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高校的教授們整天在忙什麼?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幾年前,曾經有一位公共圖書館的同行對我說:你們在大學真是太好了,每年都有兩個假期可以在家寫論文。我直接懟了回去:你看大學教師的宿舍有晚上12點前關燈的嗎?你再看看你們,哪天晚上不是在外面酒桌上或麻將桌度過的?

具體來說,大學教授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和科研。

1.教學。根據研究崗和教學崗的區別,本科生專業課一年大概150-250課時左右(不同學校有不同規定),公開課更高,研究生教學量可以折算。大學的課程和中小學不同,不能照本宣科,每次課都必須重新備課,要加入新的知識。除了上課,還要指導學生的論文寫作,指導學生的實驗課等等。到了學期末要改試卷的時候,想起來都要吐了。

2.研究。大學對教師研究工作有要求,比如說教授聘期內要發表多少篇SCI論文,核心期刊論文,拿多少課題等等,有些幾十萬上百萬年薪的牛教授(院士、傑青、長江學者)要簽訂合同,對研究生培養和科研成果有很嚴格的要求。如果不能完成研究工作量,就要降級聘用。這個是戴在大學教師頭上的緊箍咒,脫不掉的,除非你跑到對科研沒有太高要求的高職學院、三本大學。當然,科研也不白做,絕大多數的大學對教授的高層次科研成果都有獎勵,一天sci 1區二區論文獎勵幾千到幾萬,一篇CNS獎勵幾十萬(985高校的獎勵沒有那麼多)。

除此以外,很多大學教授還有社會兼職,要參加各種評審活動,要出席各種學術會議等等。


吉家凡


可以說,教授是絕大多數大學老師奮鬥的最高目標,一旦評上教授,大學老師的生活和工作重心就會根據其興趣偏好、性格、追求目標差異等發生很大的分野。

第一類教授:“生活導向型”教授。這類教授對職務、學術以及學養的追求都無太大興趣和野心,先前的學術追求(做項目、寫論文)只是因為需要晉升職稱不得已而為之。教授職稱目標一旦實現,這類教授往往樂於將事業重心轉向生活重心:旅遊、美食、瑜伽、讀書、相夫教子,修身養性……教授的主業:教學科研彷彿成為生活的陪襯。

第二類教授:“書齋型”教授。這類教授的生活,可以稱得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讀書、寫作、研究、教學,構成了這類教授生活中的主要內容。當然,由於已經解決了“職稱”問題,研究的範疇可以無限擴大:不僅僅只限於學術型閱讀,還可以進行興趣導向型閱讀。前者多為“類型化閱讀”,圍繞一個研究問題展開,主要是為了研究、解決學術問題,更多以學術論文的寫作為旨歸;後者更多是興趣導向型閱讀,閱讀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沒有明確的問題導向意識,更多僅僅是基於興趣和熱愛而閱讀。

第三類教授:“學術功名導向型”教授。這類教授,熱衷於追求學術、科研的日益精進,以及與科研相配套的各種“功名利祿”如高水平科研項目、資金獎勵,人才稱號等等。這些資源的獲取,大多需要極為廣泛的學界人脈和權力資源。基於此,這類教授的生活,充斥了:各種專業或非專業會議、學術走秀、社會活動、學術攀附,圈子社交……

第四類教授:“市場導向型”教授。這類教授,依託高校或自身的專業、時間優勢,或掛職或兼職或開辦有相應的公司,公司企業事務是其生活的重心和主導。對於這類教授而言,大學教授這個職位只是其抬高身價、填充門面的一張“名片”而已,這個職位的收入對他們的物質、經濟改善指數的貢獻,大體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根據我的觀察,以上四類教授,前兩類教授佔絕大多數,後兩類教授佔比較小。

回到這個問題,大學教授們在忙什麼?正如以上分析的,追求目標的不同,決定了生活重心也各有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孫衛華


中國高校的裡,能評上教授的老師大概可以分為以下3類:


真正的學者——與知識打交道

1.科研為主

這類教授主要以做縱向課題為主,以科學研究為主要目標,大多忙於課題申請、研究和論文發表。此外,也會經常忙於各大會議增加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和交流學習。


橫向,顧名思義就是水平的,也就是把學會的知識與技能給發揮出去,所以一般就是面向企業,面向實際問題解決的項目了,一般就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課題。

縱向,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豎著的,也就是要往上走,去探索未知領域和研究前沿話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成功了也不一定有什麼實際價值。一般來說,縱向項目主要偏向於理論創新與科研突破。縱向大部分是國家或者省屬課題,比如大家熟知的973、863、自然基金等等。

