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的胡馬是指北方遊牧民族,而詩中的陰山正是大同北面的屏障。自古說起邊塞,都是連接著“要地”、“關隘”之類的詞語,那為何我將大同稱為“邊塞都城”呢?那是因為大同曾是邊塞重地又做過王朝都城。我認為這是大同最突出的兩個歷史座標。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那麼邊塞和都城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詞怎麼會聯繫起來呢?如果倒轉歷史的車輪,會發現在大同並不矛盾。在2500年的歷史進程中,大同多數時候是作為中原王朝的邊塞或軍事重鎮而存在的;而在北魏遼金時期,由於少數民族的崛起和漢族政權的式微,大同被少數民族政權佔據,又成為北魏及遼金時期的中心城市。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古長城遺蹟

從地圖上看,大同呈“兩山夾一川”的槽型盆地地理格局,處於陰山、燕山、呂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脈的交叉通道,是大雁為首的鳥類南遷中部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清初顧祖禹在撰寫他的兵要地誌專志《讀史方輿紀要》時歎為觀止,認為“大同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居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藩屏”。清人看前朝尚且如此,聯想到這裡曾經燃起的熊熊戰火,諸位對筆者前面的結論也就很好理解了。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雁門關

因此,大同註定成為千百年來軍事和政治舞臺上的主角,也成為中原漢族政權和遊牧民族政權拉鋸的地方。“古來征戰幾人回,青山處處埋忠骨”。今天,無論我們身處雁門關前的廣武漢墓群,還是置身於米薪關附近的天鎮漢墓群,我們都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悲涼,不由得遙想起當年旌旗獵獵、戰鼓雷鳴、金戈鐵馬的場景,也會慨嘆多少英雄豪傑在這片自南向北的開闊地鏖戰尤酣,最後血染沙場,馬革裹屍。徐悲鴻有名聯“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邊塞沒有江南的小橋流水、杏花春雨,大同載入史冊的更多是英雄血淚。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這句充滿現代意義的話在大同的歷史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史載,戰國時趙國大將軍李牧曾常駐於此,以備匈奴入侵;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在大同城西十里河谷“築城武周塞內,以備胡”;漢高祖劉邦及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均在平城一帶與匈奴作戰;北魏孝文帝在平城明堂接見了立功歸來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公元615年8月,趁隋煬帝楊廣巡遊塞北,突厥10萬軍兵前來攻擊,楊廣被迫退到雁門。在各地軍民增援下,楊廣才得以脫圍;隨後唐朝李靖、薛仁貴、郭子儀,北宋楊家將,明朝常遇春、徐達、李自成等諸多名將在此駐足,叱吒風雲、建功立業。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北魏出征圖

明朝在北部邊疆設置九座邊防重鎮——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大同遂成為九邊重鎮之首。當時,全國十二分之一的軍隊駐守在此,有“大同士馬甲天下”之美譽。

戰爭是和平的手段,戰是為了止戰。即使在邊塞,即使在沙場,和平依然是人類的共同主題。緊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後,王昌齡又寫下“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透過這首詩我們彷彿看到秋風瑟瑟、屍橫遍野、孤雁單飛的場面,更體味出詩人對和平的殷殷期盼。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得勝堡城樓

風過留聲,雁過留痕。大同的邊塞印記深深淺淺的烙印在境內的地名上。明朝在軍事上實行衛所制——一種屯兵制度(一衛5600人,一所1120人),今左雲、右玉、陽高、天鎮四縣即由明王朝設立的左衛、右衛、陽和衛、天鎮衛演化而來。

大同境內遍佈各種邊堡(bǔ,邊防地區屯兵與生產相結合的村寨,周圍夯土構築圍牆,用於軍事防衛),新平堡、守口堡、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得勝堡、王家莊堡、助馬堡、保安堡、雲岡堡、破魯堡、滅魯堡、威魯堡、寧魯堡(破魯、滅魯、威魯、寧魯,則是從破虜、滅虜、威虜、寧虜演化而來),這些堡,今天有的演變為地名,有的則成了歷史遺蹟。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天鎮新平堡

