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觀音菩薩是代表了佛教救苦救難的大慈悲心,他普遍接受所有人的哀告和乞求,因此成為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佛教神靈。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觀音菩薩也經歷了一箇中國化的過程,逐漸變成了充滿中國色彩的女性形象,成為各種傳說中的主角,普陀山也在這個過程中演變成了觀音菩薩的道場,成為全世界觀音信仰的中心。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在中國傳統中,雖然有很多神仙活躍在宗教的世界裡,但是,若論接受程度來說,觀音菩薩應該就是最普遍的信仰。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無論你在社會中身處什麼地位,好像都能信仰觀音菩薩。觀音崇拜,已經不是一個宗教問題,而成了一個社會文化現象。人們心中都有一種普遍共識,觀音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對人間世界的痛苦充滿了同情和慈悲。菩薩保佑你,甚至都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每個人都可以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每當筋疲力盡、走投無路的時候,跑去乞求觀音菩薩的保佑。好像在他那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永遠不會被拒絕。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我們知道,觀音是隨著印度佛教一起來到中國的。如果我們往前回溯千年,會發現佛教經典中最初的觀音形象跟今天我們印象中的觀音非常不同。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如果你去觀音的故鄉印度,不管是塑像還是壁畫,觀音的臉上在笑容之外總還帶著幾縷鬍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男性神靈。就是在中國,如果你去看唐代以前的寺廟,觀音還都是以男性的面目出場的。但是今天,人們似乎已經不記得觀音的本來面目了,觀音菩薩徹底變成了女性。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還有一個變化也很重要,在印度佛教的經典中,觀音不只有一個固定的身份、角色,在不同的佛教經典中他有各種各樣不同的面貌。有時候不過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侍從,有時候又變成了普度眾生大戲中的主角,而今天觀音面目已經非常清晰。從男性到女性,從面貌各異到面目清晰,觀音的變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文化漫長的改造才完成的。我們對觀音的文化共識,觀音盛行的原因,也都必須要回到這個過程中才能解釋清楚。

一邊是佛教思想在中國傳播,另一邊是中國文化強大的接納能力對它進行改造。你會發現,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之後,會不斷地催生有趣的化學反應。首先,文化的交融會熔鍊出兩種文化的交集,也就是最符合普世人心的那個部分。不管觀音開始的時候是不是多面的,又經歷了多麼複雜的變化,他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不變的點,那就是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慈悲。而正是在和中國文化的碰撞中,觀音身上的這個核心特徵才被抽象出來,觀音才能夠脫穎而出,才能這麼盛行。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第二,在文化交融中,觀音身上原本屬於印度文化特色的東西都融化了,剩下的素胎,被塗上了新的中國文化色彩。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觀音形象的可塑性特別強。一旦你想要依據佛教經典,具體確定觀音是什麼樣的,就會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正是這種模糊不清,讓觀音菩薩具有了強大的適應能力,能夠隨著中國文化的要求,作出各種改變,滿足不同時期的心理需要。觀音菩薩逐漸中國化,變成家喻戶曉的女性神靈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實就是一步步貼近中國人的生活,滿足中國人心理需要的過程。

