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國曹操為何一直只做丞相而不做皇帝?

蘇格拉沒有底789123


曹操一生不稱帝的原因我認為有其三,大家都知道曹操並沒有平定東漢亂世,江東有孫權,西蜀有劉備。此二人與曹操成三足鼎力之勢。

其一,曹操不稱帝可以對,孫權和劉備造成政治上的優勢。因為曹操代表的是皇帝,所以曹操做什麼都師出有名,他的意即是皇帝意即是天意。

其二,曹操稱帝大臣們就反對,容易造成內部矛盾,影響統治,要知道其子曹丕稱帝時,是用了《九品中正制》才擺平了大臣階級層!

其三,曹操是靠“奉天子,以令諸侯”為政治綱領起家的,如果稱帝,不是公然打自己臉,否定自己這些年來的所做所為嘛!

最後如果曹操稱帝,那麼劉備和孫權就順理成章的稱帝了。背叛漢室的罪名,同樣都是皇帝卻要由曹操來背。所以曹操不幹,這個黑鍋只好由曹丕去背了!



唐家七小子


題主好,曹操死後不久曹丕開始經營魏國,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當皇帝。曹操當時的逾制是超過皇帝的,當他殺死皇后皇子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怕。曹操不稱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認為原因如下:

身體因素,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中年頭痛(華佗治療頭痛,死於208年,推測出來曹操在208年前就頭痛)。他與這種疾病抗爭了十多年(208-220),身體是其中一個因素。

天下形勢方面,赤壁的失敗,劉備的入蜀,漢中的失陷,天下分為三個部分。曹操怎麼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急著當皇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政治因素當中,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在政治圈裡,他不知道有多少潛在的反對勢力,這是政治問題。

死前幾個月,孫權將投降書交給曹操。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卻置之不理。還是時機不對。關羽失敗之後,曹操就有了條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他一輩子經營的家業都交給了兒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沒有真的投降。雙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坦率地說,他希望關羽能轉身和孫權打。--鷸蚌相爭,他來得利。曹操很聰明。歷史事實是關羽不相信孫權的信是真的。最終,雙方都遭受了損失。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義盡。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仍然假設,如果曹操活得更長,孫權會把兒子交給曹操做人質。220年後,曹操一定會成為皇帝,因為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如果他不稱帝,與他戰鬥的大臣們就不會同意。其實,荀彧死後,曹操就決定不回頭,或者說無法回頭了

歡迎不同觀點下方留言


有李行天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沛國譙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權的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其一生刺殺董卓,鎮壓黃巾,陳留起兵,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制,滅呂布 破袁紹,徵烏桓統一北方。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赤壁之戰後轉而整頓內部,掃平漢中 ,後被漢獻帝冊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公元216年被冊封魏王,名義上是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縱觀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波瀾壯闊,威名赫赫,功高蓋主,為什麼沒有稱帝,後世史學家們也頗具爭議。本人也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總結了比較可信的理由有三。

1 可能因為曹操本人出身不好,其又比較沽名釣譽,不圖虛名,只為實權。

2 那個時期想稱帝的大有人在,曹操出於局勢不穩,時機不適,一直不加予妄動,因為一旦稱帝馬上會成為眾失矢的,陷入困境,與當年局勢十分不利。

3 曹操在被其手下群臣勸進時 曾說道: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可見其政治頭腦一直很冷靜。但是不是出自內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史客不輕鬆


不做皇帝並非不想做皇帝,而是有以下幾點,歡迎大家點評

第一:曹操剛開始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名義是什麼?除漢賊,恢復漢室,打著忠臣的旗號開始的,所以才有這麼多人願意跟隨他,包括他身邊有名的荀彧,荀彧至始至終都是先忠於漢室而後忠於曹操的,即使後來曹操的勢力已經變得很強大了,但是他也明白,其中有些一直跟隨他的部下,不管是朝廷裡面的大臣,還是下面的百姓,都覺得漢朝才是正統,如果稱帝,那就是“篡權”的反賊,得不到人心的擁護了。

