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將一幅中國地圖兩對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的位置恰巧處於祖國大陸的正中心。銀川左擁騰格里、右依毛烏素、上有賀蘭、下有六盤,枕身於黃土高原,卻因在這裡北流的黃河而河道密佈、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硬是在茫茫戈壁的塞上,撐起個鬱鬱蔥蔥的“江南”。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唐代詩人韋蟾在《送盧藩尚書之靈州》的開頭兩句,就道出了銀川平原的富饒豐沃,“賀蘭山下果園城,塞北江南舊有名”,這說明銀川早在唐代以前就是有名的“江南”。據說“銀川”的得名,也是因為這裡水網密佈、渠溝縱橫,河川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銀色的光芒。黃河水滋潤了這塊土地,也使得以銀川平原為主的寧夏平原成為“中國十大新天府”。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如今,銀川已形成了以設施園藝、奶產業、水產、清真牛羊肉、長紅棗、葡萄、花卉為重點的“兩強多優”產業。銀川市所轄的賀蘭縣、永寧縣榮膺中國西部四季鮮菜之鄉、鮮果之鄉,夏進乳業躋身中國乳品企業前六強,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靈武長紅棗、“賀蘭山”清真牛羊肉等優質農產品馳名中外。初來銀川的人,都驚詫於這座位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帶的首府城市,為何與水那麼有緣?湖光山色、水韻靈秀這些溫婉典雅的詞與銀川相配,又顯得那麼相得益彰?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銀川位於賀蘭山脈和鄂爾多斯高原之間陷落帶,黃河千百萬年“頑劣不化”的擺動、賀蘭山洪不斷漫溢,使黃土高原上金貴如油的水在銀川源源不斷地匯聚。古銀川就號稱“水抱城”,城中七十二連湖,清波盪漾、鷗戲鷺翔。就在50多年前,銀川人還划著船,渡過北塔湖,上城北邊的海寶塔趕廟會、聽社戲,舟楫熙攘。現在的銀川城,依舊有浩浩蕩蕩數十個湖泊,寶湖、官湖、鶴泉湖、鳴翠湖、三丁湖、化雁湖、西湖……銀川近十分之一的面積是湖!如今銀川境內溼地面積達4.7萬公頃, 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有20多個,湖泊溼地密度之大,為西北罕見。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近年來,銀川人親水、愛水、惜水,先後建成閱海、寶湖、鳴翠湖等一批國家級溼地公園,實施了唐徠渠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縱貫寧夏平原,集生態、景觀、防洪、排灌等功能於一體的愛伊河水系建設,將城市周邊眾多湖泊悉數相連,初步構築起城市流動循環的水環境生態圈,銀川也因此成為知名度越來越高的“塞上湖城”。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現在,越來越多的遊客喜歡選擇坐船遊銀川。沿愛伊河乘船,在麗日藍天之下,悠閒的遊艇推開翠綠的波浪,茂密的蘆葦伸展著多情的手臂;歡快的水鳥吟唱著動聽的樂曲,而背景竟是拔地而起的片片高樓……一個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性。銀川,就是這樣一個充滿靈性的城市。改革開放40年來,銀川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近幾年來,銀川市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自治區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的歷史機遇,確立了建設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大力實施“興工強市、特色建市、人才興市、依法治市、生態優先”五大方略,突出“做強產業、做大城市、做美環境”三大重點,區域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對外開放深入推進,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如今的銀川,無論是馳騁橫貫東西的五十里長街,還是信步鱗次櫛比的現代化住宅區,亦或穿梭於摩肩接踵的新華商圈,無不感受到這座城市散發的勃勃生機。以銀川為半徑,其方圓1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銀川為最大的城市,輻射範圍人口約1400餘萬人,是陝甘寧蒙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這些年,銀川市不斷深化認識所處的區域中心位置,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工業上,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發酵及生物製藥、羊絨加工、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機械電器製造、新材料為主導的“一強五優”產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已被列入億噸級國家特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千萬千瓦級“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以新型煤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大型煤化工基地和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建設成為全國數控機床製造基地、重型鑄鋼件生產基地、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基地、輪胎製造生產基地;靈武市被國家命名為“精品羊絨產業名城”;永寧望遠工業園區是西北最大的發酵及生物製藥生產基地。