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如何?

東北小子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長期低迷,曾依靠能源出口獲得短暫回春,但在被美元操控的能源市場中,依舊被人魚肉。如今俄羅斯經濟再度斷崖式下跌,GDP僅和中國廣東省相仿。那麼它是如何維繫世界軍事大國形象的?

俄羅斯軍費佔GDP比重達到3%-4%,雖然給國民經濟帶來重負,但相對於俄羅斯面臨的戰略窘境,是極其必要的。GDP總量跌落也不意味的GDP結構的缺失,俄羅斯的工業體系和技術研發種類絕非一個廣東省可以比擬。

儘管盧布貶值,但是俄軍購買的裝備多為本國生產,俄政府可以強壓企業不按市場匯率漲價,來以此獲得更多的購買力。例如俄軍方2009年以平均單價約13億盧布採購48架蘇35,當時匯率美元兌盧布為1:30-32,約等4500萬美元左右;2017年盧布暴跌後,13億盧布就只剩2100萬美元不到,但俄政府和國防部強制共青城製造廠不漲價。如果屬實,2100萬美元買到四代半重型戰鬥機全球也找不到第二家。這也是為什麼每年500億美元不到的軍費能維持俄軍裝備的批量換代。

另外蘇聯時期積攢的老底子,還夠吃一陣,而且吃法有很多種。

首先,省去基礎項目的預研投入。冷戰期間超級大國在軍事和基礎科學領域的積累之深、投入之廣令人歎為觀止。新技術的創新和實踐突破固然需要真金白銀的支持,但是除了資金以外,技術和設施的儲備也是至關重要的,有些研發積累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俄羅斯靠蘇聯的技術基礎,進行較小投入就能夠產出跟上時代的產品,也算是承蔭祖上了。

其次,保存狀態良好的蘇聯存貨用新技術升級後可以繼續裝門面,像T-72BM3號稱能達到T-90水平。

還有相當部分的完整生產設施,用新技術提高工藝水準後,仍然可以縮短工時成本。喀山的離子焊接臺和北德文斯克的鈦合金焊接車間,這兩個設施是生產戰略轟炸機主樑和潛艇耐壓殼的,倘若現在讓俄羅斯再花費巨資建造這樣高精尖設施幾乎是不可能的。

常規武器方面,俄羅斯只能盡力做到是拾露補遺。但在核武庫的這個其維持“五常”地位的根本上,依舊鉚足發展。幾千枚核彈頭,依舊能讓美國坐立難安。有核武兜底,綜合實力不會跌落前三。因此俄羅斯從沒停滯核武的更新研發,也獲得了預期成果,完成從白楊-白楊M-亞爾斯的換代過程。

除了硬件之外,在輿論形象上塑造一個咄咄逼人的強硬形象,既是俄羅斯自身必要的,也是其對手美國需求的。無論在格魯吉亞、烏克蘭還是敘利亞,俄羅斯看似張牙舞爪,這些都是原蘇聯的傳統勢力範圍。俄羅斯並沒能力和美國進行全球對抗。只是竭力阻擾美國和北約繼續壓縮自身戰略安全空間。

反觀美國一直打壓俄羅斯,但沒有徹底致其於死地。俄羅斯如果崩潰,北約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失去,老歐洲很可能成為對手。俄羅斯的權利真空和混亂,也將使大量的核武器、核專家流入黑市和恐怖組織手中,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全球真的能稱之為地大物博的沒幾個國家,俄羅斯當之無愧。即便美國完全制裁俄羅斯,俄羅斯無非斷大半個世界的貿易來,西伯利亞各類資源齊全,仍可支撐俄羅斯。

