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京劇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尊重的,那麼為什麼在相聲裡會有《黃鶴樓》?

李軼鳴2356479803


京劇確實因為自身的深厚藝術魅力,在歷史的繼承發展中,一直保持高於曲藝藝術的地位。

一是因為,京劇本身出一個“角兒”不容易,必須是從小學戲專業出身,很少有半路出家還能規規矩矩唱一出完整的戲曲的。

就像郭德綱在採訪中說:“相聲這行啊,有很多外行在幹,很多都是廚子出身,但是他敢幹,你讓他幹個京劇試試,給多少錢都不會去幹,他知道他肯定不會,去了就是死,但是讓他說相聲,他會動心。”

京劇入門門檻很高,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有很大的規矩。從小練習才有功夫上身。

而另一方面,京劇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很高,喜歡京劇的基本都對京劇藝術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出戲的來龍去脈,知道應該注意的重點,知道哪個“墾節兒”能出彩,也知道哪個地方最難,容易出紕漏。

在如此目光如炬的觀眾的註釋下,京劇演員也不敢不勤勉,因為觀眾會發現,會不買賬。

所以,各種原因都使得京劇藝術越來越底蘊深厚,充滿藝術魅力。

正因為京劇的地位高,提起京劇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才適合作為相聲表演的一個基礎的點去發揮去做文章,因為你如果說你是唱hip-hop的,年齡大的不懂,你提京劇即便年輕人不常聽,也會稍微有所瞭解,起碼知道它“高雅”啊。

所以,就正應了《黃鶴樓》的包袱結構,捧哏的演一位愛吹牛說自己是藝術家的人,那麼他吹自己是京劇表演藝術家很合適劇情啊,因為沒有什麼行當比京劇更人盡皆知且“高”了。

再說回來,相聲也屬於傳統藝術,也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之前喜歡聽相聲的也都喜歡聽京劇,愛聽京劇的也偶爾聽聽相聲,侯寶林大師就是學唱京劇非常棒的擅長“柳活兒”的相聲表演藝術家。

再者說了,即便現在的很多年輕相聲觀眾不怎麼聽京劇,相聲演員受眾市場漸漸大了,提及京劇,引著大家發現京劇的美也是好事。

相聲是諷刺藝術,《黃鶴樓》本來就是諷刺不學無術愛吹牛的這個捧哏飾演的角色,帶著人物和故事上臺,沒有任何不尊重,正因為尊重才諷刺的相聲這個“主角”。


趟風冒雪


這個問題我表示很懵😜

京劇是我們都要尊重的,所以相聲裡面不該有黃鶴樓,是這個意思嗎?在武漢這麼多天的憂鬱,你一個題目就讓我樂壞了😄

第一,我不聽京劇,沒有戲曲細胞,所以完全聽不進去。

第二,黃鶴樓的相聲我也沒聽過,尷尬了😂

第三,如果你認為黃鶴樓不尊重京劇,那也不能怪黃鶴樓是吧,黃鶴樓雖然法力無邊,但是它確實寫不出來相聲,也唱不出來京劇,它也不會說話,如果它能說話,那去年下旬為了警示武漢,它就直接開口說話好了,也犯不著漫天遮地的,搞一場天象奇觀來嚇唬我們,結果我們還愣是沒看懂😝

總之,這個真不怪黃鶴樓,可能該怪漢劇,因為漢劇好像是京劇的發得吧,不過我也聽不進去漢劇啊😜


漢城楚地生活家


《黃鶴樓》為傳統相聲作品,取材自同名京劇,它截取了京劇中“從劉備過江起到張飛闖帳為止”的一段表演。節目的墊話,一般使用是逗哏自稱京劇表演藝術家,其實是吹牛皮啥都不會,而捧哏要求學習逗哏的藝術,二人現場合作一次,於是逗哏在表演過程中漏洞百出,包袱迭起,笑料不斷。是傳統相聲腿子活中的經典之作。

腿子活指的是相聲裡頭為了學唱或者表演一段情節,兩人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敘事,這種相聲段子行內叫“腿子活”。這種作品在傳統相聲中很多,像《黃鶴樓》,《汾河灣》,《捉放曹》等都是取材於同名京劇。

京劇做為中國的國粹,陽春白雪,高大上的藝術,在相聲中被另類的呈現,是不是對我們的國粹不尊重呢?肯定不是的。首先相聲表演中有四門功課,其中的學,就是學唱或表演戲曲等其它藝術門類的形式,特別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抖的包袱會更響。

再有相聲本身就是一種俗中見雅,雅俗共賞的曲藝形式,它早已深深植根於廣人民大群眾的心中,是最為老百姓的喜聞樂見。它符合的觀眾群可以說比京劇的範圍更廣泛,能聽相聲的並不一定能欣賞的了京劇。其實這種方式更能讓大家瞭解戲曲藝術。比如現在的郭德綱老師,通過聽他的相聲讓更多的人喜歡上了京劇,等於用另一種方式又發揚了我們的國粹藝術,這何償不是一件幸事。





