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两岁的女儿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每次只要稍不顺着就开始大声哭闹,这哭声可谓是到惊天地泣鬼神。记得有个晚上,临睡前我说太热了,我妈就顺口提了一句“这么热的天就别穿睡袋了”,谁知女儿一听到“睡袋”这个词,立马就联想到心中每晚要穿睡袋的规则,她不允许别人坏了她的规矩,于是一场嚎哭又开始了,真的哭到声嘶力竭慢慢睡去才罢休。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哭是一种有魔力的声音

之前看过一个婴儿的纪录片,里面有个声学专家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想证明“婴儿哭声是否会影响成人反应时间”。测试的父母们会先后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婴儿的哭声,也有成人的哭声,听完后让他们立即玩打地鼠游戏,绝大多数父母在听到婴儿哭声后打地鼠的分数都会有所提高。婴儿的哭声已经进化到了让成人无法忽视的音调,因此成人对婴儿哭声的敏感程度大大高于其他任何声音。

婴儿在3个半月以内的啼哭基本是因为不舒服导致的,所以这时父母一般都是通过四字口诀“饿、尿、拉、困”来一一排查婴儿啼哭的原因。但是从3个月开始,孩子渐渐发现哭是个很有效的工具,啼哭能把亲人吸引过来为自己忙前忙后,因此孩子的哭闹也成了父母最头疼的问题。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怎么应婴幼儿的哭闹

我们都知道,对待孩子的哭闹不仅要花心思,更需要用智慧,细心观察孩子哭闹的源头,对症下药才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办法。但毕竟父母的时间精力很有限,不可能每次都跟破案一样顺藤摸瓜、追根溯源。于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了应付婴幼儿哭闹的“四步法”,时间精力有限的家长们不妨试试。

第一步:判断年龄

3个半月以内的孩子哭闹基本可以用上面提到的“饿、尿、拉、困”四招排查,随着孩子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展,孩子观察的角度和探索的能力逐步增强,好奇心也越来越重,有时候孩子可能觉得无聊,所以用哭闹的方式来吸引父母陪他们玩耍,因此孩子的哭闹除了上面四招之外还可以加上“有趣的游戏”,尤其推荐陪孩子玩社交类的互动游戏,例如躲猫猫、猜猜哪个手有东西等。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曾有心理专家在英国做过一个实验,通过300对父母的参与试图寻找出最能逗笑宝宝的游戏,实验设计的游戏包括撕纸、把丝巾塞进嘴巴、把被子顶在头上、让动物玩偶发出动物的声音以及经典游戏躲猫猫这5种常见的游戏最终躲猫猫在这个实验中完胜。为什么躲猫猫这么受欢迎呢?专家解释道:

“躲猫猫”与社会联系有关,“我能看见你吗?我看不见你了!”这是一种婴儿与父母之前的联系,对婴儿来说他们获得了奖励和喜悦。

第二步:判断行为危险程度

月龄越大的孩子,能触碰到的危险就越多,但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比如插头上的洞洞,孩子总想伸手戳戳,这种探索是严令禁止的,即便孩子哭着闹着要摸,但是原则摆在这,只剩下沟通的方式方法了。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面对危险,转移注意力是个不错的方法,虽不是长久之计,至少可以暂时回避眼前的风险。不过,让孩子理解危险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如何让孩子理解就要分年龄段来处理了。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月龄孩子,可以通过安全教育绘本的方式讲解身边的危险,遇到危险的时候提醒孩子绘本内容是个不错的方法。对于已经上幼儿园孩子,可以适当讲解下身边发生的新闻故事,给孩子做安全警示教育。

第三步:自主意识的萌发

在孩子自主意识还未萌发之前,前两步的方法基本能解决哭闹问题。孩子一旦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哭闹就变得有些复杂,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对付,记住两个关键词“灵活”和“尊重孩子”。“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给自己找麻烦,有时候麻烦是家长“觉得麻烦”,有时候麻烦是“真的麻烦”。

就拿文章开头女儿的例子来说,如果我答应让她穿厚厚的睡袋,那她睡觉出汗容易感冒是“真的麻烦”,因此我第一天采取的方式是“不理会她的需求”,但我并不是真的不理她,而是采用唱歌的方式安抚她,让她明白“妈妈不遵守你的规则,并不代表妈妈不爱你”,同时也让她明白“妈妈的原则摆着在,既然妈妈决定不了你做什么,那妈妈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虽然仍旧哭了一晚上才罢休,但这种冲突在孩子成长中是在所难免的。第二天,我果断把各种睡袋都收进柜子里,让家人不要再提睡袋的事,孩子见不到睡袋也听不到睡袋,我们切断了她能联想到睡袋的所有路径,因此她晚上睡觉记不起自己的“规则”也就不闹了。

一岁半以后的孩子会逐渐进入到“规则和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的顺利度过对将来孩子进入社会后遵守法律规范和公序良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敏感期的顺利度过靠的就是家长的“尊重”。

但“尊重”不代表一味迁就孩子,非要在每件事情上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甚至感谢父母的尊重。切实可行的“尊重”是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方法,而其中“切断联想”和“制造联想”就是不错的办法。“切断联想”就是刚刚女儿例子中用到的方法,“制造联想”是逆过来的操作。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再举个例子,有天下午,我怕太阳西晒把沙发晒坏,于是便把窗帘拉上了,女儿觉得窗帘就是应该拉开的,于是非要把窗帘拉开,我不肯,女儿就气得哭鼻子。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妙招,于是“步步为营”引女儿“入坑”。

我抱着女儿说:“妈妈拉上窗帘是怕太阳晒坏我们的沙发,那沙发是我们家的东西吗?”

女儿点点头(这是明显的事实)。

我接着说:“那我们家的东西是不是宝宝的呢?”

女儿点点头(孩子巴不得家里所有东西全是她的)。

我又接着说:“那宝宝是不是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东西呢?就跟保护自己的玩具和绘本一样呢?”

女儿点点头(因为我经常跟她说要保护自己的玩具和绘本,不要弄坏)。

顺着这个逻辑,我说出了最核心的一句话:“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拉上窗帘保护好自己的沙发呢?”

女儿重重地点下了头(觉得我的逻辑很完美)。

这段对话不但训练了女儿的逻辑思维,同时也完美解决了拉窗帘的问题。

第四步:求关注

不管孩子多小或多大,他们自始至终都会想要赢得亲人或者其他周围人的关注,这是孩子社会化发展中的正常表现,因此解决办法就是给孩子传递出我们的关爱即可。文章前面,孩子哭闹的原因都很明确,只是处理起来需要我们慢慢摸索合理的方式方法。但孩子求关注的表现很隐晦,一般容易掩盖在其他“导火索”之下,往往还伴随着不明原因的破坏性行为,比如说丢东西、砸东西等。

婴幼儿的大声哭闹,家长不妨试试简单粗暴的“四步法”

例如,二胎家庭中随着二宝的出生,家人的关注全部转移到二宝身上,大宝频繁无缘由地闹脾气,经常学着小宝宝一样放声大哭,有时候在家各种恶作剧,虽然看似是因为不爱吃饭、二宝太吵等原因,但实际上是想寻求亲人的关注,在大宝哭闹行为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特点:一是行为的突然变化,二是行为发生时二宝也发生状况。

一旦家长通过前三步骤无法找到原因,可以试着观察孩子行为特征,是否有特定时间或者特定环境等,如果是的话不妨尝试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就算孩子不是为了求关注,多陪陪孩子也不是坏事,家长可以放心地将把第四步当做“兜底”条款来执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