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画名家画鹰

中国画名家画鹰

齐白石 松柏独立图 匡时2016春拍成交价3507.5万元

作品鉴赏

“松鹰”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从构图和造型来看,此件《松鹰图》松干自上而下贯穿画中,有坚挺之气;老鹰昂首立于树干之上,清风傲骨之像顿生;旁添松针数缕,了增情趣。树干刻画粗率、洒逸,与表现松针的细腻形成对比;墨色浓淡干湿运用自如,富于变化。此作以劲健之墨线勾出鹰喙及爪、眼睛,喙尖锐而弯曲,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身体和羽翼则用没骨法写之,再配以用尖毫画出的细劲挺秀的松针,整幅于孤寂中透出一种霸气。作品中,一只立于松枝上的苍鹰,傲然独立,主羽和尾羽以浓墨焦墨阔笔点出,层次分明,雄健的羽翅收拢,有力的鹰爪紧抓树干。以焦墨勾勒鹰喙和点睛,苍鹰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鹰身侧立,头微微扭转,精神饱满,雄视苍茫大地,寓动于静,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画面上绘一松一柏。松树在前,以淡墨描画,枝干直立又向右斜,再从顶端斜插而下,松针以浓墨写出,可见笔力;柏树在后,墨色较浓,姿态更加虬曲。

齐白石画松鹰,多有所寄怀,或是寄托思乡之情,或是表达对军阀混战期间“英雄们”的不满与期望。当然也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美学追求:作为猛禽,鹰体现着一种刚健有力之美,而松体现一种不畏严寒的挺拔气魄。而此件《松鹰图》可以看出是对生命、对长寿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从齐白石对“松鹰”题材的把握,以及画面的款识内容来看,此《松鹰图》应该是画家晚年的作品,也是一件能够代表齐白石大写意花鸟画艺术成就的佳作。

松与鹰两个意象的结合象征了一种刚劲、坚韧、不屈与博大,托物言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正如他在一首题《鹰》诗中写道:“连年看汝立,嘴爪世应稀。杀气层霄上,飞搏众岭低。”

这幅作品是齐老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白石老人画过不同的松鹰图,大多数松鹰都颇具动态感,或回头或俯视,有的振翅欲飞,有的眼睛直勾一物,处于静与动的临界点之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艺术的张力,鹰的力量感跃然纸上,飘忽欲飞,相比之下这幅松鹰图显得较为安静,不一味强悍,在强悍中含着清峻、飒爽,眼神从以往的犀利变得柔和温润,内敛博大,淡定而从容地俯视着一切。以淡而润的墨色写松干,雄鹰静立于画面上部松干之上,昂首望向画外。用笔上多勾勒,少皴擦,鹰的线条流畅柔和,松针尖细灵动,疏密得当,这些艺术语言的综合运用使画面从整体来看,少了些凌厉苍凉之感,多了些温暖静逸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绘画风格,于齐白石的年龄、性格和赠送对象有着很大的关系,希望自己与世无争,从容淡定,而又不失斗志。也希望两人都有奋斗的激情,有无限的力量。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这些情感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在作品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一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有多稳定,他在不同时间段的作品风格是不尽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幅作品在风格上是唯一的,有它独一无二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体现了一代文人画大师的基本素质。

白石老人作画,画外功夫胜于画作本身,为了把鹰画得更好,他要齐良已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只鹰给他看。他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能做到“胸中先有所见之物”并不容易,既要有天资,更要有审物的工夫。他的画稿上,常有观察研究的小注,如“鹰属毛九数,爪上横点极密”等等。此作以松柏鹰为画题,鹰寓意英雄,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寓,可谓寄托尤深。白石老人的画艺在抗战胜利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于画坛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展到全国,尤为重要的是,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他的画被当时的政界高官所认同,并也为他们作过不少

好画。

其中松鹰图是赠予政界高官一个比较好的题材,综观目前传世的齐白石松鹰图,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尺幅巨大,非六尺纸以上尺幅不得尽述其志;二是不轻为常人所作,其受画者多为位高权重的名人显宦、各界名流,所谓雄鹰画赠英雄,适得其所。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齐白石松鹰图,上款人既有北洋时期的总统也有国共两党的领袖,更有军政显宦、学界名流等,所以老人的松鹰也画得格外用心,迥异于寻常酬应

之作。

此幅《松鹰》亦为巨幅,243×60.5cm,据原中贸圣佳图录所载为杨虎将军旧藏,杨虎将军家属友情提供。

关于杨虎与齐白石之间的交往,欠缺较完整的文字资料记录,仅能从画迹的年份、题识内容、称谓的变化以及题材的选择,复对照两人的生平经历,于片段的隙缝中勾划出一个轮廓而已!

