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自成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生活360x


歷史曾經給予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統一全國的機會。1644年春天,大順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接管了包括山海關在內的黃河流域全部疆土,推翻了以朱由檢為代表的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統治。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務是怎樣才能站穩腳根,實現一匡天下的目的。這一任務實際上取決於兩點:一是他應當認識到遼東興起的滿洲貴族建立的清政權是同大順政權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加強針對遼東的防務是新生的大順政權存亡的關鍵。二是在漢族文官武將大批倒向自己的情況下,大順政權必須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調整,儘量縮小打擊面,由打擊官紳地主改為保護他們的利益。

而李自成的失敗也是源於這兩點沒有做好,我們可以總結為政治和軍事上兩個方面。政治方面:李自成1643年以前,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軍領袖,為維護貧苦農民利益實行三年免賦,以沒收明朝藩王家產和對官紳追贓助餉來解決數量日增的軍隊和政權經費的需要,有其歷史的必要性。但在1644年佔領北京以後,李自成勢力已經不是流寇了,此時已經成為和大明王朝爭奪天下的政權。然而,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人並沒有依據形勢的變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調整。他們仍然以農民利益的維護者自居,在管轄區內繼續實行打擊官紳地主的追贓助餉政策。所以李自成的追贓助餉政策政策使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站到了漢族官紳地主的對立面。自古以來,想取得天下這,不但要獲得百姓的支持,也要獲得士紳勢力的支持。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一直都是皇族為代表的貴族和士紳相互結合的統治,上層統治者一旦失去了士紳的支持,就很難獲得長久的統治。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未能依據客觀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在接管區內大搞追贓助餉,把業已倒向自己的官紳地主推回到敵對地位,才被漢族官紳勾結滿洲貴族所扼殺。

軍事方面:從萬曆末年起遼東的滿洲貴族軍事力量日益崛起,成為明朝廷棘手的課題,而明末農民戰爭的全過程又是同明清之戰交織進行的。為了抵禦滿洲貴族的進犯,明朝廷多次從陝西三邊抽調兵將。按情理說,李自成在西安決策大舉東征,以推翻明王朝為目標時,就應當對下一步迎戰清軍做到胸有成竹。事實卻完全相反,他幾乎沒有意識到清軍將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這首先表現在他在北京地區集結的軍隊不足以抵禦清軍大規模的進犯。大批主力部隊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等四府、河南等地。1644年3月佔領北京後,為自己阻擋滿清鐵騎的大明王朝不存在了,那麼李自成就應該及時考慮到遼東地區的滿清勢力對自己的威脅。但是,以現在的史料來看,李自成在佔領北京後,並未對遼東地區的滿清勢力做任何防範措施,彷彿抗擊遼東地區的滿清政權只是明朝的事,和自己無關一樣。其結果就是山海關一敗,大順軍迅速撤回北京,毫無還手之力。接下來後,面對滿清和遼東降將的追擊,李自成在京畿地區和山西地區也是毫無反擊之力,迅速退回西安。

所以李自成的失敗,是由於它尚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流寇政策,引起縉紳們的強烈不滿,因而不可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區,把漢族各階層人士結成抗清的一致勢力。軍事上部署的失誤又導致滿洲貴族得以勾結漢族官紳,構成對大順軍壓倒的優勢。李自成是失敗的因素很多,但這兩個因素無意是其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史海沉沉


用人之失:

李自成起用的知識分子,大都是些下層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啟七年舉人,“通天官風角諸書,亦頗講孫吳兵法”,曾做過塾師。因兒媳之死,與姻翁王士俊反目興訟,被官紳合謀誣陷,逮進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獻策,連個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崇禎十四年,經牛金星引薦加入起義隊伍後,向李自成獻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語。

還有一位流傳很廣的所謂李自成的“謀主”——河南杞縣的李巖,自清代以來就有不少人考證其為“烏有先生”,就算實有其人,也不過是個舉人。後來,隨著起義勢力的不斷壯大,李自成還任用了其他謀士,但層次都不高。這些下層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不僅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他們的出謀劃策,也就不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與失誤,從而埋下日後敗亡的禍根。

