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说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

宜男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为什么唐代之后的王朝都不在关中建都了呢?

我个人觉得,核心原因就是两条:

一是唐朝之后的历朝政治核心利益集团都不是关中人,在关中没有经济利益;

二是唐朝之后的外患主要在东北,北京的地位被大大拔高,成为建都的首选;


就拿北宋来说,赵匡胤曾经想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跳板,最终迁都到长安。但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明确反对。他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开封府大大小小的领导班子都已经被他收买,开封俨然就是他的大本营。若是让赵匡胤把都城迁到洛阳或长安,那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赵匡胤死后,迁都一事告吹。此后,北宋政治核心利益集团的根基都在开封,谁要是敢动迁都之念,就是跟整个利益集团作对。之后的历代宋帝也就不提迁都之事了。

北宋之后的金朝和元朝也一样,金元两代的统治者都来自关外。女真人和蒙古人断然不会把首都建在离塞外老家太远的地方。华北平原的北京作为首都正合适,而关中平原的长安就不太适合了。

金朝建都北京还有个插曲,海陵王完颜亮从上京(哈尔滨)迁到中都(北京)时,很多金朝高层就明确反对。因为这些女真高层官员的根基都在上京,迁到中都,他们的根据全无。所以即便北京的硬件基础要好于东北老家,他们也是坚决反对迁都的。



后来的明朝也类似。建国之前,明太祖朱元璋考虑经济、交通、军事等问题,便将国都定于南京。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想迁都长安,并安排太子朱标实地考察,但最终不了了之。都城仍然定在南京。

至明成祖朱棣时,他坚持迁都北京,一方面北京是他的封地,根基很牢固;二方面是当时蒙古外患尚未肃清,定都北京,可以更便捷的抵御外敌。

明仁宗朱高炽也有一个迁都的小插曲。朱棣迁都北京后,朱高炽以太子身份一直留在南京监国。可以说他的根基在南京。所以朱高炽继位后,第一时间就是考虑把都城从北京再迁回南京。只是可惜,他登基十个月就驾崩了。而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直都在北京生活,对北京更有感情,于是明仁宗迁都一事告吹。


再就是清朝,情况和金元类似。满人在东北兴起,入关后一直都不自信,定都北京,一是延续元明成果,二是天下有变,则退回东北根据地。此种心态与蒙古类似。北京正好位在中原和东北的中间,进可攻退可守,实乃满人建都的首选。而西安并不合适。

最后是民国。北洋系的根基在北方,所以北洋政府的首都就在北京;国民党的根基在东南沿海,所以国民政府的首都建在南京。让北洋系把都城建在南京,国民党把都城建在北京,这都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定都在哪里,一是跟开国皇帝的根基地有关,二是跟当时的外患压力有关。秦汉隋唐因为都以关中立国,加之外患都在西北,所以都城便都建在关中。而唐朝之后的历朝王朝都不以关中立国,再加之唐朝之后的外患东移,北京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所以关中也就不再是统治者建都的首选了。

另外,关中的气候变化,自然环境退化,中原经济重心南移等因素,也都是关中平原衰落的原因。但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因素,其实北京也存在。



就好比说现在,帝都真的合适当首都吗?恐怕未必吧?缺水、风沙、雾霾、又冷,实际上也有很多环境问题。但即便如此,也依然不能迁都。因为迁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房价暴跌,很多人的财富缩水)

所以说,环境问题只是次要原因。这并不是关中平原不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