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教团的狂魔


关于这个问题,英国表示: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粑粑。所以,搅屎的心,对英国而言,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数百年时间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顶着耀眼光芒的帝国,却有着无数令人不齿的劣迹,最重要的当属“搅屎棍”的头衔。

很多人将英国称之为“欧洲搅屎棍”,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作为曾经的世界性帝国,英国的“搅屎”范围从来不只局限于欧洲,那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搅屎棍”。

除了数千年来看不得欧洲统一的小人心态,英国在五洲四海也埋下了一颗颗地雷,这种“分化瓦解”的套路玩得风生水起,直让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无数MMP在回响。

比如印巴分治问题带来的印巴对抗,麦克马洪线问题带来的中印争端,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带来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势同水火,科威特独立带来的伊拉克不满,以色列建国带来的中东混乱等。

对于英国而言,“搅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交策略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一种一天不搅就浑身难受的习惯。

那么很多人就奇了怪了,难道这就是很多人顶礼膜拜的英国“贵族精神”吗?为什么这些个“贵族”会有比苍蝇还狂热的特殊癖好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窘迫的国土环境

岛国的自然环境,虽然历史上并未给英国带来绝对安全,比如英国在历史上分别被罗马军团、日耳曼人、丹麦人以及法国人入侵,但自现代英国开始形成后,岛国环境帮助英国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欧洲浩劫。

比如历史上极盛一时的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就是因为始终无法跨越浅浅的英吉利海峡而最终不得不放弃征服英国的梦想。

但岛国在限制了欧洲大陆征服者的同时,也限制了英国在欧洲大陆扩张的脚步,同时岛国的紧凑面积也为英国国力的膨胀设置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纵然英国在1801年合并了爱尔兰也无济于事。

这对于英国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灾难,虽然英国在全球占据了面积高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殖民地,但除了直布罗陀等据点,剩下的广阔殖民地几乎再难为英国主宰欧洲提供有力支持。

所以此时的英国,虽然依靠广阔的殖民地登上了超级大国之位,但却始终无法“征服”欧洲大陆,成为欧洲大陆的真正主宰。面对同样强悍的殖民帝国法兰西、后来居上且雄心勃勃的德意志,自己垂垂老矣但死而不僵的俄罗斯,作为海洋大国的英国在欧洲大陆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奈。

所以为了英伦三岛的安全,英国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平衡各国,严格遵循“谁强谁挨揍”的原则,用“离岸平衡手”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让欧洲大陆各国陷入“螃蟹理论”无法自拔,英国自然转危为安。

但一战还是不可避免地玩脱了,因为空前的伤亡,英国几乎打光了日不落帝国的所有资产,包括国内精英、债权国地位以及赖以生存的殖民地。

而一战的元气大伤又让英国在二战前走上了“绥靖政策”的弯路,再度让英国输得一塌糊涂,除了战胜国地位,英国几乎在二战中一夜回到解放前,彻底从日不落帝国沦为二流强国。

而很不幸的是,习惯了“老子当年”的英国,虽然接受了英国彻底被打回原形的现实,却无法改变其“搅屎棍”的本性。

当然,英国的“本性难移”,除了难以接受英法成为欧盟主导者的局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二战后的英国开始借助美国的力量狐假虎威,而美国出于完全控制欧洲的需要,也需要英国的上蹿下跳。

所以,英国脱欧并不只是英国民粹主义的恶果,背后更有美国的影子。

2、特殊的殖民条件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比其他殖民帝国夺取的殖民地面积更加广阔,超过英国本土面积的110倍还多。

而相比于沙俄等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不仅距离本土遥远,大部分区域更是位于中低纬度地区,而中低纬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因此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英国本土面积狭小,能够供养人口有限的情况下,英国想要巩固对殖民地的统治,理论上是不可能像沙俄一样推行野蛮的“种族换血”的。毕竟即便杀光了殖民地人口,英国本土人口也不足以填补其空白。