綜合內外因的分析,俄羅斯還是世界前三甲強國之列,就憑其偉岸的地緣身姿和絕倫的核武能力以及不俗的常規軍力,就足以擔當這個名號。


迷彩虎軍事


要說核彈頭數量,俄羅斯比美國還多幾百枚,不只彈頭多,投送手段,三駕馬車,一樣也不比美國差,陸基移動打擊力量,要比美軍強得多。核潛艇的數量,也只有俄羅斯可與美軍等類比肩。作為戰鬥民族,民族性格火爆,那是剛剛的,誰真要真是激怒了俄羅斯,絕無好果子吃。如圖,這圖也生動,其實濃厚的軍事文化氛圍,是可以來言語和具體數字來描述的。都看到紅場閱兵,那些老英雄的禮遇甚高,每逢勝利日,全部民眾都會自覺地到英雄的墓地獻禮。在俄羅斯,少年軍校是最多的,從年輕都會跳動著一顆孔武有力的心。土地廣袤,冰封萬里,蠻荒的土地上資源弘富,地廣人稀,有的是有敵周旋的空間,也有的是傢伙什。

陸軍佔三分之一。三大軍種,陸海空,還有兩個戰略兵種,火箭兵與空降軍,部隊一百多萬,幹部佔三分之一,陸軍佔三分之一。2萬多輛坦克,改進後的T-72有9000多輛,T-80有8000多輛,其它就是T-90,以及新研製的第四代坦克T-14“阿瑪塔”,不過剛剛開始裝備,在俄羅斯的荒原,坦克滾滾而來自天際,那種卷塵遮天的陣勢,是一幅最精典的畫面。大炮自不缺,有上萬門,更有“伊斯坎德爾”和“口徑”兩種戰術導彈。俄羅斯陸軍是以地制天,所有的防空系統,都集中於陸軍,主力S-300和S-400,S-500正在研製當中,俄製防空系統作為世界一流裝備,不比任何人差,甚至要高出一頭,乍出一臂。

海軍精幹高效。近10萬人,四大艦隊,包括航空兵在內的多個兵種,尤其值得一說的是潛艇,唯一可與美國抗衡者。“布拉瓦”大名鼎鼎,十多枚導彈,每枚搭載十多個彈頭,瞬間可使十數座城市灰飛煙滅。水面力量比較弱,新型艦艇少而少,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艦扛大炮。大型艦艇主要是歷史的遺留,勉強滿足於使用。

空軍飛機4000多架,各種飛機齊全。殲擊航空兵,以蘇-27系列戰鬥機為主,有號三代王,脫胎換骨的蘇-27稱為蘇-35,已達到四代的水平。五代機蘇-57正在研製當中。遠程轟炸機雖老舊,但已生新恢復生產圖-160,目前在數量方面唯一可與美國齊肩的。空軍人數15萬,作為俄羅斯部隊的拳頭。


魂舞大漠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美國全球火力網站對全球136個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實力水平進行了排名:其中俄羅斯的常規軍事力量排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由陸軍、海軍、航空航天軍、空降兵、戰略火箭兵五大軍種組成,總兵力為113.4萬人:俄羅斯陸軍32.2萬人,擁有2.5萬多輛坦克,其中包括9000輛T-72型坦克和5000輛T-80型坦克。2015年俄羅斯空軍和空天防禦兵部隊合併組成航空航天軍,擁有6000架各型現役戰鬥機、運輸機和直升機,有25個裝備С-300ПМ、С-300ПСC防空導彈系統的防空導彈團、旅,一共13000名飛行員。俄羅斯海軍約16萬人,擁有146艘大型水面艦艇,其中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同時裝備有第4代戰略核潛艇。3.5萬人規模的俄羅斯空降兵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也是唯一的機械化空降部隊。除國防部所屬的113萬軍事力量以外,還有邊防、內衛、安全、政府通訊、民防和鐵道部隊等軍事力量,全國武裝力量總數約為200萬。2017年3月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曾就俄羅斯的核力量作出報告——據該報告推測:截至2017年初俄羅斯擁有約4300枚核彈頭可部署在遠程戰略發射裝置和近程戰術核力量上。其中約1950枚戰略核彈頭部署在導彈和轟炸機基地內,另有500枚戰略核彈頭及大約1850枚非戰略核彈頭被存放於核武庫中。除一些用於作戰部隊軍事存儲的核彈頭外,還有約2700枚已退役等待拆解的核彈頭。由此可得,俄羅斯總計擁有約7000枚核彈頭。俄羅斯具有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目前俄羅斯擁有塔吉克斯坦的201軍事基地、南奧塞梯駐第4軍事基地、阿布哈茲第7軍事基地、亞美尼亞久姆裡第102軍事基地、吉爾吉斯坎特軍事基地、烏茲別克斯坦卡爾什——哈納巴特軍事基地等海外軍事基地,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海軍基地則是目前俄羅斯海軍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外唯一的海外軍事基地。