觀音的廬山真面目

我們先來看看觀音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教經典對觀音的描繪。佛教依照拯救世人的根本目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這裡的“乘”你可以理解成運載的工具。佛法就像船一樣,能夠拯救世人脫離苦海,到達清淨的彼岸世界。小乘意味著這個船比較小,所以它追求的是個人的解脫和成佛,其修行的最高階段是阿羅漢。而大乘佛教追求普度眾生,菩薩就是大乘佛教普遍信仰的對象。菩薩不像阿羅漢那樣追求個人的解脫,而是發誓要救助一切眾生。因此,在眾生成佛之前,雖然菩薩的修行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仍然選擇留在世間,親近世人。只有等到天下所有的人,都脫離了苦海,修行成佛之後,菩薩才會放心的自己去成佛。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寺廟的匾額上寫著“慈航普度”,基本上就是信奉大乘佛教的寺廟,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大乘佛教中有很多菩薩,比如我們熟悉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分別代表不同的內容。然而,其中最為廣大信眾接受,成為遍及全球的信仰的只有觀音菩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觀音身上有哪些特質讓他能脫穎而出。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觀音菩薩的“觀音”這個詞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有時候又翻譯成觀世音,兩種翻譯的含義都是一樣的,意思是“觀世間音聲者”。也就是說,觀音菩薩能夠時時刻刻傾聽到人世間所有向他乞求哀告的聲音。這也符合佛教經典中觀音菩薩的形象。在佛教中,觀音是充滿慈悲的救助者,任何人只要出聲向他求救,他都會立刻現身,把人從苦難中拯救出來。在較早的提到觀音菩薩的《法華經》裡,觀音能夠救度世人免於七種危難。其中包括,遭遇大火的時候,只要心中能夠默唸觀音菩薩的名號,大火立刻就會熄滅;如果駛入江海,遭遇風浪,觀音菩薩能夠保佑人安然駛出風暴等等。與此同時,觀音菩薩還能夠保佑人解脫貪、嗔、痴三種毒害。更有趣的是,《法華經》中記載的觀音還能夠讓不能生育的婦女生兒育女。其實,在這些描述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觀音中國化之後的各種形象元素了。觀音能夠讓人生兒育女的形象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日後很熟悉的送子觀音的樣子。這不僅成為中國傳統中觀音菩薩主要角色之一,也讓觀音成了唯一主管生兒育女的神。而保佑人在大海上平安航行的能力,就很容易和沿海地區的媽祖信仰結合,讓沿海地區的中國人更容易接受觀音這種外來的信仰。所以說,在兩種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就能把這些最基本、最容易發生連接的元素給碰撞出來。觀音在中國的各種化身,都是這些元素被放大的結果。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當然,觀音被普遍接受,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能聽到所有人的聲音,要救助所有人。所以他是老百姓最容易見到的神,他跟普通人建立信仰聯繫,不受任何限制。為了給世間說法,拯救大眾,觀音無論在佛經的記載還是在民間傳說中,總是經常現身在民間。在《法華經》裡,觀音現身會隨著具體情況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這在佛經中被稱為“化身”。《法華經》記載了觀音菩薩的“三十三種”化身。這些化身裡面,有時觀音現身成僧人,有時則直接現身成女人。比如著名的馬郎婦的故事,就是觀音菩薩最著名的女性化身之一。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據說在公元817年,也就是唐朝年間,陝西出現了一個非常美貌的賣魚的女子,很多年輕人都被她吸引想娶她為妻。於是,賣魚女說,如果誰能夠在一夜之間記住《普門品》這部佛經,她就願意嫁給他。到了第二天,有二十個人通過了考驗。賣魚女又說,她只有一個人,不能同時嫁給二十個人,那麼誰能在一夜之間背誦《金剛經》,她就嫁給他。結果,仍然有十個人符合標準。最後再次提高了標準,要求追求者們在一夜之間背誦《法華經》,結果這次只有一個姓馬的青年符合了要求。於是,賣魚女就答應嫁給他。但是,在婚禮這天,美麗的賣魚女突然生病,而且婚禮一結束就去世了。在她下葬之後,有位僧人來告訴鎮上的人,其實賣魚女就是觀音菩薩。觀音化身美麗的女孩,不僅是要依靠這美麗來吸引人記誦佛經,更重要的,是要在婚禮之夜生病去世,讓世人理解到,這些美麗的外表,其實都是虛幻的,人生原本追求的種種目的,其實也像這場婚姻一樣,只不過是剎那間的一場夢而已。

