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中國電影市場進入12月最後一個月,眼看著各路公司企業都在盤算著明年春節檔的項目業績。


包括《中國女排》《唐人街探案3》在內的大片已經陸續就位,而在這些影片背後,有一家公司似乎很少會缺席,尤其是不會缺席那些有票房爆款潛力的作品——阿里影業。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單單從2019年來看,包括《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少年的你》等多部國產票房領先的影片背後幾乎都有阿里影業的身影。


只可惜,這樣的項目成功似乎並無法根本上改變阿里影業的財務表現。


11月27日晚,阿里影業正式發佈了2019年中期(4月1日-9月30日)業績報告。


截止2019年9月30日,阿里影業營收15.01億元,同比下降2 %,期間虧損為-3.96億元,同比增長156%。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透視阿里影業2020財年中報,“虧損”兩字幾乎成了主旋律。財報顯示,報告期內阿里影業總營收為15.01億元,其中,互聯網宣發營收為11.8億元,內容製作營收2.05億元,綜合開發營收1.16億元;淨虧損為3.9億元,同比擴大;經營虧損3.36億元,同比收窄21%;經調整息稅攤銷前虧損為2.76億元,同比收窄44%。


投中了這麼多大片,為何半年還是虧損了接近4億元呢?也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客觀來說,阿里影業的財報幾乎是中國電影行業真實現狀的集中體現——投中了票房爆款大片並不是靈丹妙藥,就算是橫跨了春節,國慶,暑期檔各路大片的企業,也不可能因為票房的高漲而就此盈利。


不主控不主投:阿里堅持切入票房的營銷端


《流浪地球》發生在第一季度,《我和我的祖國》等國慶大片在第四季度放映,因此很巧的是,阿里影業今年最火爆的這兩部影片都正巧錯過了年中財報。


不過,內容製作層面,報告期內阿里影業參與出品的《烈火英雄》表現其實也是年度Top20,該片以16.9億成績位居暑期檔亞軍。


《烈火英雄》以及國慶檔票房TOP3的營收,需要三個月後才能體現在報表裡,目前來看,九月開始,阿里影業出品的電影數量增加明顯,可能更多的收入將會體現在將來。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另一方面,從阿里的財報來看,票房收入似乎根本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票房再高,卻不一定能幫助到收入。


在阿里影業的各項業務中,互聯網宣發是絕對的支撐。據財報數據,今年上半年,在阿里影業的總營收中,互聯網宣發佔比近78.61%,為11.8億元,同比增長0.67%,而去年同期,其增速為19.2%。


在互聯網營銷的收入端,淘票票可謂阿里影業關鍵中的關鍵。據阿里影業2018/2019財年業績報告顯示,以淘票票為主的票務業務營收為11.684億元,佔當年總營收的比重為38.45%。除此之外,這一業務也包括鳳凰雲智、燈塔、電影宣傳與發行以及電影內容投資等其他來源。


所以,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電影公司有一個認知的誤區,認為投中的爆款大片越多,收入就越高,財報就越好看,其實這樣的認知並不一定正確。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今年上半年,阿里影業票務服務營收5.14億元,約佔其營收的一半。營收結構上,本報告期內,阿里影業總營收約15億元,互聯網宣發業務營收11.8億元,佔總營收比重接近80%。


自2015年上半年以來,阿里影業的互聯網宣發收入從1032萬元,一路增長到本報告期的11.8億元,佔總營收比重也從45%增長到約80%。


也就是說,阿里影業80%的收入來自營銷,來自淘票票為各路影片做線上營銷的收入,自己主控主投的影片的票房收入,佔比不到15%。


用大白話說,投中的爆款影片再多,收入上也佔比有限,入不敷出。從年初到現在,阿里影業出品及聯合出品的電影總票房可謂是全國第一,粗略統計一下超過210億元,而在這200億+的大蛋糕中,能夠反映到財報上的真金白銀式的紅利其實並不多。


另一方面,要投電影,就意味著要負擔影片的製作成本,這樣的投資盈利模式也有點“沉重”。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阿里影業內容製作業務營收為2.05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為13.67%,同比減少33.98%;純收入(收入減去費用和成本)為負數,-7503萬元。


當然,製作成本是負擔,互聯網營銷也需要付出成本,好在這塊的成本近兩年呈現逐漸下滑的態勢,尤其是以“票補”為代表的費用。報告期內數據顯示,阿里影業銷售及服務成本達6.029億元,同比減少18.37%;銷售及市場費用6.583億元,同比減少24.48%——不難發現,票補降溫的大環境下,淘票票的票補支出一直在減少。這對於阿里影業是好消息。


不難理解,阿里影業和類似光線,華誼,北京文化這樣的公司不同,內容製作並不是其重點,其發力點也更多聚焦於數字化營銷和宣發。


從市場戰略來看,阿里影業對於自身的營收來源和格局認識得很清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營銷上,而不是堅持所謂的“主投主控”。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今年有很多行業內部人事也看到了阿里影業的變化,其越來越多選擇牽手頭部電影公司,深度綁定華誼兄弟以及 博納、北京文化等近年表現突出的企業,對春節檔、賀歲檔、暑期檔、國慶檔的重要檔期電影進行廣泛的聯合投資和出品,減少主控,增加營銷端的“承包”,這也是其財報雖然持續虧損,但是經營虧損逐年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里影業財報的突破口:力拼貓眼,發力衍生?