2.教學為主

不管什麼級別的老師,每年都有教學課時的要求,所以上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過呢,很多老師經常會出現讓自己研究生代課的現象。


半個學者——運用知識和頭銜和金錢打交道

1.創辦公司

很多老師在校外都有自己的公司。這種公司很大程度都是基於自己頭銜和學校資源而建立的,特別是一些行業很是集中,不過產研結合嘛,可以理解。不過,過分壓榨研究生,將其以職工對待是十分不可的。

2.校外兼職

一般教授都會入選當地該行業的專家庫,所以一些企業會邀請教授掛職和定期進行某些項目的評審,當然是有償的。


不是學者——忙著追尋名和利

現在這一類老師大多是以老教授為主,當然也有很多老教授是真正的學者,我輩典範。你可以去看看某些教授在多少學校是兼職教授,去了多少學校做講座。帶的研究生一學期估計見不到幾次,今天這裡,明天那裡。


中國高校,到底是誰有問題?

韓國金鎮洪在自傳體《喚醒黎明》一書中講到自己經歷的一件事情。他年輕時在某著名大學當教師,給大一學生講《哲學概論》。一位學生問:“老師,真理是什麼?”他猶豫了一會兒,用康德的理論回答:“‘任何事件或事物,個體的思維與客觀事件或事物相一致時叫做真理。’比如我使用的鋼筆,只要我意識中的鋼筆和實際我手中拿著的鋼筆相一致,這就是真理。”但學生不滿意這個答案,反問道:“教授,這種真理不是我所提問的那種真理。這種真理和我有什麼關係呢?請您講一講我能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真理吧。”金鎮洪一下子就懵了,說自己也不知道,學生說:“上一堂課老師講過哲學就是尋找真理的科學。可您也還不知道什麼是真理,那還有什麼必要繼續講下去呢?老師給我們講一些連自己也不明白的東西,這不是彼此浪費時間嗎?還不如到此休課吧!”金鎮洪很受刺激,覺得自己確實是在以已昏昏,使人昭昭,簡直荒唐之極!於是毅然放棄了赴美國留學的機會,辭去了大學教師之職,到火車站後面賣起了冰淇淋。

我佩服那個學生的膽量與勇氣,更佩服金鎮洪的勇氣與自覺,環顧中國高校,有人能比嗎?


三觀糾正器


答主通過平時接觸到的一些教授,瞭解到了在我國,不管是一般的本科大專院校,還是985,211等名牌大學,能夠評上教授職稱的老師,他們的生活都非常豐富,收入來源也非常廣泛,平時主要忙於以下事情:

1,教學:雖然成了教授,但是上課仍然是必須的,只是在很多大學,教授基本不會承擔太多的一線教學任務。

2,指導學生:很多大學教授同時又是博士生導師,會帶學生做實驗或項目這些,不過指導的時間和次數不會太多的,更多的是留任務給學生。

3,搞科研和做課題:好大學,尤其是985大學的教授們更多的會花時間搞科研項目,畢竟都是有經費的,很多大學教授也依靠科研課題經費賺些錢。

4,在外兼職:不用調查都可以說,99%的教授都在外有兼職,混得不好的一般到處去講課,混得好的基本上是大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座上賓,大家經常看見的“磚家”就是一些大學教授。

5,創業:很多教授除了選擇兼職之外,也會選擇創業開公司,很多教授開公司以後會讓自己帶的學生來自己企業實習,其實就是當免費勞動力。


以上就是中國高校教授主要做的事情,總之,大學教授這個群體,褒貶不一,有學術水平認真努力的教授大有人在,但是不學無術品行低劣的教授也大有人在。希望大家一分為二的看待。

這個群體工作時間不固定,相對也比較辛苦,但是大部分教授收入都很高,光是學校發的工資獎金至少每年都是15w-20w的樣子,再加上自己兼職,創業以及做科研課題的經費,年收入上百萬的教授大有人在。


嬌羞帝老師


《國際先驅論壇報》曾報道過一篇關於我國高校教授現狀的文章,說“中國大學普遍難找到優秀的教授,許多資深的教授因工資不高,多花費時間從事第二職業,忙著增加收入掙錢。多數大學的管理部門都發現找到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很困難,尤其是40歲左右的優秀教授”。


因為我國教育體制的關係,教育工作者的薪資都不高,這就造成了我國教授們每天不得不為了生活而活躍在講臺之外的情況。高校教授忙著第二職業掙錢是不爭的事實,試想一下,同等的學歷水平,你的同學在高校外每年拿著幾十萬,上百萬的年薪,而你每年只靠著十多萬的工資生活,你會不羨慕,不動搖?

