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末代皇帝溥儀,看似是錯誤的皇位繼續人,卻是慈禧理想的人選

晚清時期,清政府採取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政策,沉浸在東方老大的思想中不求進取,無視西方國家的日益強大。當西方的洋槍洋炮打進國門,清政府無力抵抗,於是便選擇他們一慣奉行的"以金錢換和平",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接踵而來,土地一塊塊被瓜分,黃金白銀一箱箱被搬走,中國徹底迎來了最不堪回首、最為屈辱的那段歷史。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當時清政府的實際掌門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掌管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她採取垂簾聽政的方式操控朝政,那個時期的皇帝不過是傀儡一般的存在。1908年光緒皇帝去世,慈禧選擇了年幼的溥儀繼承大統。當時的清政府處在崩潰的邊緣,慈禧不選擇年富力強的人繼承大業,而選擇了年僅三歲的孩童,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下其中的原因。

末代皇帝溥儀,看似是錯誤的皇位繼續人,卻是慈禧理想的人選

首先,我們瞭解下慈禧選擇的幾任皇位繼承人。慈禧是咸豐皇帝的愛妃,咸豐帝體弱多病,他便委託慈禧代為書寫聖旨,慈禧針對國事發現自己的觀點,頗得咸豐的稱讚。當時的中國內有太平天國的分庭抗爭,外有西方列國的虎視耽耽。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懦弱的咸豐棄北京城於不顧,帶著慈禧、慈安以及年幼的同治逃到了熱河。不久後,咸豐帝久病不愈,將國事交給孤兒寡母三人,及八位顧命大臣,便撒手人寰了。

八位大臣欺負新帝年幼,婦人不宜參政,企圖專政架空皇帝及太后。這引起權利慾望極強的慈禧的不滿,她聯合咸豐帝的親弟弟奕訢發動政變,設計處理了八位大臣,開始了二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慈安太后單純善良,無心國事,同治年幼無知,慈禧大權獨攬,風光無限。在這段時間裡,慈禧展示出了她出色的政治才能,她積極的推行改革,重用漢臣,有效地平定了國內的太平天國及捻軍起義,延緩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她為了穩定滿族的統治,推行洋務派的"自強求富",效仿西方強國的先進模式,發展中國的民族企業,加強中國的軍隊建設。可是,她只抓住了西方強大的表象,不願意改變腐朽的本質,所以這場改革帶來的只是表面上的繁榮穩定。

末代皇帝溥儀,看似是錯誤的皇位繼續人,卻是慈禧理想的人選

同治是位短命的皇帝,1875年1月,年僅19歲沒有留下子嗣便染病不治駕崩了。垂簾聽政讓慈禧的權力慾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她怎肯輕易將權利拱手讓人,於是選擇了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湉為帝,她繼續與慈安太后垂簾聽政。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亡,簾子後面只有慈禧一人坐陣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光緒開始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緒與慈禧的執政理念產生極大的分歧,光緒主張革新推行變法,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滿,將他幽禁在中南海瀛臺直到死亡。光緒沒有子嗣,慈禧早在他幽禁期間就考慮繼續人的人選,最終她經過各種權衡,選擇了醇親王載灃之子,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慈禧仍然做著垂簾聽政的春秋大夢,怎料在宣佈溥儀繼承皇位的第二天,她便病逝了。

末代皇帝溥儀,看似是錯誤的皇位繼續人,卻是慈禧理想的人選

經過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總結出慈禧選擇新帝的幾大原則。

1、 年幼 慈禧一生共經歷了四代帝王,咸豐皇帝只有同治這麼一個兒子,他駕崩後自然由同治繼位,沒有選擇。同治登基時只有六歲,駕崩時年僅19歲,在位13年從未掌管大權,朝政大權一直掌握在他的母親慈禧手中。垂簾聽政讓慈禧的野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以此後她選擇繼承人便堅持年幼這一原則。光緒皇帝載湉登基時只有四歲,未代皇帝溥儀登基時年僅三歲。

2、 血統 慈禧選擇新帝的另一原則是堅持正宗的皇家血統。同治皇帝駕崩後,對於新帝的人選,慈安太后曾舉薦道光帝長子的孫子溥倫,但遭到了慈禧的堅決反對,理解是溥倫的父親不是道光皇帝的親生兒子,她選擇的載湉,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既有皇家血統,又有她母家的血脈,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在光緒死後她選擇溥儀繼位,也是基於同樣的考慮。光緒的父親是溥儀的祖父,而祖父的嫡福晉便是慈禧妹妹,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乾女兒,是慈禧最為仰仗的大臣榮䘵的女兒。

3、 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光緒帝在親政後,在革新派的鼓動下推行改革,他的改革因為袁世凱的洩密,引起了慈禧的震怒,便將他幽禁起來,剛推行了一百多天的"戊戌變法"也宣傳失敗。慈禧在光緒幽禁期間,便開始著手物色皇位繼承人,這一次"聽話"增加到她的考量範圍。

末代皇帝溥儀,看似是錯誤的皇位繼續人,卻是慈禧理想的人選

她選擇了端郡王載漪的次子,15歲的溥俊繼續大統,載漪是道光皇帝第五子惇親王奕誴的次子,他的正福晉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的三女兒。載漪完全符合慈禧的要求,慈禧廢光緒帝、立新君的要求遭到群臣的反對,再加上義和團運動,載漪登基的計劃暫時擱置了。後來,慈禧想到與光緒之間的矛盾,覺得不適合立載漪為儲,於是還是選擇了三歲的溥儀。

可以看出慈禧為了保住手中的權利是多麼的功於算計,但是她忽略了當時的政治環境,不根據世界的變革考慮中國的未來,只是一味的考慮自身的利益。她的規劃在她的預想中是無懈可擊的,冊立溥儀時她已身患重病,此後無非是兩種結果,如若她恢復健康,便一始既往的在簾後指揮朝政;如若她離世,便由她的侄女隆裕太后掌控一切,皇權始終屬於愛新覺羅氏和葉赫拉拉氏。但是她樂觀的估計了當時的形式,在冊立溥儀的第二天,慈禧便離世,隆裕太后沒有她的政治才能,攝政王載灃沒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皇帝溥儀就是一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將一個國家交給他們能有什麼好結果。

清王朝在慈禧去世三年便滅亡了。大清都不在了,何談愛新覺羅氏和葉赫拉拉氏的榮譽,只能說,慈禧的權利慾望加快了清朝的滅亡,她的聰明才智用錯了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