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元璋为啥实行分封制度?

启明老师


这与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朱元璋的出身有密切关系,朱元璋认为分封是“久安长治之计”。有大臣劝告他,这样大肆分封会出大问题,还拿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来劝诫他。但朱元璋听到后,却要亲手杀死他,最终该大臣死于狱中。

但后来我们也看到了,朱元璋死后不久,“靖难之役”爆发,分封的弊端开始显现。那么,大明建立的时候,朱元璋为什么非要实行分封呢?

当时的斗争形势

朱元璋以一乞丐而成为皇帝,其中的酸甜苦辣,朱元璋自然是深有体会。那么,这么大的一份家业,想要长远传下去,让皇帝永远姓朱,便是朱元璋的心愿。而此时,刚刚大体上完成统一的朱元璋,通过和元朝残余势力的斗争,发现他们的力量依旧强大,非短时间内可以攻下。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护朱明王朝统治的稳定,加强皇权的同时,又可以同元朝残余势力作斗争,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朱元璋把他的24个儿子全部分封,固然有“夹辅王室”的意思,也有和北元残余势力斗争的意图。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而且,最先就藩的,便是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两年之后(洪武十三年),燕王就藩。此后,随着儿子一个个长大,便纷纷前去封国。但初期最重要的,是在东北到西北漫长边防线上的九个“塞王”。他们分别是宁王、辽王、燕王、秦王、晋王、谷王、代王、庆王、肃王。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险狭,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甚至连开国大将,被封为国公的冯胜、傅友德这些人,都要受晋王、燕王的节制。朱元璋在这里面,有很深的战略目的。即使身处内地的藩王,明朝初期的时候,也有三千甚至上万士兵,马匹数千匹。他们可以操练军队,集结战力,这股力量一旦爆发出来,不容小觑,是维护朱明王朝的一股强大力量。

这是明朝在完成了初步的统一后,朱元璋对自己的统治并非特别有信心。而且为了防备北元等力量的反扑,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才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尤其是照顾了边疆地区。云南等地还有蒙元残存势力,土司等地方势力依旧强大,需要藩王的镇压。

这样自然能确保皇权牢牢掌握在朱元璋手中,不会被手下大臣或者原先的统治者元朝,从朱元璋手中夺去胜利的果实。这其实,也和朱元璋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其实,汉高祖刘邦,当初分封诸侯,也是因为当初严峻的斗争形势。汉高祖、明太祖原本不属于贵族,没有自己长期打造的班底,只能安排自己子侄到关键地方镇守,这样他们才会安心。

朱元璋本身的出身

朱元璋贫苦出身,他父母死去的时候,身上的衣裳都破破烂烂,甚至连块埋葬的墓地都没有。而朱元璋为了活命,更是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其身份可以说卑微到了极点。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就是有过这样悲惨的生活,所以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对于官吏治理是十分辣手,官员贪污六十两以上的,便剥皮充草。但对于自己的后代,朱元璋却又唯恐他们生活不好,设计了各种制度保障子孙后代能有优渥的生活。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其实就像一个暴发户,骨子里的一些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他紧紧地看守住皇权,生怕被别人夺了去。对于皇帝来说,家与国历来难以分清楚,而朱元璋则是把大明看作了“一份家业”。

如果仅是保障子孙优渥生活,则只是对儿子们封王则可,但一旦朝中出现奸臣,这些亲王便往往无能为力了,而且还很容易被人一锅端。

新天子正位,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不仅对于北元势力不放心,朱元璋对大臣也不放心,生怕自己的子孙后代被奸臣擅权篡位,所以让这些亲王有清君侧的权力。这也使得后来朱棣得以举起“靖难”的大旗,为朱棣的登基提供了借口,这是朱元璋没有料到的。

朱元璋想要加强中央集权的折射

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对他性格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导致他好杀、猜忌、自大而又自卑。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宰相,使得朱元璋可以直接处理天下政务,而没有了丞相的掣肘。

在洪武十一年,秦王、晋王前去就藩。洪武十三年,燕王前去就藩。所以这个时间节点是很值得注意的,朱元璋把君主集权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他所推行的分封,不过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有力措施罢了。

