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清代廣東翰林,賴際熙太史書法精賞

清代廣東翰林,賴際熙太史書法精賞

廣州郊外龍洞的一座小山坡,道光癸卯年(1853),一個增城客家人選擇這裡作為他的長眠之所,因為曾有相士斷言,葬此地六十年後,你家當出貴人。為了佐證此事,他在墓碑上刻寫了銘文。

十二年後,這個客家人的孫子賴際熙出生,一個甲子過去,光緒癸卯年,賴際熙在北京中了二甲的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成為增城縣在清代唯一的翰林,人稱賴太史。幾年後,清室傾覆,太史避居香港做起了寓公。一同來到香港避地的遺老之中,他並不算最老資格,但卻頗有號召力,其一是因為他的客家人身份。客家人在近代有功名者並不多,是以香港客家人組織的“崇正總會”在1921年創辦的時候,便公推賴氏擔任首任會長。翻開二十年代的香港報紙,經常見到這位矮胖儒者的身影,賴太史的哲嗣賴恬昌教授告訴我,由於當年香港還沒有“信貸評級”之類的機構,一般生意人或者銀號要放貸款給客戶,都請知名士紳作推介。當年只要賴太史口頭說一句:“渠都信得過吧!”商家立馬開票放款。

清代廣東翰林,賴際熙太史書法精賞

1925年,精通中文的金文泰爵士接任港督,他在此前已經在港生活十多年,也久聞賴太史的名氣,上任之初,他竟然拜太史做他的漢文老師,每週一天在山頂的別墅聽賴太史講經學。當時香港的中文教育只有私塾形式的學校,賴太史趁機提出要在香港大學開辦中文科,一班熱心的中國富商如馮平山等也熱心捐款,於是1927年港大中文學院正式成立,賴際熙為首任系主任。

賴太史住在港島,每日由轎伕抬著到山頂港大上課,下午必往石塘咀的酒家流連。他好飲白蘭地,求他辦事寫字的商人排著隊宴請,每夜必醉,醉後由轎伕抬回家,有時醉倒在轎子踏板上,路人側目而不以為怪。回家後僕人端上備好的雞湯和小碗米飯,吃後又元龍高臥。他的好酒,其實也有澆愁的成分在。他善寫書札,交代一點小事也認真寫一張,字很有《磚塔銘》的味道,在他寫給遺民富商陳子丹的信中提到,“劉伶醉死便埋卻”,這和朱祖謀的“但求速死”似同一意趣。

清代廣東翰林,賴際熙太史書法精賞

清代廣東翰林,賴際熙太史書法精賞

1937年,賴太史病終香港,臨終前他還拉著探花朱汝珍的手,叮囑要保存好他所創辦的學海書樓藏書和繼續講學,並遺命要葬在祖父墓地旁。港府為了隆重其事,特批港九列車用三個車皮裝成靈車運送棺柩回廣州龍洞安葬。

清代廣東翰林,賴際熙太史書法精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