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隻有男生才可以被稱為君子?“君子”一詞,是怎樣從古代演變至今的?

鴨一嘴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

《論語》把人分為聖人、賢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眾人、野人、小人等,但實際上又可大致可分為聖人、君子、眾人、小人四類。聖人很難做到,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眾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是我們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所以在《論語》裡提到君子的就有80餘處。那麼,《論語》裡崇尚的“君子”是怎樣一種人呢?

君子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寬容。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坦”即平;“蕩蕩”即寬廣的樣子;“長”指常;“慼慼”是憂愁、悲傷的樣子。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是憂愁悲傷。”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擁護,有親和力的條件。孔子說“寬則得眾”(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商湯說:“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謙讓。孔子認為君子有四種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謙遜。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講仁義。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為如此,君子厭惡傳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在下位而誹謗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得禮節的人,厭惡固執任性頑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種能力高強的人

  《論語·為政》記錄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僅僅具有一才一藝就行。“文質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論語·里仁》記錄孔子的話:“君子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無適:沒有專門的規定一定要這樣。無莫:沒有專門的規定不能這樣。義:宜,適合。比:挨著、靠近。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的不應該怎樣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麼去做。這裡所說的情理,實際上表現了作為君子的一種智慧,一種分辨是非的能力。

  君子是一種勤勉自律的人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養性恭敬謙遜。君子的自我修養正如《詩經》裡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說,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還得磨。


馬群講國學


首先,並不是只有男生才可以被稱為君子,女子同樣可以。

“君子”一詞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流傳至今,經歷了由“德”到“位”的演變發展,從最初的的代指貴族統治者到後來的代指有德的人,在演變的過程中,孔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孔子的倡導下,“君子”成為了士人心中道德高尚的理想形象。

一:溯源

目前而言,“君子”一詞確實是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但是對於具體的產生時間,並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當下,人們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最早產生於西周初年,而另外一種說法是認為“君子”一詞誕生於夏代。目前普遍認為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在《周易》中,“君子”共出現124處,而在《尚書》中,“君子”一詞共出現8次。

1,越庶伯君子 , 其爾典聽聯教。
2,周公,曰 “ 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3,君子在野 , 小人在位。

明確了產生時間,我們再聊一聊其詞義。

我們先從構詞角度來看:

“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說文解字》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的是手執棍棒使人做事,而“尹”字下面個“口”字,表示手持棍棒發號施令,在當時,能夠發號施令的便是奴隸主階級。因而,“君”字一詞在最初指的便是奴隸主階級。

而“子”是對古代男子的尊稱,“其曰子,尊之也。”,因而,“君子”一詞先是特指君主,後來慢慢延伸為貴族男子。

二:《詩經》中的“君子”

“君子”一詞的含義是對著時間流轉慢慢發生轉變的,在《易•卦爻辭》中,“君子”與“小人”相對稱,反映出一種社會地位的差距,而在《乾•九三》中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裡的君子則表示要具有憂患意識,以及自強精神,可見,在這裡,君子開始不單單指一種社會地位,而開始擁有精神含義。

而在《詩經》中,這種轉變更加明顯。

在《詩經》中,

君子指周天子:“ 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 ⋯ 君子信饞,如或酬之。” (《小雅.小弁》)

君子指諸侯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小雅.採寂》)

君子指卿大夫:“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小雅.四月》)

君子指賢能者:“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魏風 . 伐檀》 )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出,“君子”一詞在逐漸演變,從君王到賢者,我們可以看出“位”逐漸消失,而“德”逐漸建立。

而在後來,“君子”一詞詞義逐漸擴大至普通人,詩人用來自稱,女子用來稱呼其丈夫,比比皆是。

三:《論語》中的“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其實,對於孔子所賦予含義的“君子”,是一種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孔子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君子”。

那麼,孔子眼中的“君子”到底是個什麼形象呢?