所以他們會更加熱衷於第二職業的發展,高校教授的職業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副業。多數教授們都會在外面自己創業開公司,反正手頭有那麼多高學歷的研究生,博士生,而且還都是免費的勞動力,不用白不用。或者受聘於企業的顧問,政府機構的座上賓,以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大眾的面前,用他們的頭腦來掙錢。

除了創業開公司,外面“兼職以外”,還要忙於搞科研做課題的事情,這是大多數教授的日常,申請一個科研項目或者課題下來,就有足夠的經費來開展。如果還能搞個專利出來,那就有得掙了。像我們學校的教授就基本上就已經不上課,你甚至一個學期都見不到他們的面,因為他們都在外面跑,忙得很。

也有些教授是需要帶學生的,比如帶研究生,指導學生的學習或者研究。但是大多數是以一個領導者的身份存在,佈置任務就可以了。

不過他們也不會太瀟灑,畢竟學校也是有指令的,每年給他們下有指標,發表多少篇學術論文或者期刊。所以他們還要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做學術研究。

事物都不是隻有一面,有不好的一面當然就會有好的一面。有些教授就甘遠忍受清貧的生活,把自己奉獻給學術,奉獻給國家。在學術科研領域奉獻自己的青春,奉獻自己的一生。同時又肩負起培養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我們看到的不應該只是不好的一面,更應該去歌頌那些真正的教授,他們才是我們值得尊敬的人。


大三老學長


本人在高校做人事工作多年,也有很多教授朋友(主要是70後和80後的年輕教授)。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不一樣,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感覺前面一些答主似乎是站的太遠了,被太多社會傳言所矇蔽,對高校教師的狀態有認識偏差或者偏見。作為一個近距離的觀察者,我覺得自己有義務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首先從三個方面說一下我所接觸到的大部分教授的心理狀態:

第一,大部分教授都是從普通教師走上來的,對講臺是有感情的,對學生是有感情的。評上教授後就只顧掙錢不願上課的教師只是少數,大部分教授在晉升後仍然會出於對學生的負責,花大力氣去做人才培養的工作。也極少有教師因為評上教授,師德也變壞了,除非他本身品德就不怎麼樣。敗壞師德的不是教授職稱,而是某些人。

第二,教授職稱對很多教師而言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事業的門檻。一旦跨過這個門檻,他們就可以走進一個更廣闊的學術世界。有個朋友前兩年剛評上教授,儘管此前他也很忙,但他認為作為教授的忙是不一樣的:沒有職務上的追求了,感覺自己更自由了,以前不夠格做的事現在可以做了,以前不敢想的資源現在可以去爭取了,現在就想幹點大事。我的這幫教授朋友,評上教授之前還能一起吃吃喝喝,評上教授後就很少有空了,都忙事業去了。

第三,儘管高校圈子外許多人對教授仍然懷有崇敬之心,但對雙一流高校這個圈子而言,教授副教授可以說已經是滿街走了(這些高校高級職稱教師比例普遍超過60%),在學校裡,教授也就是普通教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大部分教授自己也有這樣的認識。所以,大多數教授都是在默默工作,而那些打著教授牌子出去招搖的人,其實都是少數。不少教授,如果沒給你上過課,你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

基於以上三點,我想說明一點:沒有必要神化、妖魔化、特殊化大學教授這個群體,他們是群普通人,工作內容和普通教師沒太多不同,只是工作目標和定位更高。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強,教授們忙,一般是因為他們有一些“特別”的工作:

一是是人才培養方面。一般來說,一名教師的年最低課時量要求是16個學時,教授也一樣。這是底線,有些課多的教授則可能達到300個學時。但這個還不是主要的工作量。教授的人才培養主要是在對研究生的指導。我認識的許多教授每天比學生到的早,走得晚,每兩天到學生那裡解答問題,每週聽取學生彙報,除了出差的時間,一年到頭均是如此。所以,總的來說,教授直接從事本科教學確實比較少,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參與人才培養的工作。

第二是科研方面。說實話,如果人才培養工作做得好,教授的科研強度反倒沒有那麼強。成為教授後,基本上都能開始招收碩士博士,基礎科研工作不用自己做了,論文初稿也可以讓學生來寫。教授自己的工作側重點在於尋找科研思路,這要求教授們要經常參加學術會議;很多教授要去爭取企業項目或者國家的研發計劃,這要求教授們要去找人合作或者找人活動;另外,項目的立項、結題、中期評估等等都需要答辯,一些項目需要開論證會。所以,會多、出差多、應酬多也是教授的一個特點。