觀音變出各種形象,都是為了宣揚佛法的方便。所以,是男是女對於觀音來說,並不重要。信仰觀音的佛教徒也不必執著。但是,當觀音的這種特質,遇到中國文化傳統的時候,觀音可以化身成女性的這一部分,就被逐漸放大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中國自身的傳統中一直缺乏女性神靈的形象。儒家傳統不用說了,不信鬼神,所以沒有能夠讓人乞求禱告、滿足願望的神靈。而其他包括道教在內的各種信仰,幾乎都沒有女性神仙的角色。這一點,我們只要回想一下《西遊記》大概就可以瞭解了。《西遊記》裡,除了那些面目不清,像群眾演員一樣的仙女和取經途中遭遇女妖怪,真正算得上女性神仙的大概就剩下王母娘娘和嫦娥了。嫦娥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基本上也沒聽過有什麼法力,能夠滿足人的願望。王母娘娘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唯一比較重要的女神。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王母娘娘的形象來自漢代出現的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據說居住在崑崙山,是上古神話中的掌管婚姻、保護婦女的女神。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在供奉西王母。但是,西王母的信仰雖然斷斷續續延續到現在,卻始終有著各種限制。其中包括法力的限制。西王母掌管的事情有限,讓她在很多領域都沒辦法現身。其次還有地域和階層的限制,使得她沒能成為遍及中國大地,歷久不衰的信仰對象。

這些方面,觀音都截然不同。觀音充滿慈悲,任何人只要出聲求救,他都會現身,完全不在乎求助者的出身、性別,甚至是求助者個人的道德品質。這種完全不在意道德品質,普遍救助一切人的特點,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所以,觀音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嶄新的神靈,他的出現填補了中國宗教中的一處空白。各個階層的信眾,因為觀音的一視同仁,對他充滿信任。觀音之所以這麼快就能被中國人所接受,就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本土的神仙和他類似,他是一個特別新奇的神仙形象,對中國人充滿了吸引力。又因為觀音本身可以化身成各種形象,能夠變成女性的觀音菩薩恰好填補了中國神仙家族中缺乏女性神靈的空白。越是獨特的越容易讓人記住,填補空白的女性觀音菩薩,慢慢就變成了深入人心的形象。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觀音的女兒身

在佛經中,觀音菩薩的意思是普遍傾聽世間一切向他哀告的聲音,救助大眾脫離苦海,到達彼岸世界。觀音菩薩有很多神奇的法力,還能變身成各種樣子。這些都讓他成為中國文化中從來沒有過的一種神仙,被中國人接納。然而,一旦觀音獲得了接納,中國人就開始以中華文化的模式來看待和理解這位菩薩了。最能體現這種接受過程的,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妙善公主的故事。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中國的神話人物,往往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有名有姓,生活在特定的年代和地點的人物,最有名的像關公、濟公活佛。我們其實都知道他們出身哪裡,出生在何時。很多時候,人們會在神仙生日那天,來祭祀他們。就連玉皇大帝、財神爺,民間傳說中也都有他們的名字和生日。觀音菩薩要想能夠成功的中國化,進入到中國人的神仙隊列之中,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要通過各種神話和傳說,讓這位原本超越時空限制的神仙,轉變成為具有中國名字,有確定的出生地點和時間的觀音菩薩。妙善公主的故事就是這個轉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故事。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我們先簡單講一下這個故事。相傳妙善公主是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自幼就喜歡佛教,天天讀經參禪。到了結婚的年紀,妙善不願結婚。妙莊王因此大發雷霆,把她囚禁起來做苦工,然後,又把她派往白雀寺接受更多的考驗。沒想到妙善一心向佛,非常堅定,妙莊王一怒之下燒燬了白雀寺,殺了五百名尼姑,也以不孝的罪名處死了妙善。

後來,妙莊王身患重病,無藥可救。這個時候,妙善變身成一個僧人告訴他,世間只有一種藥能夠救他,那就是要找到一個從來沒有發過怒的人,以他的雙手雙眼調製成藥。這個僧人還告訴妙莊王應該去哪尋找這個人。後來妙善就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雙手雙眼獻給了自己的父親派來的使臣。妙莊王痊癒之後,帶領皇族浩浩蕩蕩去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到了那裡,立刻就認出了自己的女兒,頓時滿心懺悔,國王和所有的皇族當下就皈依了佛教。此時,妙善公主現出了真身,她就是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妙善公主的故事是中國傳統和佛教傳統結合的產物。這兩種文化傳統之間的包容和妥協,常常是通過傳說故事完成的。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改造外來文化的一種慣用的方法。那麼這個故事對觀音做了哪些改造呢?