另外,鼠疫也是造成滅亡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軍於農歷三月進抵北京,有關文獻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鼠疫已出現在北京一帶,只因冬天氣溫低,鼠疫傳播變緩,三月春暖花開,桃紅杏白,跳蚤、老鼠開始趨向活躍,大規模的鼠疫暴發。李自成大軍進京後感染了鼠疫,自然戰鬥力也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儘管其數量遠低於自己。並且敗兵因此成了鼠疫傳染源——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因此李自成雖然此時財雄天下,可以大規模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沒用,始終無法抵擋清朝的虎狼之師。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脫,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那麼,為什麼清兵就沒患鼠疫呢?歐洲人在研究十四世紀歐洲鼠疫時從留下的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鼠疫。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味,所以騎兵不易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八旗鐵騎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所以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儘管只有十幾萬軍隊,但未患鼠疫的清軍戰鬥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擾的李自成大軍之上。鼠疫是當時中國人不瞭解的新型烈性傳染病,無人瞭解、無法救治,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李自成的失敗不可避免。


柳育龍


國人經常講的一句話,“此人有才,就是有點心高氣傲”。我經常想,一個心高氣傲的人是很難有真才實學的。曾國藩曾經說:“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傲有很多種,但不管哪一種,最終都是表現在對他人的不尊重。

傅宗龍,雲南昆明官渡區人。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19歲中進士,仕途一路走來,名聲才能都不錯。崇禎十二年,為兵部尚書,以不能從諛承意,忤旨下獄。崇禎十四年,農民軍革命高潮之際,兵部尚書陳新甲向崇禎帝推薦傅宗龍,崇禎帝起用為他陝西三邊軍務總督。

楊文嶽是四川南充人。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擢兵部右侍郎,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專幹剿滅農民軍的活,在與農民軍的作戰中,也算立下汗馬功勞。

崇禎十四年,傅宗龍奉命率軍由陝西進入河南,與保定總督楊文嶽合圍李自成、羅汝才聯軍。

結果大家應該都知道,傅宗龍、楊文嶽的手下賀人龍、虎大威帶人逃跑,傅、楊陷入李、羅聯軍包圍圈,最終傅宗龍被李自成擒獲,楊文嶽逃出。一年後,楊文嶽還是被李自成活捉。

抓獲這兩個科班出身的朝廷大員,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處理?看看李自成怎麼處理。

先看傅宗龍的命運:起義軍帶領傅宗龍到項城(河南項城)城門前向守城官軍喊道:“我們是陝西總督的護衛官兵,請打開城門讓總督進去!”傅宗龍大聲喊道:“我是陝西總督,不幸落在賊兵手裡,左右都是賊呀。”李自成很生氣,把傅宗龍的頭砍了,割下了他的耳朵、鼻子。再看看楊文嶽的命運:起義軍帶楊文嶽見李自成,楊文嶽大罵李自成,李自成讓人將楊文嶽以大炮轟死。如此殘暴。

這是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間的事情。這個時候,李自成剛剛從陝西山裡復出不久,逢河南天災,李自成又擁兵數十萬,李自成得意洋洋。但是,這個時候,李自成最需要的是人才,是傅宗龍、楊文嶽這樣的朝廷大員,是傅宗龍、楊文嶽這樣威望高、學識淵博、實戰經驗豐富的人。有人說,傅宗龍、楊文嶽這樣的氣節人士不可能投降農民軍。可不可能?



洪承疇(1593年—1665年),福建泉州南安人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皇太極的近6萬人馬圍困錦州,勢在必克。為挽救遼東危局,崇禎皇帝命洪承疇率寧遠總兵吳三桂等8位總兵,集結13萬軍隊於寧遠,打算解錦州之圍。結果大家都知道,洪承疇最終兵敗被清軍俘虜。

皇太極獲悉洪承疇被俘,如獲至寶。一開始,洪承疇當然不肯投降,怎能向建奴投降?皇太極派出范文程在內的許多人出面勸降,均被洪承疇大罵,甚至至今還有皇太極的小老婆莊妃(順治帝生母)出面勸降的傳說。後來,皇太極親自出馬,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這次見面,他們談了什麼,史書沒說,只是說,洪承疇“視太宗(皇太極)良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於是,洪承疇向清朝投降。


洪承疇的威望和才能、戰功都在傅宗龍、楊文嶽之上,當時明朝沒有人會想到洪承疇會投降滿清。洪承疇為什麼投降?洪承疇認為禮賢下士的皇太極是真命天子,值得效勞。

李自成起義十多年,身邊始終沒有有效吸收明朝方面的優秀才俊。圍在李自成身邊的幾乎都是牛金星、宋獻策這樣的失意文人,水平在三腳貓這檔。此外,禮遇明朝被俘虜將領,也有利於起義軍建立強大氣場,有利於正規化建設,增強合法性。