有的說法認為:俄羅斯軍事實力強大,但經濟水平糟糕。其實俄羅斯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是不爭的事實,但卻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糟糕——俄羅斯在2017年以1.578萬億美元的GDP總量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十二位,在2018年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反超韓國,提升到全球第十一位。試問在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十一二位也算弱嗎?至於說俄羅斯的人均收入相對偏低這倒是不假,問題是如果以人均收入作為標準的話,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應該是沙特、瑞士這樣的國家吧,可這些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能和美、中、俄相比嗎?俄羅斯擁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世界儲量第一的天然氣、儲量第八的石油、世界第一的森林資源,只要進行適當的經濟改革和開發,發展潛力是巨大的。2018年俄羅斯的人口數量約為143989754,位居全球第九位,這為俄羅斯的工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事實上像俄羅斯這種擁有遼闊疆域、龐大人口規模和強大的工業體系的國家相比中等體量的國家而言:即使在某些技術領域相對滯後也能憑藉規模效應實現快速發展。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最終蘇聯憑藉自己更為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得以源源不斷生產出前線所需的武器以及後勤補給物資,這成為了蘇德戰場上壓倒納粹德國的決定性因素。不能設想俄羅斯在自然資源、人口規模、工業體系等方面的潛力全面釋放後將會使其經濟水平出現飛躍式增長。

不過與強大的軍事實力相比而言: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依然是相對滯後的。葉利欽時代因為休克療法的失敗導致俄羅斯的GDP幾乎減少了一半,蘇聯時代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GDP總量變成只有美國的1/10並被日、德、英、法等國超越。相比直接的經濟損失之外,休克療法的失敗催生出了寡頭經濟、灰色經濟等產物,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今天的俄羅斯也不能說就完全走出來休克療法的陰影。普京上臺後使幾乎在休克療法中徹底休克的俄羅斯經濟出現復甦勢頭,然而這種復甦並不是建立在對俄羅斯經濟體制和生產技術的改革基礎之上的,蘇聯時代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依然存在。之所以俄羅斯經濟能在普京上臺初期出現好轉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普京政府巧妙地利用了俄羅斯的自身優勢——在俄羅斯廣袤的國土之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蘇聯時代則為俄羅斯奠定了堅實的軍工基礎,俄羅斯正是憑藉這些優勢通過出口油氣資源和武器裝備創匯。然而由於缺乏體制和技術層面的改革創新,這種單純拼優勢的發展模式總有將自身優勢耗盡的一天。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現了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降導致的人口負增長現象,這使俄羅斯國內市場需求不斷萎縮;另一方面蘇聯解體後獨聯體國家走上獨立發展道路,與此同時北約和歐盟的東擴使俄羅斯失去了相當大的傳統市場份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科技開發支出全面減少,投資不足,對創新重視不夠,使得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和質量競爭力的產品越來越少,外國投資普遍不願進入俄羅斯。