朱元璋猜忌的性格,使得他连大臣都信不过,而是通过血缘上最亲的儿子,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位期间,对于中央集权自然是有利的。但随着血缘的疏远,以及藩王势力的坐大,这对于后世之君的中央集权又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即使是打着“靖难”旗号的朱棣,在登基后,也是用尽各种手段打击藩王的势力,甚至除国。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出身、性格以及明初的斗争形势,使得朱元璋内心不是十分自信,需要“封建诸王”,以维护自己皇权的稳定和传承。虽然他也做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藩王不得管理当地的行政,各地藩王互相制约,南京附近没有封建诸王等等。但总体来说,明初的分封制,是弊大于利的。


飞熊说历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后,他将分封制做为了安邦定国的一项政治制度。他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联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为确保朱家天下能够传之万世千秋,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就实行了分封藩王。

朱元璋平民出身,没有根基,为了尽快稳固政权,给诸子分封是必要的手段。朱元璋对藩王叛乱的预防也很到位:

分封而不临民,不掌握地方行政权,对军队有战时指挥权,而无平时控制权。给诸王相当的待遇,使其减少对皇位的觊觎。

但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对其弊端考虑不周,并在具体分封措施上也有失妥当,藩王虽无行政权,但封国很大,还握有军权,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北边防御蒙古的几个藩王,所统兵都远远超过万人,导致后来朱允炆不得不削藩。

历代分封,会造成皇位之争及内乱。最早的周分封,导致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汉初的分封导致七王之乱;西晋司马氏的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唐朝的分封有玄武门之变。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何况当时有人还冒死直谏。这个冒死直谏的人叫叶伯巨,叶伯巨向朱元璋上了一书,名为《奉诏陈言疏》朱元璋看到后气得马上把叶伯关在刑部监狱,活活饿死。

历史证明叶伯巨是正确的,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实行"削藩"之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夺取了皇位。

其实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也是无奈的选择:

1.外臣对皇权的威胁太大。朱元璋时期,发生两件大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1380年,明太祖以造反罪诛灭宰相胡惟庸九族,受牵连的官员非常多。1390年,朱元璋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李善长、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及其子孙们。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蓝玉是朱元璋最能打的武将之一,后来蓝玉居功自傲,渐生不轨之心。1393年, 朱元璋发现蓝玉欲图谋反,便诛杀蓝玉同党,被杀者有1.5万人之多。

朱元璋打天下之时,这些人都是开国功臣,要控制这些人,谈何容易,但朱元璋做到了。他废丞相、设内阁,设锦衣卫,显示了他高超的对朝政的把控能力。

第二、天下刚刚统一,只有借助于分封,才能稳定朱氏统治。秦始皇一统六国,没有分封,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亡于天下群起而攻之,六国旧贵族群起而攻之。所以汉高祖刘邦实行了分封制,封诸子为王。后来虽有七王之乱,但最起码保证天下还是刘氏的。这也是为什么王莽篡汉之后,刘氏还能夺回天下。直至东汉末年,刘备做为刘氏皇室,还是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建立三国之一的蜀汉,这就是分封的好处。曹魏政权短命而亡与没有分封有实权的曹氏诸王有关,司马氏吸取教训,广封诸王。后虽发生八王之乱,但司马氏逃到江南,又建立东晋。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面对庞大的版图,要巩固统治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很多地方民不聊生,这与秦朝和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是相似的。一旦有地方发生起义或是兵变,光靠中央是不行的。朱元璋要考虑他的后代有没有这个能力,而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分封制。分封诸王虽有发生内乱的可能,但起码能保证皇位还在朱氏手中。

所以,朱元璋明白分封的好处要大于分封的坏处。面对刚统一的天下,朱元璋怕子孙们驾驭不了朝中大臣和地方的悍将,所以必须这么做。这样朱氏天下就保住了。


时光隧道2019


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名以上是恢复古制、效法汉晋,但事实上确实继承了蒙元的“宗王出镇制度”,利用血缘关系来维护朱元璋心目中的“家天下”

明初内外局势的不稳定需要军事力量加以震慑,但朱元璋一向对家族之外的文臣武将缺乏信任,面对蒙元近百年的“宗王出镇制度”的成功经验,进行继承借鉴而形成明朝自己的诸王分封制度,就成为朱元璋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一】明初内外局势不稳定,需要军事力量震慑