大同境內許多地名都帶有“口”字,標示其為長城的關隘或重要通道,現在這些關口大多為村鎮。如新榮區助馬口、拒門口、鎮川口;天鎮縣小磨口、榆林口、白羊口等;左雲縣大河家口、黑土口、西黃土口等。右玉縣著名的殺虎口,原名殺胡口,一字之差反映了從殺戮到融合的演變。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殺虎口


在修建長城時,為了方便防守,沿長城一線及交通要衝還修建了大量的墩、臺。“墩”指軍事瞭望臺,一般一、二里建一個墩,駐兵五人,探望敵情,如有警報,白天敲銃(chòng),夜晚燃火。以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就以墩為地名,如左雲縣六墩溝、安煙墩、裡煙墩、白煙墩、太平墩等;新榮區元墩、三墩、六墩子等;陽高縣二墩、三墩、五墩、十墩等;天鎮縣三墩店、四方墩、五里墩、二十墩等。

“臺”指烽火臺,功能是燃放煙火報警,因燒煙時常用狼糞,故又稱狼煙臺。居住在臺附近的村莊也因此得名,如左雲縣二臺子、三臺子、八臺子等;新榮區二臺、高向臺;雲州區五里臺;陽高縣十里臺、八里臺、大墩臺等;天鎮縣金家煙、白家煙、王家煙等。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烽火臺

古代駐軍之地叫“營”、“營房”或“營盤”,因此許多地方以營命名。如新榮區元營子、張指揮營;雲岡區小營村;雲州區落陣營、營房溝;陽高縣顧家營、西柳營、前營、後營等;天鎮縣大營盤、隋七營。

“皂”古代軍隊中養馬的地方。大同的許多地名叫“皂”,如雲州區孟家皂、利仁皂、倍加皂;陽高縣安家皂、馬家皂、東李家皂等。即養馬之處演變而來。

城市再大、再繁華,如紐約、上海,我們可以稱之為都市、都會,但只要未曾被定過都,在語言習慣上還是不能稱之為都城。大同做過北魏的首都,所以稱之為都城實至名歸。大同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主流王朝的都城,即北魏平城。此外,在遼金兩朝,還做過陪都。大同建都時間前後達410年。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專家認為,大同作為都城的歷史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北魏王朝歷史遺存較少,大同是集大成者。而且北魏之於中華文明的意義也是一個有待挖掘的寶庫:秦漢與隋唐,雖時空相續,但文化脈絡有差異。漢承秦制,唐續北魏,秦人內斂,唐人開放。魯迅先生說,“唐人大有胡氣”,大意就是唐承繼了北魏直率豪爽,大氣包容的特點。

中國由漢而唐,其間有個重要的過渡,即是北魏——一個將少數民族血脈注入中華文明的偉大王朝,一個從嘎仙洞蠻荒時代轉向農耕文明的偉大王朝。無怪乎,著名作家餘秋雨曾經在雲岡石窟的碑記上寫過“從北魏走向大唐”。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永泰門

大同是唯一在地理上沒有位移過的古都,今天的大同城就是趙國所建城邑、漢平城、北魏平城、遼金陪都、明清大同鎮的所在地。城市的南北中軸線始終未變(這在我國眾多古都中是少見的)。那條自北向南穿城而過的 “御河”,更增添了幾分皇家氣象。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御河

大同博物館的大廳裡展示著一尊憨態可掬的黃牛拉車雕塑,這是北魏墓葬中出土的一尊陶塑的放大版,從牛與車的形態比例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敦厚、強壯,展現出一派“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北朝風光。


大同城市記憶:千年滄桑,那歷史悠久的古都


大同博物館的牛拉鱉甲車

2010年,大同以其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和重要地位,被中國古都學會認定為中國九大古都之一,與洛陽、鄭州、安陽、西安、開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齊名。“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大同,千百年來包容不爭,卻仍舊不失一座熠熠生輝的邊塞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