从丙戌(1946)十月所作的《篆书四言联》(尺寸:

177×47.5cm),字大如拳,气派恢宏,老年行笔仍驾驭有方,笔墨恣意纵横中见法度森严,气魄精旺饱满,跃然纸上。同年及翌年分别有《海棠蜻蜓》及《佛手蟠桃》,全都以“先生”称谓,相信是两人认识之始。新中国成立后,杨虎居于北京,乃至杨夫人陶圣安拜齐白石为师,关系俞趋于密切。

从文献资料和相关史料来看,1946年底齐白石宁沪之行,应张道藩之邀请,与溥心畬举办联合画展,并参加蒋介石六十寿辰的纪念活动。齐白石的宁沪之行准备可谓精心,目前可见画于这一年的巨幅“松鹰”为题材的作品就有二幅,分别赠予蒋介石、张镇、杨虎,而且都均有对联相赠。

从作品的构图来看,此幅《松鹰》与张镇本有所接近,特别是鹰的位置安排和姿态以及绘画语言上都是趋于一致的,松枝的穿插稍有差异,张镇本自自右而左,与“一炷香”的书法相应。杨虎本自左而右,松针层层铺排,占据了画面的主体。落款左边空隙,“一炷香”并未直到底部,稍留余地。而后又出于均衡的考虑?,再右侧钤印两枚,以增其份量之感。由此可见白石所画之过程,步步推敲完成,随机应变。

款识:借山老人齐白石八十六岁时制于京华。

备注:据2005年春中贸圣佳图录所载此作为杨虎将军家属友情提供。

作品资料

作者 齐白石

尺寸 242.5×61cm

创作年代 1946年作

估价 RMB 20,000,000-25,000,000

成交价 RMB 35,075,000

专场 澄道——一粒丹砂·齐白石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2016-06-06

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白石、古潭州人、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中国画名家画鹰


齐白石 松鹰图 北京宝瑞盈2011春拍成交价1610万元

作品鉴赏

齐白石,毋庸置疑是二十世纪极负盛名的国画名家,同时也是中国艺术传播中的重要人物。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农民家庭,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三百石印富翁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从做雕花木匠开始艺术的探索历程,后从师王琦湘学习诗、书、画、印登堂入室。中年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最终定居于北京,以卖画、制印为业。六十岁时,受陈师曾启发,衰年变法,面貌大新,遂形成自己独特之风格,确立了自己在画坛上的显赫地位。

白石翁最善长花鸟虫鱼,用笔用墨酣畅淋漓,造型精炼质朴,色彩鲜艳强烈。他最推崇徐渭、八大、石涛等人写意之风,终能集众家之长,创造出大写意花卉与工笔草虫相结合的新画风。由于其善于洞察生活细微,故笔下所绘事物都十分生动,极富生活趣味,及老人质朴的生命哲思。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受到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喜爱。

“松鹰”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据考证他的松鹰作品一般创作于定居北京之后,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创作了很多松鹰图,当中最出名的即1928年赠送给徐悲鸿的《松鹰图》。从构图和造型来看,此件《松鹰图》与他赠送给徐悲鸿的那件十分相似,松干自上而下贯穿画中,有坚挺之气;老鹰昂首立于树干之上,清风傲骨之像顿生;旁添松针数缕,了增情趣。树干刻画粗率、洒逸,与表现松针的细腻形成对比;墨色浓淡干湿运用自如,富于变化。此作以劲健之墨线勾出鹰喙及爪、眼睛,喙尖锐而弯曲,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身体和羽翼则用没骨法写之,再配以用尖毫画出的细劲挺秀的松针,整幅于孤寂中透出一种霸气。