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选择定都南京,是因为江淮一带是其长期经营、势力巩固的地区,同时兼具鱼米之乡、水运便利等经济条件。

定都南京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朝廷对边远地区的控制,恐怕鞭长莫及

比如北部边疆直接面对蒙元残余势力的虎视眈眈,元顺帝退居上都开平`“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元太尉拥众二十余万盘踞辽东,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带甲数万留驻陕甘地区。

西南边疆则是鱼龙混杂,土司势力和蒙元残余势力都在其中

如此形势,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蒙元残余势力进行威慑乃至消灭。

朱元璋面临选择,是派大将统兵驻扎,还是派血亲出镇统兵,这是一个难题。

【二】朱元璋对文臣武将的猜忌,是根深蒂固的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明朝立国之后,通过各种理由大杀功臣。你也许会说他变态、残忍、冷血,但不得不说这是朱元璋与功臣宿将之间的信任太过脆弱,猜忌之心太甚促使他采取了这些诛杀之举。

朱元璋对文臣武将的不信任,并不是开过之后才有,而是伴随他进入红巾军到建立明王朝的整个过程,几乎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朱元璋自加入红巾军,就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各个农民军建立的政权之间的相互杀伐、你死我活,同时伴随着太多属下将领的叛变、投降。对朱元璋自己来说,就是夺取了郭子兴的势力,并铲除郭子兴的余部,接着又被邵荣、谢再兴一再的叛变弄得几乎败亡。

这样的经历,加上朱元璋太过低下的出身,天生的自卑感带来极度保守的政治意识,他不会对那些出身地主官僚阶层的文臣武将有多大的信任

且不说开国之后的诸王分封出镇,就是在建国之前自己的儿子还没长大,朱元璋每得一地一城,都要用义子这种“仿血缘关系”,来出镇各地进行防范。


《国初事迹》载:太祖于国初以所克城池专用义子作心腹,与将官同守。如得镇江,用周舍;得宣州,用道舍; 得徽州,用王驸马; 得严州,用保儿; 得婺州,用马儿; 得处州,用柴舍、真童; 得衢州,用金刚奴、也先; 得广信,用周舍,即沐英也。

【三】蒙元“宗王出镇制度”的成功经验,坚定了朱元璋分封诸王的信心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古代政权属性(官僚制、家产制、封建制)的界定,蒙元在政权属性上肯定属于家产制,也就是把国家视为黄金家族的“家族财产”,国家不是由皇帝一个人为代表的来管理,而是由整个黄金家族来管理。

在管理形式上,忽必烈之前实行的是“兀鲁思”制度,也就是裂土分封

,每个家族成员分得一块土地,并享有高度的自主权。

在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大元之后,由于汉地情况与草原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也受到汉地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再裂土封疆。而是改为“宗王出镇”,派出皇帝的至亲(一般是皇子)出镇地方,给与统兵军事大权,以军事威慑震慑地方,巩固元朝的统治。但出镇的宗王一般只享有军事权,而不干涉地方的行政人事等权利,与汉晋时期的封王区别很大

蒙元的“宗王出镇制度”,前后延续百年,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在朱元璋这种亲身经历者看来,元代的“宗王出镇”无疑是有成功一面的,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

在明初内外局势不稳的情况下,需要军事力量出镇地方,而家族之外的文臣武将又得不到信任,那就只有选择靠血缘关系来维护政权了。

就连明初的那些文臣武将,似乎也认为分封诸王是理所当然,没有一点反对的声音,这不得不说是蒙元“宗王出镇制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朱元璋对分封诸王的权力是有所区别的,边地的亲王才有实际的军事指挥权

朱元璋选择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亲王出镇地方,对边疆和内地又有所区别。按照

《皇明祖训》的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

内地诸王只能调动自己的“护卫兵”,而不能调动“守镇兵”,具有象征性的镇守地方意义,有食邑但无行政权力。

边疆地区(险要之地)的亲王,则作为一地的最高军事长官,赋予他们掌有军事指挥权,“护卫兵”和“守镇兵”都可以调动,可控制的兵力在数万或十数万。

如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就是因为出镇边疆,才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可供指挥,也才有了造反的实力。

总之,朱元璋实行分封制是当时政治现实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借鉴蒙元“宗王出镇制度”的经验,加以改造的结果。