正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這裡,質,僕也,而文,華飾也。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因而,孔子眼中的君子形象是指具備內在仁德的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

“以服飾之尊嚴,見其德之稱也。”

其實,在《詩經》中,有許多詩向我們展示了君子的服飾,如“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同時,也有許多詩展現君子應有的從容,“近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可以說,彼時的君子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理想化身,孔子希望,人人都能夠向成為君子的方向不斷的發展,如此下去,禮制的恢復也不成問題。

總的來說,孔子為“君子”賦予了更多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以及道德思想,實現了“君子”由重“位”向重“德”的轉換。

此後,因為世代尊儒,“君子”就是指有“德”之人的說法一直存續下去,正如班固所說:

“或稱君子者何? 道德之稱也。”

因而,一般來說,女子也可以稱為君子,不過很少罷了。


世間人物


這個可不一定哦,君子是對道德修養高,有人格魅力的人的稱呼,所謂"正人君子", "君子"是與"小人"相對而言的,故與性別沒有關係!但是孔老夫子的一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也被曲解為孔老夫子都說了君子的對立面就是小人,小人和女子又歸為一類!(這句話孔夫子真正的思想大家可以查查)

再加上歷史上君子更多的是用來形容男性,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常來說也是男性求淑女吧,總不能女女吧![捂臉]

但是如果說君子只能男生用,又太狹隘,比如近代中國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記念劉和珍君》,其中一句名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震聾發聵!劉和珍的品行完全配的上烈士,君子,巾幗不讓鬚眉!

所以,只是在歷史演變中,女性拋頭露面的機會少,所以美好的詞語更多的被用來形容男性,但如果說君子就一定是男性的專利,確實也有點狹隘了!