齐白石画松鹰并题跋,多有所寄怀,或是寄托思乡之情,或是表达对军阀混战期间“英雄们”的不满与期望。当然也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美学追求:作为猛禽,鹰体现着一种刚健有力之美,而松体现一种不畏严寒的挺拔气魄。而此件《松鹰图》从款识“三千年寿之松鹰”可以看出是对生命、对长寿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款识中“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也是有来源的,齐白石年轻时不富裕也十分节俭,常自己去河边挑选石头练习篆刻,而且是刻完一面再刻另外一面,直到六面都刻完。时间长了就积攒了很多多面印章,自嘲为“三百石印富翁”。遗憾的是,1919年,齐白石去北京发展,把“三百石印”留在了湖南老家,从此真正的“三百石印”就销声匿迹了。

从齐白石对“松鹰”题材的把握,以及画面的款识内容来看,此《松鹰图》应该是画家晚年的作品,也是一件能够代表齐白石大写意花鸟画艺术成就的佳作。

作品资料

作者 齐白石

尺寸 179×48cm

估价 RMB 4,800,000-6,800,000

成交价 RMB 16,100,000

专场 中国近现代书画(一)

拍卖时间 2011-05-27

拍卖公司 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中国画名家画鹰

中国画名家画鹰

鹰,历来是画家最喜欢的题材,他们笔下的鹰雄姿英发、坚强刚毅、高瞻远瞩,画家们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方法,刻画“雄鹰”的神韵,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人们之所以为鹰喝彩,是因为鹰代表着一种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精神,那就是一种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一种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伟大的超越精神!

八大山人


中国画名家画鹰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他的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画鹰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石涛


中国画名家画鹰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别号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早年山水学习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花鸟画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

齐白石


中国画名家画鹰


齐白石画鹰,英气勃发,咄咄逼人。追求形神生动,他的鹰有雄视苍茫大地之气慨。把鹰与松画在一起,两者气质相合,松本身也具有一种挺拔不凋、不惧风雨的品质。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黄胄


中国画名家画鹰


黄胄,字映斋,长安画派代表人物。他独创性地将速写融入中国画,开启了全新的人物画笔墨范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语言。艺术道路上遵循“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长期深入生活,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人物、动物、山水、花鸟无所精。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他画了很多小动物,他用灵动的笔墨将它们跃然纸上,蹦跳而出。

李苦禅


中国画名家画鹰


李苦禅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技法。有豪放,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风格,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他的作品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擅画花鸟和鹰。在他的笔下,鹰的眼睛棱角分明,洋溢着一种逼人的英武之气。李苦禅的鹰,被公认为是难得的画中精品。

徐悲鸿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画鹰,以没骨与勾勒相结合。他用奔放的笔墨着意表现雄鹰敏锐的眼神、锋利的爪子以及宽大有力的翅膀。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常画的奔马、雄狮、老鹰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潘天寿


中国画名家画鹰


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刘继卣


中国画名家画鹰


刘继卣(yǒu),杰出的中国画家、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他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动物画、人物画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以独到的笔墨、精湛的技艺,哲学化的构图立意为特点。他的大写意老鹰可称得上是其花鸟画中的代表,用大泼墨法挥写翅羽,用笔相当豪放劲爽,鹰的头部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尤其鹰眼采用多层染色显得目光炯炯。

徐悲鸿《松鹰图》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 嘉德香港2012秋拍成交价2127.5万港元

作品鉴赏

在徐悲鸿的全部作品中,就数量论,以飞禽走兽为主要题材的动物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艺术性论,这些作品不但别出心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真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形象中,往往寄托着深刻的人格化的意想。这和他主张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所思所想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徐悲鸿的动物画继承了传统动物画的精神,着重表现动物的特殊性格和活跃的神气,画马就要表现出奔驰千里的气概,画狮子就要表现出威镇百兽的魄力,画鹰鹫就着重刻划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很爱画这一类威武雄健的动物,试图通过它们来表现自己坚强的个性,抒发自己奔放的热情,并感染观者奋发有为。所以他笔下的马大多鬃毛飞扬,筋骨强健,狮子动势十足,鹰鹫则多是两翅张开,目光炯炯、给人强烈有力的印象,主题十分明显。本幅《松鹰图》便是徐悲鸿动物画中颇具代表性的精品佳作。图中以杜甫《画鹘行》中“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之句为题,抒发了画家忧时爱国、嫉恶如仇的情绪。