上文我們已經進一步釐清,阿里影業的主要收入來自互聯網營銷,那麼眾所周知,這一塊阿里影業和淘票票現階段最大的對手和挑戰,就是來自另外一家商業模式非常接近的競爭對手——貓眼娛樂。


據媒體統計,截止到今年10月,阿里影業的對手貓眼娛樂和騰訊影業參與出品、聯合出品的院線電影分別為29部、10部,累計票房達到了201.45億、116.87億的高度,與此同時,主出品影片數量很少。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這意味著什麼?也就是說騰訊貓眼和阿里影業現階段的模式幾乎非常相似,不追求,側重做互聯網營銷和聯合出品的生意。


就中國的在線電影票務平臺的市佔率而言,雙雄爭霸的局面早已形成,據貓眼娛樂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按電影票務總交易金額計,貓眼娛樂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電影票務服務平臺,市佔率逾60%——阿里影業一直屈居次席,佔有率為30-35%左右。


儘管淘票票從2015年開始就試圖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搶佔市場,但貓眼通過資本市場併購微影、娛票兒等平臺的手段一下子就將淘票票甩在了身後。


對於阿里影業下一步來說,如何能夠將市場佔有率提升到40%,甚至更高的接近50%的程度,與貓眼持平,將變得至關重要。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這樣的目標並不容易。今年7月,貓眼聯合騰訊成立騰貓聯盟,騰訊旗下的社交、視頻、音樂等端口,都有望成為貓眼娛樂票務及宣發的資源通路。另據貓眼娛樂財報顯示,其2019年上半年經調整盈利額達3.8億元,是上市後首次盈利。


就互聯網宣發行業本身而言,渠道的作用至關重要,無論是短視頻、圖文等觸達用戶的前端形式,還是後端大數據及用戶分析能力的沉澱,中游渠道方都是連接兩端的重要樞紐。


因此阿里影業如何追趕上貓眼騰訊的步伐,在未來也能夠做到初步盈利或者至少不虧,將是最大的考驗。


除此之外,阿里影業另外的一個潛在的財報增長點就是來自其“拿手”的電商業務板塊。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一般而言,成熟電影市場 IP 衍生品貢獻超七成收入。以今年票房收入再次全球奪冠的迪士尼為例,其作品《玩具總動員 3》為迪斯尼帶來了 11 億美元的票房,但遊戲、圖書、DVD、版權和授權等領域為迪士尼則帶來了 87 億美元的收入。


2018年阿里影業上線宣發服務平臺“燈塔”,並將旗下的 IP 衍生品業務與阿里集團旗下的阿里魚合併以發展影視衍生品業務。


所以,綜合起來看,阿里影業現階段擁有了阿里魚和娛樂寶兩款產品,“雙管齊下”。阿里魚的定位是一個IP交易平臺,平臺連接IP版權方和使用方,促進IP價值變現。娛樂寶則定位一個粉絲互動營銷平臺,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參與熱門影視衍生品的眾籌等活動。


從本期財報來看,阿里影業衍生開發的收入為1.11億元,僅佔收入的4%,但也是增長最快的業務。2019財年,互聯網票務和宣傳發行業務收入同比僅增長13.1%,內容製作收入同比減少17.4%,衍生開發收入則大幅增長171%。


深度:阿里影業持續虧損背後的行業真相是什麼?

眾所周知,衍生品業務在中國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電影票房增長速度已經超過美國,但衍生品業務相比之下還非常落後。2018 年,中國內地衍生品市場規模僅 89億美元(全球佔比 3.28%);最成熟的的北美衍生品市場達 1577 億美元(全球佔比達 58.05%)。由此可見,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發展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綜合起來看,光線貓眼的短板就是在於電商和衍生這塊,目前擺在阿里影業面前的機會是IP變現和衍生品市場,結合阿里巴巴強大的商業生態,如果在這一塊做好,未來可能帶來新的增長。


在今年3月,阿里巴巴完成了對阿里影業的增持,阿里影業與阿里集團並表。而後,阿里大文娛在6月進行了組織升級,阿里影業也成功擁有了阿里大文娛與阿里集團的資源支持。


阿里大文娛的張勇在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年會上曾經說過:不僅要拼爹,更要聰明地拼爹。


對於阿里影業的財報來說,現階段的“拼爹”顯然還不是最聰明的,未來還有更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 THE END —


作者 | 達倫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