當然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會對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構成一定影響的——畢竟再先進的裝備也需要資金進行維修保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面臨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以致於蘇聯時代引以為豪的軍工產業由於缺乏足夠的研發經費而不得不自廢武功——蘇聯時代曾一共建造過九艘航母,然而俄羅斯最終只保留了“庫茲涅佐夫”號這一艘。與此同時蘇聯時代的軍工體系是分佈在各加盟共和國的,比如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就位於烏克蘭境內,所以隨著烏克蘭的獨立就使俄羅斯的海軍建設受到了一定製約,以致於俄羅斯海軍多年來沒有建造一艘大型水面軍艦。與此同時俄羅斯陸軍和空軍的武器老化現象也較為嚴重,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俄羅斯空軍迄今為止沒有隱形戰鬥機服役。但如果我們就此認為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將就此走向沒落,俄羅斯的經濟水平從此將一蹶不振,那就未免言過其實了:歷史上俄羅斯民族曾為世界貢獻過門捷列夫、齊奧爾科夫斯基、圖波列夫、蘇霍伊等一大批傑出科學家。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0年5月15日蘇聯發射第一個宇宙飛船。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繞地球一圈,成為世界第一一個進入太空的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宇航業,在軌道空間站技術方面俄羅斯領先西方國家數十年。即使是在蘇聯解體初期的經濟困難時期俄羅斯科學院仍完成了約5000個研究課題。俄羅斯擁有近3000項先進的工藝技術,擁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員。有關分析表明,俄羅斯有足夠的實力在電視通訊設備、新型材料、程序保護等10—15個知識密集型領域投放產品和服務。此外俄羅斯在機械和儀表製造、林業、電工和電子技術、信息和自動化控制系統、非傳統能源再利用、醫療設備、生態和環保等領域的技術和產品也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俄羅斯也是當今世界的教育大國,正是高水平的教育使俄羅斯得以保持在航天事業、軍事工業方面的領先優勢。

事實上俄羅斯之所以敢於挑戰美國也並不完全是基於國家實力——要知道即使是俄羅斯的優勢軍事領域目前也排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位,經濟實力更是與美國不在一個量級上。即使如此以普京為核心的俄羅斯領導層以及俄羅斯民族卻有著戰鬥民族的堅韌精神:歷史上的俄羅斯並不是一直強大的,從彈丸之地莫斯科大公國起家的俄羅斯在300餘年的時間裡發展成為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靠的就是這種戰鬥精神。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曾一度在內政外交上實現全面的西化政策,然而這依然無法改變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西方擠壓的客觀現實。普京上臺後改變了全面西化政策,轉而以對西方的強硬姿態試圖使俄羅斯國民重拾大國自信,可以說這是普京執政的一大基調,這種基調順應了潛藏在俄羅斯民眾內心深處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這種對外強硬的姿態並不是無謀之勇,而是建立在最大限度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的理性考量基礎之上。當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之後面對來自西方的制裁時俄羅斯十分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是克里米亞就是領土,所以無論西方如何制裁俄羅斯都會不顧一切去爭取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在這時俄羅斯是不會畏懼戰鬥的。然而在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克里米亞之後俄羅斯選擇了默默承受西方的制裁,儘管仍然表現出強硬的不屈姿態,然而在實際外交中並沒對西方的制裁行為有任何實質性的反抗之舉,因為俄羅斯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已然在相當大程度上得到實現。強勢反擊西方制裁對俄羅斯而言就是一個面子工程而已,而對俄羅斯國家的核心利益並沒多少實際好處,一個理性審慎的國家領導層不可能那麼意氣用事,相反為使本國利益最大化他們能做到能屈能伸。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2018俄羅斯軍事實力數據:

總人口:142257519 每年到達軍事年齡:135.5萬

總計軍事人員:3586128 服役人員:1013628

儲備人員:2572500

飛行器總數:3914 殲擊機:818

攻擊機:1416 運輸機:1524

教練機:414 總直升機數量:1451

攻擊直升機:511 戰鬥坦克:20300

裝甲戰鬥車:27400 自行火炮:5970

牽引火炮:4466 多管火箭炮:3816

航空母艦:1 直升機航母:0

護衛艦:9 驅逐艦:13

巡洋艦:78 潛艇:62

巡邏艦:41 掃雷艦:47

俄羅斯軍事力量僅次於美國,是唯一可以與美國相抗衡的國家。在剛從蘇聯分裂之時到20世紀90年代,由於俄羅斯國內的經濟瀕臨崩潰,俄軍無法研製新型裝備,這直接導致了俄軍跟不上世界軍事裝備更新換代的腳步。