本幅图画上方写一展翅雄鹰,下方则画虬曲苍松,整作笔墨精湛,造型准确。鹰眼目光如炬,侧目之势,益显志翮凌云的英姿,刚健有神,捷锐威猛。鹰的羽毛呈片状,紧密光滑,用没骨法写之;下颌、胸、腹等呈毛状,运用墨色浓淡干湿,力透纸背;飞羽长而硬,能长时飞行;浓墨及焦墨并用,以显其坚挺。鹰是天地间的强者,动可以遨游天宇,静可以栖居山林,是古往今来画家的爱物之一,但是没有多少画家画鹰能如悲鸿先生一般得鹰之神髓,非笔墨之无能,究其原因,是精神里缺乏鹰的敏锐和霸气。

徐悲鸿先生一向主张艺术家应具“寥廓胸襟”、“峻极至德”,他的艺术信仰与该作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完全吻合,古松为天地间长寿之树种,苍鹰为天地间强悍之物种,二者皆具霸气,亦皆具美德。天地的冲融博大,造就强者,丹青的造化神奇,造就了悲鸿。观《松鹰图》,感受悲鸿先生在艺术界的寥廓胸襟,以及在艺术求索上的峻极至德,真人如其画,画应其人。

上款许云樵(1905-1981年),新加坡著名南洋学家,原名许钰,江苏吴县人。1931年到南洋。历任《星洲日报》编辑、《南洋学报》主编,马来亚少年报主编及南洋杂志主编。1957-1961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南洋学副教授。1961年创办东南亚研究所并任所长。1970年南洋大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其代表作为《南洋史》、《北大年史》。许云樵与韩槐准为知己好友,时常与郁达夫、徐悲鸿、刘海粟等好友相聚于韩宅“愚趣园”。

本幅作于1936年,后于南洋题赠许云樵。

题识: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丙子岁阑,悲鸿录老杜句。芸樵先生雅正。悲鸿敬赠。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松鹰图局部

作品资料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130.5×77.5cm

创作年代 丙子(1936年)作

估价 HKD 3,000,000-5,000,000

成交价 RMB 17,402,950 HKD 21,275,000

专场 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

拍卖时间 2012-10-07

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中国嘉德香港2012秋季拍卖会

钤印:悲鸿之印、长顑颔亦何伤,徐悲鸿


中国画名家画鹰


徐悲鸿 英雄图纸本设色北京匡时2011春拍成交价2530万元

作品鉴赏

徐悲鸿对于猛禽题材的偏爱,不仅表现在《侧目》中怒视的雄狮,亦在其俯瞰天下、蓄势待飞的雄鹰中可见端倪。猛禽丰满健硕的体格,犀利的眼神,象征着高瞻远瞩、孔武有力的救世主。国难当前,民众在水深火热中沉浮,作为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徐悲鸿心急如焚,振臂高呼有德有能的贤才出面力挽狂澜,主持大局。这幅《英雄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思形成了。

在《悲鸿课徒画谱》内,徐悲鸿这样示范画鹰的步骤“飞鹰之态,须注意羽翅的结构。”本幅《英雄图》将西画透视和解剖学的叙事语言以及中国画的笔墨线条结合在一起,蓬松的羽毛,栩栩如生的动态感,象征着徐悲鸿创作中西合璧的又一高峰。

1921年起的两年间,徐悲鸿在德国和法国动物园内刻苦写生,那段忘我的经历为他的动物画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述学之一》中,他回忆起这段痴迷画动物的往事:“既居德京,以其囿之布置完善,饲狮虎时,且得入观。而其栏式缩半圆形,俾人环睹,其动物奔腾坐卧之状,尤得伫视详览无遗。故手一册,日速写之,积稿殆千百纸,而以猛兽为特多。后返法京,未易此嗜”。