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上,依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已成為旱區的水鄉、西北的糧倉。服務業上,著力打造區域性交通運輸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現代服務中心和西北地區旅遊目的地城市,初步形成了內陸開放型的經濟格局。作為全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是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回族之鄉”,回族人口43.33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6.2%,被譽為“東方穆斯林之都”。基於民族、地緣優勢和共同的風俗習慣,銀川歷來同全國兩千多萬穆斯林和全世界伊斯蘭國家保持著密切聯繫與經貿往來。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些年來,銀川市充分挖掘和發揮“回族之鄉”這一獨特優勢,全力打造“清真”金字招牌,確立了把銀川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重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和出口基地的目標,積極開發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做大做強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等民族優勢特色產業。制定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發展規劃,從2006年起每年設立50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產業發展;加快建設清真食品加工聚集區、清真糧油加工區、清真餐飲特色區和銀川空港冷鮮週轉中心農產品出口基地、靈武羊絨民族服裝加工基地、“西部光彩”穆斯林用品外貿加工基地;著力打造清真餐飲品牌,建設了銀川清真美食文化城,開發了回族宴席等清真特色餐飲品牌,發展了多家清真餐飲連鎖店。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過不懈努力,現在銀川的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不斷提高,產品已出口約旦、利比亞、馬來西亞、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已成長為極具潛力的一大地方特色支柱產業。銀川鍾靈毓秀、人文匯萃,承天寺塔、海寶塔、鼓樓、玉皇閣都是散落在這座城市中的文化符號。自蒙恬屯軍塞北拉開寧夏開發序幕始,銀川在歷史長河的積澱中,已逐漸形成史前文化、遊牧文化、移民文化、河套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邊塞文化、回族文化等多元文化,構成了文化銀川的多彩特色。自公元前112年算起,銀川的建城時間距今已有2121年的歷史。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作為中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銀川的名字在歷史長河中也經歷著變化更替,北典農城、飲汗城、懷遠城,這些都成為銀川這座城市走過的清晰足跡。從黃河東岸的水洞溝舊石器文化遺址,到賀蘭山下的賀蘭山岩畫、西夏王陵、拜寺口雙塔、三關口明長城,一座座文化遺存,宛如鐫刻在大地上的一座座豐碑,厚重的歷史文化綿延流長,滲透在銀川流動著的城市血液中。其中,座落在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存,它與眾多散落在寧夏大地上的西夏遺蹟,一起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當年的西夏都城興慶府就是今天的銀川市,銀川也因此被稱為“西夏古都”。歲月流逝,江山更迭,時光抹去了太多西夏遺蹟,但塞上古城卻在飛速變遷中日益欣欣向榮。輪滑、攀巖、登山等現代化競技項目也走進了銀川,依託“好陽光、好空氣、好遼闊”的資源環境優勢,銀川市繼榮獲中國最佳生態旅遊城市、十大安靜城市、十大特色休閒城市、全國節水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之後,今年又提出了打造“西北運動休閒城市”的口號,沿賀蘭山路、北京路、黃河路、愛伊河、唐徠渠、黃河金岸,建設六條綠色休閒景觀走廊,建設覽山公園、中山公園、唐徠公園等八大運動休閒主題公園,籌辦中國運動休閒大會和休閒體育節,培育扶持2—3個運動品牌項目,建設運動休閒配套產品專業市場,計劃到2011年,初步形成運動休閒產業體系,確立銀川在西北地區運動休閒城市的地位。

這個城市古稱水包城,城中72連湖,湖泊珠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城市的競爭,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更是個性和品牌的競爭。銀川市在城市發展中,不斷探索,已形成和確立了“塞上湖城,回族之鄉,西夏古都”三大特色,同時不斷豐富內涵,全力推進“兩個最適宜”城市建設,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品位,一個繁榮、開放、文明、進步的現代化新銀川正在中國西部迅速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