所以,为了维持和巩固万里之外的殖民地,前期以贸易方式渗透的英国在人口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和挑起当地矛盾,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以印度为例,在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印度主宰以后,英国政府拉拢印度土邦,给予高度自治权,使土邦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鹰犬。

而在英国殖民印度的过程中,随着教育等近代文明的深入,印度精英逐渐萌生了民族意识,组建了旨在争取印度独立的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大党。

面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英国开始扶持伊斯兰教为主的穆斯林联盟,于是英属印度内部开始出现巨大分裂。

二战结束后,在难以继续维持对印度统治的情况下,英国于1947年抛出“蒙巴顿方案”,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裁判,最终也让印巴双方成为不共戴天的宿敌。

相比于法国等紧握殖民地不松手最后一地鸡毛的殖民帝国,英国因为统治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显得更加“拿得起放得下”。

而且相对高明的“以退为进”策略,也使得英国将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保持了更长时间。

从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开始,日不落帝国的盛极而衰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在电气化革命汹涌而来的大背景下,加上英国本土与殖民地相隔万里的尴尬境地,更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催化,导致英国霸权的衰落一旦开始,便无法逆转。

所以在平坦的下坡路上,英国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止损”,包括维持可怜的殖民地,以及有气无力的国际影响力。

而毫无疑问,“搅屎棍”作为另一种裁判身份,更能被昔日的殖民地所依赖,英联邦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化石”,更能怒刷英国的存在感。

所以,无论对欧洲还是世界,“搅屎棍”不仅是英国的象征,维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英国千百年来的生存之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英国为什么要脱欧?因为他们想要一个分裂的欧洲!

英国是““欧洲搅屎棍”这话倒是没错,数百年来,欧洲大陆的乱局,其实大都是英国在背后,或者说明面上搞事情。

即利用欧洲大陆上各国的敌对关系,来为自己谋求利益,一会儿和这个法国结盟打德国,一会儿和普鲁士搅合捶法国,再不然就带着欧洲小弟们去东边欺负沙俄。总而言之,其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统一且无敌的超级大国。即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

有点儿咱们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英国就是扮演秦国的角色,只不过他们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局外操盘手的角色。

这个策略在英国被称为大陆均势政策,也叫“离岸平衡”政策。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在回忆录中对这个政策做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概括。

“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那一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对此我们可以总结成四个字:“离强合弱”;即欧洲大陆上谁强大我打谁;谁弱小我帮谁。英国通过这种方式,来使欧洲大陆上各国达到一个均势状态,由此保证英国自己的相对优势。

这个套路英国搞了差不多四百年,可谓是历史悠久。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此时正处于殖民时代的新一轮争霸,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殖民“先驱”已经推举二线,走上前台的分别是英国、法国以及荷兰。而在17世纪中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被法国击败,退出争霸舞台。此时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最强者。这对于英国来说不是个好消息,英国是个岛国,其在环境上处于劣势、孤悬海外,资源有限。一旦法国称霸欧洲,其便可以通过封锁来孤立英国,很麻烦。这种事儿欧洲大国们可没少干,从最早的西班牙、到后来的拿破仑,再到希特勒,都搞过。

英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也是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于是就使劲儿捶法国,两国从十七世纪断断续续的打到了十八世纪中,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在英国的合纵连横下,欧洲已经打成了一团,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瑞典等等这些老牌的新兴的势力,都参与了进来,战火几乎遍及全球。而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英国与法国的冲突大都是在海上以及海外殖民地,欧陆战场则是普鲁士这些去捶法国,英国在背后出钱接济。

这明显法国吃亏啊,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包括法国普鲁士在内的西欧被打残,英国乘机抢夺了法国大批海外殖民地,成为殖民霸主,日不落帝国的雏形开始显现。

