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开眼界!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扬州“富人区”

扬州汶河街道位于古城扬州的核心区域,从隋唐至今一直是扬州的商贸文化中心,辖区内有大大小小80多条街巷。今天要带大家逛一逛——史巷,您可能没听过它的名字,但它背后的故事可不少!

开眼界!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扬州“富人区”

史巷位于汶河街道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南起甘泉路,北至毓贤街,全长300米。相较于附近的旌忠巷、赞化巷、曹李巷等知名小巷,史巷似乎缺少了点“存在感”。对于这条隐藏在古城深处的小巷,前来采风的作家张明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张明说,史巷基本是“名不见经传”,作为一名老扬州,这条巷子可能走过,但是对它的名字,一点印象都没有。

不过,在汶河街道文化站站长庞建东看来,史巷是一条低调却充满着魅力的小巷。庞建东介绍,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发现,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一口井在史巷,所以,史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庞建东介绍,史巷这个名称的由来,已经无从考证。但在岁月的长河中,史巷曾经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不信,咱们一起走进史巷7号的民居看看。

开眼界!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扬州“富人区”

这儿住着的居民叫余爱国,是《新闻女生玩收藏》节目的忠实观众,得知记者前来参观老宅,他十分热情。这座宅子坐西朝东,砖雕门楼,进门为三间门厅,进庭院向西偏南为一座砖雕门,坐北朝南明三暗五大七架梁住宅,高大轩敞。民国时期,这里是扬州盐业公会高级职员邹育梁的居所。数十年前,史巷7号被收归国有,现在里面居住着多户居民,邹家的后人偶尔也会回来看看。

庞建东指着一个石鼓说,它应该就是嵌在门里面的,本是一对,历经一百多年,现在只剩一个了。庞建东介绍,石鼓的图案中间是个寿字,外面围绕着吉祥的花纹。旁边的地砖已经被踩出光泽了,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包浆”,如果不是细腻的土质烧制的砖头,踩不出这种光泽。

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老宅里的一砖一瓦,都足以证明当时邹家的考究和富贵。而旁边的史巷9号,相比7号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占地面积就有两千平方米。庞建东说,推开大门走进去,每一家都用木门隔开,每一家看似是独立的,实际上也是贯通的,这个结构比较特殊。

史巷9号是民国时期一位典当行老板的宅第,建筑坐西朝东,一共五进房屋,以四个天井相连,建筑布局疏朗宽敞,上世纪70年代被改建成了扬州市印刷厂的宿舍。

开眼界!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扬州“富人区”

这两家真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啊,让人大开眼界。庞建东说,晚清民国时期,在这条300米长的小巷里,居住了四户这样的大户人家,用现在的话说,算是一个“富人区”了。为什么大家都集中住在这里?史巷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史巷的一头连着甘泉路,甘泉路得名于甘泉县衙,是扬州古城的一条交通要道,也是扬州曾经的商业中心。史巷的另一头是毓贤街,这里有阮元家庙,文化底蕴深厚。此外,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根据朝廷要求,扬州商务分会正式成立,商会的旧址位于史巷附近的曹李巷南侧,首任商会会长周树年也曾居住在这一带。也许正是因为兼具商业和文化气息,晚清民国时期,一些从事银行、典当和木材等行业的富贵人士都把家安在了史巷。

开眼界!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扬州“富人区”

庞建东介绍说,以前住在这里的人家,每一户的面积都至少在五百平方米以上。很多原住民提到他家原居住地的时候,都说这一片一片都是他家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作家张明不禁赞叹,不论是墙上的雕花,还是地下的条石,或者是水磨砖,都含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气息在里面。史巷居民张奶奶说,这个地方挺好的,文化底蕴深厚,很多居民都是知识分子,家里两代孩子都在这里读书,也都发展的很好。

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的先人,还是现在的居民,都对史巷充满感情。史巷7号和9号都是目前扬州地区保存较完好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宅第,也都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守护。史巷居民余爱国告诉记者,进了大门后,不管里面住着几家,在他们眼中都是一家人,相互之间彼此照应。他住在这里将近四十年了,因为最靠近大门,基本上由他来负责这个大门,他也常常开玩笑,说自己就是大门的守护者,防止老物件受到破坏,因为一旦破坏,再修旧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开眼界!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扬州“富人区”

除了门槛,让大家惊叹不已的石鼓和地砖,也都是余爱国收藏和保护下来的。余爱国回忆,有人在施工时可能不太重视旧物保护,他打心眼里舍不得,于是格外注意保护这些地砖,甚至还自己动手铺了一段路。也曾有不少人出高价要收购石鼓,余爱国从来不肯卖。他希望能让后人看到这些老物件,了解这段历史,更希望每个公民能提高“保护古宅”的意识。

先人的精心设计建造,后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都让这条不起眼的小巷,有了一种足以抵御时光的神奇力量。张明感慨地说,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社会发展了,这种老建筑有诸多不便,但是这里的居民都没有将它进行改造,而是尽量保存它的原貌,保护里面的一些老物件,像一个收藏者一样爱护它、爱惜它。庞建东也表示,在建筑上,非常讲究大七架梁,有明三暗四、明三暗五等等结构,这里的住宅囊括了扬州古城建筑的各种风貌和结构,对了解扬州的巷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