傅宗龍、楊文嶽為什麼不投降?因為傅宗龍、楊文嶽看到的李自成和農民起義軍還是賊性滿滿,沒有看到人性。死了更好。


坐看東南了


吳三桂從寧遠城撤走後,等於是把關外防線拱手讓給清軍。當然,這時候已經無所謂讓不讓了,明帝國的大廈已經崩塌,天下是誰的都還說不清楚。

多爾袞是一個對利益特別敏感的“商人”,李自成一攻破北京,他就知道有利可圖,而且是大利。

中原現在是一個大蛋糕了,如何宰割這個大蛋糕,收穫最大的利益是當前多爾袞考慮的問題。清朝以前是一支強盜軍隊,每次都實行定點搶劫,搶完之後就打包走人。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是該好好冷靜下來,琢磨琢磨新的戰略了。形勢變了,政策也得跟著變。

面對這種新的局面,多爾袞覺得有必要諮詢一下資深戰略家范文程。這時,范文程正在泡溫泉療養,聽到多爾袞召見自己,馬上從溫泉裡爬起來,星夜趕往盛京。

范文程不愧是老江湖,一眼就看出現在跟秦末時的亂世差不多,老百姓最期盼的是出現真龍天子。范文程明確地指出,現在必須要爭奪天下,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李自成。為了和李自成爭奪天下,我們必須改變策略,不要再像以前一樣打砸搶燒,要安撫天下百姓。

在得到范文程的首肯後,多爾袞傾巢而出。也是多爾袞運氣好,大軍還沒出動,吳三桂就投懷送抱。范文程當即建議,吳三桂這個人先拉攏,等大局定了以後,說話就由不得他了。

農民軍在京城燒殺搶掠的時候,聽說吳三桂“背叛”,李自成御駕親征,雙方在“一片石”一帶展開了激戰。戰況非常慘烈,死傷甚眾。清軍突然出現讓李自成猝不及防,李自成眼看形勢不對,立即逃跑。

李自成逃到北京後,匆匆忙忙地舉行了登基大典,算是百忙中圓了皇帝夢。雖然明知這個夢不會長久,很快就會破碎,但李自成顧不上那麼多了。好不容易爬到這個位置,至少得過一把皇帝癮。

多爾袞和吳三桂的大軍跟在後面窮追勐打,李自成知道北京是待不下去了,決定回到老家西安。從北京到西安有兩千多里的路程,李自成逃跑的過程中帶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還沒有出河北,就被清軍狠狠地打了一頓。

這一仗發生在河北正定,李自成依山佈陣,準備利用地形的優勢,跟清軍大幹一場。沒想到人一走下坡路,連老天都欺負,仗打到一半,突然間東風大作,黃沙漫天,而且風還是往李自成部隊的方向吹。再加上李自成中了箭,軍隊士氣大減。

這一戰李自成輸得又很慘。

李自成失敗後,許多原先投靠大順軍的明朝遺老們紛紛舉起反對李自成的大旗。失敗加上叛變,讓李自成變得多疑,原本挺不錯的一個大哥忽然之間變得脾氣乖戾,居然聽信狗頭軍師牛金星的讒言,殺害了忠心耿耿又有貴族器量的軍師李巖。

李自成殺李巖一方面是聽信了牛金星的讒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後期老是犯錯,沒聽李巖勸告,心裡早已對李巖不滿。這個時候,大順軍應該何去何從,在高層發生了分歧。一派主張往山西撤退,進軍河南;一派主張是進軍河南,最後退往陝西。

這兩種方案雖然殊途同歸,但裡面卻大有學問。李巖就是因為主張進軍河南,受到李自成的猜忌,最後被殺掉的。李巖為什麼要主張進軍河南呢?因為現在農民軍正處於低谷,河南的許多官員要麼投降清朝,要麼投降南明,人心不穩。李自成之前在河南累積了一定的聲望,收復河南,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困難。目前,河南由南明控制,清軍不敢輕舉妄動,南明軍隊的作戰能力就不說了,所以收復河南、東山再起是很有希望的。

李巖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大軍在河南一旦崛起,可以趁機搗平江南,大順軍就有可能起死回生。根據李巖的判斷,南明政權不得人心,只要大順軍南下,一路上絕對是望風而降。李巖確實有大局觀,但是李自成卻疑神疑鬼,擔心萬一失敗,會出現什麼後果。李自成的遲疑給牛金星鑽了空子。