温水历史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皇子们为亲王,前往封地就藩。藩王不仅手握重兵,还可节制地方军政之权。这算是朱元章钦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就是“封藩制”。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凡是搞了类似分封制的王朝,无一不受其害。早有东周春秋战国,中有汉朝七王之乱,后有唐代藩镇节度使割据。所以朱元璋搞的这套分藩制,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倒行逆施”了。

而且从结果来看,朱棣“靖难之变”也确是分藩制的恶果。

朱元璋死后,不仅建文帝施行了削藩,就连被削藩逼得造反了的朱棣,在坐稳了龙椅之后也开始搞削藩。所以,说白了,朱元璋在明初搞的分藩制存在很大弊病,只是时人困顿于所处时代而未远知罢了。

我们了解历史,一定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中去。如果了解朱元璋其人生平以及他起义的始末,那他搞得这种“莫名其妙”的分藩制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真正意义上的草头天子,一个是刘邦,另一个就是朱元璋。

对于这类草头天子来说,荣登大宝之后最头疼的问题,应该就是如何处置那些一起打江山的老伙计们了。

面对这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并且功勋卓著的哥们儿,不能完全夺权。更何况,立国之初,天下并未安定,朝中还需要这些良将,去镇压叛乱,戍守边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美谈,却又谈何容易呢?

从历史事实来看,朱元璋后来虽然也杀功臣,但在立国之初还是很重哥们儿义气的。在开国大封功臣时,朱元璋一口气封了六公二十六侯。这些人中不乏老乡、发小儿、旧友。对于自己的乡友尚且如此大方,更何况是亲人、儿子。

另外,朱元璋发际于抗元起义。所以,元朝的失败经验对他来说印象是最为深刻的。《明实录》记载,朱元璋谈及元朝时说:“元以宽失天下,不足法也”。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的灭亡在于疏于管理,导致政权无法在基层扎根。这也是元末烽烟四起的原因。

朱元璋认为没有什么比带着血缘关系的亲族来得更牢靠。所以让自己的子孙去驻守疆土,是最稳妥的方式。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视野的局限。朱元璋的局限就在于他的出身和事业发展环境。

二、军事、政治需要

分封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中央治理的成本和负担。而且,明代虽然说是分封,但却又不同于商周和两汉的分封。

明立国之初,北方的蒙古人依然虎视眈眈,北部边镇防御形势严峻,多股起义势力的残部依然存在威胁,帝国的根基并不稳固。所以,在朱元璋的分藩制中,最强调的,是军权。

在他看来,把军权授予外人,则很有可能形成唐代藩镇割据的情况。把军权分给儿子们,再把治理权归于帝国的文官体系,藩王虽有地方节制之权,但最终还得中央说了算。在这种中央、地方官、藩王相互制衡的作用下,藩王无法掌握地方全部的军政财三种大权。

为了以防万一,朱元璋还分封了超过必要数量的藩王,以求削弱他们的实力。并且在分封地和范围上做了安排,这样一来,藩王势力不至于突然扩大,而且互相之间还会牵制彼此。不出意外的话,任何藩镇一旦作乱,中央都可以直接拿下。

三、晚年提防

“燕王不可不虑!”

朱元璋在晚年其实已经开始提防儿子们了。太子朱标早死,老人家心疼孙儿,把太子位传给了朱允文。但是皇太孙朱允炆太过文弱,曾经在朝堂上被朱棣打了都不敢直说。

将来皇孙即位,周围还有一群剽悍的叔叔们虎视眈眈。光是想到这一幕,就已令朱元璋担忧了。而且,老四朱棣曾私收了朝鲜送的一匹马,可见其野心。朱元璋还因此把朱棣一顿大骂:“朝鲜王何得私交?”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在临死前发了两道敕命,一封给武定侯郭英,让他任总兵,前往北方边镇;另一封给都督杨文,让他前往北平,给朱棣做参赞(监视)。

朱元璋还感到不保险,于是又把自己最喜爱的女婿——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叫到病榻前,嘱咐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接着他将早已准备好的遗诏交给了梅殷,说:“敢有违天者,汝其为朕伐之!”当时在场的还有很多建文朝顾命大臣。在老朱的遗诏里,已经确定了“约束藩王”的基本原则。