說句題外話,“先生”一詞,宋慶齡先生,楊絳先生,冰心先生……



雪流星落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慼慼 君子相對於小人而言的,是指一個人的修為和品行,與男女無關!!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內涵 君子在我們的文化中,是一個非常常用的稱謂。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講禮貌、講義氣、行仁道、有修養有正氣的人被我們稱為君子。而反之,則是被稱為小人。君子也就是沒有人格汙點,而對於行為和道德有相當高的標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觀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風範,某某有失君子之風,某某是一個小人。現在也有很多的俗語,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個人的心中,似乎都會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認知。而究竟君子是一個什麼具體的概念,卻是很難講清楚的。而心裡面卻無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說明了君子的觀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之中,已經是形成了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所以君子的觀念是我們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 而這種君子觀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來源於論語。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時通過論語對於君子的闡述,君子的觀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國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對於中國人的人格世界的構成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君子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觀念。比如在詩經和尚書中就經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無逸。”(《尚書》)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等等。而這個古代的觀念經過孔子與其弟子的闡述,變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時也被賦予了一些更為豐富的內涵。 我們先從論語的開卷第一句話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來談起。開始孔子講到學習的快樂,講到朋友之間的友情和歡樂,接著就就講君子。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習、快樂、君子觀念的非常的重視。我們大都免不了在別人不理解或者誤會的時候,會感到很生氣,而孔子則是告訴我們,“人不知而不慍。”則是“不亦君子乎!”在這種情況下,做到不生氣抱怨,就可以說是君子了。這種行為即是君子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具有君子上午修養。當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孔子認為具有這種素質的也可以說是君子了。我們也知道,在易經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是自強不息的,就如同天地健動的運轉一樣,因此君子也是效法於天道的。從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君子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同時也是和天道聯繫在一起的。 孔子經常提起君子這個名稱。在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的多。對於君子,孔子更是讚譽有加,對君子的涵義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詮釋。雖然君子的觀念在古代也早已經形成。大概首先用來指有職務的人,慢慢地也變成對於有修養的人得稱呼。到了在孔子,君子含義變的很清晰,主要是用來指有道德、有修養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他人以及其弟子也稱孔子為君子,同時孔子也數次自稱為君子。對於在位的人也還是有稱為君子的,孔子對於這種因為地位而稱為君子是有所批評的。但是當時君子因為地位職務的意味成分已經是很少了。就象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以道德為標準的這種君子的觀念深入人心,在當代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現在人們的君子觀念和孔子的君子觀念差不多。我們來通過對於論語中君子的分析和考察,理解孔子的君子觀念和君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 在論語中,孔子從很多的角度來論述了君子的含義。我們首先從君子的本質來講。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我們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觀念和價值。孔子認為“仁”是君子的本質所在。意思是說,君子離開了仁,怎麼還能稱為君子呢?當然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一刻也不離開仁的,與仁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認為義是君子的質,義和仁同樣是君子的本質。作為一個君子,義是基礎,是質,禮,孫,信是君子的行為修飾,是文。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具備了仁義,再修飾以禮信謙虛,實實然在孔子看來就是一個真正的君子了!所以孔子說“君子哉!”這樣肯定君子所包含的含義。孔子又說:“君子義以為上。”(《衛靈公》)認為義是君子的一個根本的素質。現在我們的社會也是同樣強調仁義的作用,君子的觀念的基礎也和孔子的思想仍然一致。在孔子看來,仁義就是君子的本質所在。 君子所具有的品格,孔子也有很多的論述。孔子說:他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認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發展和延伸的,小人則剛好是相反,生命是是向下發展和延伸的。“下學而上達”是孔子的人生理念。他的學習、教育、文章、政治,都是為了上達。目的就在於成為一個君子。孔子的出了君子著一個上進的品質。孔子又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是坦蕩蕩的,君子是光明正大的,是心胸廣闊的,是沒有什麼見不的人的東西的。這種坦蕩,不僅是指作為處世上的坦蕩,也是指心態和修養上的坦蕩。有了這種坦蕩,自然也就能夠從容不迫。而小人則是不然,常常會感到憂愁和悲傷,心胸的問題,也是不夠坦蕩的原因,還會為犯罪等違背良心的事情而感到害怕和羞恥。孔子通過君子和小人的對比,更加把君子的這些光明磊落、積極進取的品格體現出來了。 司馬牛這個人就總是很憂愁,有一次他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孔子就回答說:“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也就是要告訴司馬牛不要憂懼,因為這是不符合君子的品質的。所以快樂也是君子的一個品格。