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末代皇帝溥仪,看似是错误的皇位继续人,却是慈禧理想的人选

晚清时期,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政策,沉浸在东方老大的思想中不求进取,无视西方国家的日益强大。当西方的洋枪洋炮打进国门,清政府无力抵抗,于是便选择他们一惯奉行的"以金钱换和平",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接踵而来,土地一块块被瓜分,黄金白银一箱箱被搬走,中国彻底迎来了最不堪回首、最为屈辱的那段历史。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当时清政府的实际掌门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掌管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她采取垂帘听政的方式操控朝政,那个时期的皇帝不过是傀儡一般的存在。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慈禧选择了年幼的溥仪继承大统。当时的清政府处在崩溃的边缘,慈禧不选择年富力强的人继承大业,而选择了年仅三岁的孩童,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其中的原因。

末代皇帝溥仪,看似是错误的皇位继续人,却是慈禧理想的人选

首先,我们了解下慈禧选择的几任皇位继承人。慈禧是咸丰皇帝的爱妃,咸丰帝体弱多病,他便委托慈禧代为书写圣旨,慈禧针对国事发现自己的观点,颇得咸丰的称赞。当时的中国内有太平天国的分庭抗争,外有西方列国的虎视耽耽。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懦弱的咸丰弃北京城于不顾,带着慈禧、慈安以及年幼的同治逃到了热河。不久后,咸丰帝久病不愈,将国事交给孤儿寡母三人,及八位顾命大臣,便撒手人寰了。

八位大臣欺负新帝年幼,妇人不宜参政,企图专政架空皇帝及太后。这引起权利欲望极强的慈禧的不满,她联合咸丰帝的亲弟弟奕訢发动政变,设计处理了八位大臣,开始了二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单纯善良,无心国事,同治年幼无知,慈禧大权独揽,风光无限。在这段时间里,慈禧展示出了她出色的政治才能,她积极的推行改革,重用汉臣,有效地平定了国内的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她为了稳定满族的统治,推行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效仿西方强国的先进模式,发展中国的民族企业,加强中国的军队建设。可是,她只抓住了西方强大的表象,不愿意改变腐朽的本质,所以这场改革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繁荣稳定。

末代皇帝溥仪,看似是错误的皇位继续人,却是慈禧理想的人选

同治是位短命的皇帝,1875年1月,年仅19岁没有留下子嗣便染病不治驾崩了。垂帘听政让慈禧的权力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怎肯轻易将权利拱手让人,于是选择了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她继续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亡,帘子后面只有慈禧一人坐阵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开始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与慈禧的执政理念产生极大的分歧,光绪主张革新推行变法,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将他幽禁在中南海瀛台直到死亡。光绪没有子嗣,慈禧早在他幽禁期间就考虑继续人的人选,最终她经过各种权衡,选择了醇亲王载沣之子,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慈禧仍然做着垂帘听政的春秋大梦,怎料在宣布溥仪继承皇位的第二天,她便病逝了。

末代皇帝溥仪,看似是错误的皇位继续人,却是慈禧理想的人选

经过以上的史实,我们可以总结出慈禧选择新帝的几大原则。

1、 年幼 慈禧一生共经历了四代帝王,咸丰皇帝只有同治这么一个儿子,他驾崩后自然由同治继位,没有选择。同治登基时只有六岁,驾崩时年仅19岁,在位13年从未掌管大权,朝政大权一直掌握在他的母亲慈禧手中。垂帘听政让慈禧的野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此后她选择继承人便坚持年幼这一原则。光绪皇帝载湉登基时只有四岁,未代皇帝溥仪登基时年仅三岁。

2、 血统 慈禧选择新帝的另一原则是坚持正宗的皇家血统。同治皇帝驾崩后,对于新帝的人选,慈安太后曾举荐道光帝长子的孙子溥伦,但遭到了慈禧的坚决反对,理解是溥伦的父亲不是道光皇帝的亲生儿子,她选择的载湉,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既有皇家血统,又有她母家的血脉,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在光绪死后她选择溥仪继位,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光绪的父亲是溥仪的祖父,而祖父的嫡福晋便是慈禧妹妹,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干女儿,是慈禧最为仰仗的大臣荣䘵的女儿。

3、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光绪帝在亲政后,在革新派的鼓动下推行改革,他的改革因为袁世凯的泄密,引起了慈禧的震怒,便将他幽禁起来,刚推行了一百多天的"戊戌变法"也宣传失败。慈禧在光绪幽禁期间,便开始着手物色皇位继承人,这一次"听话"增加到她的考量范围。

末代皇帝溥仪,看似是错误的皇位继续人,却是慈禧理想的人选

她选择了端郡王载漪的次子,15岁的溥俊继续大统,载漪是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的次子,他的正福晋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的三女儿。载漪完全符合慈禧的要求,慈禧废光绪帝、立新君的要求遭到群臣的反对,再加上义和团运动,载漪登基的计划暂时搁置了。后来,慈禧想到与光绪之间的矛盾,觉得不适合立载漪为储,于是还是选择了三岁的溥仪。

可以看出慈禧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利是多么的功于算计,但是她忽略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根据世界的变革考虑中国的未来,只是一味的考虑自身的利益。她的规划在她的预想中是无懈可击的,册立溥仪时她已身患重病,此后无非是两种结果,如若她恢复健康,便一始既往的在帘后指挥朝政;如若她离世,便由她的侄女隆裕太后掌控一切,皇权始终属于爱新觉罗氏和叶赫拉拉氏。但是她乐观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式,在册立溥仪的第二天,慈禧便离世,隆裕太后没有她的政治才能,摄政王载沣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皇帝溥仪就是一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将一个国家交给他们能有什么好结果。

清王朝在慈禧去世三年便灭亡了。大清都不在了,何谈爱新觉罗氏和叶赫拉拉氏的荣誉,只能说,慈禧的权利欲望加快了清朝的灭亡,她的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