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打坐,两个关卡,第一个坐姿,坐姿是打坐的入门是基础

  • 坐不好,坐不住,坐不舒适

坐是很稀松平常的事,试问谁没有坐过呢,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占用日常生活的较大时间。可是打坐的坐就没多少人可以玩得转了。不是打坐有什么特别的,而是平时的坐有许多不当的地方。

1、没有正确的方法。不知道怎么坐,挺胸拔背,气宇轩昂,到底是个怎样的形态?这个要自己去体会,不断地、反复地的试验。不经过大量的实践,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坐姿。坐姿是打坐的基础。是入门的第一步。值得花时间好好研究一番。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不同的身体状态,需要反复的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坐姿。

2、不懂得利用舒适的感觉。打坐,坐来坐去,越坐越没有方向,其实舒适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不管坐得多标准,只要自己感觉上不舒适,或者产生不适感,这个坐姿就是错的,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感觉,唯有把感觉伺候好了,才坐得住。不是追求多么标准才是好的,最适合自己的一定是坐着没有压迫感。没有维持的感觉。打坐不需要勉强,最忌强求。坐着总有舒适的时候,这个就是自己的需要记住,每次打坐的起始点。

3、不了解身体的构造,不懂得平衡。坐姿是比较省力的体态。坐好了的话,随便就可以坐很久。并没有什么困难的。难得是不良的坐姿习惯。打坐,就是一个机会,发现、纠正错误的坐姿。人体的脊柱是呈“S"形状的,既不前倾,也不后仰。同时不左歪,也不右斜。也不窝在那里,不舒展。这时的坐姿达到上身的平衡,重点正好落在脊柱上,依靠脊柱一块块椎骨落起来,身体已经坐得挺胸拔背了,并不需要额外的力量来维持。此时全身处于肌肉放松的状态,坐几个小时都没问题。稀松平常。打坐,就是要找到这个平衡点,入门功夫就是了解自己的身体。许多人一上来就是按照书上的要求去打坐,首先感觉到的是不舒适,为什么?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过于看重理论,忽略实际。要反过来,先了解自己的身体,你不是为了某个书本上的体姿,去维持,去实现。打坐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这不是为了别的目标,是让自己坐着不费力,坐着舒适。坐着都需要用力维持的话,这样打坐是为了书本的理论,不是为了自己。

打坐,两个关卡,第一个坐姿,坐姿是打坐的入门是基础

许多人不懂,或者懒得去尝试。打坐,多半是用肌肉去维持坐姿,这样坐不了几分钟,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很快就酸疼起来,如何能坐得往呢?不重视怎么坐,不研究,不试验,是坐不好的。坐得住,是打坐的基础。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在理论之上,重要是了解自己,而不是成为理论的附属物,让理论框住、约束自己,理论只能是为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服务。简言之,不舒适就是不舒适,理论用错了没什么好说的。不要先对照理论,先了解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不舒适,如何调整能舒适,这才是打坐。中规中矩,严格执行理论让身体适应理论,这都做反了。理论是更好的让自己看清楚当前的坐姿为什么不舒适,而不是让自己的身体去靠近理论,让理论上的坐姿死死地框住现在的自己。没有达到要求,就强行要求自己做到,身体会反抗的,最直接的表现打坐者坐不住。越坐越难受,越压抑。

此时,一种错误的想法,不是理论不适用,而是认为自己不够吃苦,不够用功。试想,坐着需要吃苦吗?这么简单的一个日常情景,需要动用意志力吗?这是很可笑的。

与其花时间在理论的学习上,翻看各种坐姿介绍,单盘、双盘、趺坐等等名目繁多的坐姿,会不会有一个经历,越多越没有方向,越迷失。放下吧,这些都不重要。方向不对。

第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平时是怎么坐的。把关注的对象换成自己的身体,扫描一遍哪里的肌肉是紧张的,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试着不用力去维持,不用肌肉拉住自己的身体,以此来保持坐姿不变。肌肉放松了,就不用关注肌肉了。体会脊柱在什么状态下呼吸顺畅,不用费力。这就是身体平衡点的发现,感觉到椎骨是一块块落上去,就像落书一样,是靠自身的重量保持稳定,不是有一个人在一旁用手扶着。打坐的坐,如果是用力维持,终有力竭之时,力尽而起,只得到一个腰酸背疼,长此以往,很伤身体的。

了解身体,找到这个平衡点,就像落好的书一样,看着要倒的样子,就是不倒,想坐多久就坐多久。

如果找到了平衡点,解决了坐姿的问题,打坐,还是坐不久又是为什么?这是下一篇文章要讨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