不知朱元璋在弥留之际,有没有对自己搞得这套分藩制感到后悔。

【小结】

朱元璋制定分藩制,是受出身和经验局限的影响,也是受立国之初的形势所迫。在当时的朱元璋看来,或许没有比分藩制更好的安排了。

到了晚年,他想要有所调整,却已经来不及了。文官群体延续了朱元璋的遗志,也纷纷意识到了分藩制的可怕,所以朱允文一上台,就君臣一心,使足力气削藩。结果用力过猛,逼得燕王造反。

朱元璋种下的恶果,最终还是得老朱家自己收拾了。






无敌宣宝


分封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血缘宗亲关系来分配政治、经济、土地等权益,维护贵族特权统治的一种制度。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就大肆地分封他的儿子们为藩王,分别在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和洪武二十四年,这期间一共分封了25位藩王,这里面其中有24位是他的儿子,只有在洪武三年时候分封的靖江王朱守谦为他的侄孙子。(虽然为侄孙子,但是同样也是朱家后裔)

关于“分封制”的优劣在不同时期对于拱卫皇室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当然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在明朝之前的历代封建王朝,均有因“分封制”而受到伤害的例子。

我们熟知的有以下王朝均尝到了“分封制”所带来的“恶果”:

西汉景帝时期,爆发过“七国之乱”;

西晋惠帝时期,爆发过“八王之乱”;

而这两个王朝因叛乱而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尤其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更是导致了后来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华夏大地而后分裂几百年的始作俑者。

可是既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朱元璋为什么还是要实行分封制呢?咱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下。

一、明初“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先简单阐述一下“西汉”和“西晋”在诸王动乱之前诸侯王都有哪些权力:

“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在最初时候权力很大,每一个封国几乎都是独立的王国,王国内军事、政治、经济都自成体系,西汉初期的诸侯王可以说是在我国整个封建王朝史上权力最大的。

“西晋”时期的诸侯王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权力,只有尊贵的称号,军事实力最强的诸侯国顶多也就大几千人的兵马,但是这是表面现象,西晋的诸侯王在其封国有自行任命属官的权力,这就说明,长时间之后可以轻易形成私党,并且西晋皇室为了使诸侯王拱卫皇权,大多在中央授予其高官,或者在其封国任命其为该地的军队统帅,诸侯王虽然没有私人武装,可是他们大多在国家的部队中担任将领,这权力更大了,人家也是拥有起兵叛乱的基本条件的。

而在明初的“分封制”下的藩王们也可以说是在我国封建历史中属于权力极大的了:

  • 1、各藩王都拥有直辖于自己的三支护卫军,这些护卫军以“卫”为单位,都是精锐的军士,根据藩王势力大小人数并不确定,最多的可达两万多人,少的也有数千人。

  • 2、虽然明朝的军事力量以卫所基本单位,而且这些卫所都是由武将来管理并且直接权限在于中央,可是一旦有军事行动的时候,这些卫所都要受到该地区藩王的节制和管理,当然平时藩王们没有对属地卫所的直接管理权,只有临时节制权。


  • 3、在特殊时期,藩王可以直接统辖该地所有部队,并且在战时充当该地军事领袖,当然,这需要授权,必须有皇帝的诏令才行。

  • 4、在经济上,藩王们都享有丰厚的待遇,亲王的俸禄大概是每年一万石,(一石相当于120斤),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良田,最少单位都是以百顷起步,再加上平时朝廷的赏赐,亲王的日子过的简直不能再好了。

  • 5、明朝的藩王是可以世袭的,全部都是“铁帽子王”(这是清朝出现的),并且藩王可以干预所在地的政治行为,但是实际权力还是在地方官和中央手中,即便这样,藩王也是非常有权势的。

所以说,明朝的藩王尽管较西汉、西晋两朝诸侯王权力稍弱,但是也绝对是实力派了。

二、明立国之初对于北元的战略布防

明朝灭亡了元朝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大漠,国号仍叫“大元”,朱元璋政府虽然承认其独立性质,但是并不认同其于“元朝”的继承性,所以称其为“北元”。

