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时代变迁,我们的硬件条件比当年梁林要提高了不知道几个档次。一条公路已经贯穿河谷。遗憾的是,当年的河水被从源头引入管道,河床上只剩下潺潺细流。不仅无法开动水磨,杂乱的河谷景观也不付当年的避暑之地了。

在各村庄不断扩张中,梁林当时寻访的古迹大多无存,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80多年来历史的罕见幸存者。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河谷末端的峪口村内有一座娘娘庙。娘娘庙是十分常见的山西民间祭祀场所。这座村庙山门内,场地开阔,卷棚顶献殿和山门距离30米开外,却和正殿紧挨着,估计也是晚清/民国所建。

正面的三座殿宇中居中者悬山顶三开间,前出廊,看这前廊下,檐柱柱头卷杀,大额坊木采用了一根通料贯通,当心间补间斗拱出45度斜拱,均为典型元风。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三座殿宇居中为贺鲁殿、东耳殿为圣母殿、西耳殿为牛王殿。圣母殿前也有一卷棚顶献殿,只是没有砖石山墙。贺鲁殿和牛王殿为大元风格,其他为明清建筑。

在《汾阳县金石类编》中记录原门砧石上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题记。正面当心间为板门,左右为直棱窗。这也是金元时期的典型形式。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贺鲁殿和牛王殿的梁架极简,用材十分粗犷,有的木料在其他地方不可能采用,而这里却用来乘重,尤其是贺鲁殿后檐下额坊木和牛王殿内东次间大梁,是我在山西看到最为弯曲的实用木料了。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而牛王殿的所谓三开间,可能是因为材料短缺,东次间的开间极其狭窄,竟然无法安装外窗,以致看上去好像成了两开间,完全不顾左右次间的对称规则!

这也是我在山西访古几年来首次看到如此不讲究的的结构。贺鲁殿和牛王殿的粗犷元风实在是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一直以来,人们对元代历史多有争议,在建筑上也是如此。元代建筑的最大特殊性在选材的不拘一格,突破传统,多遭后人讥讽。元代建筑在山西各地的存量是全国第一的,这些让人叫绝的木构,又让我对元代工匠的产生了一丝敬意。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不清楚为何元构会太多采取不合规的材料。那个时代的北方森林还有不少。比较明代建筑,元代用材也多有大尺度的例子,所以说材料匮乏是很难站住脚的。

另外一个推测是工期,或许和元代经济环境有关,在限制工期和经费方面的短缺,以致出现元构选材的特殊性,也是可能的。

汾阳峪口圣母庙,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珍宝

除去元构的特色,峪口圣母庙既然称为圣母,主殿内却供奉的是一位名叫贺鲁的将军,也是此庙的另一奇葩之处了。

—未完待续—

编者:用心做优质内容,用行动寻找山西秘境,发现山西工匠,喜欢山西历史,想要了解山西,了解古中国,请关注“秘晋之光”!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