但畢竟俄軍繼承了70%的前蘇聯軍隊力量,因此,許多西方軍事家稱“其發展潛力(在亞洲)僅次於中國”。







zbq先生


先糾正大家一個觀點,很多人覺得毛子核武天下第一,其實核武質量最高的仍然是鷹醬,為啥這麼說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鷹毛兩國的核潛艇數量俄亥俄級和北風之神的數量質量…三叉戟D5和布拉瓦的比較,其次是戰略轟炸機的數量和質量,至於地面移動發射車則是毛熊佔優,其餘鷹醬全面勝出…

第二,常規戰爭,這裡我們需要具體的分析,我個人覺得需要把進攻和防守分開看…大家可以仔細琢磨一下…舉個例子,假如我們設定個不太長的時間在不考慮資源問題的情況下,我認為鷹醬可以抵擋全世界的聯合進攻,甚至將進攻的一方的部隊消滅…至於毛熊,大家覺得它能抵擋多長時間的全面進攻(前提鷹醬不參戰)再想象一下兔子和英,法,徳,日等軍事強國…我們得出什麼結論?我個人覺得: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廣茂的領土,地理位置好可以提供天然屏障領土面積大才有縱深…這方面毛熊基本合格。2,領先的科技和完善的工業基礎,這裡毛熊比鷹醬和兔子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了,3糧食儲備量…這裡我不太清楚毛子的狀況,故不在分析。4軍人的戰鬥意志和領導人的個人意志,這裡我認為,兔子第一,毛子第二,其他第三…5,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和能否大量生產複製,這裡毛子要吃虧。很明顯前蘇聯時代,這方面沒有問題,可現在真心比不了鷹醬和兔子6,武器保養及封存狀況,這裡鷹醬一家獨大…他的封存退役武器打一場世界大戰沒有任何問題…而毛熊和兔子就差的多…這也是鷹醬的資本。7,其他因素…這裡包含太多比如可徵召人口,指揮官素質等等。

這是就防守而言我提出的幾點看法…反之進攻則更難…大家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


MARS99


1988年《真理報》載文指出,蘇聯軍工從業人員達1300萬,軍機年產量足以每年新建一支美國空軍,平均七小時造一枚導彈。坦克年產量2000輛以上。這是當時前蘇聯軍工的真實寫照。

蘇聯解體後,繼承了龐大遺產的俄羅斯,軍費預算嚴重縮水,主戰裝備的服役期大大延遲,俄羅斯三軍目前裝備的絕大部分,都是本應該在蘇聯時期服役的,大名鼎鼎的蘇-35、T-90主戰坦克、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等等,就連號稱“完全自主研發”的T-50(即蘇-57)隱形戰機,都殘留著蘇聯時期的影子,性能備受質疑,服役更是遙遙無期。只可惜近年來俄羅斯經濟不給力,軍費開支不能滿足主戰裝備的更新,只能繼續吃老本,上述裝備都是一年又一年擠牙膏式的才得以“大批量”裝備。

俄軍蘇-57隱形戰機服役遙遙無期

拜蘇聯的威名所賜,俄製武器近年來風光無限,2001-2005年,俄軍火出口額一度超過美國,即使被美國反超,俄羅斯仍然能夠躋身前三甲。但由於 管理混亂、設備老化、人員素質低下,俄製裝備的質量並不靠譜。以蘇聯時期的壓倉貨冒充新品的事情屢見不鮮。僅2003年,外國客戶就向俄方提起861起索賠,投訴率世界第一。

