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那麼請問,君子務本的本是什麼本,指的是什麼呢?

不二蒙教


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語出《論語•學而篇》。《論語》倡導的君子務“本”,就是抓住“孝悌”的仁道之本,從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做起。當走向社會,在待人處世上多懷有深厚的仁愛情感,以自己的行為促進人際的和諧,進而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君子務本,最主要的是修養自己的品德,這是為人的根本。人類最高的境界是道德,任何人的成長與發展靠的就是品質修養,物竟天擇,厚德載物。

君子務本,就是要剛健自強,有著“為天地立心,為天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偉抱負。擔負好自己的神聖使命,專心致志地投入到這份事業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

君子必須是先立本,先把根本性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確定下來,才可能建立起相應執行的規範、制度和體系。

君子之本,應該是不忘初心,把握當下,保持本色,方得始終。本是根本,是良知,是仁義禮智信。當良知與行動融合在一起,就有了這個立足之本,就可以獲得自己的成功之“道”,成為出類拔萃的成功人士。這就是本立而道生的真正內涵。

半部《論語》治天下,讀古人聖賢之書,由於時代的不同,歷史的侷限,對其中的精華可以借鑑和引用,重在與時俱進。


朱八戒CC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第一》

這段話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日後才能有所成就。孝順父母、順從兄長, 這就是仁的根本啊!這其中所講的“君子務本”, 就是強調君子必須在道德修煉上做足功課, 下足氣力。只有基礎打牢夯實了, 未來才有可能成就大業——本立而道生。

那麼,什麼是君子所應當務的本呢?君子務本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就是通過“孝”與“弟”的練習、培養, 逐漸形成仁的品行, 達到君子的道德標準, 這就是務本。按現今我們的話來說叫“培養愛心”。愛心的樹立, 從哪裡做起呢?就先從孝敬父母、友愛兄長做起吧。

父母的養育之恩, 終生感念不忘。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永遠保持溫婉孝順的態度。別離父母時, 心中時刻牽掛父母的健康, 經常彙報自己的工作、生活,恪盡天職, 積德行孝。對於兄長, 聆聽他的教導, 關懷他的疾苦, ——此謂“弟”, 即“悌”。

身為父母的子女, 兄長的弟、妹, 這是必須恪守的道德。有了這樣的基礎, 走上社會, 自然就會將孝弟的修養, 用之於社會。犯上作亂的事, 一般來說是找不上他的。這樣的人做你的同事, 你會很開心。這樣的人當了領導, 一般來說不會對老百姓動粗。——仁民愛物, 君子務本, 這正是儒家想要的育人用人模式。

儒家的孝弟學說, 在漢代以後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 影響巨大而深遠。在臺上的統治者, 希望江山永固, 自然要求臣民由孝而忠, 唯唯諾諾, 不作非分之想, 不思革新創造, 因而尊孔崇儒是為要務;在臺下的革命者, 要推翻現有秩序, 奪取政權, 必然要高舉“造反有理”的旗幟, 衝破一切思想束縛, 達致革命的成功。而孝弟學說、仁義之道、秩序尊卑、綱常倫理必然被羞辱、被唾棄, 批孔否儒必然成為革命者的第一選擇。因此孔孟的榮辱盛衰, 經常伴隨著強烈的功利色彩。

平心而論, 儒家學說, 有積極的一面, 也有消極的一面;其主流是精華, 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但其中也有糟粕, 必須加以揚棄。

過去根據革命需要, 只講糟粕, 不講精華, 只有批判, 沒有繼承。今天從中國人的孝道意識、倫理意識、長幼尊卑意識、禮節禮貌意識都較為淡薄的現實來看, 應以倡導繼承為主, 在繼承中批判。

做君子要務本, 執政興國要務本, 即使養生保健也要務本——中醫有“培元固本”的理論。看來人生處處離不開本, 做人必須學會分清什麼是本, 什麼是末, 切不可做捨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的事情。