很显然,大陆均势政策,让英国尝到了甜头,于是在拿破仑时代。英国继续不遗余力的推行这个政策。

虽然拿破仑搞定了大半个欧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欧陆霸主,但英国一直在背后捅刀子,其始终是反法同盟的坚强后盾。而在英国的鼎力支持下,再加上拿破仑折戟俄国寒冬,拿破仑逐渐走向下坡路,最终拿破仑帝国瓦解,欧洲再度恢复到均势状态。

当然,欧洲从来不缺乏强者,搞定拿破仑之后,东边儿的沙俄已经将触手伸了过来。英国坚持谁强就打谁的原则,又联合法国,开始捶沙俄。于是在巴尔干半岛,英法联军好好的老毛子上了一课。沙俄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曾经的欧洲宪兵,现在也就能欺负欺负晚清和土鸡。

当然,英国也不是老搞合纵连横,因为他的原则是“均势”。比如十八世纪下半叶,普鲁士和法国在西欧争霸,这在英国看来就是狗咬狗,两败俱伤,坐收渔利才是硬道理。于是英国很自然的放弃了曾经的盟友法国,搞得法国被普鲁士狂揍,连皇帝都被俘虏了。

于是英国这“背信弃义”的名声也传开了。

这也是大陆均势政策下的另一个产物,即“光荣孤立”政策,其核心就是我英国不会和任何国家保持长期稳定的盟友关系,一切还是得以欧洲大陆的形势变化为准。

但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独立浪潮的兴起、殖民主义的逐渐没落、以及美国、德意志等国家的强势崛起。英国必须得找盟友了,这个盟友自然是相爱相杀的法国。

这才有了一战和二战时期的英法联盟。

但是,英国从来都没有真的把法国当作朋友,它始终防范着法国。比如一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法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欧陆霸主。这下英国就不舒服了,于是在巴黎和会上狂怼法国,尽可能的保护德国权益,这也为德国后来的再度崛起提供了基础。所以,二战的爆发,英国是要负责任的。

而在二战中,英国也是同样的想法,一味的搞绥靖政策,其目的就是将祸水东引,让德国与苏联打。

这就是搅屎棍,搞的这些事情。

当然了,这种政策从战略上来讲,绝对是很聪明的。虽然有些不厚道,但为了国家利益,无可厚非。

事实上,这种谋略,咱们中国历史上也经常玩儿。举个例子,当年隋文帝面对突厥,其实就是这个政策。

其抓住突厥内部势力分裂的机会,强力扶持较弱的突利可汗(启名可汗),给钱给地给粮食,在使得战败之后本已经走向绝路,准备自杀的突利,再度崛起。突厥各部一直保持在一个均势状态,隋朝的边患压力大幅减轻。

这就是咱们前面所提到的“离强合弱”的四字精髓。如果再深入点儿,其实这个放在朝堂上、企业中同样合适。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帝王权术,核心无异于“制衡”二字,皇帝会在朝中有意发扶持两方势力,绝对不会让任何一派大权独揽。

放到现代,同样也有,再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里,在野党和执政党的相互制衡,也是保持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好办法。

所以英国这个搅屎棍在欧洲搞的这个套路,虽然很常见,但非常实用。


白话历史君


若是没有英国,欧洲早就统一N次了,而且不只是欧洲,英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很能搅和

1840年英国发动了一场针对大清帝国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倾销英国的工业产品,后世称这场战争为“第一次鸦片战争”。

当时主导这场战争的英国首相叫帕麦斯顿,他的名字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他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你肯定知道——“(国与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英国近千年来的外交准则,也将英国政府的“离岸制衡原则”诠释得淋漓尽致。(帕麦斯顿,又译巴麦尊)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种观点叫“地理决定论”,既一个文明身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文明是否能延续下来。

举个栗子,在历史上西亚和中亚地区诞生了许多辉煌的文明,以伊朗为例,其文明程度可以与华夏和希腊罗马文明比肩,但是伊朗地处的位置不太有利了,属于四战之地。东面的东亚游牧民族和西面的阿拉伯人、欧洲人都是伊朗的劲敌。

