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此人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因官升得不够快心生嫉妒,两人渐成死敌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先皇喜欢的臣子新皇未必就喜欢,这种事在古代封建社会多了去了。远的不说,就拿大学士张廷玉来说,雍正当他是心腹而乾隆却不喜欢。在乾隆眼中,张廷玉最多就是一位帮助撰写谕旨的文人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长处。

此人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因官升得不够快心生嫉妒,两人渐成死敌


对于如何评价张廷玉,用乾隆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能够容忍张廷玉,不过是他因为长期担任朝廷重臣,他是一件需要放在柜子里陈列的古董,仅仅是一种陈设。就连张廷玉身上遇事谨慎、为人平和的优点在乾隆眼中也不值一提,所以对张廷玉有了“善自谨而近于懦者”的评价。

乾隆对张廷玉尽管不太喜欢,可即位之初很多事都离不开这个三朝元老,因此在乾隆初年,对张廷玉他采取的是既打压又利用的策略。不过,我们也总不能说乾隆的不是,张廷玉晚年确实也有毛病,尤其是大搞朋党,和鄂尔泰两人水火不容,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还有一层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因为乾隆有着极深的满汉之见,对汉人始终不大信任。所以,张廷玉虽然久居高位,却始终没能获得首席军机大臣之职,而且还时不时地给张廷玉下套,一面利用他一面又培养亲信对他进行打击。其中,史贻直就是乾隆手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此人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因官升得不够快心生嫉妒,两人渐成死敌


史贻直,江苏溧阳人,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中进士,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又同被钦点为翰林,甚至还在雍正元年一起入值南书房。要是论其交情来,史贻直和张廷玉既是同年,又是同僚;论年龄,他又小张廷玉10岁,怎么也算是哥俩好,犯不着这么上赶着和张廷玉过不去。

可官场之上最容易让人产生嫉妒心理,早期时史贻直在官场上尚能和张廷玉保持同步,可康熙爷一去,雍正上台,两人的差距就大了。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史贻直其实官场之路也挺顺利,雍正时就历任内阁学士、闽浙总督、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张廷玉的差距越拉越大,张官至吏部尚书,并以大学士的身份出任军机大臣,成为雍正帝的心腹。

此人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因官升得不够快心生嫉妒,两人渐成死敌


或许是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史贻直一直对张廷玉不服气,心底那种嫉妒心理似乎永远挥之不去。因而,史贻直作为一名汉官,还是决定投到以满族大臣的利益集团中去,即鄂尔泰集团。乾隆初年,因为鄂尔泰尚且健在,所以凡事都还轮不到史贻直出面。

乾隆十三年,随着鄂尔泰的去世,鄂党似有群龙无首之势,这也为史贻直提供了政治契机,他从幕后走到台前,扛起了鄂党的大旗,当面锣对面鼓地和张廷玉干上了。于是,朝廷就形成了史贻直与张廷玉分庭抗礼的局面。

这种局面是乾隆帝喜闻乐见的,两个汉臣和两个政治集团互掐,最终获利的肯定还是他。因此,对于他们之间的争斗,他睁一眼闭一眼,时不时出来拉拉架,充当老好人。

此人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因官升得不够快心生嫉妒,两人渐成死敌


偏巧张廷玉也犯了糊涂,在配享太庙一事上太较真。乾隆十三年,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致仕,还不合时宜在乾隆帝面前提出让他遵守雍正的遗诏,准其配享太庙。此举让乾隆十分不爽,而史贻直也看出了乾隆帝的心思,以张廷玉配享太庙一事大做文章。

史贻直认为张廷玉对于国家没有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根本没有资格配享太庙。并一再建议乾隆帝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这番心思,乾隆是知道的,事实上,乾隆内心也认为张廷玉配享太庙不够格,但他也没有听从史贻直的建议,而是借机羞辱张廷玉,打击张党。

可以看出,史贻直始终冲在前面做乾隆帝的打手,明里暗里给张廷玉使绊,乾隆也顺势给张党以严重的警告,并作出顺从己意的处罚。可乾隆毕竟是皇帝,那会承认史贻直之功,更不会落下听信臣下的把柄。

此人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因官升得不够快心生嫉妒,两人渐成死敌


在乾隆收拾完张廷玉后,他却倒打一耙公开说史贻直曾长期在他面前说张廷玉的不是,反对他配享太庙。而且一再声明,史贻直素来和张廷玉不合,绝对不容他对三朝元老重臣张廷玉加以陷害。这么一来,乾隆帝反而落得爱惜老臣的名声,而史贻直却得了诬陷重臣的罪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