文小白讀書


“君子務本”,這是這一句話的核心。“務”就是追求,君子追求根本。務本,這個“本”字,一個樹木的“木”,下面劃一橫,代表樹根。樹的下面是根, 根本根本,本就是根。我們看一棵樹的枝葉,就要看它的根,它的根決定了枝葉的生長,枝末和這個本是不能分開的。如果在這個“木”的上面劃一橫,就表示樹梢,“末”,末梢的末。還是這個“木”字,中間加一橫是什麼字啊?“朱”字。為什麼是朱呢,因為把樹皮剖開,會發現裡面是紅色的,樹木的樹心都是紅質地的,硃紅,意思就是紅色。在《說文解字》裡,以“木”為偏旁造的字有400多個。君子務本,君子要追求做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立起來了,人生的大道自然就生髮出來了。就像一棵樹,根長好了,枝葉自然就長出來了,道就是枝葉。

那根本是什麼呢?“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孝”和“弟”就是我們做人的根本。

這句話提出了儒家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仁德的仁,這也是《論語》中最重要的精神。學,學做君子,君子的品德是什麼?就是仁德。“仁”字,一個“人”旁,一個“二”,就是兩個人的意思。隨時隨地你心中要想著他人,不能只顧自己,這就是仁德,有我有眾生。你心中有了父母、兄長之後,又有了他人,就不光是你自己了,要為他人著想,要隨時想著他人,這就是仁愛之心的根本。儒家的仁愛從哪裡生髮出來啊?從親情裡生髮出來。因為儒家講的愛是次第之愛,由此及彼之愛,是可以推廣開來的。從父子之愛推廣到上下級之愛,由兄弟之愛推廣到朋友之愛,再由夫妻之愛推廣到天下男女之愛,是有次第的,從親情演繹出來的。所以說“孝弟”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住了,道就生出來了。

再看看這個“生”字,我們看每一個漢字,都要對它有深入的理解,這樣才能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每一個漢字都是有深意的,都有哲學含意。“生”字是這樣寫的“”,下面一個“土”,上面是草,土上長草就是生,生命開始了,這就是“生”字。“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與”字讀yú,等同於疑問詞“嗎”。這不是人的根本嗎?君子的核心是仁德,而仁德的核心在孝弟。





貓三叔


“君子務本”的“本”是本質、根本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君子致力於參透事物的本質,找到了萬事萬物的本質,自然就能掌握為人處世的道理。

這句話與著名詩人杜甫在《前出塞》中的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兩者都是想說明,解決任何問題,首先都要找到其最“要害部位”來處理。

萬事萬物看似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背後總是隱藏著某些鮮為人知規律。那些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的人會從中抽絲剝繭,快速地判斷出其本質,迅速地解決問題,令人佩服不已。

怎樣擁有這項看透事物本質的本領呢?

一、經歷

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經歷來提高一個人洞察力水平。一個人無論你與他講多少道理,他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討厭說教)。但一旦他經歷過了,就能迅速的反應過來,甚至會對你的講話感同身受,產生強烈共鳴。

二、思考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問題時,並不是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們由於懶於思考,往往流於事物的表象,迷惑而無所得,還無法跳出這樣的怪圈。

具體方法如下:

1、拆分問題

將能夠影響問題的原因拆分成相互獨立且全面的各個因素。

採取追問的方法,直到再也不能回答為止。

2、歸納和演繹

歸納是把某種相同屬性的事物,一一列舉出來。演繹是把事物間相互影響的因素,按照因果、時間、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尋求突破口。

3、發揮想象力

除了上述方法,還要結合想象力的配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在想象力這個問題上,是不能臨陣磨槍的,需要一個人平時的積累和勤奮的思考。恐怕需要我們養成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比如:

這件事如果這樣會怎樣?如果那樣會怎樣?

堅持下去,你的思維就會比原先更加活躍,富有鮮活的色彩。

通過上述抽絲剝繭的方法,我們便能發現表象背後的真相,也就是事物的本質。

在電影《教父》中,曾有這樣一句臺詞:“在一秒中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睿語佳音


本:個人道德方面本質上的確立.道:個人在社會層面以上面所說的“本”為基礎進行行事,從而在社會中建立一種榜樣或標準.