實際上。俄軍自用的T-90A坦克。就是典型代表。儘管採用了一系列新工藝,但俄軍總司令卻批評說,T-90A不過是T-72的第七款改良型。性能還不如中國坦克。比如在距目標2千米處T-90A發射的穿甲彈已無法擊穿600毫米厚的均質鋼板,這樣的戰鬥力顯然沒法同西歐第三代主戰坦克匹敵。而被俄羅斯視為明星兵器的677型拉達級常規動力潛艇(出口型稱阿穆爾級)。也被本國軍方拋棄。時任海軍司令表示其不能接受將自動化系統與二戰水平的動力設備相搭配。

T-90坦克問題頻出

此外,受官僚作風影響,俄羅斯軍工企業向來不把工期和售後服務當回事兒,經常拖延交貨時間和單個客戶的零備件供應和售後服務。僅印度空軍就先後有數百架米格戰機失事。而二手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更是遲遲不能交付。以俄軍為例,兩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和一艘亞森級攻擊核潛艇,原定於2011年交付,但由於布拉瓦導彈測試一拖再拖、新型魚雷研發進展緩慢,導致核潛艇的服役時間不得不延期。

除此之外,據俄羅斯科學院統計,俄羅斯每名軍事科研人員得到的年度經費平均只有日本的1/35,美國的1/50。許多人只能靠當保安、開出租車等兼職養家餬口。與此同時,歐美等國卻趁火打劫,以各種優惠條件大挖俄軍工科研隊伍的牆角,僅1992年至1994年,俄軍工部門就流失了60%的科研人員,70%的熟練技術工人,當年S-400防空導彈的生產線,如今成為了歐洲最長的吧檯。

蘇35戰機成功出口中國

普京上臺後,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從國外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從法國採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此外,俄政府提出了一攬子解決方案,如設立新機構來監督管理國防訂單、預防並嚴懲貪汙浪費行為、大力引進和培養軍工人才。

新世紀頭十年,俄陸軍現代化步伐遲緩,許多裝備服役超過20年,以主戰坦克為例,2000年之前,俄軍擁有約1萬輛老式的T-55、T-64和T-72坦克,還有4500輛較新的T-80和150輛T-90坦克。

相比於風光不再的裝甲部隊。防空及對地精確打擊武器倒是亮點頻出。從2011年起,俄軍開始列裝道爾“道爾”-M2、S-300V4、“山毛櫸”-M2等新型防空導彈。

蘇-34戰鬥轟炸機如期交付

為了保持必要的戰略威懾力,最近十年俄重點保有和發展了圖-95、圖160、圖22M這三種轟炸機。新型戰鬥轟炸機蘇-34也陸續列裝。戰鬥機方面,俄羅斯計劃到2018年前採購100架蘇霍伊製造局生產的戰鬥機,包括50架蘇-35、20架蘇30-M2及25架蘇-34。

2010年俄政府發佈《2020年前國家裝備發展計劃》,從2011年起開始執行。據悉,這是近20年來俄軍最大規模的裝備更新項目,總額高達23萬億盧布(約合7500億美元),包括增加400枚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8艘彈道導彈核潛艇,20多艘多用途潛艇,50艘水面戰艦100架各型軍用航天器。包括T-50隱形戰機在內的600架新型作戰飛機和超過1000架直升機,28套S-400防空導彈系統,此外還有38個營的勇士防空導彈和10個旅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以及2300輛新型主戰坦克和2000多門新型火炮等裝備。

白楊-M至今仍令美國如坐針氈

2011年俄美新簽署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生效,規定俄羅斯應在2018年前將核彈頭數量從2200枚降至1550枚。但有數據顯示,俄軍雖然在核武器運載工具方面有所削減,但實際部署的核彈頭不減反增,這一切源於俄政府在核武使用方面仍堅持先發制人原則,重視發展進攻性核武器。從2012年起,俄軍把以前年均8枚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採購量猛增至年均12至15枚,同時俄方正加緊試驗新型海基洲際彈道導彈,並對老式導彈進行現代化改造。

這一切都預示著,前蘇聯又回來了。


麒麟110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約是中國和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總和。俄羅斯人口1.47億。俄羅斯是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科技大國、資源大國……其綜合實力位居世界前列。那麼俄羅斯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如何?