第三是自我提升方面。對年輕教授來說,下一步還有很多東西需要爭取,比如傑青、長江,甚至院士,因此,除了教學科研工作外,教師還要努力經營學術關係,要提升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很多教授要擔任期刊審稿人、編審、專業學會會員,要召集國際學術會議。對中老年教授來說,下一步自己提升空間比較小了,他們的工作重心就在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上,包括培養計劃的制定,教材編寫、教學改革、實驗室建設等等。

總的來說,作為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大部分教授都是恪盡職守、兢兢業業的,否則中國的高校早完蛋了。但教授群體如此龐大,總是有些名不副實的人在濫竽充數,我們不可以偏概全。


高校人才真經


中國高校和研究機構評審教授的制度比較獨特,所以也就導致中國教授的種種獨特類型。

中國式教授評審的方式是個人提出申請,提交相關門檻材料,具有評審資格的機構組織同行專家進行評定,通過則授予相應職稱。

一般來說,本科碩士畢業自然取得助教職稱,然後根據年限、量化的學術成果(課題、論文級別、篇數)、以及其它的輔助指標(教學、班主任工作等等),滿足申請高一級職稱的門檻條件就可以提出申請,提交相關證明材料。具有支撐評審資質的機構,學院、高校、省教育廳,再組織同行專家進行評審。大多數時候,評審通過是有名額限制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名額,哪怕材料符合門檻條件,也需要排隊等名額。

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兩點:一是量化的學術成果指標,課題與論文的級別、數量;二是同行專家的評審。其中,一導致為了湊足滿足量化指標的數量指標,課題申報與發表論文就成了權柄與金錢交織的交易所;二則成為考量社會關係和資源的角逐場。

例如,高校的行政官僚,因為掌握權柄,所以他們在課題申報和論文發表上就可以方便地尋租;青年教師為了儘快滿足職稱晉升的條件,則不惜作弊,花錢買槍手,只要付錢就能買到有人代寫論文。


獨特的職稱評審制度,也就催生了中國特色的幾類獨特教授。茲列如下。

一是教授官僚。越是基層的高校,教授越是集中在行政部門,校領導、行政部門處長、基本上個個都是教授,但他們既不教學,也基本不從事科研,權力使他們很容易申請到高級別課題,招攬到青教來幹活發文章。

二是教授商人。只要能獲評教授,基本上就算是修行通關,此後就不再為課題論文事項鬧心,可以專注於走穴掙錢,無論是外出講課,公司兼職,還是掛名廣告,全都可以待價而沽,至於教學科研能糊弄過去就夠。

三是教授混混。在一些高校,只要獲評教授,就有機會招收碩士生、博士生,那麼就滋生出一類教授混混。以教授名義申請課題,學生幹活;學生髮表文章,算自己的成果,學生越多,成果越多。特別是在某些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其他國家沒有的專業領域,教授混混一撮一堆。

四是教授藝人。由於中國特別迷信權威,而教授,特別是名校教授,在社會大眾認知中具有權威性,所以,一些名校教授醉心於出席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參與各種各樣的媒體節目,檔期基本上被這些社會活動、媒體節目排滿,沒有時間鑽研教學,也沒有時間專注於科研。

當然,以上為幾類具有中國特色的奇葩教授,除了他們,中國高校也不乏兢兢業業專注於教學和科研的教授,他們不為名利所動,不為外物所擾,除了學界內,社會大眾對其幾乎無所知。


唐映紅


題目是大學教授在做什麼,而回答裡有不少偏離了教授這個主題,本人在高校工作,講講我的觀點。

1. 教學工作。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上課,教育部明確規定教授必須為本科生上課,且為本科生授課的教授比例是考核學校非常重要的指標之一,當然不排除一些高校未能嚴格執行此項規定。教學工作佔用的時間有限,畢竟對教學內容非要熟悉了。

2. 科研工作。指導學生做研究始終是絕大部份教授的主要工作,撰寫或修改"專利論文""項目申報書""項目結題報告""獎勵申報""各種人才項目申報"等會佔用大量的時間,並非評上了教授就能高枕無憂了。一是不同學校有不同的考核機制,教授也有被考核和職稱降級的壓力,當然一些非主流高校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在這些學校裡就會有一旦上了職稱就不再做科研的教授,而且比例還不低;二是科研成果會為教授帶來比較豐厚的回報,高校也同樣面臨各種評估和排名,而評估與排名的指標主要是科研成果,所以各高校基本都會按科研成果的等級給予獎勵。

