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卡扎菲欲從中國購原子彈


卡扎菲欲從中國購原子彈

卡扎菲

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雖已身死,他的故事卻沒有結束。10月30日,利“全國過渡委員會”證實,發現兩處存放化學武器的地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瘋狂”的卡扎菲上校執政時期曾長期尋求的,可以說,他為得到此類武器費盡了心思。

最終,儘管卡扎菲成功製造出化學武器,對夢寐以求的核武器卻一直可望而不可即。據披露,上世紀70年代,卡扎菲曾派人赴中國、印度尋求核幫助,結果都無果而終。

購買請求遭周恩來拒絕

不屑與西方陣營為伍的卡扎菲,畢生只崇拜兩人,一位是先知穆罕默德,一位便是埃及總統納賽爾。

為此,在利比亞外政上,卡扎菲亦追隨埃及對抗以色列和美國。

1970年1月,納賽爾告訴卡扎菲,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在重要武器對比上差距明顯。卡扎菲卻表示:“沒什麼值得害怕的,以色列只有300萬人,我們有1億人口,應該立即發動全面戰爭,消滅以色列。”

納賽爾提醒說如果以色列走投無路的話,會毫不猶豫向阿拉伯人扔原子彈。“我們有原子彈嗎?”卡扎菲問,“沒有”,納賽爾頗為無奈。

卡扎菲隨即指派革命兄弟、利比亞二號人物賈盧德少校去中國,準備購買一顆原子彈交給埃及以威懾以色列。周恩來告訴來者,中國研製原子彈是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而不是用來出售。賈盧德空手而歸,卡扎菲擬購買原子彈幹掉以色列的計劃隨之流產。

對於以色列的盟友美國,卡扎菲也不手軟。他不但收回美國在利比亞的惠勒斯空軍基地,驅逐了6000多名美軍事人員。這意味著美國失去在非洲最大的橋頭堡——一個直接監視蘇聯在黑海和地中海軍事動向的前哨陣地。卡扎菲成了美國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

1970年,利比亞“九一革命”週年慶典上,美國中情局派出美女殺手索菲亞偽裝成護士,準備刺殺卡扎菲。她見到卡扎菲時,兩人四目相對,索菲亞居然被對方的眼神俘獲。她忘記了刺殺的使命,一週後還與卡扎菲閃婚,成為第二任妻子,美方賠了夫人又折兵。

此後幾十年,利比亞與美國和以色列基本處於對抗狀態。


卡扎菲欲從中國購原子彈

1971年8月19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卡扎菲(中)

與巴基斯坦的合作也泡湯

後來,卡扎菲設法聯繫過法國、蘇聯等國,但他為購買核彈儲備在瑞士銀行的專項巨資一直沒花掉。無奈,卡扎菲走上購買核技術,僱傭和培養核人才這樣一條道路。

早先卡扎菲主要和美蘇等國的核能機構建立關係。在利比亞和美國關係尚好時,利比亞和美國一家核反應堆及核電站的主要出口商達成合作意向,但隨後被美國政府出面制止。

1975年,利比亞同蘇聯簽署協議,由蘇聯幫助建立一個原子研究中心,但卡扎菲認為這不足以支撐核武器生產。1977年,利比亞進一步和蘇聯簽署了另一個協定,向蘇聯購買兩個440兆瓦的核動力反應堆。但蘇聯沒有履行合同,甚至後來卡扎菲訪問莫斯科親自提出這個問題,也被當面拒絕。

真正的突破出現在巴基斯坦。出於同一個宗教信仰,卡扎菲的助手們成功地與巴基斯坦建立聯繫。

1971年,阿里·布托出任巴政府總統,與前任不同,他堅決支持巴基斯坦的核計劃從民用轉向核武器生產。1974年印度核爆成功,更加速了巴國上下對核武器的渴求,但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器的努力卻受財力所限,而卡扎菲最不缺的就是錢。

1974年,利比亞與巴基斯坦簽署長期協議,由利比亞提供資金,幫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器,而巴基斯坦則向利比亞提供生產核武器的材料,幫助提供、培養核技術人才。

可是,在1977年巴國內發生政變後,兩國關係惡化,雙方的核合作也就跟著泡湯了。

將目光投向原盟友的宿敵

“善變”的卡扎菲很快轉移目標,這次他相中了印度。在卡扎菲看來,印度有著巴基斯坦所不具有的優勢,即印度的核技術已經相當不錯,而且真真切切地實現了核裝置爆炸。印度在核能研發上一度走在亞洲的前列,由於得到英美等國的幫助,印度曾擁有亞洲第一個可操作的反應堆。印度還擁有大批優秀的核科學人才,從1955至1974年,超過1100名印度核科學家被送到美國的各種科研機構參加培訓。

卡扎菲對印度充滿希望。1978年7月,卡扎菲派副手、利比亞二號人物賈盧德到新德里,和印度談判一項協議,首要目的就是獲得鈈的再處理技術和一座試驗用的反應堆,並希望這個反應堆能成為製造核武器的基礎。賈盧德毫不掩飾地表示,作為交換,會以優惠價格向印度提供石油,併為印度公司在利比亞獲得工程合同提供便利。