公元前330年,强大的波斯第一帝国被来自西面的马其顿人灭亡,波斯第一次亡国。公元前247年波斯帝国复国,建立安息帝国,史称“波斯第二帝国”。到公元224年,安息帝国被同为波斯人建立的萨珊帝国取代,伊朗进入“波斯第三帝国”时期。

在萨珊帝国时期,伊朗一直饱受北方突厥人的攻击,伊朗与西突厥的战事也一直是断断续续。

然而让伊朗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最后灭掉萨珊帝国的并非来自东面的突厥人,而是在西边沙漠中突然崛起的阿拉伯人。公元651年,国祚达400多年的萨珊帝国被阿拉伯帝国灭亡,伊朗进入了第二次亡国时期。

阿拉伯人的统治给伊朗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在阿拉伯人的影响下,伊朗人放弃了本国的拜火教,转而信奉伊斯兰教。

此后伊朗人虽然重新复兴过伊朗,并又建立了萨曼帝国和花剌子模帝国,但蒙古人的西征给伊朗再度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量城镇被夷为平地,农业设施被破坏,人口损失更是无法计数。到14世纪时,帖木儿帝国的崛起更是给伊朗带来空前的灾难,帖木儿对伊朗的伤害甚至超过了蒙古帝国。(伊朗可以说是四面受敌)

在伊朗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没错,伊朗的历史也有5000年),战争不断地打断伊朗的文明进程,使伊朗从世界最先进的地区,逐步走向落后。

不过伊朗的命运还算是不错的,起码今天伊朗这个国家还存在,而在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中亚、西亚文明都已经灰飞烟灭。

西亚、中亚文明之所以屡遭重创,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实在不咋地,自古就是各大强权的争夺之地。如今反而是位于亚欧大陆边缘的东亚和西欧发展起来了。

(如今在欧亚大陆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最东面的东亚和最西面的西欧,而曾经昌盛的西亚地区早已没落)

相比于伊朗,中国在历史也是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好在中国只是一面受敌,并且又长城、黄河、江淮多道天险拦截,对抗外族入侵的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不过即便如此,中华文明也是多次被异族打断。

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并且还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大海就是英国人最强大的安全保障。自从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后,英国本土再也没有遭受过入侵。(英国地理位置)

在非常安全的环境下,英国得以从容的发展自己的文化、科技和政治制度,事实也有力的证明,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文明才能不断成长。而强大后的英国又建立一支先进的海军,进一步保护英国不受欧洲大陆势力的威胁。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离岸制衡原则”,英国决不允许欧洲有任何一个国家独自坐大,英国需要一个实力均衡的欧洲大陆,或者说是一盘散沙的欧洲大陆。例如在当年拿破仑崛起后,英国就联合荷兰、普鲁士、奥地利、沙俄共同对抗拿破仑,防止法国统一欧洲。

而到一战前夕,为了对抗新崛起的德国,英国又与沙俄、法国达成谅解协议,组成三国协约集团。

不过虽然三国有意联合,但英国并没有与沙俄和法国建立真正的军事同盟,也就是说英国在军事上对法俄没有义务,英国人还是希望能坐山观虎斗,让法俄对跟德奥打仗,自己躲在背后摘桃子。但英国人没想到德国竟然敢主动进攻了中立国比利时,这挑战了英国的底线,才导致英国参加了一战。

一战结束后,法国要求彻底削弱德国,但英国则不同意,因为伦敦不想看到法国在西欧一家独大。而苏联的建立更是让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控制,在战后英国甚至减免了德国许多赔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目的就是维护欧洲大陆各国之间的均势。

