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北大教授:老子與孔子,誰才是中國哲學的鼻祖?


北大教授:老子與孔子,誰才是中國哲學的鼻祖?

老子姓李,後來唐朝的皇帝也姓李,所以唐朝的時候特別推崇道教,道教也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老子的思想和道教的思想其實是兩種內容。

我們知道,胡適認為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而馮友蘭則認為孔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鼻祖。

如果從孔子問禮於老子這樣一個故事來看,他們誰是鼻祖,還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胡適眼裡,如果把孔子視為中國哲學的鼻祖,那就是儒家的道統觀念在作怪;在馮友蘭先生看來,我們現在所讀到的《道德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孔子或儒家思想的一種負面回應。

在禮崩樂壞的環境裡,老子和孔子對現狀的不滿是共同的,他們其實都不太喜歡他們所處的時代,但他們對原因的分析是不一樣的。

在老子看來,儒家所要維護的那個禮樂秩序,其實就是造成人性墮落、人虛假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在他看來,儒家對仁義的強調,就是對人的自然狀態的一種背離。所以在他的書裡,他說只有大道廢的時期,仁義才會被強調;如果一個人有智慧,這個人就可能會變虛偽;只有在道德淪喪的時候,才會強調孝慈。這都是對儒家觀點的質疑。

在老子看來,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恢復自然的狀態,這個自然的含義跟我們現在所講的熱愛大自然的自然不太一樣。

北大教授:老子與孔子,誰才是中國哲學的鼻祖?

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按照人本來所具有的樣子生活。當然問題也就在這裡,什麼是人本來應該具有的樣子呢?

在老子看來,這種自然的狀態就是小國寡民的狀態。他說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會里,你當然會背離自己的自然狀態。因為你必須去遵循某些規則,你要遵循某些規則,就會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要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約束、制約裡。

要實現自由的生活,就要“絕聖棄智”,把那些聖人都拋棄;“絕仁棄義”,不要再提倡仁義;“絕巧棄利”,不要去設計各種各樣巧詐的事情。這種自然化的狀態才是老子特別嚮往的。

在老子看來,恢復自然的狀態叫作“為道”,而儒家的觀念被他描述成“為學”。

如果“為學”,那麼你雖然知識越來越多,但是離自然越來越遠;如果“為道”,你知識越來越少,那麼你就會迴歸嬰兒的狀態。所以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才是人類應該向往的生活。

在這樣的生活裡,生命就會變得特別重要,因為在那種自然的狀態下,人們就會考慮自己的自然生命的延續。

我們前面講到了俠客,俠客是輕生死的,一個人如果過於注重自己的自然生命,就不可能當俠客。所以,老子的書裡有很多養生知識,這些養生知識後來都被視為氣功的源頭,比如“專氣致柔”“不自生,故能長生”。

北大教授:老子與孔子,誰才是中國哲學的鼻祖?

老子特別強調水德,就是人應該像水一樣。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水正是因為不跟人爭,所以能成其大。

但是,老子的想法聽上去又不像完全要回歸自然的樣子,因為他總是在告訴人們柔弱勝剛強,背後還有一個“勝”字,所以很多人說老子其實是一個陰謀家。他總是裝作很柔的樣子,其實是為了戰勝別人。

如果儒家是從剛健的角度來講,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所以,他會強調無為而無不為,人要韜光養晦,要以退為進。這都像是策略家的作為。

司馬遷的眼睛很亮,他老早就覺得老子有成為陰謀家的潛力,所以他在寫傳的時候,就把老子和韓非子放在一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