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

疑今察古几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僧格林沁对捻军过于轻敌的结果。

捻军同太平军有很大的不同。

捻军没有太平军那种稳固的根据地,主要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

这种军队战斗力不会太强,容易溃散,但关键在于你不容易抓住捻军主力。

捻军的作战方式是平时以高度游动,让清军抓不住他们的主力。

等到时机成熟,会突然回头猛击一下。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初,僧格林沁率部追击捻军到湖北枣阳。

捻军故意示弱,清军马队没有警惕的追赶渡过湖北沙河。

谁知道,捻军趁着清军刚刚渡河没有集结完毕,突然回头突袭。

清军大败,翼长恒龄、营总保青、副都统舒伦保都被捻军杀死。

见部下多名将领被杀后,僧格林沁大怒,下令所有部队不得休息,务必不分昼夜追击捻军。

这样连续追了4个月,到3月底,捻军突入山东境内。僧格林沁也率领马队追如山东。

这几个月时间,捻军没有大规模的还击,僧格林沁误以为捻军已经快要灭亡,穷途末路了。

所以明知道自己的队伍已经粮草匮乏,官兵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僧格林沁仍然下令继续追击。

当时僧格林沁的部队因过于疲惫,这几个月病死、累死就有数百人,官兵对僧格林沁颇为不满,认为他不顾部下死活,士气低落。

这样又整整追了1个多月,期间捻军有一些部队来投降。僧格林沁认为捻军已经垮了,不但不接受投降,反而将使者按照土匪进行斩首。

这一来让僧格林沁非常轻敌,二来让捻军上下坚定了死战的决心。

5月开始,捻军已经计划大规模反击,一举击溃僧格林沁疲惫的追兵。

到了5月18日,僧格林沁追击捻军到了河南高楼寨地区。

他不知道的是,捻军主帅张宗禹已经集中了主力,准备在这里伏击他。

僧格林沁毫无警惕心理,认为捻军马上就要溃散,甚至命令当地县令准备猪羊等牲口,准备用于大胜捻军以后庆功宴。

18日中午,捻军派出小股骑兵诱敌。

僧格林沁中计,率领大部队分三路追击进入高楼寨地区。

由于僧格林沁过于轻敌,这三路人马都是胡乱部署以后就出击,互相之前没有什么协同。

谁知道,突然直接捻军主力以优势兵力,猛击中路僧格林沁部队 副都统常星阿、温德勒克西马队。

僧格林沁中路军措手不及,加上练练战争疲惫之极,不是以逸待劳捻军的对手。

经过激战,中路僧格林沁部队迅速溃败。

由于各部胡乱进攻,互相没有联络,僧格林沁左路军根本不知道友军已经溃败,仍然进攻。

结果,左路军翼长诺林丕勒、副都统托伦布马队,总兵陈国瑞、何建鳌各步队,先后被击溃。

到晚上,僧格林沁各部都溃散,僧格林沁自己也被包围。

当时一万多捻军四散攻击,僧格林沁溃不成军,各部争相逃命。

僧格林沁无奈,率领少数骑兵在19日晚上奋力突围。结果被捻军追上,一阵混战,僧格林沁负伤坠马。

当时夜黑,捻军没有发现僧格林沁,自行追击逃走的清军了。

没多年,捻军一部来打扫战场,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兵张皮绠(张凌云,张宗禹手下),发现有个肥胖的清军军官还有呼吸,就一刀将他砍死。

此战,此战僧格林沁不但战死,他的部下伤亡高达9000人。

而他参战的部队只有马队3800人和步兵9800人,等于基本被歼灭了。

僧格林沁之死,是里程碑的事件。

当时满清朝廷腐败,权贵集团都是酒囊饭袋,只剩下一个僧格林沁王爷还能打仗。

僧格林沁死后,满清也就没有贵族还能使用,军权不可避免的落入汉人大臣手中。

同时,此战满清的支柱,也是八旗仅剩的自己人,蒙古马队伤亡很大,由此八旗兵几乎没有战斗力了。

至于,满清的自己人,也就是权贵阶层基本失去了对于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指挥了。


