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說關中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卻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為什麼?

宜男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問:為什麼唐代之後的王朝都不在關中建都了呢?

我個人覺得,核心原因就是兩條:

一是唐朝之後的歷朝政治核心利益集團都不是關中人,在關中沒有經濟利益;

二是唐朝之後的外患主要在東北,北京的地位被大大拔高,成為建都的首選;


就拿北宋來說,趙匡胤曾經想遷都洛陽,並以洛陽為跳板,最終遷都到長安。但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明確反對。他反對的原因很簡單,開封府大大小小的領導班子都已經被他收買,開封儼然就是他的大本營。若是讓趙匡胤把都城遷到洛陽或長安,那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趙匡胤死後,遷都一事告吹。此後,北宋政治核心利益集團的根基都在開封,誰要是敢動遷都之念,就是跟整個利益集團作對。之後的歷代宋帝也就不提遷都之事了。

北宋之後的金朝和元朝也一樣,金元兩代的統治者都來自關外。女真人和蒙古人斷然不會把首都建在離塞外老家太遠的地方。華北平原的北京作為首都正合適,而關中平原的長安就不太適合了。

金朝建都北京還有個插曲,海陵王完顏亮從上京(哈爾濱)遷到中都(北京)時,很多金朝高層就明確反對。因為這些女真高層官員的根基都在上京,遷到中都,他們的根據全無。所以即便北京的硬件基礎要好於東北老家,他們也是堅決反對遷都的。



後來的明朝也類似。建國之前,明太祖朱元璋考慮經濟、交通、軍事等問題,便將國都定於南京。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想遷都長安,並安排太子朱標實地考察,但最終不了了之。都城仍然定在南京。

至明成祖朱棣時,他堅持遷都北京,一方面北京是他的封地,根基很牢固;二方面是當時蒙古外患尚未肅清,定都北京,可以更便捷的抵禦外敵。

明仁宗朱高熾也有一個遷都的小插曲。朱棣遷都北京後,朱高熾以太子身份一直留在南京監國。可以說他的根基在南京。所以朱高熾繼位後,第一時間就是考慮把都城從北京再遷回南京。只是可惜,他登基十個月就駕崩了。而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直都在北京生活,對北京更有感情,於是明仁宗遷都一事告吹。


再就是清朝,情況和金元類似。滿人在東北興起,入關後一直都不自信,定都北京,一是延續元明成果,二是天下有變,則退回東北根據地。此種心態與蒙古類似。北京正好位在中原和東北的中間,進可攻退可守,實乃滿人建都的首選。而西安並不合適。

最後是民國。北洋系的根基在北方,所以北洋政府的首都就在北京;國民黨的根基在東南沿海,所以國民政府的首都建在南京。讓北洋系把都城建在南京,國民黨把都城建在北京,這都是不可能的。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定都在哪裡,一是跟開國皇帝的根基地有關,二是跟當時的外患壓力有關。秦漢隋唐因為都以關中立國,加之外患都在西北,所以都城便都建在關中。而唐朝之後的歷朝王朝都不以關中立國,再加之唐朝之後的外患東移,北京的戰略地位凸顯出來,所以關中也就不再是統治者建都的首選了。

另外,關中的氣候變化,自然環境退化,中原經濟重心南移等因素,也都是關中平原衰落的原因。但這些原因都是客觀因素,其實北京也存在。



就好比說現在,帝都真的合適當首都嗎?恐怕未必吧?缺水、風沙、霧霾、又冷,實際上也有很多環境問題。但即便如此,也依然不能遷都。因為遷都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比如房價暴跌,很多人的財富縮水)

所以說,環境問題只是次要原因。這並不是關中平原不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