第二:曹操救駕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首都遷往自己地盤許昌,擔任丞相,名還是為大漢丞相的,保證了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反而他想幹什麼事都可以去做,借皇帝之名去做,做錯了,那是大漢朝廷的錯誤,沒有誰能說;做好了,則是曹操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比他自己當皇帝還要方便。

第三:在曹操奪得北方的大權後,內心還是十分膨脹的,也想著稱帝,那個時候的袁術,兵力財力於曹操不相上下,自以為可以取代漢室而代之,可是結果卻是被各路諸侯追殺,眾叛親離,袁術的結局讓曹操如同一盆涼水澆下來,他更明白,在天下沒有完全統一的時候,大家都想有心想獲得一篇天地,誰先稱帝,誰就各路樹敵,不作死就不會死,

以上幾點可以說明,在當時情況,曹操已經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可是依就沒有稱帝,當時的漢獻帝跟傀儡沒有什麼區別,無權無勢,就是一個擺設,可是曹操回頭想想袁術的後果,和當時的實際情況,至始至終,曹操直到死去,一直沒有稱帝。




邸家姑娘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三國後期有兵強馬壯,無人能敵,可有如此實力為什麼還不稱帝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身份不夠正統

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雖然曹操看似出身豪門,但比起袁紹這樣出身“四世三公”的頂級豪門身份還是不夠正統,天下人也不會認可。

2.時機尚未成熟

當時漢朝雖然已經衰敗,但還有很多人期待漢朝的復興,併為之努力。曹操看透了這一點,他常常自稱為漢朝的忠臣,以此掩蓋自己的目的。他用東漢的忠臣這個外表,籠絡民心,很快就召買了不少人才兵馬。這些士兵能夠投奔曹操,就是相信了曹操能夠幫助漢室恢復統治。所以在權衡利弊之下,曹操選擇了安分守己,滿足於現在的情形。

3.漢朝餘威仍在

漢朝衰敗,皇帝軟弱無能,內部有宦官作亂,外部有外親專政。整個混亂不堪,可天下必須姓劉。漢獻帝仍然是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天子,帝王尊稱仍在,同時還受到廣大成員的跪拜。此時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4.前車之鑑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客卿無數,袁術仗著袁家的地位,袁術就狂妄的將自己稱為皇帝,仍然遭到更多人的聲討,袁家祖輩也差點得到亂臣賊子的稱號。而像曹操這樣精明的人,在當時已經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自然是不想落得和袁術一般的下場。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才使得曹操一直不願廢帝自立,即使自己的野心都快要膨脹出來了。





知涯fight


曹操是當時三國中實力最強的,而且也是最為名正言順,挾天子以令諸侯,比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靠譜很多倍,但劉備孫權等人接連稱帝,為何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呢?

很多人說曹操沒有野心,又或者曹操心如止水,對稱帝沒有任何興趣,其實這些都是錯的,曹操的野心誰都可以看出,而且更不是那種超然於市外的高人,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是因為條件約束,無法稱帝。


曹操不稱帝

  • 第一點 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孫權曾經勸說曹操稱帝,曹操一笑置之,對下人說,這小子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呢,當時很多跟隨曹操的士大夫多是死忠,比如荀彧之流,他們並非為曹操效力,而是為漢室效力。曹操當時已經是魏國的主宰,曹操沒有必要再去謀取皇帝這個位置,而且得到皇帝這個位置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天下未定,三國鼎立,曹操沒必要給自己招惹麻煩,而且還會讓自己揹負罵名,所以這個位置不要也罷。
  • 第二點 是曹操保全自己的名聲,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用的是保護漢室的名義,曹操還是漢室的丞相,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然已經說出了那句話,出爾反爾,反而成了天下人的笑柄。而且當時曹操年齡以大,魏國基本穩定時, 曹操已經65歲,雖然古代經常萬歲萬歲,但人活七十古來稀,曹操沒有必要在自己臨死前給自己招惹一大堆麻煩事,不如專心穩固魏國,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穩定的環境。
  • 第三點 是安撫實權派,曹操當時想要稱魏公,結果被手底下人一通臭罵,荀彧更是站出來直接反對曹操,曹操本想著嚇唬荀彧,給了荀彧一個空食盒,告訴他想要繼續拿俸祿必須聽他的。沒想到荀彧性情剛烈,直接自殺,荀彧被譽為王佐之才,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大的功臣,曹操到這時才明白,這些人並不是敬重自己,而是敬重獻帝,忠於漢室,為了安撫這些人,曹操乾脆還是當著他的丞相。




