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张学良的性格是怎样的?

lucky小默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其父张作霖辛亥年后,借机上位,不但做上了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并逐步将东三省纳入麾下,成为名震一时的“东北王”。

 

张学良个性和性格可以按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看出:

 

年少轻狂,胆大敢为,无所顾忌:

如其自身所述:“我可以把天捅个大窟窿。你让我捅一个,我非得捅两个不可。我对于中国的传统礼教,接受得不大多。自幼就具有反抗的性格,反抗我的父母,反抗我的老师,甚至反抗我的长官。……凡不得于心者,自以为是,辄一意孤行,不顾一切。”

 

参考事件: 血溅老虎厅

1929年1月10日,曾被张作霖倚为左右手的东北总参议杨宇霆及黑龙江省长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在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问题上一番争执后,张竟命卫士在老虎厅将两人全部枪杀。

事后,奉系元老张作相也忍不住质问说:这事做得是不是有些过头?张听后奋拳击案回答:“此事如果办的不对,当向东三省父老请罪,但我自信没有办错!”对于各方的反应,张也曾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有些后悔,他曾感慨地对部下说,“咱们可是要好好干了。不然,太对不起地下的杨、常二人了!”

 

 

小事精明,大事莽撞:

参考事件: 收回中东路

张作霖被炸死后,东北军元气大伤。为了让奉系尽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张决定彻底解决中东路问题,以树立自己的威信。1929年初,张派人强行收回了中东路沿线电话权和气象观测站。由此,张认为苏联态度软弱,并不可怕。当年7月7日,张专程赶赴北平与蒋会晤,得到蒋出兵拨款的保证后,于7月10日,张单方面宣布:由于苏方违反《奉俄协定》中不得在中国宣传“赤化”等项规定,中方将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

可惜的是,张与蒋都低估了斯大林在维护其本国利益的决心与意志。当年10月,中东路战争爆发。在苏军的打击下,东北军以惨败而告终,中东路也重新回到了苏联手中。

 

明哲保身,大节有失

参考事件:九一八事件

在“九一八”事件中,人们以为张学良集家丑国难于一身,理当抵抗。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许抵抗,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张学良顺从 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后来人们那就把历史上的 9 月 18 号当作了国耻之日。

在“不抵抗政策”中这个事件上,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蒋介石的强行指令,张学良不得抗命,只得奉命而为。二是,这属于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 张学良“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 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 旦与日本开战, 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 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张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 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大义凛然,率性敢为

参考事件: 西安事变

1929年中东路战争的惨败,让虎视眈眈的日本看出了东北军的虚弱。而在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张命奉军入关支持蒋。趁关外空虚之际,日本关东军随即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侵占全东北。

东三省的沦陷,不仅让东北军的实力大为缩减,同时也令张的声望跌入谷底。在之后数年中,东北军四处转战,但对手并非日军而是帮着蒋打内战。由此,包括张在内,东北军内部大都对蒋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有着一肚子的怨气,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敢于扣押蒋,这也只有张这种个性的人才能做得出来。正如其所说:“我从来不像人家,考虑将来这个事情怎么地。我不考虑,我就认为这个事我当做,我就做!……孔老夫子的三思而后行,对我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是要干就干!我是个莽撞的军人,从来就不用考虑这个字眼。”

所幸的是,在各方的协调下,“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蒋在宣布接受“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后获准离开西安。而在蒋的专机即将起飞前,本次事件的主角张竟决定只身护送蒋返回南京。这戏剧性的一幕,几乎让所有人为之大跌眼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既要看到张学良轻狂莽断,明哲保身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也应承认其在西安事变中起到联共抗日的关键性作用。






人文矿工


张学良生于1901年,其父张作霖是东北王,由于父亲的显赫地位,张学良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个性极其张扬。据说, 长大后的张学良更是胆大敢为,无所顾忌,自幼就具有反抗的性格,反抗我的父母,反抗我的老师,甚至反抗我的长官。……凡不得于心者,自以为是,辄一意孤行,不顾一切。

作为家中长子,张学良从小就受到张作霖的极大重视。在其16岁时,张学良即投入营伍,后又被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张学良被任命为卫队旅旅长,时年不过20岁。

由于生在了战争年代,那时的张学良年轻气盛,,他并不甘心日、苏在东北特权的继续。在他看来,中国虽打不过日本,却未必对付不了苏联,如果把中东路收回并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再转而对付日本,东北的事情就好办得多。正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的,当时“很想施展一下子”,“想把东北的地位提高,就必须打一仗,而且还要打赢。”

敢于扣押蒋介石,这也只有张学良这种个性的人才能做得出来。正如其所说:“我从来不像人家,考虑将来这个事情怎么地。我不考虑,我就认为这个事我当做,我就做!……孔老夫子的三思而后行,对我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是要干就干!我是个莽撞的军人,从来就不用考虑这个字眼。”

曾有一人与张学良打过交到在回忆录中说到:“张在关外,是处处有权有势。论出主意,他父亲张作霖八成是要听他的。也许干脆是言听计从,十足照办。论经济,他即是东北王。说啥有啥。只有人求他,绝无他求人的时候。自从来到关内,感觉处处在受苦受罪。他不会觉得他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不深入和允当。而只感觉到不能发挥高见,只有听命受训的份儿。再加前途茫茫的艰难,下级干部议论纷纷的讽刺,他的头脑,不能冷静。他心中的烦闷和苦愤已经是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所以由此可见“张学良”是一个敢做敢为的爱国中国军人。一个受人尊重的楷模!




全影看剧


张学良曾是我严重高估的人物。原于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有大功于囯,所以很赞同张学良是民族英雄。但细想:

一、张的东北军,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丢弃东北三干里山河三千万人民,是绝对不可以原谅的。后来张指挥的热河抗战,三十万东北军闹出了让128名日军占领热河首府承德的最耻之战!

二、张学良跟随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东北军参加事变的,都是张的亲信将领,但这些亲信将领,后来绝大多数叛国投敌。古云,不识其主观其奴,奴之如何,张离不了十之八九。西安事变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未必是张学良所要的。

张学良这个“民族英雄”,值得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