牛金星私下裡也認為李巖的戰略有很大的可行性,在當時流年不利的情況下,應該說李巖指出的道路是一條光明的道路,考慮到李巖深謀遠慮,這事八成可以辦成。但是,成功之後,李巖必定是第一功臣,是丞相,到時候我老牛的地位往哪擺呢?為了保住自己丞相的地位,牛金星決定背後給李巖一刀。

牛金星秘密找到李自成,對他說,李巖這個人非同一般啊!李自成說,沒錯啊,如果他很一般的話,我為什麼要用他。牛金星說,老大我不是這個意思,李巖這個人能力特別強,他現在忠於老大是因為翅膀還沒有長硬,一旦他重兵在手,是不會甘居人下的。

李自成一聽,眉頭打結。牛金星趁機又說,老大啊,這河南是什麼地方啊!李巖的老家啊,到了那裡,李巖一呼百應,到時你怎麼辦呢?十八子主神器,別到時候主神器的是李巖。

人的話語有時候就像刀劍一樣鋒利,牛金星的話句句插進李自成的心裡。

李自成就問老牛,怎麼“辦”李巖?牛金星史學功底是相當厲害,想也沒想就說鴻門宴。李自成不是項羽,李巖也不是劉邦。李巖最終被殺,李自成也沒有奪得江山。此時,李自成的敗亡已經成為定局。

一個月後,李自成從山西撤退到陝西。又過了八個月,多鐸帶領清軍攻入西安,李自成又退回到以前打游擊的商洛一帶。

到了順治二年的時候,李自成向湖廣一帶撤退。牛金星眼看李自成氣數已盡,帶著一幫人開熘了。1645年3月下旬,李自成撤離武昌,順著長江東下,清軍緊追不捨。在江西九江一帶,李自成被清軍偷襲,損失慘重。這一戰,大將劉宗敏和軍師宋獻策被俘虜,清軍直接處死劉宗敏,接受宋獻策的投降。

最後,李自成逃到湖北的九宮山,一般的說法是他戰死了。

正所謂天道有時,李自成把握住了打江山的機會,卻沒有把握住守江山的機會。歷史曾經選擇了李自成,但李自成的表現太讓歷史失望,所以歷史最終又拋棄了李自成。

李自成的一生,尤其是他最後的歲月,如謎一樣籠罩在世人心中。我們來說說這個讓後人困惑迷惑又愛又恨的闖王大哥吧!

第一,李自成的民族是個謎,一般人都以為李自成是漢族的,陝西米脂人!陝西米脂人沒錯,是不是漢族就得打一個問號了。《明史·李自成傳》記載:“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李繼遷是誰呢?李繼遷是宋朝時党項族首領,老是跟宋太宗搗蛋的一個人。明史還記載李自成高顴骨、深眼睛、鷹鉤鼻,典型的鮮卑人長相。李自成自己也認為是李繼遷的後代。

李自成的第十五代孫、中國明史研究會會員李志強說:“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後,是党項民族拓跋氏,至今,闖王后裔仍保留著原有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習俗。”

西夏專家唐榮堯曾經跑遍大西北,經過考證後也認為李自成是党項人的後裔。《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經過實地考察後也認為李自成是西夏人的後代。

李自成是党項人的後代在學術界基本上是公認的,但是考慮到歷史過程中的民族大融合,說李自成是漢族也沒錯。

關於李自成的第二大謎是為啥進京的時候百萬大軍,到征討吳三桂時為何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馬。有人說是瘟疫,但這個說法畢竟證據不足,只是猜測。這是一個謎,可能很吐司兵搶了銀子逃走了,也有可能軍隊內部發生分裂。然而,事實無法改變,李自成進京後,不僅軍隊的戰鬥力大減,而且軍隊的數量也大減。

李自成第三大謎是跟劉宗敏的關係,在人們的印象裡,李自成和劉宗敏是鐵哥們,兩人很早就開始起義,劉宗敏一直對李自成忠心耿耿。進京後,據說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跟李自成鬧出了不少的矛盾。男人為女-人爭風吃醋是正常的,但應當不至於因為這個原因影響大局。所以我們還得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劉宗敏跟李自成的關係,劉宗敏戰功赫赫,在軍隊中有很高的威望。

