各说不一,反正明孝陵在那儿呢!

更有意思的是,民国时期在美国《生活》杂志周刊的一期杂志中,竟然有一张明孝陵的照片。

这张照片,表现的是明孝陵的享殿。明孝陵享殿是明孝陵陵宫建筑的第二进院落,纵深五十五米,老照片拍出了享殿院落的全貌。

采访到专家后,得到了答案。原来,这是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守军挖的战壕,这段在明孝陵挖掘工事的秘闻,此前还鲜为人知。日军占领南京后,发行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俯拍了明孝陵的陵宫、方城、明楼以及宝顶。明信片右边沿的注释是日文,大概意思是“战壕”、“堑壕”。

为什么航拍明孝陵,注释却是“战壕”、“堑壕”呢?

1937年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前,中国守军在明孝陵的陵宫内修建了防御工事,也就是老照片上那道深深的土沟。从日军明信片上看,这条壕沟一直挖到享殿的院落外面。日军明信片反映的是南京保卫战激烈交火后的战场痕迹,所以虽然航拍的是明孝陵,但注释写成了“战壕”、“堑壕”。


刀墓手札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精心谋划首都城建的过程中,也在城东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给自己精心挑选了一块万年吉壤,这就是现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

明孝陵是我国古代占地面积较大的帝陵,今天30多平方公里的钟山风景区尽被其囊括。据康熙《江宁府志》载,围绕孝陵的红墙(外郭垣)长达22.5公里,相当于明初南京城垣长度的三分之二。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和其开国功臣刘基、徐达、汤和等人郊游钟山,并寻找开国第一陵,相约互不相商,“各志其处,藏袖中”,结果君臣四人不谋而合,都选中了“龙身”所在的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原蒋山寺宝公塔的所在地,于是,陵址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蒋山寺宝公塔是梁武帝时的高僧宝志和尚的灵骨安置处。洪武九年,朱元璋找了个“寺近宫禁,有碍安全”的借口,下令动迁蒋山寺,开始孝陵营建工程。朱元璋亲往致祭,许以金棺银椁,庄田369顷,奉香火,又答应每年派太常岁祭,将寺庙搬到了今天紫霞湖北面的后山。工程即将竣工时,朱元璋又听信风水先生“寺近陵寝过近会分脉气”之言,决定再迁蒋山寺,于是蒋山寺和宝志公墓被迁至钟山东南麓,这就是朱元璋赐额的“灵谷寺”。

洪武十四年,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奉命“总督工程”,整个工程由工部负责营建,从1369年开始筹划至1413年明成祖朱棣营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为止,工程前后延续44年。


扬眼


明孝陵的名称,是和马秀英,也就是马娘娘有关。马秀英,回族。民间戏称“马大脚”。先朱元璋去逝。谥号“孝慈皇后”。故称埋葬地为“孝陵”。后朱元璋死后和马皇后一同合葬,后人故称“明孝陵”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