首先看看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根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為92081856億盧布(92.09萬億盧布),同比增長1.5%,摺合成美元為15274.69億美元,那麼這個水平如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的數據,2017年全球經濟總量為798654億美元,其中俄羅斯的經濟總量為15274.69億美元,位居世界第12,約佔世界的的1.9%。由此看來,作為世界強國的俄羅斯,其經濟實力與它的強國地位並不匹配。當然造成目前的境況,有俄羅斯自身的原因,也有國際環境的因素。

眾所周知,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根據世界軍力排行網“全球火力”發佈的2018年軍事實力排行榜顯示,全球軍事實力十強如下圖:

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分別位居世界軍事實力前三甲。按順序排行的4~10名分別是印度、法國、英國、韓國、日本、土耳其和德國(以上排名不考慮核武器)。

俄羅斯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70%以上的遺產,雖然實力不如當年,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目前俄羅斯擁有與美國匹敵的核軍事實力,常規軍事實力也僅次於美國。俄羅斯軍工產業極為發達,是世界上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儘管經濟和軍事實力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也遠不如當年的蘇聯,但是作為戰鬥民族,俄羅斯敢於跟美國較量。


錦繡中源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的軍事力量繼承了大部分前蘇聯的軍事遺產,其軍事力量超過200萬之巨!其中包括113萬人的聯邦武裝力量(包括陸軍、海軍、空天軍、空降軍和戰略火箭軍),約30萬的國家近衛軍,16.7萬人的邊防軍和5萬人的鐵道軍。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佔據了俄羅斯軍事力量的絕大部分份額,它的前身是前蘇聯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駐軍。其最高指揮官是俄羅斯聯邦總統,現在是弗拉基米爾·普京。俄軍共分為5個指揮部,包括位於聖彼得堡的西部軍區,位於北莫爾斯克的北方艦隊,位於頓河畔羅斯托夫的南部軍區,位於葉卡捷琳堡的中央軍區和位於哈巴羅夫斯克的東部軍區。

俄軍中最具有震懾力的當屬核力量,其陸基核彈頭隸屬於戰略火箭兵,陸基發射井可以發射SS-18撒旦彈道導彈,陸基機動可以發射RS-24洲際彈道導彈;海軍擁有潛射彈道導彈,潛艇中可以發射R-30布拉瓦洲際導彈;空軍則擁有戰略轟炸機圖-160。

俄羅斯總統還直屬一直武裝力量——國家近衛軍,其主要負責維護公共秩序和打擊恐怖主義。他們也分為七個軍區,包括東部軍區、西伯利亞軍區、烏拉爾軍區、西北軍區、伏爾加軍區、北高加索軍區、中部軍區,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立作戰任務師、特種部隊和航空部隊。俄羅斯邊防部隊則負責俄羅斯的邊境安全,還有負責俄羅斯鐵路安全的俄羅斯鐵道軍。


航空之家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最近這幾年,俄羅斯搞出來了大批新型武器裝備,包括“T14阿馬塔主戰坦克”、“庫爾幹人25步兵戰車”、“‘迴旋鏢’輪式裝甲輸送車”,蘇35、蘇30SM等新型戰鬥機,雅森級攻擊核潛艇、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布拉瓦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白楊M型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S400型防空導彈,22350、11356M等多型艦艇等一大批先進武器,並公佈了十萬噸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設計方案,新一代隱身戰機T50也在緊鑼密鼓的試飛、測試之中。一時之間,我們彷彿又看到了當年強大的蘇聯。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先後出兵格魯吉亞、克里米亞,敘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並大打出手,彪悍程度可見一斑。

因此,不少小夥伴都認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強大的蘇俄又回來了。我們又可以在美國面前挺直腰桿了。小兵兵這種“蘇俄腦殘黑”,在強大的事實面前,可以抹脖子上吊跳樓溺井喝敵敵畏了!但這是真的嗎?