而在二战打响后,英国也是坚持“离岸制衡原则”,绝不允许德国独霸欧洲大陆,因此丘吉尔断然拒绝了希特勒媾和的请求,坚决和德国干到底。

说实话,希特勒的和谈态度还是很诚恳的,德国表示在自己主导的世界中,英国仍旧是世界列强之一,英国也可以继续保留在非洲的殖民地,当然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被德国人许给盟友日本了。

但即便如此,德国还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态度对待英国。然而在丘吉尔眼中,世界只能由英国主导,一旦欧洲的大陆被德国统一,那么英国纵横捭阖的时代就彻底结束的,这是英国所不可接受的。

之后英国迅速与死敌苏联结盟共同对付德国,要知道在此之前,英国可是一直拉拢德国去打苏联。然到了二战即将结束时,英国又期望保住德国,避免苏联拿下中欧,如此迅速的角色转换也是没谁了。(今天许多人认为英国佬的离岸制衡原则在丘吉尔手中玩砸了)

总之在英国人的原则中,欧洲大陆是不可以出现一家独大的,谁要是强大,英国就会拉拢他国对其进行围殴,若不是英国的存在,欧洲早就统一N次了。

其实不只是在欧洲大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英国也是充当搅屎棍的角色。例如在远东地区,英国就曾希望拉拢大清帝国,阻止沙俄南下。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英国就为清军提供了不少武器,目的就是避免沙俄在中亚坐大。

只可惜大清不挣气,对沙俄始终硬不起来,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彻底放弃了清帝国,转而支持日本,当年正是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才敢发动日俄战争。

(如今美国在二战后继承了英国的衣钵,继续玩着离岸制衡的把戏)


千佛山车神


欧洲会说,英国是搅屎棍。但我们不是屎。英国是谄媚者。但他谄媚的对象是美国。而他陷害的对象却是他的近邻。英国的作为搅屎棍既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是国际现实的体现。

英国为何要当人人厌恶的搅屎棍。迫不得已的国际战略考量。也是国家利益的考量。自大英帝国登上欧洲霸主那天算起,不许欧洲两强出现就是英国的核心原则。出现任何一个与英国相媲美的欧洲强国,英国必然要把他打压下去,以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利益。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主要矛盾就是德国挑战了英国在欧洲老大的地位和利益。所以英国才不惜一切代价把德国打倒。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是倒了,但起来的却是美国成为欧洲的主人。而在英国人看来。只要不是欧洲人当家就可以。所以英国政府迅速调整战略,全力依附美国。就此成为美国的在欧洲最大是代言人和马仔。而美国同英国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同文同种合作起来也是十分得心应手。所以在英国成为美国在欧洲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以至于戴高乐在位期间始终反对英国进入欧共体(欧盟前身)。认为英国不会维护欧洲人的利益。


而英国之所以如此,也实在是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岛国。本身就孤悬海外,无法与德法俄等大陆国家相比。对外贸易是英国的核心所在。在这个原则下,英国要么最强大,要么就是与欧洲其他国家保持等距离外交。也就是:“大陆均势”与“光荣独立”策略。这是英国人四百年来的外交国策,至今不曾改变。现在已经被英国人发展到了极致。


英国也知道欧洲整合与统一的巨大利益与好处。但这和我英国关系不大。现实情况、本国利益至上是英国对欧盟的态度。对欧洲大一统没兴趣,当初加入欧盟是看到了利益,现在脱欧也是一样。欧洲越分裂对英国越有利。可以说,欧盟无法整合,英国就是最大的罪魁祸首。英国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英国作为欧洲国家,仅仅存在于地理概念上。在其他层面,英国人对欧洲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英国脱欧,反对欧洲大一统都是建立在自己利益上的考虑。从这一点看,指责英国是搅屎棍有些“冤枉“。但即便是没有英国。欧洲也注定无法统一。因为无论是拿破仑,希特勒都失败了。现在还有一个美国反对欧洲统一。对了,还有俄罗斯。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说英国是“欧洲搅屎棍”完全是在污蔑大英帝国。

