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聊一聊你最近關注的5個時事新聞吧!”

當對面的教授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小汪心裡咯噔了一下,不過她很快就反應過來,慢條斯理回答了起來。在從浙江家中前往上海參加面試的途中,她拿出手機“隨意”看了幾眼新聞,剛好夠答這個問題。

小汪是復旦大學2016級歷史學系的學生,生源地浙江,兩年前順利通過了復旦大學綜合評價錄取考試(浙江省改革試點)。

對自己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面試,小汪直呼“很險”,那時候正值高三的她忙於準備高考,並不會主動關注時事,能答上這個問題實屬僥倖。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復旦大學自招現場

4月20日,復旦大學公佈了2018年上海市、浙江省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招生簡章。根據簡章規定,考生須於4月21日至5月10日在教育部特殊類型招生報名平臺報名,5月下旬公佈通過報名審核考生名單。

從2015年開始,復旦大學在上海、浙江兩地實施綜合評價改革錄取試點。

據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介紹,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依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根據學生高考成績(60%)、面試成績(30%)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10%)合成總分擇優錄取。

值此招生之際,記者採訪了二十餘位通過自主招生或綜合評價招生進入復旦的學生。結果發現,儘管他們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當時填報的志願也不盡相同,但絕大多數都被問及到時事相關問題。

時事新聞、社會熱點話題成為復旦教授們多年不變的“熱問”,幾乎已經成為必答題。對社會風聲雨聲、國事天下事的關注,對特定話題的分析和洞察,也始終是復旦大學等高校在衡量考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加分項。

2017年春天,當面試官問到“你最近對哪件事比較關注?”時,小呂回答的是共享單車,然而,問題遠沒有如此簡單,繼而她還需要表達對市場上如火如荼發展的共享經濟的理解。

復旦的教授們不僅想了解考生們知道哪些事情,更想了解他們對這些事情有怎樣的態度和看法。因此,很多提問都會對近期時事新聞、社會熱點話題進行加工和衍生。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高中生沉迷網遊

針對網遊氾濫、高中生沉迷遊戲的現象,17級本科生小顧就被問到“你們班有男生打遊戲嗎?他們成績是否會受影響,你怎麼看待這件事?”小顧由此和麵試官討論到了未成年人的防沉迷制度。

考生們所要清楚的是,面試官想要絕不僅僅是單純想聊一聊他們班打遊戲的情況,對待一個話題的思維方式、臨場發揮能力、洞察力和見解的深度,都是在看似不起眼的小話題中體現的。這些與專業知識毫無關聯的問題,卻更能看出考生的素質水平。

17級本科生小潘在面試中一連被問及三個時事話題,分別是“機器智能是否會戰勝人工智能?”“是否支持換頭手術?”和“怎樣看待辱母殺人案?”。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人工智能、換頭手術、辱母殺人案

對於第一個問題,小潘指出,機器智能戰勝人類智能的勝利本身就代表了人類科學發展的巨大進步,所要引起警惕的應當是如何應用機器智能,如何更好地促進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她甚至構思出了可行的辦法——利用法治與道德規範、配合科學發展的步伐,條理十分清晰。

而對於第三個問題,她提及了道德和法律的關係、輿論和判決的關係,以及案件過程中出現的誇張新聞和假新聞,並且聯繫到志願所填報的新聞學專業。

“換頭手術”的話題則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個問題沒有回答好。”她回憶到,“這條新聞當時在參考消息上瞅了一眼就過了”。

於是在面試現場她只能磕磕絆絆回答了一個倫理方面的角度,較為單一。“回答得不太好,後悔沒有好好看報紙。”小潘說,之後也就沒有能和麵試官聊下去。

和麵試官“有的聊”,似乎是評價面試表現一個微妙的標準。

15級本科生小包參加面試的前段時間,正逢美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所以有一位面試官提問:“請列舉你支持和反對同性戀的理由,各三個。”

支持的部分,她主要選擇了個人選擇自由、生理取向等方面,反對的部分則關乎人類繁衍與後代存續。回答過程中,她在思考表述措辭和表達內容時有點卡殼,面試官就主動引導她往下講。

“老師就說可以設想一下情景啦,然後再通過具體情景總結自己表達的是什麼。”在和麵試官的對話中,小包逐漸釐清思路,在反對部分又補充加上了關於傳統倫理觀和未來現實生活中倫理意識紊亂的可能性的回答,形成一個較為完備全面的思考。

在面試過程中,考生也發現,考前的分析、推測不能想當然。15級本科生小蔣就曾被問了個措手不及。

2015年正值復旦110週年校慶,在當時,復旦校慶視頻抄襲的新聞備受關注,小蔣原本以為復旦的教授會有意避開這個話題,“應該不會問這個問題”,於是就沒有準備,結果沒料到面試時真的被問到了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復旦校慶視頻被質疑抄襲東京大學宣傳片

回答一切問題的前提是,參加面試的考生要清楚並熟悉這個話題。

2013年,復旦這類錄取方式還統一稱為“自主招生”,13級本科生小吳如是回憶她的面試經歷:面試官問她怎麼看待“鬼市”現象。後來她查閱新聞時瞭解到,“鬼市”專指假貨市場,在藥品市場內可以指代假藥,古董市場內則指代假古董,“鬼市”的相關新聞也時有發生。

然而,13年的小吳對“鬼市”這個詞完全陌生,場面一度尷尬,她只得心虛地求教面試官,面試官能夠提示的僅僅是一個基本概念,在一個模糊的理解層面繼續往下分析,不免力不從心。

由於改革進行“綜合評價”錄取試點,現今復旦的自主招生計劃只剩下“博雅杯”人文學科體驗營、“望道計劃”體驗營、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獲獎生、東潤丘成桐科學獎全國決賽獲獎生四種項目開展。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復旦大學2018年自主招生計劃