劉宗敏在李自成集團中一直是第二號人物,之前可能還比較聽李自成這個大哥的話。到了北京之後,曾經驍勇善戰的劉宗敏好像變了一個人,沉浸在金銀山和溫柔鄉中,整日跟陳圓圓纏在一起。除了腐化墮落之外,劉宗敏最大的樂趣是殘暴,折磨明朝官員,--奸-汙他們的妻女,可以說壞事都被他做絕了。但李自成卻沒有懲治他,可能是出於兄弟情義,也可能是顧全大局,總之非常為難。劉宗敏經常不把李自成的話當回事,李自成要當皇帝,劉宗敏第一個不滿意。所以說,兩人的關係是既有兄弟情義,又有很深的矛盾。後來,征討吳三桂的時候,劉宗敏就公然不甩李自成,態度極其無禮。

李自成最大的一個謎還是生死之謎。七月份,李自成敗走西安,後來又被清軍趕出西安,全國各地流竄,最後逃到湖北通山縣的九宮山,據說戰死在這裡,當然這只是學者們的看法。一般人死了就死了,沒那麼多事,可是李自成這一死,就死得撲朔迷離。之前,李自成就“死”過好多次了,結果都沒死。

所以,關於李自成的生死就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他死了,一種認為他沒死。

我們先說認為他死了的這一派觀點,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既然李自成死了,那他是怎麼死的呢?

第一種說法是自縊說,說是自己上吊死的。阿濟格向多爾袞奏報,說李自成逃竄之時,最後只剩下二十幾個人,被村民們困住,逃脫不了,不得不自殺身亡。首先聲明,阿濟格沒有親眼看到,也是道聽途說的。這種死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阿濟格不過是為了給自己多邀一些功勞。想李自成是何等人物,居然被村民困住了,而且還不得不自殺,李自成是殺人放火專家,村民看到他躲避都來不及,還敢困他?

第二種說法是戰死說。根據《通山縣誌》的記載:“九伯聚眾殺賊首於小源口”,九伯就是當地的一個豪族程九伯,先不說程九伯是不是真的殺了賊首,就算殺了賊首就一定是李自成嗎?李自成手下那麼多將領,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說是賊首。根據《程氏家譜》的記載:“剿闖賊李延於牛嵴嶺下”,李延是誰?有沒有可能是李自成的小名或是別名,但是翻遍李自成檔案就是沒發現他有一個小名叫李延。

當時,清軍已經入關了,殺李自成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啊,弄個三四品官來當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大家都爭著說自己殺死了李自成,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多爾袞收到阿濟格奏疏時,本來是相信李自成已經死了的,畢竟阿濟格還是自己的親哥哥。可是後來聽到大順軍重現江西的消息,多爾袞顧不上阿濟格是自己兄長,對他厲聲叱責:“連我你都忽悠。”

所以,當時李自成是生是死一直是個謎,說他生,沒看見他的人,說他死,就是找不到他的首級。

還有一種說法是誤死說。這個說法更荒謬,說李自成率領二十騎,來到九宮山,讓兄弟們在下面等,自己上山拜元帝廟,結果被當地村民當做小偷打死。

後來,李自成的養子張鼐告訴南明朝廷的大臣何騰蛟,李自成確實戰死了,當時張鼐就在身旁。不過,何騰蛟沒有獻上李自成的首級。連張鼐都說李自成死了,這個消息應該假不了。如果李自成真的死了,為什麼沒有他的首級呢?只有一個原因,李自成的部下把他埋葬了,別人找不到。

認為李自成沒死的一派又分為兩種觀點,這個傳說流傳極廣,金庸在《鹿鼎記》裡就採取了這個說法。李自成逃到了湖北石門縣夾山一帶,石門縣的縣誌說李自成來到夾山以後,出家當了和尚,法名奉天玉和尚。1980年發掘出來的文物證明當年確實有這麼一個奉天玉和尚,而且這個和尚死的時候沒有按照僧規火化,卻像尋常人一樣安葬。據說,這個奉天玉和尚長得特別像李自成,在順治元年出家,說話時滿口陝西口音。加上李自成曾經自稱為“奉天倡義大元帥”,人們自然而然以為奉天玉和尚可能是奉天王的隱晦說法。

但是這個說法的疑點是,奉天玉和尚和地方官的聯繫特別密切,李自成的長相太明顯了,如果真是李自成的話,怎麼敢這麼明目張膽地跟官府聯繫。

李自成的後人還提出了青城歸隱說,根據《李氏家譜》的記載,李自成兵敗後,化妝成和尚投靠遠在榆中青城(位於甘肅省內)的叔父李斌,據說李自成後半生非常老實,待在深山大溝裡,最後葬在龍頭堡子山下。

李自成是一代傳奇的英雄人物,身前死後都讓許多人牽掛,或恨之,或敬之。不管李自成是戰死還是歸隱,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李自成被歷史拋棄了。歷史雖然拋棄了李自成,文學家卻沒有拋棄李自成。李自成是中國夢古老的版本。


