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趙愛虎


朱標不死,朱棣根本就不敢造反,也不會造反。因為朱棣清楚,朱標在朝中的威望非他可以比擬。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便早早的將朱標立為太子,原因就是因為朱標乃是嫡長子,而且是一個寬厚有賢名之人。

算得上是天下百姓都認可的一個賢德太子,且朱標協助朱元璋處理國事,一直都沒有大的紕漏。

可以說朱標當皇帝,全天下都會臣服,而且也都是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可惜的是朱標卻突然暴斃,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再立太子。

朱元璋出於對朱標的寵愛,便立了朱標的兒子為太子,然而太子年幼,且這在禮法上也沒有約法。

也就是說朱元璋這次立太子,其實就顯得不那麼的能讓天下人臣服,而這也導致了朱元璋拔除朝中功臣階級力量。

在朱元璋晚年,不是沒有想到過朱棣會造反,所以才會一二再再而三的削弱朱棣的兵力。

當時朱元璋已經除去了不少朝中的武將功臣階級,這些都是朱允炆在登基之後的巨大威脅。

而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在這些人死後,朱允炆似乎無可用之人,像湯和這樣的忠臣,其年齡也大多偏大了。

所以說朱元璋面臨一個跟糾結的選擇,但是最後朱元璋還是覺得防外人更好了一點,也就沒有對朱棣展開更打的打擊。

朱棣在朱標死後,其實是呼聲最大的一個皇子,因為朱棣在軍中十分有威望,其岳父更是徐達。

也就是說假如朱元璋立朱棣為太子,那他沒必要殺這麼多功臣,因為朱棣完全可以控制的了。

然而朱元璋終究是疼愛朱標,沒有讓朱棣當上太子,此時的朱棣其實就已經開始不滿。

在歷次削藩中,朱棣都保留著他的精銳部隊,而且一直扼守燕雲地區,這就形成了一定的優勢。

所以在靖難之役開始之後,朱棣可以迅速的壯大自己的實力,並且快速的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而朱允炆則是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只能坐看江山被朱棣拿走!


小司馬遷論史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朱標畫像

如果朱標不是38歲英年早逝,根本沒有會不會成為對手的問題。朱棣只能老老實實在北京趴著,當個有能力的富貴王爺。

之所以有這種推測,基於以下幾點:

1、朱標可是正宗的嫡長子;

2、朱標是老皇帝朱重八著力培養的接班人,擁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標擁有足夠的人望,能鎮得住場子,也有足夠的政治號召力。

首先作為嫡長子,朱標的繼承權是沒有人敢質疑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定下的鐵律,從嘉靖朝“大禮議”和萬曆朝的“國本之爭”來看,明朝的士大夫對於朝禮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動爭大位的心思。雖然,他自己也號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說說而已。

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可能更多源於靖難之役後,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須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學家多認為其為朝鮮女子李氏碽妃所生。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為《南京太常寺志》記:“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畫像

其次,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十歲時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時,便代父回鄉祭祖。這種安排足以向眾人告示,朱標將會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為了培養朱標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給它配備了堪稱豪華的教師集團。其中不但包括宋濂這樣的名儒,還包含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勳。除此之外,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太子府的執政班底。

這個堪稱豪華的太子班底,足以說明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兒子無比信任,從未動過易儲的念頭。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太子班底,才會有朱元璋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標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繼位,時年44歲的朱標,具備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會出現朱允炆主少國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於天下,也沒機會。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極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種情況下才會出現:

要麼覺得自己擁有絕對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麼就是被逼的沒辦法了,反不反都是死,乾脆拼了;

第三種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畫像

最後,朱標在朝中擁有足夠人望,足以鎮得住場子。

《明史》曾經這麼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從以上記載可見,弟弟們有過多是這位兄長在皇帝面前為其求情,如果朱標順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會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會有被逼無奈的藉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國疑”之勢已成(朱允炆年紀倒是不小了,不過沒有政治經驗,已經是驗證過的),藍玉案是不是會爆發還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藍玉尚在,朱棣估計就更沒動手的心思了。

綜上所述,朱標活著,明朝根本不會有“靖難之役”,也不會有遷都北京之事,也不會有《永樂大典》,就是有也不會叫永樂大典,沒準叫個什麼大典。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種東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傳三》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