最近俄羅斯武器裝備發展的井噴,向前可以追溯到俄羅斯分別在2002年和2011年頒佈的《2010年前俄聯邦軍事建設政策的基本方針》與《2011-2020國防工業綜合體改革聯邦專項計劃》。可以說,正是這兩個計劃,將蘇聯解體後已經崩潰的俄羅斯軍事工業挽救回來。而為了讓俄羅斯國防工業回復青春,普京曾在2010年的全國武器裝備採購計劃會上承諾,截止2020年,俄政府將出資20萬億盧布,採購1300件裝備,其中220種是新開發或改進的。2011年,計劃被進一步明確,包括8艘裝備布拉瓦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新型核潛艇,1000架直升機、600架戰鬥機、100艘軍艦,以及S400、S500等新型防空導彈系統。這一採購計劃,無疑給重新發展起來的俄羅斯國防工業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並最終讓我們看到了之前所述的大批俄羅斯新型武器。

但我們同樣需要看到,2001年俄羅斯軍費不過70億美元,而隨著美國在中東動武,國際油價飆升。以資源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經濟在21世紀的前十餘年中,積累了大量財富。俄羅斯軍費也隨之水漲船高,2007年就達到了328億美元,而2015年更是達到了541億美元。剛才說提到的,俄羅斯的各項武器裝備,乃至國防工業,也在這一階段得以迅速發展。但隨著2014年國際油價開始下跌,以及俄羅斯遭到西方的全面經濟制裁,俄羅斯2016年的軍費出現了大幅下降,約為435億美元。同時,俄羅斯逐步陷入敘利亞戰爭泥潭的同時,還需要保持對北約的軍事壓力,裝備採購在軍費中的佔比也被迫進行削減,新型武器裝備的研發、生產工作,開始陷入資金困局。

因此,俄羅斯在2016年發佈的新版《2020年前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中,將核武器與核威懾提升到最高級別,相應的資源也做出了傾向性調整。具體反映在武器裝備上,則是死保陸基和潛射的兩型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而其他常規武器,將力所能及的發展。但即便如此,在2016年底、2017年初,生產俄羅斯戰略核武器的重要配套廠家:遠東無線電儀器廠和波多利斯克電機廠先後破產……

要死保的項目都已經如此,常規項目更讓人惋惜。比如俄羅斯遲遲沒有公佈號稱全球首款第四代主戰坦克T14的採購計劃,卻準備在庫房裡找出一堆生鏽的T80來升級;軍艦的採購計劃更是變得虛無縹緲。目前僅有依靠印度資金研發的蘇35和蘇30SM,仍能維持採購,但採購數量也被迫做出了調整。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以目前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和武器發展現狀,其能給中國帶來的幫助不會太大。相反,他們更需要咱的支持。而且成天幻想通過“國際調停”來保衛國家,解決爭端,也不是一個大國該有的思考方式。至於一些人幻想的,用“中國與俄羅斯聯手欲給美國一記耳光 沒想到有兩個國家不同意”一類標題來描寫的中俄在為地球統合政府奮戰不已的故事……其實真不如人家美國的“超級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好看……


每日點兵


永遠不能小瞧俄羅斯的軍力,俄羅斯現在的主體裝備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具體的大家都有介紹,我就不老生常談了。

俄羅斯由於經濟發展的限制,強國夢也是喊喊口號,海外軍事基地,丟的丟,扔的扔,駐軍也是能撤回就撤回,可以說俄羅斯已經沒有了與美稱雄的意願和實力。但是俄羅斯是一個大國,他有自己的戰略考量,好鋼用在刀刃上發展非對稱優勢撐起大國門面。著重發展自己的戰略核力量,白楊M 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 蘇57隱形戰鬥機 s400防空導彈 圖95轟炸機等依然保持著規模性的非對稱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