印度國防部長喬治·費爾南德斯對賈盧德的建議相當重視,初步分析後,向印度總理莫拉爾吉·德賽彙報。沒料到的是,德賽當即表示拒絕。原來,由於印度1974年核爆的刺激,美國開始反思核擴散的危害,於1975年成立了“核供應國集團”,後來還通過《核不擴散法案》,規定了更為嚴格的核出口控制制度。

印度的核生產和核技術受益於美國,也受制於美國,印度本國甚至不能夠保證基本的核反應堆燃料供應。所以,1977年6月,德賽特意向美國總統卡特保證,印度與美國在核不擴散上將保持一致,由此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才發放了向印度運輸核燃料的出口許可證,並同意再次向印度供應2.5噸核燃料。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卡扎菲突如其來的赤裸裸要求,印度是無法表態同意的。

賈盧德獲悉後相當惱火,威脅說自己馬上離開印度。但他沒有走,卡扎菲託他帶來的優厚條件吸引著印度,印度對於爭取過來巴基斯坦的老朋友也深感興趣。

須知,在1971年印巴戰爭期間,利比亞曾嚴詞譴責印度的軍事行動,據說卡扎菲還派運輸機運送一批士兵到巴基斯坦幫助抗印。最終,印度雖沒有滿足卡扎菲的要求,也沒有讓卡扎菲徹底失望,而是做積極的協調,把3名核科學家艾揚格、莫可尼、托馬斯派到的黎波里,為利比亞的核產業進行先期準備。

與印度的合作無果而終

印度派出的3名專家都是印度核工業重要人物,其中的莫可尼在1981年還成為印度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核安全小組組長。除此之外,印利兩國還簽署了具有實質性的協議,即由利比亞向印度每年出口額度為100萬噸的廉價石油,並附加其他資助,印度則同意與利比亞分享部分敏感的核技術,尤其是核武器生產所涉及的鈈離析等技術。之後,利比亞和印度的關係維持了一個短暫的蜜月期,印度駐利比亞大使表現得非常積極,經常以各種方式和卡扎菲聯絡,充滿熱情地談論核合作。

但卡扎菲並不滿意,表示希望對方在熱情討論的同時能夠具體落實好一步步的細節。印度大使和核專家建議利比亞培養和儲備自己的核技術人才,因為核技術的獲得需要建立在足夠豐富的人力資源支撐之上。漸漸地,卡扎菲等不及了,他的手下說如果印度人再這麼敷衍的話,他們將直接甩開印度,向加拿大尋求幫助。但事實上,什麼也沒有發生,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卡扎菲和利比亞很難找到更好的合作方。

由於印度滿足不了卡扎菲的迫切要求,提供的幫助僅限於利用原子能的核訓練方面,卡扎菲大為失望,最終於1979年停止向印度輸送石油。這場短暫的合作以印度意外獲得一筆豐厚的石油財富,卡扎菲借印度獲得獨立核能力的努力宣告破產。

蠱惑埃及潛艇艇長

炸掉英國豪華郵輪

1973年2月21日,一架前往埃及首都開羅的利比亞客機莫名其妙地飛到以色列佔領下的西奈半島,結果被以軍擊落,機上108名乘客遇難。此事再次激起卡扎菲對以色列的報復。

卡扎菲向埃及總統薩達特請求,允許利比亞戰機經埃及領空轟炸以色列海法港作為報復,遭到拒絕後卡扎菲很是不滿。

當年5月,以色列準備慶祝建國25週年,歐美不少猶太富翁租下英國豪華郵輪“伊麗莎白二世”號前往助興。得到消息後,卡扎菲連忙召見停泊的黎波里港的一艘埃及潛艇艇長,“我以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和利比亞武裝力量總司令的名義和你講話,你能辨別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伊麗莎白二世’號郵輪嗎?”

得到肯定回答後,卡扎菲又問:“你能否用兩枚魚雷瞄準它,把它打沉?”艇長表示沒問題,但需要行動命令。“好,我這就給你下命令。假如你要書面的命令,我就寫給你。”卡扎菲告知艇長。

埃及艇長就此事向埃及方面作了彙報。薩達特得知後指示潛艇立刻返回。他說:“卡扎菲想陷害我們,他企圖在海上無端攻擊非武裝民船,這可能引起復雜的國際糾紛。”

事後,埃及方面以“潛艇未能發現‘伊’號郵輪”為託辭,打發了卡扎菲。在反對以色列方面,利比亞歷來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盟友,曾資助巴勒斯坦“黑九月運動”。

上世紀70年代,該組織因殺害參加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的以色列運動員而臭名昭著。

卡扎菲認為巴以地區不可建兩個國家,就如同兩隻腳穿一隻鞋子,肯定要衝突。在他看來,以色列必須銷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進行自由選舉,建立一個“以色列—巴勒斯坦國”,耶路撒冷對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