趙小三與戰神們


曹操晚年想做皇帝嗎?肯定是想的,畢竟已經統一了北方,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才抵擋住了自己的攻勢,雖說赤壁之戰的失利,導致統一南北的時間往後推延了,但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也就是時間問題,三國時期的南方發展潛力比北方還是差很多的。那麼為什麼曹操一直沒有做皇帝呢?

內部不穩

曹操內部對於稱帝一事也不是鐵板一塊,作為曹操手下第一名臣的荀彧來說,稱帝一事就是不可逾越的。沒看見曹操只是先以稱王做出試探,荀彧的反應就那麼強烈嗎?除了荀彧是忠於漢莎外,還有大批的關中士族,想要阻止曹操稱帝,這些也不見得是為了漢獻帝,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著想,漢室的衰落已經不能避免了,而如果曹操稱帝的話,那麼必將產生一大批新的權力階層,曹操曾三次頒佈“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導致這些世家大家對於曹操稱帝一事還是很牴觸的,怕曹操稱帝后,失去現有的權力和地位。所以世家大族才將寶壓在曹丕身上,可以看到三國後期和曹操打天下那幫武將後人,除了世家出身的外,再也沒有佔據關鍵位置的了。

外部因素

赤壁之戰後,曹操先是致力於消除南征後患,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多次大敗關中聯軍,之後命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在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平定涼州之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但是由於長江天險的原因,無力擴大戰果,於是答應孫權求和,並允諾重新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出蜀中,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奪取漢中,曹操率兵來援,但是由於劉備堅壁清野,最後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四年9月,發生了那件著名的大事,關羽提兵出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如果不是呂蒙白衣渡江,致使關羽敗走麥城,最後失手被殺,三國的格局可能會因此而改變。

可以看到,連年征戰的情況下,曹操沒有精力去準備登基的事宜,所以才會一直將稱帝一事後延。

除了外部以及內部因素外,還有一點就是,曹操已經老了“壯士暮年”,心裡的念頭可能已經淡了,年輕時曹操曾立過誓:終身為漢臣。可能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善始善終吧,畢竟這會稱帝與否已經不重要了。


楓葉0829


南風歷史時刻,”噠噠噠”

眾所周知,我們的曹老闆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強勁的大魏集團的董事長,天下九州得起六,佔據了巨大的市場,原料,生產,包裝,出倉,一條龍服務,附帶,出生,學習,長大,下葬,等等,可見其雄厚的實力。

但就是這樣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到底是腫麼回事,南風帶大家探討,探討。

首先,年少的曹操是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好青年,無奈生活太苟且,沒有路費,去不了遠方,所以只能一點一點的籌集路費。

他曾經擔任過洛陽的北部尉,抓管違法亂紀,曹操剛到職,造赤、紫、青、黃,綠五色刑棍,明晃晃排列在衙門兩側,“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跟我讀這個字念,剪)瞧不起他這套,仗著自己上面有人,根本不放在眼裡,結果被曹操亂棍打屎。

可以說曹操從一開始,就一直想做一個治世的能臣,而非亂世的奸雄,甚至刺殺過董卓,奈何世道太苟且,他不得不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

只不過他的祖上世代為漢臣,自己受的又是忠君愛國的儒家教化,內心深處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這間接的影響到了他沒有在最後關頭,代漢自立,而是把這些項任務交給了他兒子。

第二點原因,如果說曹老闆是大魏國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那麼荀彧就是大魏國當之無愧的CEO了,這個老夥計可是為大魏國,打過仗,負過傷,哪怕兄弟都走光,我依然挺你曹孟德。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卻是堅定不二的漢臣,荀彧出身望族潁川荀氏,這樣家庭出身的人,都有些死腦筋,像孔融啊,崔琰啊,楊彪啊,他們都是一根筋,只認漢朝的皇帝,並且相當自戀。