在陳國絕糧的時候,子路很不高興的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子路認為君子是不會有困窮的時候。孔子就跟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孔子跟子路解釋,君子是有操守的,在困窮的時候也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象小人一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失去操守,無所不為。這也是君子的高尚品格的表現。 孔子看來,君子的特色經過思想和行為而表達出來。我們先來看君子的思想。也就是君子的所思所想。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君子是有恥心的,(我們現在學校裡也經常講八榮八恥,如果做得到,那可以說是君子了!)孔子認為君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對於說大話和巧言令色的行為是會感到恥辱的。當然一般的正常人就會對這種言過其實的話都會感到羞恥的,所以按照孔子的這個標準,看來君子也不是很難做到的啊。孔子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君子擔憂的是自己沒有才能,而不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這樣的道理用到我們自己身上也是同樣適用的。我們自己也要同樣是關心自己是否有才能,是否有知識,而不是別人十分知道自己。做到了這一點,也可以說是君子了啊。難不難呢?當然是不難的。當然君子也有比較難做的到的地方,君子的心裡面總是關心著道德的事情,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也就總是關心社會的治按秩序,而小人卻只是關心自己的土地財產,以及自己個人的利益。所以從君子的平時的用心,就比小人要高出一酬了。孔子又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明白道義,而小人只是明白私利。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這樣的區分仍然是正確的,人們的價值觀仍然和孔子的這種思想是相符合的。 而君子的品格更多的是通過行為所體現出來的。可以從下面的幾個方面來來理解。一個方面是君子的志向和胸懷;一個方面是君子的言行,一個方面是君子對人的態度,一個方面是對事物的態度。 君子之志向,是遠大的,不會僅僅侷限於個人的一己之私和利益得失。而是關注全社會和人類的命運和道的實現。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君子注重於謀取道的實現,而不會去注重謀取食物。也就是說,君子是為了實現道而努力,不是是為了生活和生存而打拼。何況僅僅是為了生活去打拼的話,也會有捱餓的時候,學習是為了道的實現,工資也會因此而來。君子所憂患的是道是否能夠實現,而不會因為貧而感到憂愁。孔子又認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對於食物和居住條件沒有特別的要求。孔子說認為君子是:“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一達其道。 ”(《季氏》)在隱居的時候,也不會放棄自己的志向,能夠出來做事的話,就以行義來實現自己所要推行的大道。孔子也說:“士志於道。”也就是這個意思。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認為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情的態度是沒有一定限制和,只要符合於義氣的原則。說明了君子的志向在於道義。同時也就是表現了君子的一種靈活的態度和廣闊的胸襟。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和論述君子的言行。論語記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就這樣回答他。孔子認為君子對於言,首先是要去實踐了,在去說出來。在這裡,孔子當然具體也是針對子貢說話說得好,但不一定能夠去做這個性格或者情況來講的。卻是同樣的具有普遍的意義。孔子認為言行要一致。他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古代的有修養的人,是要做得到才說的。孔子認為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孔子又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語言不必要太多,同時還要是慎重的,而行動卻是敏捷的,對事情也是敏捷的。因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心中對於言行不一致會感到羞恥。孔子認為: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君子的品格也就體現在他的言行中了。 君子對於人的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孔子說:“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君子會去成全別人的好事,成就別人的真善美,而不會去成全別人的惡。這種君子之風,會讓我們的這個社會變的可愛起來。其實每一個人的心底都會有成人之美的願望的。假如成人之惡的話,那就不是君子了,也不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和所厭惡的。君子生活在社會當中,表現出來了自己的操守和修養。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作為一個君子,有自己的堅持的操守,而不會去爭奪什麼,也不會象小人一樣的去拉幫結派,集合起來去幹壞事情。就是有所爭的話,也是君子之爭,。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八佾》)比如體育的競賽的射箭,按照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比完以後還要一起來喝一杯。君子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話說的好而去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怎麼樣而不去認可他說的有道理的話。君子對親人有很深刻的感情。孔子的弟子曾子則是認為君子喜歡通過“文”會友。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顏淵》)可以看出,君子重視友情,有一種很自然的深沉的友愛之情,同時也具有高雅的情致和仁愛的情懷。孔子認為,“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子路》)君子和人的交往,很容易共事,而不容易取悅的,對於人不會求全責備。又說:“君子和而不同。”跟人的關係重視和諧,而不要求一定要同,就是表示尊重他人。 我們再來看看君子在對於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君子很看重自己的名聲,對於自己離開人世之後僅僅只有君子之名,而沒有做到君子應該做的事業和完成自己的責任,是會感到痛恨的。君子對於事物,也會保持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他說“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子路》)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會去亂講,就放在一邊,不表示自己的觀點。君子做事情,是融入了自己的真摯的情感的,也就是帶著自己的情感去為人處世的。孔子認為:“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陽貨》)君子在有親人不幸離開人世的時候,就是吃東西也不會感到甜,聽到音樂也不會高興,居住的時候也總是在懷念。這也就是人的天性的表現,君子上保持了他的天性的,把內心的深厚的情感表現在事物之上。 君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很注重自己的修養和儀表。