萨沙


僧格林沁(1811—1865),博尔济吉特氏,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是蒙古的一位王爷,僧格林沁一生,久经沙场,不仅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长了中国人民之志气,就连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都对其赞叹有加。


道光,咸丰两朝,僧格林沁以忠勇闻名于世,备受重用。道光十四年(1834),僧格林沁就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开始参与军机。此后,僧格林沁累累进封,在勘乱剿匪之事上,立功颇多。道光驾崩后,遗命其为顾命大臣。咸丰皇帝继位,大清内忧外患加剧,咸丰登基当年(l85l),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便爆发了。

僧格林沁因此走向了更加广阔的战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誓师北伐,在林凤祥,李开芳的带领下,太平军前锋直指京师。僧格林沁受命督办京城防务,领导八旗将士抗击太平军。咸丰还特将太祖努尔哈赤所用宝刀赐给了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不负众望,数次大败太平军,并于咸丰五年,生擒了北伐军统领林凤祥,李开芳。由此,僧格林沁名声大震。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僧格林沁又受命督办大沽口防务。在大沽口保卫战中,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抵抗的命令,督军力战,清军取得辉煌战绩,击毁英军战舰3艘,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也深受重伤。这一战也因此震惊世界,大大长了国人之士气。尽管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以清廷战败收场,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付之一炬。僧格林沁因战事不利,被革除王爵,留任钦差。不久咸丰于热河驾崩,同治继位,由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

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赏还僧格林沁博多勒噶台亲王爵,又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慈禧试图彻底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1864年,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余部在遵王赖文光带领下在山东一带,仍坚持斗争。同治四年(1865),赖文光以少量兵力作诱饵,将僧格林沁大军引至山东曹州高楼寨一带,并包围之。

“龙行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尽管僧格林沁很厉害,曾经尤如战神一般大杀四方。但老虎也有打盹之时,因为老僧的一时大意,掉进了太平军的包围圈,兵败如山倒,僧格林沁孤身一人突围出来,精疲力竭的他躲进了麦田之中,太平军穷追不舍,不巧,16岁小兵张皮绠,发现了这位满清大将,张皮绠绝不会放过如此良机,顺手就结果了老僧的性命。




这就是僧格林沁的结局,虽然有点戏剧化,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上天曾给予他荣光与波澜壮阔,也给了他令人唏嘘的收场。清廷以亲王规格厚葬了老僧,并配享太庙。僧格林沁一生忠君爱民,体恤士卒,其灵柩返京时,男女老幼,无不痛哭流涕。这就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历史故事。


风雪梦不逝


人们常说有些人大风大浪都见过,却一不小心阴沟里翻船了,这还真不是个笑话。

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典故,著名的晚清时期的名将僧王僧格林沁,就真是被一个16岁的小兵给宰了。

剿捻背景,心机重重

话说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但事情还牵扯的比较复杂,当时太平天国是平定了,然后曾国藩的湘军就被裁撤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当时清朝主要依靠的呢,就是僧王的蒙古兵和李鸿章尚未成熟的淮军,但这时候左宗棠的楚军也算是一只比较重要的力量。

太平军虽然平定了,没有了心腹大患,但是疥癣之患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捻军,您在张爱琴的领导下,在天太平天国时期,曾经是臣服于太平天国,并且向清廷开炮的。

本来太平天国在的时候,作为清朝的头疼对手,他们只把战略重心都放在合力围攻太平军上,对于势力相对较小的捻军,并没有怎么在意。

这个时候呢,清朝已经平定了太平军。所以就开始决心把捻军给消除掉,但是他们一开始没打算让湘军淮军或者楚军出马,清朝统治者也有自己的打算。

这些人心里的小九九是,当年平定太平天国是因为满清八旗腐败,绿营也是一片溃不成军,朝中无人的情况下,不得已启用汉人。

但是统治者毕竟对汉人保持着有着强烈的戒心,他们心里的想法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对汉臣是矛盾的,他们既想利用这些汉族臣子的能力,又害怕他们做大功高震主。