在妙善公主的故事之前,雖然也有記載觀音菩薩變身成女性,出現在世間,但是以前的故事裡,觀音即便是女性也是僧人的樣子。只有在這個故事裡,直接指出,觀音菩薩原本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少女,在人間度過了一生。故事裡,妙善公主雖然一心向佛,然而一直都沒有真正出家。這種修佛的方式,和宋代開始出現的在家居士的生活方式幾乎一模一樣。這些居士大部分都是女性,她們是像妙善一樣,是虔誠的佛教徒,並且在世間的所作所為也都是和佛教徒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們都沒有真正的剃度出家。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妙善公主的故事在宋代開始流行,符合了這些在家修行的居士的需要,等於是給她們的這些修行方式給出了一份證明。既然觀音菩薩都是這樣修行的,那麼,我們這麼做當然也是合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妙善公主的故事,是為了滿足中國信眾的需要才產生出來的。但是,其中也蘊含了許多的來自佛教的因素。最明顯的就是故事裡人物的名字。妙善和妙莊王的名字都來自《法華經》,並且,《法華經》裡面的妙莊嚴王和妙善公主的父王一樣,都對佛教懷有敵意。有些故事中還提到了妙善的姐姐妙顏和妙音的名字,同樣都是來自佛教的經典。除此之外,故事裡最奇特的地方,是妙善公主把自己的雙眼和雙手獻給父王。

在佛教傳統中,佈施,也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送給別人,是菩薩的善行之一。佈施做到最極致的地步,就是把自己的身體作為禮物,贈給世人。佛經裡面常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或者是各位菩薩不斷應別人的要求,割捨自己肉身的故事。然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其實是反對隨便破壞自己的身體的。儒家的《孝經》裡面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裡面就明確反對人的身體某些部位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在他看來,這就是庸醫用來愚民的辦法。但是,捨身又是佛經中明確記載的正統的菩薩理想,是很多佛經特別頌揚的主題。即便是中國化的觀音菩薩,好像也無法迴避這件事。妙善公主的故事把這兩種傳統結合在了一起。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佛經裡面的捨身,都是把身體舍給芸芸眾生,而妙善則是為了自己的父親獻出了身體。因此,捨身這個主題就披上了儒家孝道的外衣。捨身救父使得捨身這件事因為孝順的關係,變得沒那麼難接受。這樣一來,既保留了菩薩傳統中的高尚的行為,又給這種行為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尋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觀音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做出的改變,其實是為了能在保持佛教原有色彩的情況之下,更好地符合中國人的需要。

妙善的故事,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直到明清,才真正變得家喻戶曉,盡人皆知。雖然故事裡沒說妙莊王是什麼時候的國王,但是,民間卻明確的記載了妙善公主的生日,是每年農曆的2月19日。因此,這個日子就被當成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每到這一天,都是觀音的信徒們最重要的節日,他們會準備鮮花、蠟燭、茶水、鮮果,有些還會去往觀音的道場普陀山進香,隆重的紀念觀音的聖誕之日。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我們說,觀音菩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第一個重要的節點就是變成了一個有著具體生日的少女,她獲得了符合中國人需要的意義,比如佈施。我們今天要說的第二個重要節點,就是普陀山逐漸變成了全中國以及全世界觀音信仰的朝聖中心,觀音從此成了最為普世的佛教神靈。