新銳歷史


我認為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並不是進京後貪圖享受喪失了進取精神,而是錯判了形勢。

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后,出動了幾十萬大軍進軍北京,一路上明軍可以說是望風而逃,大順軍很快就打進了北京滅亡了明朝。

可在這時李自成在戰略方向上犯了大錯,李自成並沒有把關外滿清視為第一敵人,而是把張獻忠視為主要敵人,因為當時張獻忠也稱帝了建立了大西政權。在李自成看來,張獻忠是他的最大威脅,所以李自成把主要兵力都放到了山西河南一帶。同時對山海關吳三桂進行了拉攏,在當時如果劉宗敏沒有搶吳三桂的愛妾,相信李自成能成功招降吳三桂,相信那樣歷史會改寫。

可是劉宗敏犯了大錯,這後果非常嚴重,如果是啊太重要的將領幹這事,李自成可以把他砍頭來挽回影響,可劉宗敏是僅次於李自成的二號人物,這無法懲罰,這樣一來就徹底逼反了吳三桂,這是李自成犯下的大錯誤。

在逼反吳三桂後,李自成並沒有意識到嚴重後果,也沒有在軍事上調整佈署,沒有將大順軍的主力調到京城,而滿清統帥多爾袞卻是精銳盡出,在一片石戰役中對李自成全力一擊,結果李自成大敗。

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後,對中原志在必得的多爾袞下令吳三桂以李自成為第一目標全力追殺,結果李自成部得不到休整機會,不到八個月就全軍覆滅,不能不說真的可惜。

現在對李自成應該公正評價,不能因為李自成丟了江山就把他貶的一無是處,如果李自成的對手換成只知道燒殺搶掠的匈奴突厥,那大順的江山就坐住了,可當時滿清已經漢化,統帥多爾袞更是個梟雄,所以李自成輸的不冤。


天宇的文史情懷


歷史上的所有農民起義都是處在當時統治階級非常腐朽沒落,底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階段爆發的。它反應出廣大失去土地的農民渴望生存的一種最基本訴求。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活著就是農民起義軍扯旗造反的原始動力。



早年的李自成由於身負命案,為了生存加入了農民起義軍的行列,憑藉著自己英勇作戰,膽略過人的表現,很快便在起義軍中嶄露頭角,迅速成長為起義軍的頭領。並在後來的作戰過程中加入了闖王高迎祥的起義軍。與高迎祥一起並肩作戰,沉重打擊了大明王朝的統治。由於高迎祥在作戰過程中被俘犧牲,於是李自成順勢上位,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並在大明即將滅亡之際建立了自己的大順政權。從而在不久後順利攻佔北京城,逼迫崇禎皇帝煤山自盡身亡。至此大明統治被李自成起義軍推翻。

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沒有能夠充分的分析當下錯綜複雜的局勢,驕傲自大,錯誤的殺害了吳三桂的家人,導致吳三桂投降大清後聯合多爾袞共同夾擊李自成起義軍。把李自成打敗,致使李自成逃離北京城,最終在後來的作戰中被他人殺害。

李自成從明朝天啟時期扯旗造反,直至清朝初期被消滅,經歷了十多年的風雨歲月,在早期的起義過程中,不論是在治軍方面,還是在其他謀略方面都能夠很好的發揮了領袖的作用。起義軍內部也是團結一致,早期的起義軍攻城略地基本上勢如破竹。戰鬥力,凝聚力空前高漲。

可是隨著起義軍勢力的不斷壯大,李自成自身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變得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起義軍內部將領的權利之爭更是頻繁發生,軍隊也出現了針對百姓的燒殺搶奪。在民心上喪失了百姓對起義軍的支持。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李自成政權內部高層,缺乏賢臣良將,沒有像劉伯溫,蕭何這樣級別的重臣來輔佐。沒有能夠制定出高瞻遠矚的政治上的戰略目標,思想上也沒有脫離濃重的小農意識。最後對新的競爭對手,大清軍隊的戰鬥力缺乏足夠的認識,倉促應戰導致失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就這樣被新的統治階級給絞殺了。


折返888


李自成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如果沒有滿洲人入侵的話,在當時中國(不包括已自立的滿清,已屬外敵)的各支武裝中他的大順軍是最強大的,張獻忠的大西軍次之,最弱的是南明。李自成已經成功了,推翻了統治中國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封建王朝。