虽然中原故土已经收复,但是退居大漠的“北元”仍然是大明王朝边疆最大的威胁,而且即便从明初徐达北伐开始,到后来的蓝玉“捕鱼儿海战役”(捕鱼儿海是今天的贝加尔湖),虽然有力的打击了“北元”,但是并没有将其消灭,每次战斗都是以明军胜利而告终,可是即便胜利了,这辽阔的大草原也不适合农耕,而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肥沃的农田才是最急切需要得到的土地。

这些“北元”的残余势力被明军打败了便继续北退,等明军走了还会席卷而来,这跟民族特性有很大关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可以说明朝并没有完全占据主动权。

所以,基于对“北元”的防范,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儿子们安置在明王朝的北疆,“朱家天下朱家防”就是这个道理。

三、借鉴“元朝”宗王出镇

和大明王朝相距最近的朝代就是元朝了,朱元璋也是自幼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当其推翻元朝之后,也沿袭了元朝的一些制度。

在民族感情上可能朱元璋和不同民族出身的元朝统治者们是分歧的,但是这个明初的“分封制”的确应该和元朝的“宗王出镇”有渊源。

因为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后实行的分封制和明初的分封制没啥太大的区别,为了加强皇权,忽必烈分封子孙为藩王,领兵出镇各地,担任该地区的军事长官,威慑四方,基本权力除了军事之外,司法、行政、经济等仍然是归地方所有,除了极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藩王有过总揽大权的情况外,基本上都是以军事震慑为主。

所以说,明初的“分封”应该也算是对元朝“宗王出镇”的一种继承。

四、朱元璋个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明初的“分封制”局面

在明朝人眼中他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是在延续宋朝的江山,是属于重新构建华夏新秩序,但是宋朝屈辱的历史使得朱元璋又不愿意效仿宋制,众所周知,朱元璋非常崇拜汉高祖刘邦,这可能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同为社会底层,其实这也是朱元璋往上硬靠的,汉高祖刘邦属于官吏,是秦王朝最下层的基层公务员,可朱元璋呢,真真正正的是出身底层,这种封建时期的“小农意识”决定了朱元璋的眼界。

而且汉高祖刘邦的家乡距离朱元璋家距离并不远,这种文化的传习是很深的,所以朱元璋出处效仿刘邦,包括分封制等等。

朱元璋谈古代帝王,最多提起的就是刘邦,所以可以认为朱元璋深受其影响,更是在朱元璋身居高位后也在不断学习文化知识,自然而言就愿意往刘邦身上靠,同为帝王,得找共同点,这是作为一个人很正常的思维了。

总结:

明初的“分封制”是基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帝王的内心需求以及国家的硬性需要,但是“分封制”带来的弊端确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分封制的本意就是为了将强皇权,以王权来拱卫皇室,可是在随着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并没有朱元璋的实力去控制这些藩王们,最终他鲁莽的决定“削藩”,而引发了“靖难之役”,最终这场分封终酿大祸。


如果您喜欢本人的文字和内容请多多关注或者点一下赞,您的义举将成为本人源源不断的动力,谢谢了!!


鸿涵先生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朱元璋实行的并不算分封制。分封制在秦朝开始就已经被郡县制取缔了。即使是在汉朝也是郡县与分封并存。并且分封也很快就被削弱了。

朱元璋他他只是给朱家子孙进行了封王。其原因主要是一下几点。

1,强化皇权。

朱元璋虽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其出身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农思想严重。认为这天下是朱家人的天下。所以其登基以后一直在担心皇位被外人夺走,其大杀开国功臣也是这个目的。朱元璋深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为了稳固朱家江山,决定让朱家子孙守朱家天下。

所以,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封王,并且掌控军权震慑四方。

2,安抚子孙

自古以来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但朱元璋儿子众多,为了给其他儿子一个好的去处,将其封王,也算是一种补偿。

3,对外人的不信任。

朱元璋生性多疑,对外人根本不信任。认为将大明的兵权交给几个儿子让他们去守边疆远比交给其他武将更安全。

4,总结

朱元璋这么做始终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不乱。但他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们会乱起来。





登哥读历史


朱元璋为啥实行分封制度?因为老朱明白啊。他比唐宗宋祖都明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三百年大明朝的开拓者,也是少有的出身最低的皇帝。当然小编指的是子啊大一统王朝开国之君中朱元璋出身最低,不过一乞丐,如果有人说南北朝时期的石勒还是奴隶出身,这小编可解释不了。