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曾国藩在率领湘军去攻打太平军的时候没有一个统帅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后来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曾国藩立刻就要要求裁撤湘军,害怕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打算用汉人了。

僧王出马,轻敌冒进

用谁呢?当然是用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满蒙贵族嘛,满蒙一家亲,只有蒙古贵族才是值得信赖的统治阶级,才是真正的自家人,而且僧王还是名将。

那个时候呢,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打了败仗,不仅被剥夺了亲王的爵位和三眼花翎,还被指派南下镇压捻军带罪立功,所以就迫切的希望证明自己。

在这种心理下,虽然他一开始是势如破竹的,但打到了山东,因为迫切的急于求成,他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轻敌冒进。并且在1863年的皖北制和集和霍山黑石渡两地重创捻军 并杀了当时的其头领张乐行。

在这种情况下,森格林沁更是决心要趁你病,要你命,要一鼓作气,把捻军残部斩草除根,他不顾部下的阻拦和劝告,乘胜追击,对捻军开始了穷追不舍,很快捻军在新首领的带领下重新组织反击。

1865年。捻军在山东设伏,一举将僧格林沁前来追击的部队全歼,部下保护着他坚持突围,奋战至天明,肩膀重伤的身亡,骑着马逃到了吴家店,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致命杀手,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无名少年,震动天下

我们要记住他的名字,他叫张皮梗,当时只有16岁。不知道眼前这个身穿黄马褂的人是谁 ,他凭着直觉知道他是一个大官。

看到浑身是血的这个人藏在麦田里,他只知道这是敌人,走上前去最近眼睛都不眨的捅了一刀,气呵成,好像杀狗一样娴熟,然后把他的黄马褂拿下来,穿在身上,最后骑着骡子回到军中,而人们才知道他竟然杀了清朝的大将,著名的僧王僧格林沁。

和张皮梗的名声也响彻捻军和清廷,清廷震动,立即征召曾国藩统帅军队前往剿捻,当然这是后话。

这位张皮梗,最后的下场也很惨,因为后来捻军也失败了,他在最后因为母亲病重,没等到捻军失败就回家去了,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改名为张凌云。

即便如此,在同治12年的时候,仍旧被山东巡抚的暗探给揪了出来,因为杀害僧王的大罪,被押解至济南凌迟处死。


历史好奇怪


是人就会犯错误!尤其是被功劳簿把性格压得变了形的人!僧格林沁就是这样的人!

一贯胆儿大的僧格林沁,已经经历过了无数战场的厮杀,他那把捻军放在眼里;更何况,这个时候,僧格林沁的个人性格已经变得狂妄自大和不顾一切了!


于是,1865年5月18日当夜,僧格林沁被军改以后的捻军,诱骗至现在的山东荷泽地区高楼寨吴家店镇,结果大败!僧格林沁在突围的过程中,被一捻军士兵诛杀在麦田,死时,终年55岁。

有的野史说,僧格林沁的脑袋被砍掉了,后来下葬的时候安了个黄金的脑袋。据史料,这也是无中生有的事。《清史稿》记载:“夜半突围乱战,昏黑不辨行,至吴家店,从骑半没。僧格林沁抽佩刀当贼,马蹶遇害”。


图解:僧格林沁被毁的墓地。可以说:死前荣耀无限,死后却片骨无存!