正是这样寒暑不辍、废寝忘食的作画,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明确的风格性。画面中层次分明的骨骼架构,焦墨染出一层层翅翼,每一笔都极为肯定和娴熟。铁钩般的嘴喙和利爪,与苍劲的松杆,剑拔弩张的松针,形成一个刚毅的轮廓。雄鹰始终处于动势之中,雄踞一切,稍事休息,继而一飞冲天。

1936年,徐悲鸿续任中央大学艺术科主任兼教授,本年元月与汪亚尘、颜文梁、陈抱一、来家修等发起组织默社。该会取“沉着忍默,实际工作,不尚空谈”之意,目的在于通过严肃创作和宣传,使艺坛风气日益好转。社员另有朱岂瞻、潘玉良、吴作人、吕斯百、滑田友等。对中国近代画坛影响深远。

徐悲鸿在南京丹凤街的寓所,满是藏书字画的“应无庸议斋”是他创作与休憩的地方。房门口挂着他集泰山经石峪字亲笔写的“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应毋庸议”。这段时期他创作了大型油画《徯我后》、《孙中山像》,中国画《颟顸》、《松鹰图》等,均是心系家国天下的名作。彼时他与丹凤街的“街坊”田汉、沙汀、王克纯等走得很近。“田老大”的寓所,一度是左翼文化人的聚集地。

1936年以后,由于局势紧张,徐悲鸿往桂林、重庆等地避难。然而他的凌云壮志却从来没有熄灭过。本年元月在上海与汪亚尘、颜文梁、朱屺瞻、张充仁、陈抱一等发起组织西洋画会“默社”取“沉着忍默,实际工作,不尚空谈”之意;作中国画《晨曲》、《逆风》等。拳拳爱国之心,都能从实际行动中找到映照。

此时作《英雄图》充满了对于国家奋起的希望和对于混乱局势的忧心。然而,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可以战胜的。所以不吝以绝大的尺幅,描绘踞于松干的雄鹰。表示对于眼前困难的蔑视,翱击长空的希望。这是近年来市场所现同类题材中尺幅最大的徐悲鸿,博大胸襟令人叹为观止。(沈玮)

作品资料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175×91cm

创作年代 1936年作

估价 RMB 15,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25,300,000

专场 海外回流近现代书画专场(一)

拍卖时间 2011-06-06

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出版:《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精品集》P122,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八大山人《松鹰图》

中国画名家画鹰

清 八大山人 松鹰图 中鸿信2015秋拍成交价4710.25万元

作品鉴赏

朱耷(约1626—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八大山人,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八大山人自我心态的写照。八大山人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八大山人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花鸟画传世极多,成就更高.画法受明代林良、陈淳、徐渭影响。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一花一叶,一鸟一石,结构奇特,生意盎然。在一幅画上,他往往只画一只鸟,或者一朵花。他不只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作画如用兵,全军出动是用兵之法,派几个侦察兵出去也是用兵之法。有时几个侦查兵所担负的任务,关系整个战局。所以用兵,有时不在多或少,而是在于是否用的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八大之画,也就在这三者取胜。他在绘画布局上,如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去补其意。八大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有的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便是艺术上的巧妙。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但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则越少越好,艺术又会走入另一条邪径。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其次是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本幅作品为晚期代表作、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八大山人的绘画,给予后人的影响较大。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不落常套,自有创造。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收。八大严整而能放。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干擦而能真滋润明洁。所以在画面上,同是“奔放”,八大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这就是难得。八大的绘画艺术,他之所以受到后人较高的评价,道理就在这里。

“何园”、“真赏”皆是八大山人69—79岁(1695—1705年)时的常用印。 “何园”印——斋名印,是他晚年常用的一方印,据段注《说文》记载:“何,欲为荷”。八大山人爱荷,画荷,隐于荷园,刻用此印,以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八大山人”印——在他的书画作品中钤用次数最多,其“八大”二字,来源于《八大人觉经》,其意为:“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以上证明此幅花鸟图确定无疑是八大山人晚年精品。画头题签:八大山人墨笔鹰图真迹狄平子题于平等阁。狄楚青(1873~1941),初名葆贤、又名狄平子,别署平等阁主、慈石、楚卿、狄平、雅、高平子、六根清静人。江苏溧阳人。民国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出版家,家富收藏,精鉴别。由本幅八大用笔的老辣、落款书迹的化境和印章使用的时间点上推,本幅完成的时间在其77岁之后的年纪(画右下角的压角“真赏”一印为八大1702年后的所用印,刻画主题亦为在存世作品中觅不出第二张“鹰”的作品,曾出版于《八大山人书画集》《八大山人书画编年图目》《南画大成》《中国名画集》。由此可见本幅珍贵不二的程度。