這句話的翻譯就是: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務”是“致力於”的意思而關於本句的核心,也就是“本”與“道”二字。其解釋遠不是“根本”“治國做人的原則”那麼簡單。

“本”的本意是樹根,此處應意為自身修養、道德品質。“道”是一個難以理解、玄而寬泛的概念,根據古漢語中的解釋,《論語》中大多數談到“道”的地方都可解釋為“規律”、“道理”,或者引申為“真理”、“理想”。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 學而篇》。原文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青朗文學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顧名思義就是事物的根本性所在。深耕於本,本固了,很多東西都自然而然跟著來。比如說現在的物慾橫流的社會,對大多數人來說,本就是——錢。這句話換做一句俗話就是,錢有了,就什麼都有了。 國本有了,經濟有了,軍力有了,就自然有人巴結了,有人畏懼了。

具體的指的事物,要看具體事情,簡單而言就是這件事、物,能夠起決定性作用的。



和楷文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者。

降為生,流為成,本為始,末為終,是故萬物乃人之末,人為萬物之本;

人又為天地之末,天地又為人之本。

夫人不可以無本,亦不可以無末。

本者體也,末者用也,則兩不相離。

天地以太空為本,而生人畜萬物;

人畜以至善為本,而生周身百體。

天不失其本,則天且長且久;

人不失其本,則人為佛為仙,亦可以與天地同壽矣。

夫人自古皆有死,何由不至於死也?

豈不聞《呂氏春秋》曰:人能一竅通,則不死,其壽在神。

聖經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太上老君解釋的很清楚!在這裡不需要再添油加醋了,認真體悟即可!


軒轅凌霄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人生之本是什麼呢?在我理解就是“不忘初心”!也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等等的赤子之心,如果我們在人生的一些至關問題上,諸如升學、求職、婚姻、升遷…甚至尊老愛幼、虛心善待鄰里等一應大小事宜上都能“不忘初心”,不忘記自己存在於社會的價值,老老實實做人,不人云亦云;認認真真做事,不墨守成規,能予“仁義”捫心與推思,最終就一定會有一個美麗而豐富、並有意義的人生!………其實一般人處在人生的轉折時,都是躊躇滿志的,問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麻木性(“貪享”)會漸漸消泯掉“初心”,我們是否也一直堅持著自己當初的信念呢?也許生活的瑣碎(繁雜)已經讓我們漸漸淡忘了自己做人的“初心″了吧?!而它,恰恰是(人類)心靈的太陽,能決定一個人的努力方向、奮鬥目標,並提供前進的動力。………當今社會,不乏急功近利思想,偶有不順不舒、隨即改弦易轍的現象時而發生。其實,無論是在做人還是在做事、甚至是做學問上,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那一顆寶貴的“初心”。…[心]…[祈禱]…[玫瑰]…[祈禱]…!!


桃花塢裡桃花扇


其實我是不太同意這個觀點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有子,是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在這裡,有若認為孝悌就是“仁”的根本,也就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而在《論語》中,對於“孝悌”的解釋是比較人性化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從孔子和曾子對於“孝”的不同表述中,我們似乎能夠發現一些不同。孔子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基於對父親的行為和志向的觀察,這是一種獨立思考的方式。“父在,觀其行;父沒,觀其志”,這是一種相互的家庭關係,他不強調你一定要繼承父親的志向和行為,而是在你肯定了父親的志向和行為之後,以父親的志向為志向,以父親的行為為標準,作為立身處世之道。

而曾子的表述,則將“父之道”理解為“父之臣”與“父之政”,這是一種趨向於保守的思想。保守不能說不好,因為保守的人不會瞎搞,但是保守就意味著邁的步子小。

所以,這一看就是老實人說的老實話。


解儒


挺逗,剛才有人邀請回答“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什麼意思,我回,也可以認為,自以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也可以說,小人務本,本立而道生。反正是,君子有君子的道,君子的道是君子的本,小人有小人的道,小人的道是小人的本。不僅君子小人,盜亦有道。魚有魚道,蝦有蝦道,王八自有鱉道,各務各的門道,立命之本也。如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