历史最后和僧格林沁开了一个玩笑!他死前荣耀无限,死后却片骨无存。后来,不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毁掉,就是与他同归科尔沁故里的儿子和孙子的墓也同期被一起捣毁,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其它早就成了一片玉米地。



图解:如今,曾格林沁的墓地就只有这块圣旨墓碑了,说起来,曾格林沁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历史兵说


这事怪曾国藩,僧格林沁让曾国藩算计了

当时大清有两个战场,南方曾国藩负责扫平天平天国,北方僧格林沁主要去镇压山东周边捻军,曾国藩被称南帅,僧格林沁则叫北王,一南一北,互不干涉,互有竞争

对于八旗,曾国藩是看不起的,都是些玩鸟在行的老爷兵,上了战场让太平军打的屁滚尿流,还得湘军救急。对于湘军曾国藩,作为老八旗的僧格林沁一样看不起,他骨子里就看不起汉人,当然他也有本钱看不起,他麾下的蒙八旗是少有的精锐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各自战场都有建树,二人本来还算相安无事

但从1864年开始变了,这一年,曾国藩麾下的湘军攻入天京,灭了太平天国。自己看不起的人,竟然能灭掉太平军,比自己先结束战局,僧格林沁很是不忿。同时呢,曾国藩还有意识去刺激僧格林沁,他派人对僧格林沁说,僧王辛苦哈,小弟这边活干完了,看你这么辛苦,咱帮帮你,这有左宗棠的两个标兄弟,僧王看着办……

给曾国藩这么一刺激,僧王火了,本来稳扎稳打的局面也不要了,嫌绿营步兵太慢,对于曾国藩支援的两个标更是不理,他直接率领7000骑兵孤军深入到处寻战。而这时呢,捻军也出了个叫张宗禹的统帅,他定下了运动战计策,带人拉着僧格林沁到处跑,这一跑就是三四十天辗转数千里路……

当时有军情通报传给曾国藩,上面描述僧王对贼军紧追不舍程度,说连天追击,僧王手都绑在马缰上

看到通报之后,曾国藩就说,僧王完了……

果不其然,1865年五月,经过个把月的放风筝,张宗禹认为时机已成熟,把僧格林庆引入了伏击圈——高楼寨,以逸待劳,在这个地方经过一下午激战,僧格林沁7000八旗兵基本被全歼,只有僧王自己等个别人逃逸

深入“敌后”,人家精心选择的战场,逃又能逃哪去呢?第二天早上,一个叫张皮绠的捻军小战士,发现有个老清兵在麦田休息,上去就一刀枭首,领功时,根据其身上装饰,判定他就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完了,最后的八旗也完了,曾国藩嘿嘿一笑


灵石蕴珠宝


大家好,我是司徒,听我聊历史,关注我不迷路。

僧格林沁

晚清时期著名的将领,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人。1855年,他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并将他们的主将林凤祥押到京城凌迟处死,他在当时也是战功赫赫,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人称僧王。但就是这位风光无限的大将军,却死在了一个十六岁的无名小卒的手上,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



这位小兵属于捻军,捻军是什么呢?“捻军”的“捻”通“股”、“伙”、“众”,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成群结队的武装分子,在晚清就是说那些横行淮河南北两岸的农民起义军。早期的时候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他们被宗族和地域所分割,你可能会好奇这些松松散散的组织的实力也是很弱,那他们是怎么做到一个小兵就把清朝大将僧格林沁给杀了呢?

死因

其实他的死是有很多的因素的,有人说僧格林沁政治生涯的后期可能精神上和心理上有些不正常。首先他整个人是盲目躁动的,更是由于曾经他也是消灭过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并在大沽口抗击英法联军,心理上肯定是无比的荣耀和自豪。但是他在天津和八里桥的战役中失败了,心里上有着很大的落差,深受打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过于的急于求成,想要挽回自己在朝廷里的地位,不顾客观的条件,实行“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最终导致自己丧命。