普陀山雖然聽上去是一座山,實際上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中國一共有所謂的三大道場,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跟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和其他兩座名山相比,普陀山作為觀音菩薩的道場興起的比較晚,整個過程也比較漫長。大概在十世紀,也就是唐代的時候才真正開始興起。到了十六至十八世紀,也就是明清之際的時候,才真正達到了頂峰,成為舉世公認的觀音信仰聖地。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普陀山之所以能夠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是因為它宣稱自己就是《華嚴經》裡面提到的“普陀洛迦”,也就是觀音居住的海島。然而,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某種程度的附會。普陀山之所以能在隋唐以後慢慢發展起來,成為觀音信仰的中心,跟它所處的位置有著密切關係。

普陀山的正西方不遠的地方,就是寧波。而隋唐時期,一方面大運河的興建,讓寧波成為連接華南和華北的貿易中心;另一方面,航海技術的發展,也讓連接長江三角洲和中國沿海、東南亞以及印度洋港口的海上貿易變得非常活躍。寧波剛好處在這兩大貿易航線的交匯點上。正因為這個原因,掌管沿海貿易的市舶司幾百年間一直就設置在寧波。這樣一來,距離寧波很近的普陀山,雖然是一個小島,但是卻成為華南華北以及中日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由日本開往大唐的船隻,要在普陀山等待中國海關的檢查,才能繼續前行,而由大唐開往日本的船隻,也要在普陀等待適合航行的天氣。因此,明清時期普陀山變成全國的觀音朝聖聖地的時候,同時也是一座重要的國際海運貿易港口。這種繁華,使得普陀山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與此同時,海上的航行總是充滿危險,面對變化莫測的風浪,人們很容易就乞求觀音的保佑。在這種乞求中,觀音也就容易現身出來。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這種普遍心理,也被人用文字記錄下來了。唐代以後,不斷有人為普陀山撰寫山志,描繪這個海島的地形,裡面就記錄了大量觀音菩薩現身的事蹟。其中有一些都是寫作者的親身經歷。比如最早一個為普陀山撰寫山志的人是一個叫盛熙明的人,他曾經遊歷四方,並且對觀音信仰特別有興趣。起初,他比較懷疑普陀山就是傳說中的普陀洛迦。因為在他心中,觀音菩薩的神聖居所,不應該能讓普通人這麼容易就能到達。然而一天夜裡,他夢見有人對他說,觀音菩薩其實無處不在,眾生信心所在的地方,就是觀音菩薩現身的地方。你看普陀山上的潮音洞,如此奇特,這裡就是觀音的道場。醒來之後,他就相信了普陀山就是佛經中的普陀洛迦,並且到處蒐羅證據,撰寫了普陀山的歷史來論證這件事。

後來的記載中,更是有很多顯示觀音菩薩神蹟的故事,試圖說明這個小島的特殊地位。最有名的兩個故事,一個發生在印度僧人身上。據說這個僧人來到普陀山上的潮音洞前面,點燃了自己的十根手指,等到手指燃盡的時候,觀音菩薩就在他面前現身了,並且贈給了他寶石。另一個故事則是一名日本僧人,這個僧人曾經到五臺山朝聖,得到了一尊觀音塑像。他想把這尊塑像帶回日本,等到他的船行駛到普陀山的時候,船的四周出現了蓮花把船團團圍住,並且把船帶到了潮音洞的前面。看到這個景象的人認為這是觀音的啟示,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寺廟,供奉這尊塑像,並且給他起名字為“不肯去觀音”。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所有這些故事,無論是真是假,都在一次次的描繪和敘述中,不斷給普陀山的傳說增添了色彩,最終被中國人接受為觀音菩薩的居住地。

觀音菩薩如何有男兒身演變為女兒身的

普陀山在漫長曆史過程中的演變是一個例子,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出一處佛教的聖地。與此同時,藉由這種給觀音菩薩尋找一個住處的創造,使觀音徹底完成了本土化的進程。

好,這就是我要為你解讀的普陀山在觀音菩薩中國化的過程中,為什麼被接受為觀音的居住地。真正的原因看上去並不神秘,是和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觀音菩薩中國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相互融合、互相接納和妥協的過程。真正能夠在中國存留下來,生根發芽的外來文化傳統,都必須經歷一番中國化的變化過程,滿足中國人的內心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