言归正传,虽然朱元璋没有钱,但是这不代表他没有读过书,实际上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就请来了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给自己讲课充电,所以分封制的缺点他是知道的,只不过朱元璋太自负了以为自己能够驾驭诸侯王罢了

朱元璋实行分封制也有现实的必要

朱元璋的分封是充分考虑了西汉分封藩王和唐代藩镇割据的利害而采取的办法。朱元璋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北部边镇的防护。元人虽然被赶出中原地区,但依旧有着十分强壮的军事实力。这就意味着朱元璋需要在北方安置十分强壮的军力。

假设将军权授予外人,那儿就有或许构成唐代藩镇割据的状况,假设将兵权分配给自己的儿子们,就有或许构成西汉分封诸王的状况。面对两种困境,朱元璋选择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分军权不分治权。简单的来说诸侯王虽然有军队,但是不能干涉政事,因此没有根据地,造反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朱元璋登基后,仔细研究了历史,而且李善长和刘伯温也跟其分析了分封制度在古代的弊端。但是,朱元璋登基后,还是坚持要分封诸侯王,而且一口气将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侄子封为王,而且各有领地,还有军队。为此当时朝中很多大臣反对,朱元璋不惜杀了一批反对者,也要坚持实行分封。

最后封了秦王、燕王、晋王等20多个王,基本上都掌控当时全天下主要的大城市和核心区域。而朱棣也是这个时候被分封的,这也是为何后来发生靖难之役,大明差点倾覆的原因。那么明明知道分封有危险,朱元璋为何要分封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三点。

第一,拱卫老朱家。

朱元璋出身实在是太卑微,以至于自己老朱家没有任何的背景,而自己当皇帝后,反倒是跟随自己的老家人,部下成了新贵,十分的骄横。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也是这个考虑,而分封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要提升老朱家的威望。因为与外人相比,朱元璋还是更加信任自己的儿子,让他们在全国各地坐镇,这样能够稳固江山,还可以随时监视各地的不轨和异动,朱元璋认为这是稳固天下的最重要手段。

第二,掌握军队。

朱元璋分封20多个儿子侄子为藩王,都有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可都是精锐之师,加在一起有近20万。而且朱元璋还规定了藩王战时有地方军队的指挥权,这主要是朱元璋为了防范臣子造反。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古代几千年历史,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权臣,而古代没有更好的手段对付他们。而朱元璋分封儿子,规定当朝中有奸臣时,儿子恩可以靖难,诛杀奸臣。朱元璋想的虽然很是齐全,也很美,但是,最后他的儿子朱棣也是凭借这一条造反夺天下啊。

第三,自认为安排妥当。

朱元璋虽然分封藩王,但是也为了防止藩王造反,做了很多规定。比如说藩王虽然可以建立藩国,但是没有民政,军政的治理权,治理权还是本地的布政使,这样就可以避免诸侯国做大。

而且对于军队管理也很严格,在平时,藩王没有军队的控制权,只有到了战时才有军队的指挥权,可谓是两权分离,这样诸侯王不太可能和平时期造反。朱元璋做的这些安排,其自认为可以有效的防范诸侯王造反,又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政权的作用,因此,不遗余力的坚持分封。





渔夫侃历史


个人以为如果把朱元璋看成自私的人那么就是保护巩固朱家王朝,如果把朱元璋当成天下君主来看,首先,朱元璋以为地主官僚是和百姓国家利益做对的,但是国家仍然要靠地主官僚来管理,那么由谁来约束他们呢?一是平民二就是藩王。分封藩王为何一定得皇族血脉?想想当年乱天下的都是异姓诸侯王都是门阀大将军都是藩镇大王,册封手足为王可以更为保障皇权国家的稳定,但是削藩是永远避不开的话题,即使分封藩王是太祖的制度。第二,封王固然分散了皇帝的势力,但是他可以有效的保障国家的战斗力,汉末晋末唐末虽然中原式微,却正是因为有皇帝外的军事势力,外族才无法消灭中原王朝,两宋为何在面对外族时常常处于被动?因为国家军队完全由皇权统治皇权由地主拱卫,辽金元三朝宋都不能收复燕云。私以为,朱元璋设立藩王是保卫中原的最有力的手段,因为建立在地主官僚上的皇权腐败是必然的,腐败政府拿什么抵抗强大的敌人?设立藩王可以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可以打压地主官僚势力,还是镇压农民军反抗外族侵略的绝对主力。明朝灭亡便是地主官僚腐化,明朝中央政府因为放财权于民间因为官僚机构的腐败既无力镇压暴民又无力抵抗外族侵略更无法阻止地主官僚阶级的集体投敌。不管藩王设立的私心有多大,至少有一点藩王可以作为民族独立的保障。人世,本就是私心的博弈,如果国家完全由腐败政府掌握,一旦碰到强大的外敌,军队花费之大,必然触动整个官僚体系的利益,也必然会出现扯后腿的利益集团。