面對這種情況,曹老闆能怎麼辦,他也很無奈啊,於是只能忍痛唱著,“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種啥都隨意。”

眼前的危險是解決了,可背後的呢,曹老闆是個十分謹慎的人,甚至謹慎的過頭了,他開始胡思亂想,連這個能在一起搓背的好兄弟,都是忠心於大漢的,誰知道朝廷裡有多少像他一樣的人,所以曹操終身沒有稱帝。

最後,在曹老闆之前有人有過稱帝的想法嗎,有的,董卓仗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稱帝,結果嗝屁了,袁術已經稱帝了,屁股還沒熱乎呢,就陪董卓下棋去了。

所以當手下勸他稱帝時,曹老闆搖了搖頭,默默道:“我還有個五歲的女兒,答應我,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南風愛看書


首先,覺得這個問題就不太準確,曹操到最後,除了是大漢丞相,還是魏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九錫,位在諸侯王之上,在魏國建宗廟社稷,儀如天子,其實離皇帝也就是臨門一腳,連一步之遙都算不上。所以,他不是隻做丞相。

要說曹操自始至終全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任誰也不相信,從他封魏公開始,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他稱帝是遲早的事兒。漢代是極重名器的,功臣也不過侯封,除了王莽受封安漢公外,人臣止於侯爵,當然了呂家那些人不算在內,呂后太猛了。劉邦立下白馬之盟,確實約束了很多人。另外,荀彧這個人,我是很不理解的,如果他的理想是匡扶漢室,那麼在曹操稱魏公之前,他難道就沒有察覺其野心嗎,要知道荀彧可是以識人名重天下的,他的矛盾心理導致了他的悲劇。

建安十八年,在荀攸、董昭等人的謀劃下,曹操受封魏公,二十一年進爵魏王。而後,荀董等又勸曹操代漢自立,理由很簡單,天下已無寸土屬漢,也無一人為大漢的子民。這話沒毛病,劉備也不算。曹操不許。三年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呂蒙破荊州,擒殺關羽,孫權派人送去關羽首級時,另附了《勸進表》,曹操只是一笑,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我個人認為,曹操最終沒當皇帝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天命。曹操希望順其自然,他曾說,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二、聲名。曹操晚年雖然很跋扈,但他從內心裡還是很認同自己的漢臣身份的,他曾對近臣說,你我父祖皆世食漢祿,我不忍為此。而且從王莽、董卓,到袁紹、袁術兄弟,這些人都沒什麼好下場,併成了千古罪人,對曹操影響還是很大的。其他原因無外乎和這兩個原因有關,還有的說法是怕孫劉異動,那曹丕稱帝的時候就不怕了,孫權稱臣了,劉備雷聲大雨點小。

總之,曹操具備了稱帝的條件,也想過稱帝的問題,最終考慮種種因素,包括年齡問題,放棄了,可惜還是留下了千古罵名。


文談舊事


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中屬魏國的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謀士也最多,經濟也比較發達,而一代梟雄曹操佔據天時地利為何不稱帝,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自呂布刺殺董卓以後,各諸侯心懷鬼胎。公元196年曹操迎先帝自許昌並狹天子以令諸侯,自作主公封自己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丞相。而曹操一直到死卻不廢帝自稱為帝。原因不是他不想,是不能!

首先,曹操希望籠絡各諸侯謀士的人心,使其霸業得以完成。眾所周知,曹操愛才,不論是一直與他的為敵的關羽、還有對他恨之入骨的徐庶,他都以禮待之,甚至為了他們,不惜犧牲重大代價。而此時的諸侯謀士大都感恩漢朝,希望光復漢業,如果曹操稱帝,則人心所背。

其次,此時的曹操霸業未完,江山未定。歷代的帝王,都希望祖國統一,江山穩定,而此時的曹操,西防蜀國,南懼東吳。曹操幾次揮師南下,就是希望統一帝國,實現霸業。再次,曹操以董卓為鑑,不想重蹈覆轍。董卓挾天子令諸侯,但其稱帝的野心暴露無疑,在眾矢之的下,各諸侯討伐董卓,而被呂布所殺,可以說是功虧一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