款 识:八大山人写。

作品资料

作者 八大山人

尺寸 143.34×69.98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 创作年代 暂无

估价 咨 询价

成交价 RMB 47,102,500

专场 饕餮—中国古代重要书画专场

拍卖时间 2016-01-03

拍卖公司 中鸿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中鸿信2015秋季拍卖会

出版:

1.《中国名画集》(狄平子平等阁藏)

2.《南画大成》(第六卷P108)

3.《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二集P287,人美1983版,汪子豆编)

4.《八大山人书画编年图目》(中辑P61,人美2007版,齐渊编)

5,《八大山人书画集》(下卷,天津人美)。

钤印:八大山人(白文)、何园(朱文)『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269页,八大山人第40、42方印。』

华嵒《松鹰图》

中国画名家画鹰

清 华嵒 松鹰图 匡时2010春拍成交价246.4万元

作品鉴赏

敛翅烟霞外,居高双眼疾。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华喦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徐书城

华喦(1682-1756),字秋岳,原名德嵩。福建汀州上杭县人,因汀州有新罗山,遂自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等。家贫,少年时曾为造纸作坊徒工,然自幼性喜作画。后流寓杭州,与当时著名文士厉鹗等交往,遂大大提高了他的文艺修养,画艺亦大进,山水、人物俱能,尤精于花鸟。公元1740年(乾隆5年)他又迁居到了当时经济较为繁荣的扬州,以卖画为生,直至1752年(乾隆17年)垂老时又到杭州旧居“能弢馆”,少年后去世,享寿74岁。

华喦一生中较重要的时期应是在杨州度过的。扬州,古称广陵,地处运河入江口,为当时东西南北交通之枢纽,因之商贾云集,其中尤以盐商居多。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盐商更有“豪侈甲天下”之称。商人富裕了,便把目光关注到文学艺术方面;同时,一些文人墨客、画家诗人亦纷纷来归,故有“海内文士,半在淮扬”之说。当年在扬州兴起的“扬州画派”(或称“扬州八怪”),便是在淮阳地区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华喦,便是“杨州八怪”其中的佼佼之一。

“扬州八怪”为俗称,其实当时扬州的著名画家不止八人,可多至十余人,大致为:华喦、金农、郑燮(板桥)、罗聘、汪士慎、李鳝、高凤翰、黄慎、高翔、闵贞、边寿民等。纵览这些画家的画风,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粗放的所谓“泼墨”形式,如李鳝、高凤翰、黄慎等;另一类则用笔稍为细谨一些,如华喦、罗聘、汪士慎等。但他们又有一个黄同的特点—均属一种所谓“奇崛”的风格,以之与所谓“正统”得“文人画”区别开来。这种艺术风格当与扬州本地的民俗审美趣味有关。前人曾贬称扬州画派的画风为“俗”,这个“俗”字不妨可以说是一种平民意识。难怪郑板桥曾说书画之事“即是雅事又是俗事”。也许这还是扬州画派的独特性和优点——雅俗共赏——受到市井平民意识感染的一种新“文人画”,华喦的画艺亦可称得是个典型。他的画法可能受到比他稍早一些的恽寿平花鸟画的影响,但他变革了恽氏画的秀雅紊美为“纵逸骀宕”(清、秦祖永评语),因而创造了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本文介绍的这幅《松鹰图》,虽无年款,但从其笔墨来看似位中年之后之作。诗塘中有清人褚德彝大段跋言及“超以象外”少篆字。出自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一书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语。司空图又曾说过:“梅止于酸,盐入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其涵义是指艺术中描摹的自然物象仿佛盐梅的“咸酸”但其中包涵的艺术内容却远远不止于“咸酸”(“写实”性的自然物象),其“美”远远超越出这些物“象”之外。花鸟画不是动植物的自然科学挂图,“笔情墨趣”才是它真正的艺术内容。褚德彝借用司空图的这个观点来阐释华喦的绘画艺术,虽稍嫌宽泛,但还是切中肯綮的。华喦的这幅《松鹰图》曾刊载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华喦》187页;又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2册,沪11-284。