孔子認為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曾子也認為君子有所貴的有三個方面。(三戒,三畏、九思,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在這裡就不在重複。)曾子認為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意思是注意修飾自己動作和外貌,這樣就會遠離粗暴輕慢;端正自己的態度和表情,這樣就會讓人覺得可信;講究語言和語氣,這樣就會遠離粗鄙和別人的懷疑。曾子認為君子所重視的在這三個方面。這當然的君子在與人交往上所需要的修養。子夏說孔子:“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夏把孔子稱為君子。孔子的外在修養有三種變化,遠遠的看上去很威風莊重,和他交往卻是很溫和的,聽到他說話,有覺得很嚴厲。孔子也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告訴我們要莊重,這樣學習的知識來也就會牢固。這也就是孔子平時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君子之風。 上面說到子夏稱孔子為君子,其實其他的人也把孔子稱為君子。也正視孔子所展現出來的人格和風範是完全符合於人們心中的君子的標準的。而孔子也同樣把他所認為有修養的人人稱為君子。而孔子也認為自己是君子。孔子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聖人的要求很高,不是想做聖人就可以做的到。聖人在社會中也很難看的到。而君子則不一樣,標準比聖人要低一點,只要想做就能夠做得到的。說不定我們的身邊就有可以稱得上君子的人。孔子認為只要見到君子就會感到滿足了。我們知道,孔子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在於培養君子的。《鄉黨》中介紹孔子的生活,也稱孔子為君子。陳亢說“君子之遠其子也。”君子也是指孔子。孔子也認為自己是君子。論語記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在這裡很自信,認為九夷如果很粗陋的話,自己這個君子到那裡去住,就會變的不會粗陋,而優雅起來。當有人稱讚孔子為聖人的時候,孔子則認為自己只是君子,他說:“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孔子也稱讚自己的弟子為君子。他說弟子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長》)子賤這個人是君子。而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那麼這是從哪裡學到的呢!意思是魯國有君子,子賤也因為君子的榜樣和影響成為君子。孔子同樣讚揚他的弟子南容:“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憲問》)說南容這個人是君子,因為他很崇尚道德。孔子也稱讚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孔子一個很好的朋友。修養和為人都有君子之風,有一次蘧伯玉使人來拜訪於孔子,孔子和那個人坐在一起,而問這個人關於蘧伯玉的一些情況。孔子說:“夫子何為?”對曰:“ 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憲問》)這個人也是很瞭解蘧伯玉的,說他想減少自己的過錯卻在苦於沒有辦法啊。說明蘧伯玉在自我的修養和提升。等這個使者出去以後,孔子感嘆說:“好一個使者,好一個使者!”由此可見,當時的君子在社會中還是有很普遍的。 孔子認為有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則不同。在論語中,孔子有兩個地方談到了君子之道。我們來看看。論語記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孔子認為君子的道有三,他自己沒有能夠做到。子貢則是知道孔子的,說這是夫子自道,自己在說自己。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個君子之道,也許在孔子認為,是很重要,同時有很難做得到的。我們上面也談到,有些君子的品格是容易做到的,只要自己去做就能夠做得到。而不憂、不惑、不懼卻是要靠修養才能達到的。也說明了孔子對這三個方面有深刻的體會,不是常人可以達到的。孔子認為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子產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恆公的宰相,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孔子常常讚揚子產。孔子在這裡提出的四個君子之到,都是子產做到了的:自己的行為是謙恭的;對於齊恆公的尊敬的;治理國家人民是得到了好處的;使用人民的勞力是按照道義來的。所以孔子也稱許子產為君子,因為子產實踐了這四個君子之道。 而君子的這種品格,通過和小人的對比,就會更加的凸顯出來。孔子經常把小人和君子對比。在前面我們也提到了這種對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如“君子易事而難悅,小人易悅而難事。”等。小人的品質剛好和君子是相反的。又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君子是安泰從容而不會驕傲自滿,小人剛好相反,是君子是驕傲自滿而不會安泰從容的。我們讀到孔子的這種對比,在聯繫現實的情況,不能不佩服孔子的智慧!孔子告戒底子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君子儒自然要有君子的風範,而小人就是讀書再好,知識再多也還是小人。作為一個君子,孔子的一生中也遇到了一些小人,所以十分的痛恨小人。這也是孔子君子小人之辨十分的分明的緣故。在回答子貢“君子亦有惡乎”時孔子說:“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所以君子是厭惡一些小人的行為的,這也是君子的一種品格。孔子也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就是這個意思。君子小人對待過錯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而子貢則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小人有過錯了,必然會文過飾非;而君子有了過錯,大家都回看見知道,改過也是大家所讚揚的。 君子的觀念在孔子已經發展的十分的成熟了。到了孔子,就僅僅是指具有道德品格的人。在孔子以前,君子作為一個稱呼,還帶有一定的職位的色彩,當然古代的君子是必然是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就比如,人們可以稱呼大禹、商湯為君子,但是決不會稱桀紂為君子的。這種道德之稱到了孔子就完全的成熟。雖然孔子也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這裡的君子可能是指有在位的人,晚節不保,在當時的社會上這種情況很多,而小人在這裡也就是指本身道德敗壞的人。而“君子易事而難悅,小人易悅而難事。”中的君子小人的對比,已經沒有了職位的因素。完全是道德的區分。因為君子可以在位,小人也可能在位。孔子的這種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到了今天仍然如此。 孔子把君子的品格和天聯繫在一起,認為君子的品格是來源於天的。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前面我們也提到,《易》中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能夠懂得天命是什麼,我們也很難完全明瞭孔子所說的君子的真切的內涵。而我們卻可以從孔子以上的論述中看出君子的大致的含義。君子也就是天命落實在人類社會中具體的實踐,一頭聯繫著天,一頭聯繫著人類社會。君子就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君子是對於社會和人類敢於自負的責任,具有擔當精神的人。同時君子是剛健的、積極的,具有人的一切高尚的品格。