東瓜西瓜馬來瓜


在傳統選段中也有所“現代化”,傳統的《黃鶴樓》中間,逗哏演員會以河南墜子的唱腔歪唱諸葛亮的唱詞以達到不懂裝懂的效果;而經過德雲社“量體裁衣”之後,岳雲鵬的《黃鶴樓》把河南墜子的唱腔換成了《愛情買賣》的調子——恁還是個河南人來——卻也沒法責備,畢竟河南墜子現在都已經是更為式微的存在了。

隨著大眾文娛生活的重心轉移,我們有理由相信,依附於戲曲的相聲作品會愈發稀少罕見。可以預見的是,這部分創造力和取材會被平移於其他的主流藝術門類上,如流行歌曲、電影、話劇,不過話說回來,相聲這門藝術又還有多少生命力呢?如果無法做到創新和發展,這門藝術的傾頹與滅亡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想一想,這門藝術形式曾經在新中國前四十餘年作為一門非常有效的宣傳工具而存在,對宣傳政策,打擊敵人亦起到了非常的效果,而梁左先生的橫空出世,更是讓這門嬉笑的藝術帶上了一層濃厚的戲謔的黑色幽默感感,令人尋味之餘,更加扼腕於梁先生的早逝。

遂想起我被真正拉進傳統京劇坑的選段《四郎探母·坐宮》,楊延輝上場定場詩曰,金井鎖梧桐,長嘆空隨一陣風。傳統戲曲及曲藝發展至今也已經到了一個肅殺的季節,他也許會好起來,也許不會,但都並不妨礙我繼續為之著迷,為之熱愛。


以賽亞


《黃鶴樓》這個段子脫胎於的京劇,馬三爺在使這塊活時善於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說的優勢,鋪綱細緻,歪唱時注重的對於語氣、形體、眼神的運用。整個段子使下來,可稱行雲流水。抖包袱的口風帶有津派相聲通俗親民的特點。因此,這段《黃鶴樓》也被視為相聲界巔峰人物演繹的巔峰作品。其實很多相聲名家都使過這塊活,雖然表演上各有千秋,但在觀眾心中馬三爺極致的演繹卻很難被輕易取代。

其實,在相聲的發源之地北京城也曾有一位相聲名家善使《黃鶴樓》,表演水平與馬三爺等量齊觀,怹就是京派相聲的代表人物羅榮壽。老觀眾都熟悉,羅榮壽、李桂山兩位是一場買賣,二位合作的《賣棺材》、《文章會》、《賣掛票》等把杆兒活都帶有濃郁且正統的京派相聲風格。而《黃鶴樓》這塊傳統腿子活,是羅榮壽的恩師同時也是他的舅父趙靄如先生一句一句過給他的。口傳心授壓出來的活確實瓷實,但羅榮壽秉持著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還特別請教了梨園行前輩深入學習了這出戏正唱的程式和鑼鼓經。京派相聲學唱類段子講究的就是大氣、範正兒、有板有眼。


Rover


我看頭條你更應該尊重一下你的擁護者、使用者。也是怪了啥問題你都能問出來。

京劇是什麼?往高裡說是一門藝術,表演的人叫藝術家。往低裡說就是一門手藝,表演的人叫戲子。不管怎麼說,它就是讓人消遣的一個行當。這也就是趕到當下的太平盛世啦,往回看,就是一個謀生手段。相聲同樣也是一個行當。沒有什麼高低貴賤,要有差別,也是您老內心的差別。

凡事盡職盡責服務利益的,都要尊重,不只是京劇。


參不通悟不透的北天


京劇被尊為國粹,即是大雅,而相聲內容風格混雜,也總免不了被說大俗。儘管很多傳統藝術現在被分為三六九等,但放在以前,這兩者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節目,也是演員吃飯掙錢的手藝。



雖然就連初高中生的課本都一直在講宣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藝術,但不得不承認,在當今娛樂文化盛行和外來文化衝擊下,傳統的東西想要毫髮無損的繼續走下去是有一定難度的。



傳統藝術如果只能曲高和寡,束之高閣才算是保持傳統的精髓,那被人們慢慢遺忘也只是遲早的事。

所以,無論京劇還是相聲都是傳統藝術,都需要創新,需要相互包容接納。

現在再說《黃鶴樓》、《桑園會》這類相聲,青年人可就不會有強烈反響了,甚至會出現“悶堂”——觀眾毫無反應。原因不是別的,青年人未看過這類京戲,你學的再好,鑼鼓經念得再標準,青年人不懂也是枉然。所以任何劇種都要和時代合拍,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雪域高原攝影人


我認為喜歡看懂京劇的都是文化人,有修養的高層次上等人。

我不是不喜歡看,我是看不懂也聽不懂。



悠著點到97


敢問提問者是不是認為相聲中的《黃鶴樓》是對京劇這個國粹的侮辱或不尊重?如果這樣想,那外國人說我們的母語漢語那樣陰陽怪調的樣子呢?是不是不許他們學說了?道理一樣的,相聲也是傳統文化瑰寶之一,它雅俗共賞,用相聲藝術的四門基本功之一的“學”,來學唱各種傳統戲曲,是對戲曲的傳播作貢獻。


舟月6368


我與京劇譚派的親人有較深地交往。他們的生活現狀不是太好。國家應該投資保護京劇藝術這一國粹。我們的年輕人如今都欣賞的是快餐文化。國家應設立專門的學校配養京劇人才,否則它會失傳。這不是危言聳聽,有些絕技是獨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