讲道理,区区一个欧洲根本不能概括英国在近现代几百年的“搅屎棍”业绩。

说实话,以大英帝国这根“搅屎棍”的战绩来说,即便如今的“灯塔国”也只能心悦诚服的喊爸爸。

先来组图看看英国是怎么在欧洲搞“离岸平衡手”的;

(到这估计不用小编再解释,看上面这位得意洋洋的样子就应该知道,英国的绅士们对自己的“离岸平衡”策略有多么满意。)

但大英帝国的“搅屎棍”也有玩脱的时候,代价就是将整个大英帝国都搭了进去,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中,英国是参战国,其用意就是利用法德之间的矛盾为杠杆,同时削弱双方,遏制这两个宿敌的崛起。

但法国佬也不是傻子,和英国苦斗了几百年,他们对英国佬的小心思透明白。在渡过前期的热血上头阶段后,立刻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你老小子敢躲在后面看笑话,老子就敢投降给你看。

如果法国投降,整个欧洲基本就成了铁板一块,屎盆子都没了,还咋搅屎啊?

从此我们看到了惊人一幕,从索姆河战役开始,疯子一样的英国成为了主角。法国人躲在自己的国土上消极怠工,而英国人则以十万为单位的将人命往里填,疯狂向德国展开进攻。一举将大英帝国的半条命给搭了进去。

一战后,英国的实力每况愈下,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在下降,这也是导致英国的绥靖政策以及二战的爆发。

二战中的法国玩得更绝,一看形势不妙,直接放挺儿。

结果就是英国为了将欧洲这块铁板重新砸成“屎盆子”基本将老本都赔光了;

说完英国和欧洲的烂事儿,咱们在说说英国这个“搅屎棍”是如何搅动世界的;

曾经的大英帝国完全可以称得上“富有四海”,想象下,就英国那几千万人如何统治遍布世界的殖民地?


其实英国佬用的手法和对欧洲的手法一样,基本上就是分而治之。

利用种族、宗教、地域等等,反正你能想到的任何原因制造矛盾,平衡矛盾从中渔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各位看官仔细捋捋就能发现,如今冲突地区的热点事件基本都有英国人的影子,其矛盾的根源几乎都出在英国统治时期。

比如,印巴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就源于“印巴分治”所遗留下来的克什米尔问题,而所谓宗教和民族矛盾就是在英国统治时期爆发的。

还有巴以问题,如果没有《贝尔福宣言》,即便犹太复国主义者再如何鼓动,也不会有大量的犹太人集中迁徙至巴勒斯坦。而这货退出巴勒斯坦后,又转而支持阿拉伯人,并将大量武器遗留给阿拉伯人。讲道理,双方不打起来才是奇迹。

下面就不一一解释,小编就简单提一些事件,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己查就可以明白。

亚洲;

除了上面举的两个之外,还有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麦克马洪线)、斯里兰卡内战、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伊拉克和科威特等等。

北美;

原住民部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与加拿大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支援南方,两边拱火)、加拿大魁北克问题。

南美;

阿根廷(马岛问题),讲道理,就南美比较消停,主要是那里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盘,这货没拱进去。

非洲;

布尔战争、尼日利亚民族战争、乌干达战乱等等。

大洋洲;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直接的矛盾。

好吧,就简单举这些,如果您愿意找,还可以找到更多,基本这货殖民过地方在他滚蛋后都会留下“一屁股屎”。。。。


如今英国再也不是当初的大英帝国,再想满世界“搅屎”明显实力不太允许。但搅合搅合欧洲还是有可能滴,没事儿搞个啥俄罗斯间谍事件,顺带来个抽疯脱欧还是没问题滴。

不由得让小编想起戴高乐,当初这哥们活生生将英国挡在“欧共体”之外长达十年之久,估计就是看出这根“搅屎棍”压根就“没憋什么好屁”。



听闻知事


你提的这个问题点血之准一言道出了英国人历史的真面目,大英帝国是真正的欧洲搅屎棍。英国不仅仅是欧盟最强搅屎棍,而且是蓝星最强搅屎棍!