這四類項目更側重考核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深度和廣度,然而,面試過程中也並非完全的專業問題。

復旦15級哲學系的小隋憑藉出色的專業表現通過了“博雅杯”體驗營,在面試過程中,她同樣被問及“一帶一路”發展的相關話題,包含“絲綢之路沿線經過了哪些國家”這類問題。

回憶面試經過,她記得自己只答出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五六個距離中國比較近的國家,“後來一查居然還有希臘。”小隋十分可惜面試之前沒有好好準備時事。

事實上,時事解讀能力已成為面試時考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隱性標準,考官、考生雙方彼此都心照不宣。這一點,上海各高中在面試培訓中對相關命題的把握顯得更加敏銳,應對也十分及時。

17級本科生小顧是上海生源,在面試前學校就會要求學生了解最近的時事熱點,對於比較有爭議的新聞還需要提前梳理自己的立場和看法,學校組織的模擬面試都會備有時事新聞相關的問題。“學校基本認為時事新聞是必考的。”她說。

同為上海生源的17級本科生小陸則更為直接。她表示,針對時事新聞,學校在面試培訓時都會進行訓練與準備,所以她很希望面試官能問這樣的問題。

面試官果然也問了:“最近哪件熱點事件你比較關注?介紹給我聽一下?你覺得應該怎樣解決呢?”小陸回答的是杭州保姆縱火案,她簡單敘述了案件的過程並且加上了自己的分析,“正好挖掘了保姆案消防這塊的漏洞,並非一貫的視角完全指責報幕,所以就感覺很對胃口。”

因為準備充分,小陸回答時整個人都是放鬆的,年輕的面試官和善的微笑也讓她感覺“內心暗爽”。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保姆縱火案

面試時遊刃有餘並不依靠“臨時抱佛腳”式的準備。

14級浙江生源的本科生小湯與面試官聊到了“食品安全”、“老齡化社會”、“反腐問題”、“醫患矛盾”等一系列社會話題,還有“對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允許未成年人侮辱中國事件的看法”,他覺得自己的現場表現可以用“很好”來形容——面試官前,他侃侃而談。

高中階段,小湯被父親要求關注時事,“我爸逼著我看新聞”,包括美國總統大選的辯論視頻,看完父子倆還會互相討論;除此之外,小湯學校的走廊櫥窗裡會有各種報紙,《環球時報》、《南方週末》、《浙江日報》、《參考消息》……他走過時就去讀一讀。

面試之前,他也進行了漫長而用心的準備,比如瀏覽了一個月的《南方週末》,思考近階段的社會熱點,尤其對“醫患問題”等一些爭議頗大的的話題甚至還實地採訪,從醫生那兒瞭解醫患矛盾背後的深層原因……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醫患關係、老齡化問題、食品安全問題

對新聞時事的敏感度和對社會話題的思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需要日復一日的關注與積累。

大學四年,小湯始終懷揣對新聞的熱情,在畢業季求職時接過了廣州《南方週末》報社拋來的橄欖枝。

小吳現在已經成為17級本科生的輔導員。五年前的那次面試,她印象最深的是有關莫言的提問。

面試幾個月前,莫言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吳被問到,“你覺得莫言拿獎是偶然還是必然?”

饒是沒有準備,她也能回答出很多內容,滔滔不絕:“我那時是這麼回答的,莫言自己拿到諾貝爾獎是一種必然,但中國籍作家能夠在諾貝爾獎評選中獲得文學獎是一種偶然。為什麼這麼說?莫言本身作品比較優秀,並得益於翻譯的功勞。不僅作品好,還得到了傳播,得到了其他國家文化系統的認可,是值得這個獎的。但如果要說因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中國的文壇就此興盛,或者說中國文學就此闖進諾獎的池子,也是不恰當的。現在我國作家發展的環境不是特別好,外文翻譯中文也依然面臨語言的壁壘,因此並不能斷定中國文壇從此進入諾獎的領域了。”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2013年的小吳發現,同級考生被問及的時事問題中,政治話題較少,社會話題比較多,而且多偏向文化色彩,在她之前,還有學姐被問到喬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何含義等類似的問題。

然而,在過去的幾年間,綜招面試改革以來,學生遇到的時政熱點問題越來越多,甚至包括了“對剛上臺的蔡英文的看法”;“一帶一路”、“古代絲綢之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熱詞出現頻率也相當之高。

此外,“採取什麼措施控制目前上海房價過高的狀態”“馬雲的電子商務是否過時”“買了坐票的青年是否需要給買了站票的孕婦讓座”等等社會現實問題也常常觸及。

由此不難總結,時事問題越來越政治化、社會化,國家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意義的進程、關乎百姓民生的每一件小事,年輕的孩子們都不容忽視。

2015年以後通過“綜合評價招生”進入復旦的學生,已經習慣於將那個面對五位復旦教授、長達75分鐘的面試簡稱為“綜招”了。

試點三年以來,“綜合評價”已經成為復旦在上海、浙江兩地招生的主要途徑,以2017年招生計劃為例,復旦在上海的計劃招生人數僅有55人,而經綜合評價錄取的考試則多達460餘人。

“大數據”破譯:自招綜招復旦教授愛使什麼招?

△高校自招現場

用輔導員小吳的話說,“我們班裡隨便拉一個上海生源或者浙江生源的考生出來,都是通過綜合評價被複旦錄取的。”

從以往我們熟知的“千分考自主招生”到試點改革以後的上海/浙江“綜合評價”,變化的是衡量學生知識儲備的標準、考生個人得分的佔比,不變的是面試時復旦教授們相似的“熱問”:

“ 你最近關注了哪些新聞,你對它們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