氣數已盡的明軍遇李必降逢李必潰,這種局面在滿清擊敗大順軍以後仍然如此。滿洲人這時不僅控制了其老家白山黑水,還佔領了漢人的遼東、遼西,統一了包括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東北全境,並征服了內蒙古全境,也就是說萬里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的全部防線,都是針對滿清的,這時清統治者如果知足就此停止擴張腳步,與李自成的大順朝統治下的中國以長城為界,那李自成則完全可以繼續蠶食南明滅之,張獻忠建在四川的大西會陷於大順軍的包圍,統一中國本部的必是李自成。可是滿洲人貪得無厭,不願就此停止侵略的腳步,李自成的剋星來了,漢民族的國家要被異族吞滅了,傳承數千年的華夏衣冠及其配套的禮儀就要萬劫不復了,那麼精明能幹的李自成在滿清入關前後犯了最大的戰咯錯誤,就是沒有團結好明朝降官,失去了人心,把最重要的邊關守將吳三桂逼向了民族敵人。

吳三桂本是抗清名將,其父被劉宗敏重刑拷掠,其妾陳圓圓被霸佔,這樣的血海深仇吳三桂豈能再投靠闖賊,以一己之力獨木難支便打開國門引來虎狼之師的滿清,山海關之役大順軍本來取勝,不料八旗兵半路殺出,慘敗回京,中國最強大的武裝被擊潰了,南宋亡於蒙元的慘禍已不可避免再度重演,漢人的中國只有再度被異族統治,這一次居然長達近三百年,李自成坑了他自己不說了也給漢民族帶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災難。


漢宣清乾麗水


首先一點,闖賊的軍事力量就不行,軍隊都是流民拖家帶口的沒有什麼戰鬥力,雖說幾十萬上百萬的聽著挺唬人的,但是充其量也就只能打打腐敗的明朝衛所兵,打不過身經百戰的滿清韃子。

而且李自成這個人,沒有什麼大的謀略。沒有當時的大局意識,也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方針。沒有帝王的眼光和韜略,註定他只是一個草莽。


進入北京,不知道安撫人心,反而縱兵搶掠,從這一點就不得人心。而且放縱自己的小弟劉宗敏,也可能管不了他。劉宗敏對明朝的舊臣那是一點沒客氣,就知道要錢,不給就打抄家,弄得人心盡失。而且殺了重要戰略因素吳三桂的全家,劉宗敏還霸佔了他的小妾陳圓圓。導致吳三桂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進而八旗軍隊入關,間接的造成自身的滅亡。

而且李自成的經濟戰略有問題,就一個字“搶”。搶誰啊,窮老百姓沒有錢,只能搶有錢人的。靠著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個口號獲得農民的支持,但是進入北京後還是一直延續這個政策。

還是打擊地主,科以重稅乃至三光,這不僅僅是打擊了地主了,還打擊了士大夫階級乃至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階級,身家性命財富權力一樣保不住,因此他們統統拋棄了闖賊的大順政權,吳三桂就是最好的案例。

他們這麼整真的相當的失敗,而且還使經濟難以發展,同時反映了闖賊集團的文化素質低下,農民起義的劣根性完全暴露了,這麼一幫人怎麼可能奪取天下,簡直沒有天理,這些人沒有一個有大局眼光的,沒有制定出來什麼正確的長遠的戰略,一群莽夫,也沒有張良劉伯溫類似的大才輔佐他們。他們的文化素養太低,一味的瞎折騰。