“离岸平衡”政策——英国外交政策几百年来的核心就是,不让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取得霸主地位,西班牙强大就联合各国反对西班牙,法国强大就组织反法同盟,德国强大了就拉着法国打德国,一会又资助德国牵制法国 ,要是不行了就直接派自己的人上,有时候还拉着奥地利和法国围住德国 ,有时候还鼓动西班牙骚扰法国,本来和俄罗斯在殖民地上有矛盾,过几年就又拉着人家对抗德国,简单说就是拉着老二打老大,他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想让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夺取他的霸主地位。试想当时的大英帝国是何等的傲慢无礼,它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英国人的心理膨胀所导致的结果,永不落帝国的旗帜从此也陨落在了天涯海角。不过想起当年现在英国人的心理还是比较酸楚地,所以有时候偶尔还刷刷存在感是可以理解,如果英国人想要回到从前的霸主地位那只不过是春秋大梦一场永远也是不可能滴。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鸭绿江畔的涛声


英国数百年来,一直实施所谓的“离岸平衡”政策,这便是它之所以成为“搅屎棍”的来由。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防止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大的霸主。一旦有这个趋势,英国就会实施合纵连横术,说动别的国家,去把这个霸主地位搅黄。

这种外交政策,也是由英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决定的:孤悬海外,资源有限。在古代,英国并未统一,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诸国,因此召来4次大规模入侵,分别是: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古罗马人入侵,公元5世纪的日耳曼人入侵,8世纪的丹麦海盗入侵。

以及1066年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入侵。此后,英国再没大规模受到过外族入侵。所以,1066年在英国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自那以后,英国不但统一了本岛,还逐渐变得强大,成了世界第一的霸主。

有英国的历史学家统计过,强大起来的英国,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尤其是19世纪的最后300年里,先后入侵过近200个国家,占领过地球上约70%的土地。虽然有些土地,后来并没有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从这个角度上讲,英国是世界的搅屎棍,也不为过。

英国从历史经验中得到的教训是:任何一个大陆国家特别强大,都可能对英国造成致命威胁,必须尽全力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让那个国家成为霸主。所以历史上,英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特别多。

这些战争,英国向来自己打得过就自己打,自己打不过就联合别国一起打。英国几乎和欧洲大陆主要霸权打过仗: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德国、俄国、西班牙、芬兰等等,其间的分分合合,从对手变成盟友或者相反,真是一团乱麻。

反过来,欧洲大陆国家,也这样对待英国。只是略有不同的是,他们除了打仗之外,还常常致力于封锁,企图以此削弱英国,逼其就范。历史上,西班牙、法国、荷兰、都曾封锁过英国。二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战舰、潜艇、水雷,布满了英国周边海域。

所以,英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英国是欧洲的搅屎棍,欧洲诸列强又何尝不是英国的搅屡棍?就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大约已经很难得分清楚,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究竟是谁先搅谁了。


世界真的很大


近日自媒体上英国“雅号”又被翻出,这次应是防务大臣派航母到南海的“期票”惹祸。公允地讲,国际关系研究界和传统媒体上从未见过这一称呼,它既不理性,也不严谨。

谈到英国外交,首先要不脱离时代。二战结束至今,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英国外交的基础——国内政治虽有“脱欧”造成的深刻裂痕,但保守—工党轮流上台的基本格局未变,其追求利益,适时变通和现实稳健的外交传统依然维持。