删繁就简秋岳笔 遗貌取神新罗花

—华嵒《松鹰图》简析

罗汉松

减笔之法,正如《登徒子好色赋》中所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尽管画史上偶有所见,但得其精髓者绝少,至今不过数人,张大千曾说:“自来人物画以减笔而有高逸之致。宋惟梁风子,明惟张大风,清惟新罗山人,其余诸人皆不足论。若吴小仙、张平山直堕恶趣,何与风雅?”可为知言。不过,张氏所言乃在人物一门,不及山水、花鸟。事实上,历代于人物、山水、花鸟皆能得减笔之妙者,迄今似乎只有华嵒一人。尽管倪瓒山水人称“逸笔草草”,大概可称减笔,但也仅此而已;而华嵒以扬州八怪之一,却于人物、山水和花鸟俱得减笔之妙,堪为大家。山水不论,即此《松鹰图》一幅,已可窥华嵒花鸟减笔之妙于一斑。

此幅《松鹰图》正是“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不成”的减笔之法的完美诠释。整个画面仅以一枝折曲的松枝作对角构图,一只平睨画外观者的鹰高踞其上,鹰的身体以水墨写出,或浓或淡,工整细致,鹰翅欲合还张、鹰尾似剪还翕,似作势欲飞,又似斜飞方至,将其处于欲动还静的形态、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幅右下则以一枝松针与其呼应,松针极细,疏可备数,而指向各方,似有风习习而来,极静中蕴蓄极动。整幅画面中,欲动还静的鹰与欲静还动的松针形成鲜明的动静对照,一简一繁,充满灵动之势,不加渲染,神韵独绝,极为赏心悦目。“敛翅烟霞外,居高双眼疾”的题款,作一粗竖行,则正好平衡鹰与松针的动静之势,以使画面更为协调。

华新罗以花鸟画独步天下,后人多以其与徐青藤、陈白阳并称,但搜检其传世作品,能与此幅可堪比肩的则似不多见。以此,近代鉴藏大家褚德彝不仅篆“超以象外”,更盛赞此画“不加渲染,神韵独绝”,又说“昔年在宝华庵见宋崔白画鹰,笔意与此帧相似,知山人之画笔笔皆有来历。黄小松谓山人之画不为古法所困而能深得古人神髓。”其誉不可谓不高。

据其题签、印款,可知此画百年后为杭州高邕(1850-1921年)所得。高邕是近代知名的鉴藏家,尤用力于扬州八怪之作,所著《泰山残石楼藏画集》数卷于历代大家之外,收八怪作品特多。随后,在经过伯棠(疑为汪大燮,待考)等多位显要、藏家之手后,此作被上海文物商店收藏,并被中国古代书画领域最权威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收录出版。

备注:

1、褚德彝题诗塘并题签。褚德彝(1871-1942),原名德仪,字松窗、守隅等,号礼堂,又称里堂,别号汉威、舟枕山民等。浙江余杭人。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工书法,精篆刻。着有《松窗遗印》、《金石学续录》、《竹人录续》等。

2、高邕旧藏,后归上海文物商店。

款识:敛翅烟霞外,居高双眼疾。

题签:华秋岳《松鹰图》真迹。师竹山房珍玩。甲子三月,松窗题。

作品资料

作者 华嵒

尺寸 画心:54×55cm;诗塘:32×55cm

估价 RMB 1,8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2,464,000

专场 古代绘画专场

拍卖时间 2010-06-05

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出版:

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P156,沪11-284,文物出版社,1993年。

2、《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华嵒》P187,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3、《华嵒书画集》P296,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

钤印:华嵒

鉴藏印:仁和高邕、曾藏郑晓山家

钤印:德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