皖北阿樂在海外


什麼樣的男子才可稱為君子? : 君子”一詞出現得很早,開始僅特指國君的兒子,後來又指身居要位的人,到了孔子時代,孔子又賦於了它新的含意,把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都稱為君子.那麼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呢?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曹禺的四幕劇《蛻變...

古時候把男人稱君,女人稱什麼,伊,卿,嗎_ : 你好!確切地說,男子只尊稱妻子為“卿”,任何人均可尊稱男子為“君”.而女子可對任何男子(包括自己的丈夫)謙稱為“妾”,而男子稱不是自己妻子的人要看具體情況. 百度上找的,有很多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什麼人才能稱為君子,中國古代君子的涵義是什麼? :君子 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上,“君子”則是其理想的人格典範.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的實...

可以叫做君子的古人有哪些 : 1信陵君魏公子信陵君無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異母弟也”,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因此多歸公子.而列國也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餘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2春申君春申君黃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輔國持權,說一不二,自有其過人之能.3孟嘗君孟嘗君少有遠謀,深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勸田嬰舍家業而厚待賓客,由是“名聲聞於諸侯”.孟嘗君待客平等,“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且常施惠於賓客親戚,客以此多歸孟嘗君.4平原君平原君趙勝,乃武靈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趙之諸公子中,趙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古代君子指的是男性還是女性?_ : “君子”本意是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但古人多隻男人,我想這是因為古代“男尊女卑”的原因,因為只有男人有資格讀書,女人只能在家做做雜事,所以古人所說的君子多指男人. 但是今天的社會男女平等,所以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都可稱為君子吧.

古代稱男子為君子,那稱女子為什麼啊?_ : 並不是所有的男子都成為君子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星導自媒體


古宋朝以前,君子不分男女,君子和小人是以儒家遵守“禮”法的標準衡量,言行一致,遵守“禮”法,社稷認可的正能量人就是君子,反之過分是小人。

有專家解釋為,有才有德是聖人,無才有德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無才無德是惡人。

今君子隨便用,根本就沒有標準,如同“同志”一樣,本來是褒義詞表示志同道合的人,現在變成中性詞同性戀意思,語氣加重是貶義詞口味不一樣很重。

傳統文化的沒落啊,需要雄起復興。


尋荀文化


君子(jūn zǐ),漢語詞語,指才德出眾的人,古籍中有時也指地位高的人或用於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花之君子。——清·周容《芋老人傳》

2.對統治者和貴族男性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應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韓愈《師說》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4.對別人的尊稱,猶言先生

君子書敘。——唐·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引證解釋】君子觀王約告仁宗之言,可謂不負厥職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屢見於史冊者,謂非王約輔導於其始可乎。若王約者貽仁宗之哲命者也。——四庫全書《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卷二十四


Anbo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作 君子?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孔子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完美的人應該是怎樣的。君子九思,源於孔子的一句話:“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為人處事,總有許多東西需要注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君子九思,也重在自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樣的人,或可稱得上是“君子”



斗轉星怡7


其實君子就是男人的,我來細說一下君子是怎麼個意思。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2.對統治者和貴族男性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應,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4.對別人的尊稱,猶言先生,

君子觀王約告仁宗之言,可謂不負厥職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屢見於史冊者,謂非王約輔導於其始可乎。若王約者貽仁宗之哲命者也。

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禮記·緇衣》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娛樂大白鵝


不是的,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如果說君子只有男人才能有這種稱呼,那麼說女子不就都是小人了,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古聖人孔子說:君子指的是這個人做事光明磊落,能屈能伸,能尊能卑,能方能圓,委曲求全,隨機應便,沒有藏著掖著, 君子忍讓,見義勇為,為仁義捨棄利益。對朋友真心實意,這樣才叫做稱作君子,有的在背後搞鬼,非常奸詐的那種小人,淨幹那種偷雞摸狗之事,那就屬於小人,君子兩個字意義非常深刻,做事情到底做到哪種程度才稱得上偽君子?有時候也是非常難說清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