事情发展


当时捻军在山东肆虐,僧格林沁急功近利,率领部下去歼灭叛贼,对捻军一路穷追猛打,前期是不错斩杀捻军首领张乐行。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也没有仔细的制定作战计划,一直被捻军牵着鼻子走。僧王深入追敌,但是他的步兵部队根本是跟不上他的行程。他就是这样追的捻军走投无路,于是他们设下陷阱,等着僧格林沁进去全套,也是由于僧格林沁迫切的想要立功,也没有多想便进入圈套,被敌方团团围住,于是双方厮杀,乱军之中僧格林沁见己方不敌,又身受重伤便逃跑,他来到一处麦田,在麦田中穿梭想要脱身。


一名眼尖的捻军娃娃兵发现了神色慌张,极度狼狈的僧王,从那双上好的官靴中断定此人一定是位大官。于是便杀向他去,身受重伤的僧格林沁已经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乖乖等死。这个16岁的捻军小战士也是轻而易举杀掉僧格林沁,他杀掉的不仅仅是一个晚清的大将,更是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司徒历史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人,满蒙亲贵中杰出的将才。1855年,僧格林沁击败太平天国派出的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被押解京城,凌迟处死。僧格林沁因战功卓著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人称僧王。僧格林沁的死有着多重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其自身急功近利,骄傲轻敌之故。

1860年9月,英法联军入侵,僧格林沁兵败八里桥,咸丰帝龙颜大怒,革除其王爵。不久,捻军肆虐山东,直隶等地,僧王被起复,率部南下剿捻。僧格林沁急于挽回失败颜面,一路穷追猛打,斩杀捻军首领张乐行于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张乐行死后,侄儿张宗禹继续率领捻军,在皖北,河南一带对抗清军。捻军总结前期失败经验,决定易步为骑,组建骑兵部队,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待清军大队赶到时早已逃之夭夭。捻军行踪飘忽不定,令清军防不胜防。僧格林沁统领蒙古马队往往只能跟在屁股后面疯狂追赶,却徒劳无功。

1864年7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陷天京,持续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落下帷幕。清廷的目光聚焦到剿平捻匪上头,朝中不时传出让曾国藩率部平捻的声音。僧格林沁一向轻视汉人,又极重颜面,于是加紧了对捻军的追击。僧王以身作则,轻骑追敌,时常一昼夜间追击一二百里。宿营时衣不解带,席地而寝,稍稍进食假寐便再度上马疾驰,随行的只有数千蒙古马队,把数万步兵远远的抛在后面。捻军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张宗禹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召集诸将在山东曹州高楼寨设下埋伏,专等僧王领着蒙古马队钻进伏击圈。僧王不知有诈,战败后退入一座空堡,被捻军重重围困。马队以轻便灵活为要素,军粮本就带得不多,根本不能长期坚守,见此情势顿时军心大乱,纷纷请求突围。僧王与众将当晚趁夜突围,自然免不了一场恶战。捻军趁机发起进攻,双方混战在一起,杀得人仰马翻。

乱军之中,僧王与大队失散,又被一条飞来长矛刺中左肩,顺势跌下马来,坐骑受惊后逃得无影无踪。他扔掉了象征着尊贵身份的红顶官帽和官服,步行逃至吴家店的一处麦田中,在麦垅之间穿行,想要趁乱脱身。

一名眼尖的捻军娃娃兵发现了神色慌张,极度狼狈的僧王,从那双上好的官靴中断定此人一定是位大官。娃娃兵大喝一声:“妖头莫走!”冲上去举刀就砍。饿渴至极,身中数创的僧格林沁此时已无任何还手之力,眼睁睁地看着少年的大刀砍向自己的胸膛。1865年6月12日,曾经威风八面,屡立战功的僧王身受八创而死,时年55岁。


当时只有16岁,名叫张皮绠的娃娃兵熟练的割下了首级,返回大营去请赏。他这一刀不仅终结了晚清一位名将,而且在历史上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皮绠由此立下大功,获得重赏。后来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开了一间粮坊成为一名生意人。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暗探将其捕获,奉旨押赴济南,惨遭凌迟处死。


历史茶坊


我来回答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最早知道僧格林沁还得感谢周星驰老师(星爷真是历史科普小能手呀),还记得武状元苏乞儿里这个人吗?

