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這一課

此刻的北京,陽光灑在整個城市的上空。

編輯部的20名編輯記者各自居家辦公,為製作這期戰“疫”特刊而忙碌。

一個多月前,新冠肺炎疫情闖入了我們的生活。它來得讓人猝不及防,讓我們一直快進的生活陡然踩下了急剎車。於是,宅在家裡成為人們生活的新常態。

疫情製造了生活的障礙,也帶來了“改變”的禮物:你是否管理好了這段有閒的慢生活,你是否保持了“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宅家多運動”的生活習慣,你在家裡捧起書的頻次是否多過拿起手機的頻次……總之,每一個人都將在這段生活裡完成一次或大或小的改變。

改變也來自我們的教育。這次疫情更像是大自然給人類上的一堂公開課。我們看到了許多“人點亮人、人溫暖人”的故事,看到了視頻裡“召必回,回必戰,戰必勝”的錚錚誓言,看到了最美逆行者與時間賽跑的奔跑姿態,看到了一線教師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研”中不遺餘力地忙碌,也看到了一些人的無知、自私、狹隘與醜陋……

如果說生活是最好的課堂,那麼當疫情與教學相遇,我們該如何上好這節課, 會開啟哪些課程開發的思路?

疫情不能只是疫情,它還是課程資源。

這一課,是一門“超越學科”的課。在這堂跨學科的人生大課、社會大課、生活大課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家與國”“個人與社會”“生活、生命與生態”。“停課不停學”不只是通過網課補知識,還要補上如何面對疫情這一課。沒有疫情教育的“停課不停學”則意味著“失誤和失敗”。這樣的疫情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通過這一課,不只是讓孩子認識疫情、認識世界,還要讓孩子明白“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這一課,是一門“師生共修”的課。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每個人都可以是這門課程建設的參與者。師亦生、生亦師,師生共建、師生互學,是最好的教育樣態。當教師隨時捕捉那些每天發生的時事,就地取材,生成課程的時候,別忘了邀請學生髮表見解,讓學生的思考與疫情同步,與孩子們一起完成一次知識的眾籌、學習的協同。

這一課,是一門“行大於知”的課。學是為了用,修是為了行。這一課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知道什麼,而在於行動了什麼,在於為響應國家抗擊疫情號召所作出的點滴努力。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做到宅在家裡不出門,就是在保護自己、保護國家。

這一課,是一門“認知升級”的課。我們常說,多難興邦。這不取決於經歷多少次磨難,而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從每一次磨難中獲得思想的建設、認知的刷新和心智的成長。如果我們經歷了磨難卻沒有提升認知,上了這堂課,觀念的水位卻沒有上漲,那將是一堂失敗的課。

我們需要銘記“這一課”,需要匯聚那些溫暖且有力量的文字,來儲存這個特殊年份的記憶。於是,便有了本期戰“疫”特刊。

眼前發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學素材。這些素材被寫進了校長、教師寫給孩子的信裡,收錄在網絡開學第一課的視頻裡,植入了專家學者的戰“疫”反思裡,也鐫刻在孩子創作的繪本里……這裡面寫有“愛、責任、善良、生命、陪伴、感恩和科學”,你會發現它是德智體美勞“五育”的深度融合。

讓我們一起通過這份特刊來留住故事、留住思考。我們也希望通過本期特刊,向全體師生髮起一次學習的邀請、一次成長的邀請。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04日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