3. 行政管理工作。學而優則仕嘛,高校的行政管理大部分都是教授們在做,所以才會有雙肩挑崗位,即承擔了教學科研工作,又是某一行政管理崗位的負責人,這項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有些教授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而不願去擔任行政管理工作。

4. 學術交流工作。一是被邀請做學術報告;二是參加學術交流會議,這因人而異,有些教授喜歡開會交流,在外跑的時間比較多,趁會議交流的機會,積累人脈,而有些教授則潛心研究或不願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在外跑的時候少。

5. 專家工作。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磚家"。一是從國家、省級到市縣政府部門,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項目、人才項目、科研平臺、科研獎勵、企業創新項目、招投標等需要專家評審,而專家大都來自高校教授,尤其是一些知名教授承擔的專家評審工作還不少。二是為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提供指導或創新設計等工作,這也是教授賺取額外收入的主要方式,企事業單位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找專家解決,難度和要求都不低。


茗123666888


高校的教授們或者大學裡的老師們,一直是一個受人景仰的高級知識份子群體。很多象牙塔之外的人,平時能看到或聽到這些教授們的信息,或者從電視、廣播、網絡,或者其他媒介上。都說教授們整天忙忙碌碌,那麼他們到底在忙什麼?

首先,忙著給學生備課。很多人在高中年代,都聽過老師說,好好努力,到了大學你就可以輕鬆了。實際上,到了大學裡,特別是985、211之類大學,學生們還是很拼搏的。這就對教授的授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說你要給一個大一年級的學生上一堂辯證唯物主義的課,可能課上會有很多學生會問出很多天馬行空的問題,從康德到黑格爾,從薩特到哈耶克。沒有充分的備課,怕事要被學生轟下臺的。

其次,忙著指導學生。一般中國教授帶研究生的任務比較重,特別是2005年前後全國研究生擴招以來。每帶一個學生,需要花費非常大的心血。很多人以為,帶個學生嗎,很簡單的,給他開個書單,指導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就可以了。對學富五斗的教授來說,不是小菜一碟嗎?實際上,研究生們都站在某一領域研究的最前沿,若教授自身對此沒有同步跟進學習研究,那麼,就容易鬧出大笑話了。

再次,忙著課題研究。教授的根本工作之一,是重點研究某一領域的問題。做研究不同於拍拍腦袋一晚上寫個彙報材料。就是拿發表一篇理論文章為例子,需要無數個日夜的實驗,需要多次的實地調查取證,需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文字表述。用“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來形容也好,用愛迪生造燈泡實驗幾千次的故事來說明也好,教授們付出的心血是無法計量的。

諸如錢學森等,是教授中的楷模。當然,高校裡也有幾個教授,有那麼點不務正業,每天忙著走穴上課,荒廢了指導學生和科研工作的本業,不能說不讓人遺憾。而至於學術造假之流,更是令人不齒。


單問者


我前幾年參與辦一份管理類雜誌,跟高校的管理學、營銷學教授打過一些交道,我來告訴你,他們整天忙什麼。



我在約一些教授寫稿子的過程中,因為聯繫不上教授們,所以跟這些教授的博士生打過一些交道。這些博士生告訴我,從開學見過教授一面之後,平時基本上見不到教授,發過一些郵件也十之八九都沒回。我問教授們都在忙什麼呢?原來是這樣:

忙著當獨董。真正牛逼的教授在企業界都享有一定聲譽,很多上市公司都在爭相聘請他們擔任獨立董事,年薪幾十萬上百萬不等。只要在關鍵時候幫著企業說話就行了。

忙著開公司。我認識的幾個管理類、營銷類教授,都開有自己的諮詢公司和營銷策劃公司,博士生水平高的會給教授打工,水平一般的教授理都不理,而且教授憑著自己的名聲開價很高,企業照樣蜂擁而來。



忙著在外兼職講課。別看一些教授不在學校裡授課,但是在各種MBA班、總裁班,經常能見到他們的身影。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班收費動轍幾十萬上百萬。給這些班講課,除了交通吃住是對方管之外,每天的講課費都在幾萬元,比在學校講課掙多了。

忙著當企業家、政府官員的座上客。天天窩在學校裡講課,那是最沒出息的教授了,但凡有些資歷的,都在忙著給企業家和政府官員做顧問。給政府做顧問,雖然拿錢不多,但是能抬高身價。比如胡鞍鋼就經常給同事們吹噓說,總理要找他開座談會。真正掙錢的,是給一些大型企業做顧問,那每年就是上百萬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