最後還是白折騰,為滿清做了嫁衣。


小夥子別放棄啊


  • 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從農民起義者到國家統治者身份的轉變。李自成於1644年進入北京城後,受到了廣大百姓的熱烈歡迎,此時他仍然停留在“開倉放糧”“殺富濟貧”“誅官平憤”的原始階段,而絲毫沒有對形勢的變化而採取及時的應對。縱觀當時的全國局面,李自成雖然打進了北京城,滅亡了明朝,但盤踞在南方的明朝諸王勢力仍然非常強大;西南的張獻忠大西政權也作為一股新興勢力虎視中原;據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仍然在降順或降清的決定中舉棋不定;關外的滿清政權正在等待時機,準備入主中原。可以說,當時的形勢是非常兇險,但也是非常明朗的。但李自成不論從天時,地利,人和,他都佔有絕對的優勢。現在的一些文藝作品或者一些說法把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歸咎為“耽於嬉戲,腐化墮落”,嚴格來講是錯誤的。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錯判了當時的全國形勢。首先從政治上我們去找一下原因,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大多數官紳地主認為明朝氣數已盡,天命當歸於李自成,於是把改朝換代看成非常平常和正常的一件事,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爭先恐後的歸附於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新王朝的元勳功臣。有的人雖然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但個人的意願在此時是無論如何不能逆歷史潮流而行。雖然關外的滿清政權在政治,軍事都體現了一個新興王朝的勃勃生機,但地處中原的官紳地主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首先考慮從語言、著裝、風俗都有很大差異的異族政權,這對他們來講無異於欺師滅祖。關於這個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他趕往李自成部報名時大門已關,他一時情急,敲門大呼:“吾兵科時敏也!”才得以放入。考功司郎中劉廷諫在報名時,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說他歲數大了,鬍子都白了。劉廷諫趕忙回道:“太師用我的話鬍子自然就變黑了,我還年輕著呢。”史可法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印證了當時的情況: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反觀李自成是怎麼做的呢?他首先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內帑,並沒收了宗室、國戚、勳貴,太監的全部家產。隨後以助餉為名,對官紳地主展開了殘酷的追餉,雖然說是以官職品級大小定銀數多少,但實際上幾乎是抄家,並強逼他們根本拿出來的數量,後來又變本加利到須繳納黃金五百兩方能保命。為了追餉,李自成政權設置了數十種刑具,很多人都是活活受刑而死。這樣無異於把他們推到對立面。在錄取官員方面,原來明朝的官員基本佔很少數,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新政權工作,而且大順政權錄用人才的原則是未曾出仕的舉人,這樣一來幾乎使原來明朝政權下的官員完全處於被打壓的狀態。氣的原來的一明朝官員大罵道:“是豈興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賊而已矣。”凡是一個新興的政權必須要想辦法吸納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原來有統治經驗的官吏。但李自成的作法完全是將他們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是非常不明智的。我們再從軍事上講講李自成,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其主要的軍事對手還是滿清政權,張獻忠地處西南,當時尚未與李自成形成逐鹿中原的局面;盤踞南方的明朝勢力正在為了擁立新君斗的不可開交,根本無瑕北顧,只有關外的滿清政權與李自成僅一關之隔,且滿清政權一直存有入主中原的野心,隨時處於爆發戰爭的可能。但李自成錯誤的認為他們與滿清政權沒有直接的矛盾衝突,以往也沒有什麼過節,因此把大部分軍隊佈防於西北和湖廣,河南,山西等地。吳三桂答應投降後,他僅派兵八千駐守山海關,這樣的兵力實在過於單薄。在對待吳三桂的問題上,李自成輕信了吳三桂的謊言。吳三桂於1644年三月決定投降李自成後,親率大軍進京朝見新君,但走到半路上聽到一些他父親被抄家的消息後,決定返回山海關,並殺了山海關八千守軍個措手不及,山海關又重新回到了吳三桂手中。但此時的滿清政權也在爭取吳三桂,吳三桂於是在答應了清朝的要求後與李自成玩起了兩面派的手腕,在李自成知道上當後,怒而發兵進攻吳三桂,但在山海關被吳、清聯軍擊敗,清軍趁勢攻入北京城,李自成也只好草草西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無論政治還是軍事,李自成都犯了嚴重的形勢錯判,這也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歷史的小學生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小編認為主要原因無非以下三點:

第一、沒有大局觀

作為一位領導者,他沒有一個統籌全局的觀念;沒有與之地位相匹配的智慧;沒有與時俱進的政治覺悟。李自成進京之後,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登基稱帝,給了明朝各藩王討伐他的口實。如果他能夠效仿當年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大明江山徐圖之的話,我想歷史將會改寫。


第二、階級矛盾處理不當

李自成作為農民階級的代言人,存在著農民階級特有的侷限性。百萬雄兵的後勤補給幾乎為零,大軍所用糧草全靠沿途搶劫,這樣的軍隊與土匪何異?再加上李自成無論對長安還是北京都是沒有當做自己的根據地來對待,對長安城大肆破壞,進京後更是大興殺戮之事,將階級矛盾進一步突顯。

第三、用人不當

眾所周知,李自成用兵不重品行,只重戰功。所以手下大將多為土匪出身,軍隊所過之地猶如蝗蟲過境,民怨沸騰。對於謀士也是如此,前期任用謀臣李巖,後期由於自己對李巖的猜忌,又重用了品行不端的牛金星。最終名士李巖被牛金星所害,使得軍心不穩。

以上三點,我認為是李自成失敗的三大主因。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個人淺見,不喜勿噴,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