太乙伏魔录


引文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总结起来有三段时期:西周分封制;西汉分封制;大明“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是以往部落联盟下的产物,因为是“诸侯联盟”而周天子立,故而进一步分封诸侯,这是奴隶制社会健全的标杆,随后因为分封制,导致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

西汉分封制是在原有的郡县制基础之上进行的分封,史称为“郡国并行制”。这是刘邦推行的一套安定汉室天下的策略,目的在于让宗室镇守历经战乱的各地,稳定各地方,其次是预防吕氏,刘邦对于吕后了解至深。结果又导致七国之乱,搅动天下。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推行“分封制”呢?在翻阅史料的基础之上,不难发现朱元璋再次推行“分封制”是一盘好棋,即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势在必行

天下初定,大势所趋

历经宋、辽、夏、金、元的动乱,直至大明一统,已历经数百年,百年动乱造成的局面是地方为求自保的势力不断崛起,即地方武装。无论是北宋的宋江、方腊(请摒弃小说形象)等一批反者,还是南宋的以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为代表的一批为官者,身后都会出现相对于朝廷的武装力量。

这种形态具有持续性,而元末四方诸侯崛起就是典例,朱元璋从底层一步步崛起,这些都和刘邦的经历何其相似。朱元璋很清楚底层形成一股武装力量需要什么,害怕什么。而天下初定,镇守地方只能考武将和宗室,他会作何选择?

局势不稳,内忧外患不绝。内部不确定因素很多,但外部也有不少的隐患。自从驱逐元庭后,北方各部族虎视眈眈,朱元璋虽然数次派徐达等名将北伐,但未能根治。所以,边关需要有重兵镇守,那么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派大将统兵还是派宗室统兵?

诸王就藩,势在必行

朱元璋不是一意孤行的皇帝,如果只是因为需要镇守边关,他不会果断实行“分封制”。但如果加上朝居问题,他便不会迟疑。

洪武建朝以来,朱元璋最看重对太子朱标的培养,他需要的是朱标的仁慈,他清楚只有朱标“于民休息”,大明天下才能真正安定。而在他眼里,太子朱标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仁慈太子爷,相比之下朱棣为首的这些个儿子们,则是征战沙场的虎将,不得不妨。

就以朱棣为例,一方面是皇帝的儿子,一方面的第一大将徐达的女婿,这是两重身份,而这两重身份给予他的是什么呢?一是军中地位和军事能力,二是朝中地位。相比之下,在朱元璋看来,太子就很弱了。诸王年长,资历深厚,留在朝中,那是巨大的隐患!所以,让太子留京,诸王就藩,势在必行。

一来可以解决镇守问题,二来可以缓解朝局,这样的分封,是朱元璋想要的。

分而制之,一劳永逸

前面说过,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标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推行就证明了分封制的不合时宜,故而一道“推恩令”昭告天下。


而仔细看来,朱元璋推行的诸王就藩,压根基本上所谓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特点在于分封地权、财权、治权以及军权。而“郡国并行制”有所变动,但终归有地权和财权等的分封。

而到了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压根就不存在地权、治权的分封,藩王就藩摆明了只有一定的军权,至于地权和治权等等,仍然是朝廷的权力,是巡抚、知府的职责。例如燕王朱棣,靖难前,因为朝廷官员的缘故,不得不忍辱负重。这些都是朱元璋分运筹,他清楚一旦真的分封诸侯王,后果是什么。

随着仁宣之治的登场,其后大明诸王的势力是一消再消。总的来说,大明封诸王,并没有分封制的特征,故而,大明王朝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分封制”,有的只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