留小胡子的这位就是僧格林沁,赶上了照相时代的他,其实是长这个样子的。

看着这张照片,为啥我觉得僧格林沁特别像一个人呢?

别看僧格林沁长得像刘能,可一个僧王打十个刘能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不客气的说,僧格林沁应该是晚清冷兵器时代的第一猛将。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斗里,僧格林沁就跟开了挂般,接连生擒了林凤祥和李开芳,打得太平军闻风丧胆。

僧王最擅长的就是率领骑兵突击,这招用来打装备差的太平军特别好使,碰上长枪短跑的英法联军那可就没戏了。1860年,僧王甩几千铁骑和英法联军大战于八里桥,僧王率队冲锋,英法联军一轮炮火齐射,就把僧王的骑兵打得溃不成军,僧王只能单骑逃跑。英法联军趁机追杀,顺势占领了北京城,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僧王也因此被革职。

英法联军走了之后,捻军又开始起义,朝廷一看,这烂摊子还得靠僧格林沁去收拾呀,结果僧格林沁不仅官复原职,而且还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诏世袭罔替。之后在僧王的带领下,捻军很快被打得找不着北,僧王自己呢,也是日益骄横。

同治四年,僧王孤军深入,中了埋伏,陷入重围。僧王单骑突围,跑到一个叫吴家店的地方时,受伤落马,被一个叫张皮绠的十六岁小兵给斩杀在了麦田里,时年五十五岁,僧王一死,举朝震惊,从此大清再无悍将。

再来说杀死僧格林沁的十六岁小兵张皮绠,虽说是杀了僧王立了大功,张皮绠在捻军里却没有升官发财,还是当他苦哈哈的大头兵。过了没多久,张皮绠家里出事了,他妈死了,因为爸爸和哥哥早就战死了,所以家里就剩下了一个寡嫂。于是,张皮绠带着银子开小差回了老家,给自己改了个名叫张凌云,又用钱做了点小买卖,开了个酒店,过了六七年滋润的好日子。

开了酒店,张皮绠没事儿自然就得喝两口,喝完了酒,结果有一次张皮绠酒喝多,就犯了油腻中年人的老毛病,开始吹牛,说自己当年多么英勇,整死了僧格林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的耳朵里。丁宝桢就派人缉拿了张皮绠,在张家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

后来张皮绠被押到了济南,被凌迟处死。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喝完酒可千万别吹牛bi~


杨过的大仙


僧格林沁,是清朝晚期的著名将领,他出身于蒙古贵族,精通骑射,深受道光、咸丰、同治三帝的赏识。他在对太平天和外敌联军的战争中,都有很大的成就,同时他又爱护百姓和士兵,所以僧格林沁也是晚清时期一个深受爱戴的将军。但是后来僧格林沁却被年仅十六岁的张皮绠杀死于麦田。僧格林沁死后,谥号为忠。

那晚期名将为什么会死于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张皮绠之手呢?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做过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爵位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这些可以说明僧格林沁当时的地位和对大清的功劳,而这些也说明他的实力。

后来捻军扰乱不断,于是就让当时的名将僧格林沁去平乱和捻军作战。

僧格林沁在对捻军作战时,多次打败捻军,然而后来在公元1865年时,僧格林沁却因为轻敌,而被捻军包围,之后僧格林沁在突围时却深受重伤。

当时捻军有一人名为张皮绠,生于公元1849年,僧格林沁受伤时因行走不便,所以就藏在麦田之中,这时捻军张皮绠就手拿着刀进行搜索,在搜索时发现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并不知道他就是僧格林沁,只认为他是清朝军队的军官,于是张皮绠趁僧格林沁受伤时,杀了僧格林沁。后经过辨认后,才知道他杀的是僧格林沁。