具体实施层面,丘吉尔制定的“三环外交”(以英联邦政治、英美特殊关系和对欧洲大陆政策三大领域为着力点)是观察与分析的最佳路径。

三环外交的宗旨是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从上世纪70年代英国加入欧共体为标志,英国外交的重点一度移向欧洲大陆。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通过紧密美英关系以维护自身大国地位,此后的的政府在结束冷战、海湾战争、反恐等领域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对于欧洲事务,英国一直不离“岛国心态”的“孤立主义”、制衡对手的均势战略。欧盟之内,它不是申根国家,以怀疑论者的身份拒绝欧元。43岁担任首相的卡梅伦(英国近200年最年轻的掌舵者)终于犯下历史性错误:他盲目自信,将不属大是大非紧迫问题的脱欧公投付诸实施,2016年6月至今陷英国于社会分裂、政治混乱,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已然降低。

世界大变局下,固守欧洲怀疑论的英国与欧陆合合分分不算意外。当下它又难以与特朗普走近,特别是在伊朗问题上。而在英联邦乃至新兴经济体眼中,英国脱欧削弱了自身。

损人不利己,这就是英国欧洲立场与行为的结果。


ruixuezhaofeng


因为如果不在某些方面具有绝对统治力,那么边缘地带的国家必定被边缘化,而这个边缘化不仅是被动,还是主动的。

今天英国脱欧也是如此。

英国由小变大又由盛转衰的近千年中,英吉利海峡隔开了英国和欧陆,英国的海权国家利益和欧陆的陆权争霸总有摩擦,催生了英国的国策方针。

英国需要一个分裂的欧洲,而非一个欧陆强权---无论是矮子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余孽、容克大地主军官、纳粹党徒还是镰刀锤子,整合欧洲的想法英国通通反对。

1756年,七年战争,在法俄奥结成同盟群殴普鲁士的时候英国站在了普鲁士一边。

1793年到1815年,英国参加七次反法同盟击垮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1852年,克里米亚战争,为了压制“欧洲宪兵”沙俄帝国向地中海的扩张,英国联合法国站在了沙俄宿敌奥斯曼帝国一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联合法俄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新生猛虎联手绞杀。

1940年,在德国的狂轰滥炸下英国仍然继续战争。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直接激化矛盾,加速冷战开始。

即使到了今天,法德为核心的欧盟英国仍然不想掺和,因为英国注定成不了欧盟核心。

与此相同的还有俄罗斯,我们早知道即使没有红色苏联,俄罗斯一直在被主流欧洲抵制,这也是一种边缘化,不同于俄罗斯,英国的边缘化是其自身主动的。

英国作为海权国家,一直对欧陆强权十分警惕,既想通过参与和干涉欧洲事务而获取利益,又不想引火上身,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而且不同于法德和一些小国,英国身为大国并不倾向于欧洲一体化。


历史区的旅法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简单介绍下英国这个国家以及它的外交政策。

在二战之前,英国在欧洲一直实行离岸平衡手的外交政策,所谓的离岸平衡手,其核心思想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概括:当一个地区有一个国家的实力远远超过该地区其他国家实力的时候,那么另外一个地区的霸主,就需要帮助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提升他们的实力来恢复这个地区缘由的均衡的局势,进而达到不使这个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成为该地区的霸主的目的。对于英国来说,它采用离岸平衡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让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取得霸主地位。


之所以英国一直实行离岸平衡手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因为英国不希望在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更不希望欧洲大陆统一。对于英国来说,欧洲统一对英国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如果欧洲大陆完成了统一,那么英国也会难逃被统一的节奏,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可能会被边缘化,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受到影响。

其次,历史上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经济利益主要来自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并不是来自欧洲大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欧洲绝大部分地区要高,欧洲统一对它并没有什么益处。


正是因为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完成统一,所以当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时,英国则会想法设法去打压它。西班牙强大就联合各国反对西班牙,法国强大就组织反法同盟,德国强大了就拉着法国打德国,因此欧洲最大的“搅屎棍”非英国莫属。


直到现在,英国“搅屎棍”的本色还未改变,英国脱欧在原来就不稳定的欧盟内部又添了一道伤疤,所以“搅屎棍”就是“搅屎棍”,谁都改变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