张皮绠在公元1849年出生,到1865年僧格林沁被杀时,张皮绠年仅十六岁。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因为陷入捻军包围,在突围时深受重伤,所以会被十六岁的张皮绠所杀。

因为僧格林沁对百姓和士兵平常都不错,所以僧格林沁深受爱戴,僧格林沁死后,当时一片哀哭。清朝朝廷也给僧格林沁举办了以亲王规格的隆重葬礼。

僧格林沁虽然死于十六岁的张皮绠之手,但也并不说明他徒有虚名,毕竟他是战死沙场,马有失蹄、人有失足,在厉害的人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同时将军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死伤也是不能避免的,不能以一战一地的失败、被杀就否定他的军事能力。


亦有“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之说,所以僧格林沁并非徒有虚名。


中孚鉴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加之军备落后,导致对外作战几乎都屡战屡败。但是,晚清并不乏能征善战的武将。只是时势所逼,使他们无法一展身手。左宗棠、曾国藩等都声名远扬,但是毫不逊色的僧格林沁却少有人知。他军功卓著,被咸丰亲赐宝刀,最后却被无名小儿斩于剑下,这是为何呢?

僧格林沁仰仗自己武艺高强,过于托大,身犯孤军深入之过。僧格林沁战功赫赫,无论应对太平天国,还是抗击英法,都未落下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决议北伐之时,风头最盛。不足三月,太平天国军就攻入京畿重地。形势危急之下,咸丰将努尔哈赤曾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对他给予众望。僧格林沁果然不负所托,屡败太平天国军。两年之内,就将太平天国统帅李开芳与林凤祥生擒,威震海内。

若说对抗装备落后的太平天国军难以体现其实力,那么面对武器精良的英法联军,僧格林沁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在大沽口战役中,英法联军不顾劝阻进入大沽口,遭到中国官兵的抵制。僧格林沁亲自督军,击毁三艘英国战舰,歼灭重伤英军四百余人。一番对峙后,英法联军不得不撤退。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作战的首胜。

僧格林沁如此战功赫赫,在应对起义的捻军时,难免会有轻视之意,从而落入对方圈套。

捻军首领张宗禹设下圈套,算无遗策。张宗禹深知僧格林沁的个性,必然会试图全歼处于劣势的捻军。张宗禹边打边撤,诱敌深入,在曹州设置下埋伏。僧格林沁认定捻军已无还手之力,果然穷追不舍,正中张宗禹圈套。僧格林沁虽然与少数部下杀出重围,但他也身受重伤。张宗禹还派出士兵搜索残敌,如此一来,本就身受重伤的僧格林沁也就无处可逃了。

僧格林沁被无名小儿所杀,其实也是因为他身负重伤,难以反抗。僧格林沁遭遇伏击,拼死力战才杀出重围,已经身负重伤。捻军小兵张皮绠在麦田搜索时,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即使有心反击,也无力抵抗了,这才让无名小辈所杀。

僧格林沁最终惨死于小儿之手,其实罪魁祸首乃是他誓死效忠的清朝。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还是捻军起义,都是官逼民反的结果。自然灾害本就频繁,人民生活并不宽裕。此时的清朝皇室仍然以自己享乐为主,慈禧太后一顿饭就要上百余种菜品,所搜刮的都是民脂民膏。如果说,这还勉强可以容忍,那么清政府对列强的赔款彻底将农民逼上了绝路。巨额赔款导致重税,这是农民无法负担的。各地起义频发,即使僧格林沁逃过死于捻军之手的命运,也难逃被其他起义军或是列强所杀的命运。

如此英雄人物,死于无名小儿剑下,固然让人感觉憋屈。但是僧格林沁之死却是必然的,是其效忠的大清将他推上断头台。作为后人,也只能感叹他生不逢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